黃玲貞
【摘要】教師運用跨學科知識展開教學情境設計,能夠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應用跨學科知識組織學習活動,能夠拓寬學生探索視野;引用跨學科知識對接生活認知,能夠強化學生感知體驗;采用跨學科知識助力訓練設計,能夠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跨學科知識;應用
所謂跨學科,是指多種學科的交叉,代表專門學科的綜合科學含量,帶有知識的混合和應用特征。在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滲透跨學科知識應用機制,教師要對教材內容進行專業分析和解讀,自然滲透其他學科知識信息,借助多種跨學科教學設計手段展開創新組織,為學生提供深入研學的機會,教師充分研究學情,對學生知識儲備情況做客觀分析,以便推出適合的學習活動任務,組織學生展開補償性學習,在跨學科知識應用過程中形成學科核心素養。
一、運用跨學科知識,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教師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度發掘,利用跨學科知識打開教程,借助知識傳授機會引導學生展開創意學習,促使學生在實踐體驗性學習中建立學科認知。
1.整合跨學科知識資源
道德與法治學科帶有綜合性特征,其學科知識帶有跨學科特點,教師要做好整合設計,深入研究教材內容,提煉出跨學科知識信息,為教學設計提供有效參數。道德與法治學科與語文學科、歷史、地理、生物等學科聯系比較密切,與數理化等自然學科也有關聯,教師深潛教材之中展開專業探索,對跨學科知識進行分類歸結處理,或者發動學生展開知識歸類活動,也能夠創造一些學習契機。
如教學九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走向共同富裕”,教師展示新中國成立以來幾個重要時間節點,播放有關二十大的視頻短片,結合黨的奮斗目標、改革開放政策、衡量社會文明程度標準等相關內容展開教學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內容時,教師推出一些專業概念,歸結出一些知識點,組織學生結合相關知識展開深入研學行動。在這個教學設計環節,關涉歷史、語文、文學、文化、藝術等學科內容,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相關知識信息,組織學生展開多種形式的研學行動,為學生提供更多研學機會。學生對跨學科知識應用比較敏感,教師有意識展開知識滲透設計,引導學生學習黨章、改革開放發展歷史、文學文化建設等學科知識,以提升學科教學品質和效率。
2.創設應用性學習情境
跨學科知識帶有融合性、開放性等特點,教師針對學生知識儲備情況做對應設計,組織學生進入知識補償性學習環節,形成嶄新教學契機。問題投放、媒體展示、案例解析、故事講述、生活觀察等,都能夠滲透一些跨學科知識信息,對學生多種感官形成沖擊,以調動其學習主動性,教師對教學手段進行優化設計,將跨學科知識進行科學處理,以便順利滲透到學科教學設計環節,形成嶄新教學啟動力。
“創新改變生活”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展開內容設計,教材內容針對改革開放主題展開設計,展示了改革開放取得的豐碩成果,學生對改革開放相關內容比較熟悉,但對新理念、國家高科技、創新實踐等內容不是很了解,自然存在知識短板,教師針對學生知識積累現實展開教學設計,組織學生觀看一些紀錄片,展開信息素材搜集活動,對新理念、新科技等方面的成果進行歸結和討論,逐漸補充知識短板,然后進入到深度研學環節。教師結合學生生活科技應用情況展開教學安排,組織學生圍繞新科技應用體驗進行互動討論,成功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
二、應用跨學科知識,拓寬學生探索視野
教師執行教學方案時,有意識滲透跨學科知識內容,學生回饋主動,在知識應用過程中建立學科認知基礎。在課堂教學設計和組織環節,教師要做好活動組織和安排,以提升其活動效率。
1.組織跨學科探索活動
學生對知識應用有不同期待,教師對學生知識儲備基礎展開客觀分析,針對性設計一些學習任務,以便調動學生學習潛力。教師教學設計要考慮教情和學情的多重制約。跨學科知識的合理應用,可以為學生順利進入學習活動創造良好條件。跨學科知識帶有理論性,對學習活動組織形成重要支撐,教師科學應用跨學科知識展開活動設計和組織,勢必創造更多學習契機,形成嶄新學習新起點。
