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翔 王皓文
[摘 要]社會主義本質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思想基石,是黨提出路線方針政策的理論依據。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于國內經濟社會的發展實際,著眼于國際形勢的深刻變化,明確提出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進一步強調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堅持全面依法治國、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探究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必須堅持和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這對于創新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社會主義本質;理論創新
[中圖分類號]D6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372(2023)01-0082-07
New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the essen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ince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WANG Xiang,WANG Haowen
(School of Marxism,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
Abstract:The theory of the essence of socialism is the ideological cornerstone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CPC to put forward its lines,principles and policies. Since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with Xi Jinping as its core,based on the domestic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focusing on the profound changes of international situation,put forward the view that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is the defining featur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nd further emphasize that promoting well-rounded human development,and ensuring every dimension of governance are law-based and realizing common prosperity for everyone is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which has deepene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essen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xploring the law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needs the guidance of scientific thinking method,which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innovation of Marxism in contemporary China and the promotion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Key words:Communist Party of China(CPC);the essence of socialism;theoretical innovation
社會主義本質是社會主義各要素的內在聯系和根本屬性,決定著社會主義的外在特征和發展規律,是社會主義運動賡續傳承的基因血脈,也是社會主義區別于其他社會形態的根本標識。鄧小平著眼于時代主題的轉變,立足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聚焦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存在的現實問題,提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1]373。鄧小平強調,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消除不合理的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發展的制約,進而在新的生產關系下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是在生產力還較為落后的情況下片面地追求單一的公有制。這一認識突破了以往把社會主義等同于計劃經濟的思想窠臼,提高了對社會主義認識的科學水平,指導黨和人民開創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局面。隨著改革開放實踐不斷深入,歷屆黨中央領導集體從不同層面和視角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進行了理論探索。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系列新的思想觀點,進一步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寶庫。
一、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論創新發展的現實邏輯
理論創新發展有其生成根源和現實基礎。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事物的根本屬性和內在規律會有更加明晰的認識。中國共產黨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為起點,以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和維護人民根本利益為導向,緊緊把握世界發展的潮流和動向,不斷解答改革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矛盾新問題,實現了對社會主義本質認識的拓展和提升。
(一)經濟社會的深刻變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論創新的實踐基礎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顯著提高,供給不足和發展落后的狀況發生根本性扭轉,國家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2021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10萬億元,經濟總量占全球經濟比重達18.5%,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超過30%,經濟發展呈現巨大潛力和充足后勁。中國擁有超過4億的中等收入群體,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世界平均水平,2021年全國居民恩格爾系數為29.8%,人民生活質量不斷提升[2]。在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進步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還面臨許多從未有過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從經濟發展要求來看,我們在推動經濟快速增長的基礎上,需要更加注重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整體進步。從社會法治環境來看,國家和社會總體上實現了有法可依,但是新時代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推進行政體制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都對依法治國提出了更高要求。從群體發展差距來看,中等收入群體收入增速水平較低,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之間收入差距明顯,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制度設計還有待完善。總而言之,經濟社會發生的深刻變化,迫切要求人們進一步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
(二)歷史方位的重新標定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論創新的客觀依據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堅持發展才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推動國家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臺階,使黨和國家事業實現歷史性、全方位、深層次的變革。黨的十九大基于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作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政治論斷,這是黨中央對時代方位的準確把握,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狀況的整體考量。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我們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勝利,進而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這標志著我國進入一個新發展階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要求和標準都將進入更高的層面。列寧曾指出:“只有首先分析從一個時代轉變到另一個時代的客觀條件,才能理解我們面前發生的各種重大歷史事件。”[3]由于時代方位的轉變和發展階段的躍升,我們不能把特定歷史條件下做出的論斷當作不可移易的鐵律,而是要秉持創新發展的思維方式,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實進程中不斷豐富和完善社會主義本質的中國實現形式。這就要求我們對探索什么樣的發展道路、堅持什么樣的發展理念、取得什么樣的發展目標等問題有更深的思考,在此基礎上對社會主義的內涵、特征與要求作出新的概括和闡釋。中國共產黨正是基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實踐,提出加強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從而深化了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
