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國新舊交替時期人物矛盾彷徨的現實寫照。其塑造了很多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有神秘優雅、追求自我的安娜,有虛偽冷酷、自我感動的卡列寧,有糾結扭捏、善良大度的列文,也有風流隨性、冷漠自私的渥倫斯基。他們都是獨一無二的角色,但他們身上也有共同點,即存在對立矛盾,也是處于新舊之交的俄國社會普遍存在的矛盾?!栋材取た心崮取分袩o處不在的一個主題就是在社會現實中,在當時新舊交替的時代中尋求出路或平衡,人物的內心矛盾及悲劇結局都是社會歷史因素造成的。在矛盾的時期,無論是婚姻與愛情、現實與理想、生與死,還是信仰與利己角度,都反映著矛盾的對立性,而在對矛盾的選擇中,人們往往選擇了客觀的一方面。這些選擇往往透露出人們的積極態度以及對生命力的彰顯,往往能夠引起讀者共鳴,如安娜張揚自己生命的美,列文探索精神世界,想實現真善美的統一。
關鍵詞:《安娜·卡列尼娜》;矛盾;對立;現實性;藝術性
中圖分類號:I512.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08-00-03
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從前還是現在,人們都在探求理性與非理性、客觀與主觀、現實與理想、矛盾對立性與同一性之間的平衡?!抖Y記·樂記》中的“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詐偽之心,有淫泆作亂之事”,以及“存天理滅人欲”都在強調人的欲望要有一個度。西方哲學也在探索普遍矛盾的對立性與同一性,試圖尋找一個平衡點,當找到了這個平衡點,就會產生一種美,從而成為一種藝術。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俄國處在新舊之交,人物在社會背景下也存在對立性的矛盾。在婚姻與愛情的選擇中,安娜張揚自己的生命力,展現出悲壯的美;列文同情窮苦的貧農,卻又擺脫不了身上與家族遺存的貴族習氣,最終選擇過寧靜的生活。
矛盾的對立即矛盾的斗爭性,即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屬性,它使事物不斷變化以至最終破壞自身統一[1]。由于對立面相互斗爭的作用,雙方的力量對比和相互關系不斷發生變化,當這種變化達到舊的矛盾統一體所不能容許的限度時,就導致舊矛盾統一體的瓦解與新矛盾統一體的產生。主觀指人的精神和意識,客觀則指人的意識以外的物質世界。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主觀和客觀是對立統一的,客觀不依賴于主觀而獨立存在?,F實性則是指包含內在根據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客觀事物和客觀現象各種聯系的綜合。
在現實世界,什么是客觀,什么是主觀?主觀就是“我”所想的,客觀則是符合實際的,或者是規律,或者是真理,或者是人們普遍認同且經過實踐驗證的事物。主觀符合客觀,雙方便達成了統一,所想加之所行就符合所謂的客觀;所想不符合大眾所想,就產生了主觀與客觀對立的矛盾[2]。
1 婚嫁中的矛盾與生命美
婚姻與愛情一直以來都是備受重視的話題[3],通常認為人會因為愛情走進婚姻,但沒有愛情的兩人也可以結為夫妻。在曲折轉型的俄國,婚姻和愛情在人性解放中無疑是最大的一個矛盾,幾乎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矛盾[4]。當時的西方愛情觀較東方更加開放,但也以包辦婚姻居多,女主角安娜和她的法定丈夫卡列寧就是如此。
18世紀初,俄國女性推崇非自然美,這種追求在外貌上表現為點斑,用作示愛。同時,女性逐漸脫離家庭,將擁有情人看作一件體面的事,若沒有情人則落后于潮流,這與男性擁有情婦相對而行卻又和諧存在。俄國歷史上就有情人文化[5],而且較為普遍,正如《安娜·卡列尼娜》中卡列寧知道安娜與渥倫斯基的事情,但只要不搬到臺面上來,不影響他的前途,不將事情鬧大,就無可厚非,而當時同一社會圈子里的人都默認此事。19世紀,俄國女性開始回歸本真,追求自然,她們回歸家庭,擔負起了相夫教子的重任,男主外女主內的格局逐漸形成。雖然情人文化沒有完全消失,但好妻子好母親的形象開始受到俄國主流社會的追捧[6]。