如教學“參與民主生活”,學生對“人代會、民主實現方式、參與民主生活意義、議案”等內容缺少專業認知,教師利用多種渠道搜集信息,引導學生熟悉相關知識,圍繞學習主題展開學習交流活動。為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教師要求學生展開獨立思考,自行設計“微議案”。在課堂展示環節,教師組織學生提交議案,現場篩選相關內容,組織學生進行對應討論活動,學生都能夠積極響應,介紹自己的議案內容,評價議案設計,交流設計經驗和方法,課堂研學氣氛逐漸形成。教師深入到學生群體之中,對學生議案設計情況做專業點評,引導學生展開互動評價活動,學生從互動交流中獲得不少學習啟示。教師設計“微議案”征集活動,組織學生進行議案研討活動,其學習效果極為顯著。從學生研學行動過程和探索效果可以看出,教師教學設計是比較到位的。在這個教學案例中,關涉政治、社會、國家政權等相關知識,教師科學設計,將學生帶入特定學習情境之中。
2.傳授實用性學習方法
教師有意識傳授一些學習方法,其助學效果更為突出。在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教師深入研究教材內容,整合學科知識體系,組織適合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自然進入到研學環節,適時傳授一些學法,這是學生最為需要的。跨學科知識應用本身就帶有學法屬性特點,教師做好學法分析,針對學習活動需要做出匹配設計,具體分析生活案例,借助跨學科知識創設學習活動,都能夠帶來全新學習體驗。
學生進入學習環節,要運用現有知識進行研學行動,教師及時出手相助,投放一些知識信息,組織學生進行互動性研討行動,都能夠創造一些學習起點。如教學“凝聚法治共識”這部分內容,教師先介紹“以德治國”“依法治國”相關概念,對“守法光榮、違法為恥”相關理念進行深入解析,從建設法治國家角度展開教程安排,組織學生借助多種信息渠道搜集生活案例信息,在充分閱讀和討論基礎上達成更多學習共識。學生對國家法律法規有一定認知,但大多缺少深度研究。教師從跨學科知識應用角度展開教程安排,利用多種互動交流活動進行教學組織,成功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其組織效果更為突出。
三、引用跨學科知識,引發學生求知欲望
教學組織過程中,教師從知識應用角度展開教學調整和指導,為學生提供更多學法支持,學生回饋主動,其研學行動順利啟動。教師抓住學生學習心理展開教學設計,勢必能夠創造更多學習新動力。
1.對接跨學科生活認知
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需要知識支持,教師對學科概念、定義,以及其他知識做整合處理,能夠為學生順利進入到研學環節提供有力支持。在知識應用環節,很可能會遇到跨學科知識應用問題,教師要做好融合處理,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學法支持,組織學生借助跨學科知識展開創造性學習,以促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學生對知識應用比較有感覺,這些跨學科知識大多帶有生活屬性特征,教師從生活對接角度展開設計,能夠創造在嶄新學習探索機會。
“正視發展挑戰”是第六課第一框內容,這部分主要介紹人口問題、資源問題、正視問題、挑戰問題等內容,教師對相關內容進行梳理和歸結,組織學生理清一些概念。如人口增長與資源占用關系問題,學生大多沒有專業研究,教師從自然科學角度展開解讀,利用網絡搜集相關案例進行展示,給學生帶來全新學習體驗。教師對學生知識儲備情況比較了解,針對性做出知識補償設計,組織學生先期學習相關知識內容,透過生活案例進行深入研學,自然形成知識補償效果。學生對跨學科知識應用比較有感覺,教師圍繞學生知識儲備情況做研學組織,成功激發學生探索主動性,促使學生在知識補償過程中建立學科認知基礎。
2.強調生活化學習探索
道德與法治學科知識大多帶有生活屬性,案例解讀、話題討論、生活觀察、社會調查等學習活動,都要涉及生活知識應用的問題,教師對知識點做優化處理,從學生生活知識基礎實際出發展開具體設計,及時傳授一些實用性學法,都能夠大幅度提升其學習效率。生活化學習和探索,與道德與法治學科高度契合,教師對學生生活知識占有情況做客觀分析,以便做出針對性設計,以促進學生學科綜合能力的成長。
學生對比較陌生的內容有主動探索的興趣,但知識儲備不足,往往形成一些制約,教師對此需要有理性分析,為學生提供必要的知識支持,引導學生在知識構建過程中進入到學科學習核心,在主動研學行動中形成學科認知基礎。如教學“共筑生命家園”,學生對“綠色發展、自然和諧、五大發展理念道路、可持續發展道路”等概念的認識和知識儲備不足,教師選擇具體的生活現象展開教學設計,引導學生參與話題研學行動,在充分討論基礎上達成學習共識,對生命家園主題有了全新認知。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方面的案例,教師選擇環保方面的素材,組織學生進入生活環節展開觀察學習,針對生活污染現象設計學習任務,成功激發學生研學主動性。