(三)國際環境的復雜變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論創新的促動因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在準確認識和把握國際環境發展變化的條件下開創的,是科學社會主義與世情相結合的結果,這一事業的發展對世界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要深化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就必須秉持一種世界眼光和國際情懷,深入分析國際形勢的深刻變化,準確把握外部環境的基本狀況。當前國際環境日趨復雜,大國之間的競爭合作關系深度調整,全球治理方面的分歧不斷增加,一些國家社會失序、治理失效等現象日益頻繁。一方面,美西方奉行保護主義與孤立主義,濫用制裁破壞國際規則,以自私心態和強權邏輯來捍衛其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給世界和平與穩定帶來嚴重威脅。一些國家還針對中國的政治制度尤其是政黨制度制造輿論,用西方資本主義價值體系裁剪中國的實踐,意圖取消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顛覆社會主義制度,阻撓中國人民對發展道路的自主選擇。另一方面,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民主政治困境、人道主義災難、社會族群撕裂等矛盾、危機的日益凸顯,使我們能夠在國際比較的視閾下更加清楚地認識到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思考自身完善發展的方向和路徑。社會主義是在不斷戰勝各種挑戰和困難的過程中前進的,國際環境的復雜變化不能阻滯社會主義的發展進程。我們應當具有寬廣的視野,在中國與世界的交流中、在東方與西方的比較中、在機遇與挑戰的交織中探尋社會主義發展規律。
二、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特征的深化認識
社會主義本質和社會主義本質特征是兩個密切聯系又相互區別的概念。本質強調的是社會主義的內在規定性,是對社會主義內在恒常性質的一般性概括,而本質特征則是在本質基礎上的表現形式,是眾多特殊表征中的最核心、最關鍵的內容。中國共產黨繼承前人理論成果、總結寶貴歷史經驗、立足中國發展實踐,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特征進行了新的概括,充分體現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
(一)在繼承科學理論的基礎上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特征的認識
堅持無產階級政黨領導,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共產黨人是各國工人政黨中最堅決的、始終起推動作用的部分;”[4]列寧也強調“革命無產階級的獨立的、毫不妥協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是社會主義勝利的唯一保證”[5]。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闡釋了無產階級政黨在社會主義革命中所發揮的領導核心作用,表明了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必然邏輯。但是,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經典作家還沒有將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上升到社會主義最本質特征的高度。中國共產黨人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深化對社會主義本質特征的認識,揭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間的內在統一性。2013年12月10日,習近平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很多特點和特征,但最本質的特征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6]318這一論述將“本質”和“特征”聯系起來,還用一個“最”字,突出中國共產黨領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系列特征中的優先位置,強調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性質、方向和前途的決定性意義。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視角拓展到上層建筑和政治領域,這是基于新的社會發展條件所作出的新論斷,表明黨對社會主義內在特征及其發展規律取得了突破性的認識。
(二)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特征的認識
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特征的認識,是在總結中國共產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經驗中形成的。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以及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的系列講話中,回顧黨的奮斗歷史,總結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多次強調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正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們才能終結舊中國一盤散沙的狀態,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推動生產關系的歷史性變革,使國家實現了從生產力相對落后的狀況到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歷史性突破,使民族接續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使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變為現實。反觀歷史上曾經強大的蘇聯,由于沒有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在政治和社會領域的改革背離了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全面否定和徹底拋棄了社會主義制度,終至解體。蘇聯的教訓為中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提升制度優勢敲響了歷史警鐘。習近平指出:“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7]43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決貫徹黨的基本路線,不斷夯實黨的執政基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才能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變色、不變質,才能使黨和國家事業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三)在謀劃事業發展的基礎上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特征的認識
我們強調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從當代中國發展實踐中形成的創新認識。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解放思想、銳意進取,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取得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使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勃勃生機。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是我們得以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前提。習近平指出:“黨是我們各項事業的領導核心,古人講的‘六合同風,九州共貫,在當代中國,沒有黨的領導,這個是做不到的。”[8]中國共產黨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強大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和社會號召力。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才能有效凝聚全國各族人民的磅礴偉力,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艱難險阻,最終取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從偉大事業實踐主體的視角思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特征,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是共產黨的歷史使命,強調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成發展的前提基礎,強調黨的卓越的領導能力對于開創偉大事業的重要意義,表明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特征的認識達到新的高度。
三、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的多維闡釋
中國共產黨著眼于我國發展歷史方位和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從根本價值目標、國家治理方式、社會制度優勢等維度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要求作出了新的闡釋。這些新的論述沒有否定前人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基本觀點,而是在原有理論基礎上實現了兼容性發展,賦予了社會主義本質理論以新的時代內涵。
(一)從根本價值目標維度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要求