四、采用跨學科知識,強化學生感知體驗
在學科訓練設計環節,教師有意識滲透跨學科知識,能夠延伸學生訓練維度,也能夠創造一些實踐契機,滿足學生個性學習需求。學生從跨學科知識應用角度展開訓練探索,其訓練效果顯著。
1.延伸跨學科訓練設計
課堂訓練滲透跨學科知識應用內容,能夠延伸學生學習視野,也能夠有效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教師有意識應用跨學科知識展開訓練組織,引導學生展開創造性學習,深入到生活環境之中,對生活案例展開專業解讀和分析,對生活知識應用展開創新設計,無疑能夠創造更多學習內驅動力。生活案例分析、生活情境展示、生活話題討論、生活實踐體驗等,都需要知識支持,教師引入生活化跨知識應用內容,學生感知體驗更為深刻而豐富。
跨學科知識應用是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的重要特點,教師對此需要有客觀分析,以便做出準確判斷。在教學“維護祖國統一”這部分內容時,關涉“一國兩制”“國家主權”“國家安全”“解決臺灣問題基本方針”等內容,這些環節關涉的知識點大多屬于社會科學、政治等專業,教師組織學生進行信息搜集活動,要求學生借助網絡搜集一些生活案例,選擇最感興趣的案例進行具體分析解讀,準備參與集體研學展示行動。學生在其他學科學習時接觸過一些內容,但其知識儲備還有一定短板,教師深入到學生群體之中,對學生知識應用情況做觀察,及時出手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對學生知識應用做針對性輔助,確保研學行動順利推進。教師從知識應用角度展開訓練任務設計,學生回饋積極主動,其組織效果更為突出。
2.創新實踐性學習組織
創新實踐性學習組織,教師要考慮跨學科知識的應用,線上線下對接、課內課外對接、跨學科融合等,都能夠給學生帶來不同的學習體驗。知識應用無處不在,跨學科知識應用為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注入豐富動力,教師要從實踐角度出發展開設計,組織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實踐探索行動,實地觀察、社會走訪、景區參觀、街道尋訪、課題研學等,都帶有實踐屬性特點,學生自覺進入到生活化研學行動之中,其感知體驗更為豐富,特別是知識應用實踐時,能夠從跨學科知識應用中建立學科認知。
學生對時事熱點內容比較有感覺,教師從時事政治信息積累方向展開設計,組織學生進行生活化學習,其激勵作用更為突出。如教學“共圓中國夢”,教師先期解讀“中國道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等概念內涵,了解“中國夢”的具體內容,探索實現“中國夢”的路徑,要求學生結合生活認知積累,從不同角度解讀相關概念,結合自身實踐經歷,解讀“中國夢”豐富內涵。學生在語文、歷史、地理等學科都接觸過“中國夢”相關內容,對其豐富內涵有一定了解,教師組織學生結合其他學科學習經歷展開訓練活動,借助具體的生活案例解讀“中國夢”的深入人心,其訓練效果凸顯出來。教師從學生生活認知出發展開設計,組織學生對“中國夢”內涵展開深入研討活動,成功激發學生研學主動性。
學生對跨學科知識應用比較敏感,教師從跨學科知識應用角度展開教學安排,組織多種跨學科知識應用活動,創新跨學科知識訓練設計,能夠創造豐富學習契機,增加學生探索積極性,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道德與法治學科本身帶有綜合性,跨學科知識滲透點眾多,教師深潛教材展開教學研究,能夠提煉出諸多跨學科知識信息。教師指導學生利用跨學科知識展開教學設計,學生學習表現可圈可點,說明教師教學設計是比較適合的,成功激發學生學習思維,創造更多學習起點。
【參考文獻】
[1]周琴.淺析如何利用跨學科知識豐富道德與法治課堂[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3(01).
[2]曾惟.初中道德與法治跨學科融合教學案例設計與實踐研究——以“國家好 大家才會好”一課教學為例[J].學園,2021(26).
[3]陳龍彪.跨學科知識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中學教學參考,20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