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價值目標,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實質和核心。恩格斯曾指出:“我們的目的是要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這種制度將給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給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質生活和閑暇時間,給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9]人的片面性根源于物質關系和社會關系的狹隘性,特別是在資本主義雇傭勞動制度下,每個人只從屬于單個固定生產部門,只能發展自身才能的某個方面,而偏廢了其他方面,這是資本主義制度的缺陷。隨著人類社會向更高的文明形態演進,人自身也會逐漸擺脫片面性與狹隘性,最終在需要、能力、活動等方面實現全面協調的發展。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多層面的,當人們的物質生活需要得到基本滿足后,人們更高層面的享受需要、文化需要、交往需要以及發展需要就會凸顯。人的全面發展就是人的需要的全面實現,人的合理需求越是得到更高層面的滿足,人的發展就越是趨于全面和自由。
中國共產黨始終秉持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著力點。鄧小平曾指出,社會主義國家不僅要致力于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還要建設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廣大人民有共產主義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1]28。江澤民在論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和總體目標時指出:“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項事業,我們進行的一切工作,既要著眼于人民現實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同時又要著眼于促進人民素質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是馬克思主義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10]胡錦濤強調,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必須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堅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11]。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出發進行了新的理論闡釋。習近平在黨的十八屆一中全會上指出:“我們黨領導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過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6]19習近平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質貧困不是社會主義,精神貧乏也不是社會主義。”[12]要在夯實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質條件的同時,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這些論述繼承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發展與社會進步辯證關系的思想,同時又著眼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認識到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面臨的諸多制約因素,強調現階段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方面、多層次的需要,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中拓展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的認識。
(二)從國家治理方式維度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要求
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要求確立反映人民愿望、維護人民利益的法律規范,創造更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保障全體人民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平等地享有各項民主權利,確保國家各方面工作都依照法律有序運行。習近平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我們黨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出發、為更好治國理政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也是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的一個全局性問題。”[13]72014年10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把堅持全面依法治國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加以確認,提出了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的宏偉藍圖,為建設法治中國指明了前進方向。2020年11月,黨中央召開第一次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強調既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深層次問題,又要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夯實法治基礎。這一系列理論和實踐表明,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符合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需要,體現了我們黨對法治發展規律和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強調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有其歷史和現實依據。首先,這是黨在汲取歷史教訓、借鑒世界社會主義發展經驗中獲得的深刻認識。正如習近平所指出的:“法治興則國家興,法治衰則國家亂。什么時候重視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時候就國泰民安;什么時候忽視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時候就國亂民怨。”[13]8其次,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就包括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二者具有內在的契合性。一方面,全面依法治國能夠保證廣大人民當家作主的新型國家制度順利運行,能夠促進這一制度的鞏固和完善;另一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根本制度基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制度保障。再次,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有助于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保障人民地位,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下人民的主體地位。這要求我們把實現廣大群眾的利益落實到依法治國的全過程中,注重用法治手段處理和化解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切實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不斷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進入深水區,需要協調的利益關系和應對的矛盾風險日益復雜嚴峻。必須把全面依法治國作為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重要環節加以強調,更好地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確保經濟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充滿生機又井然有序。
(三)從社會制度優勢維度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要求
西方資本主義存在的基礎是私人財富的積累和資本的增殖擴張,這造成西方社會的巨大貧富差距,以及少數人對多數人的統治。社會主義制度否定了西方社會資本優先、富人先行的社會規則以及精英統治、等級制度的政治理念,倡導每個人都享有發展權利、發展機會和發展成果,把堅決防止兩極分化作為重要的政治原則,把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自身發展的本質要求,有效維護了社會公平正義。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不是少數人富起來、大多數人窮,不是那個樣子。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1]364由此可見,鄧小平將共同富裕看成社會主義區別于此前一切社會制度的顯著標志,看成判斷社會主義道路成功與否的重要依據,看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這就揭示了共同富裕與社會主義之間的內在關聯。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著眼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把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提升到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和中國式現代化重要特征的高度。2015年11月,習近平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指出:“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7]832020年10月,習近平在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我國現代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自覺主動解決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分配差距,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堅決防止兩極分化。”[14]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的重要目標任務。首先,共同富裕是包含物質和精神等多方面的富裕,要努力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推動全社會精神文明的提升。其次,推動共同富裕,需要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并提高精準性,不斷完善保障性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最后,要對實現共同富裕的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有充分估計,遵循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腳踏實地、久久為功,在落實好各項階段性任務的基礎上,朝著共同富裕目標穩步邁進。
四、中國共產黨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認識的思維方法
中國共產黨注重和善于運用歷史思維、戰略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強調要把事物置于歷史進程中,從全局上把握事物發展趨勢和方向,從林林總總的現象中發現事物內部的必然聯系,敢于突破固有認識的局限,不斷開創思想理論新境界。這些思維方法的運用對深入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進而在學理上作出新的概括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一)堅持歷史思維,強調從歷史中汲取思想智慧
中國共產黨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是從對社會主義制度創立初期的曲折探索中得來的,也是從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發展實踐中得來的,因此我們必須尊重社會主義在中國發展演進的歷史,不能割裂和否定這一歷史。“只有回看走過的路、比較別人的路、遠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們從哪兒來、往哪兒去,很多問題才能看得深、把得準。”[15]堅持歷史思維,就是要運用歷史眼光認識發展規律,從以往的經驗教訓中汲取指導當前工作的思想力量。中國共產黨從百年奮斗歷史中認識到,偉大事業的成功推進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因而將黨的領導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中國共產黨從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中認識到,人民是黨執政的最大底氣,是黨和國家事業興旺的力量之源,因而強調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中國共產黨從社會主義探索的曲折和失誤中認識到法治體系和法治能力的缺失對社會主義事業的巨大危害,因而提出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等。堅持歷史思維是黨的優良傳統,只有善于總結歷史經驗,才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看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源流與發展趨向,才能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進行科學概括。
(二)堅持戰略思維,強調著眼全局進行科學謀劃
科學社會主義就其理論緣起、運動發展和制度革新來看,是在較長歷史階段中不斷完善的過程,而就其與資本主義的共存形勢來看,又是在競爭與合作中曲折發展的過程。要想深刻把握社會主義的本質,必須具備戰略思維能力,占據觀察事物、分析問題的制高點,把握事物發展總體趨勢和方向,認清紛繁復雜的形勢變化,從而得到有關社會主義發展的規律性認識。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善于從戰略高度把握全局,為回答當今世界的重大現實問題,創造性地提出新思想新理念新論斷,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啟迪和方法論指導。深化對于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要充分估計國際格局發展演變的復雜性和世界秩序變革完善的艱巨性,也要具備“亂云飛渡仍從容”的戰略定力,還要對于方向道路的選擇秉持高度自信。新的奮進征程已經開啟,我們需要統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對當前時代特征和總體國際形勢進行準確分析和判斷,尤其要把握長遠趨勢,從而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悟準、悟清、悟透。
(三)堅持辯證思維,強調普遍和特殊的有機結合
唯物辯證法強調,在探究歷史發展的客觀性和必然性時,要看到其所具有的主體性和多樣性,認識到事物發展在遵循一般規律的前提下也具有獨特的實現形式。中國共產黨人在社會主義本質問題的認識上,既遵循科學社會主義的一般性原則,也注重體現中國發展的特殊性要求,努力作出貼合國情的理論創造。在改革開放進程中,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本質問題的表述不斷調整,從最初的“社會主義本質”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這不僅僅是話語的轉換,更表現出思想理論和現實場景的深度契合。在對社會主義本質的闡釋中強調“中國特色”,表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身是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也意味著黨在深化社會主義認識的過程中堅持把普遍真理和中國實際結合起來,實現了理論的本土化和時代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16]在探索社會主義本質的過程中凸顯中國特色,并沒有否定科學社會主義的一般規律,也不意味著隨心所欲選擇發展道路,而是對社會主義認識的多層面拓展。從另一個方面來說,深化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不是脫離實際的單純理論遐想,而是要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聚焦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如此,才能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時代發展的浪潮中獲取新的生長點,展現新的生命力。
(四)堅持創新思維,強調跟隨形勢作出新的論斷
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不是亙古不變的,鄧小平基于所處的時代環境對社會主義本質作出了理論概括,這一概括雖然涵蓋了生產力、生產關系這一核心內容,抓住了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但還有待于進一步拓展到經濟基礎以外的其他領域[17]。因此,探究社會主義的本質不能因循守舊、滿足現狀,不能幻想把前人的理論成果當作應付當下一切新情況新問題的現成辦法。鄧小平曾說過:“世界形勢日新月異,特別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很快。現在的一年抵得上過去古老社會幾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不以新的思想、觀點去繼承、發展馬克思主義,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1]291-292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人秉持推陳出新、開拓進取的理論勇氣,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中對社會主義本質不斷作出新的概括,不斷用發展著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展現出強大的理論引領力和現實闡釋力。“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統一起來,結合新的實踐不斷作出新的理論創造,這是馬克思主義永葆生機活力的奧妙所在。”[18]在新的時代征程上,我們要總結新的經驗、創造新的理論,不斷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新境界。
[參考文獻]
鄧小平文選: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國家統計局.新理念引領新發展 新時代開創新局面: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一[EB/OL].[2022-07-12]. http://www.stats.gov.cn/xxgk/jd/sjjd2020/202209/t20220913_1888196.html.
列寧全集:第26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42-14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3.
列寧全集:第9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57.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論述摘編[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從嚴治黨論述摘編[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78.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652.
江澤民文選: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4.
胡錦濤文選: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04.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2-23.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依法治國論述摘編[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
習近平.論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9.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70.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1.
黃紅發.對社會主義本質認識的不斷深化與拓展[J]. 社會主義研究,2010(6):41.
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3.
[責任編輯 張桂霞]
[基金項目]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科研基金項目(581122502021)
[收稿日期]2022-08-08
[作者簡介]王翔(1996-),男,陜西安康人,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