在這樣的社會歷史背景之下,當時由中間人做媒的俄國風俗被認為不合適,而由女兒完全作主的英國風俗也不被廣為接受。在情人文化及思想解放的背景下,要求人性解放、戀愛自由、婚姻自主且擺脫封建思想道德羈絆的呼聲高漲。然而,當時的人們雖然高呼改革,但依舊不敢越雷池一步,更不用說光明正大地行使一個活生生的人追求愛情的權利。安娜大膽地選擇了愛情,作出了許多人不敢作出的決定。
安娜在對立的矛盾中選擇了愛情,是個勇敢、生命力強的女性。在與卡列寧的婚姻中,她得不到理解,一直十分壓抑。因與丈夫年齡差過大,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安娜都得不到滿足,直到遇見渥倫斯基,她才意識到在丈夫面前,她不是自己,一直以虛偽的面貌示人,而在追求愛情的過程中,安娜的生命力才得以綻放。她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愛情,拼死生下了安妮——她和渥倫斯基的小女兒,她深愛著渥倫斯基,與他一起旅游,為他忍受著孤獨,忍受著渥倫斯基的責備,忍受著來自社會與曾經朋友異樣的眼光與壓力,忍受著卡列寧的羞辱,忍受著離開兒子和兒子不理解的痛苦。她沒有解除與卡列寧的婚姻,在過著自主選擇的愛情生活的同時,受到來自婚姻的束縛,這使她無法真正意義上與渥倫斯基在一起,無法割舍自己的兒子,也無法承受渥倫斯基的冷漠,更無法承受來自社會的壓力,最終安娜因精神崩潰選擇臥軌自殺[7]。
這看似是主觀選擇戰勝了客觀現實,實際是對客觀現實的屈從,主觀的愛情選擇最終被現實社會所打敗,安娜在客觀的壓力下自盡,連最后的體面都不想再擁有了。安娜臨死之前揚言要讓渥倫斯基后悔,她揭下了卡列寧虛偽的面具,摧毀了渥倫斯基的伊甸園,給多莉和凱特等女性留下了震撼與反思。她仿佛站在云端俯視著那些虛偽膽小的人們,用雖死猶不悔的高尚姿態告訴人們,我才是勝利者,死亡又怎么樣?安娜敢做自己,彰顯著張揚而真實的人性美,美麗而悲哀。
2 選擇中的矛盾與現實美
生死可以改變一個人,改變他的人性,改變他的心態,甚至是信仰。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人在死亡面前對一切事物的看法都會改變,看到他人的死亡也會產生相似的心境。生死可以讓人們看到人性的卑劣、生命的意義以及信仰的作用[8]。生死是對立的矛盾,而因其引發的信仰與利己問題也是對立的矛盾[9]。
卡列寧無疑是一個偽善的人。或許有人覺得卡列寧可憐,是感情與婚姻中受到傷害的那一個,他在外扮演著完美丈夫的角色,在妻子有了情夫之后依然扮演著好父親的角色,苦苦維持婚姻,是可憐的受害者[10]??袑幋_實是婚姻中的受害者,但這也是他一手造成的??袑幚淠疅o情,與安娜結婚后,并沒有把安娜當成妻子,只是把婚姻與妻子當作塑造良好形象與體面的工具。他認為妻子只為自己所有,不愛且毫不關心安娜,甚至常常諷刺安娜,用宗教信仰約束她??袑幱X得與安娜八年的婚姻生活是幸福的,只要他只有妻子一個人,就是對妻子絕對忠誠了,他做到了,但這種忠誠在婚姻中毫無意義,因為安娜不是卡列寧想要的完美工具,她是一個擁有生命力的人。沒有獨立生活能力只能依附卡列寧生存的安娜如何能夠忍受這種心理上的痛苦?如果渥倫斯基沒有出現,她或許能忍受這種心理上的痛苦,但如果沒有渥倫斯基,就不會有別人了嗎?因此安娜背叛了卡列寧,這種背叛是法律上的背叛,而不是道德上的背叛,因為卡列寧不僅沒有付出,而且在安娜有了情夫之后不選擇離婚,還要維持表象,展現他對妻子的大度。他羞辱安娜,知道她放不下兒子,在沒有離婚的情況下讓她見兒子。如果把法律說成一種信仰,那遵從自己的內心不再忍耐就是一種利己,二者是對立的矛盾。
安娜與渥倫斯基的女兒安妮出生時,安娜面臨生死危機,她叫來了卡列寧,在她還清醒的時候求他寬恕,卡列寧心亂如麻,無法克制情緒,卻覺得自己是如此幸福與快樂,卡列寧在用他畢生竭力履行的善念饒恕與愛他的敵人,這種饒恕與愛讓他感到快樂。他希望安娜死,但在看到并認為安娜會死去的瞬間完全饒恕了她,還說他不會拋棄安娜。但是當安娜活下來之后,卡列寧的態度完全變了,他如從前般欺侮安娜,前后不一的行為令人唏噓??袑幭胍埶〉牟皇前材?,而是死去的安娜,一個還沒有逃離他所掌控范圍的死人,他的信仰使他為虛偽地饒恕一個死人而快樂,那是利己的自我感動。面對崇高的信仰與利己,卡列寧選擇了現實的利己,這赤裸裸地暴露出他內心的卑劣。卡列寧這種極其現實的想法展現了小說的現實美,其與安娜肆意昂揚的生命美形成了一種對比。
3 追求中的矛盾與人性美
列文在經歷了哥哥尼古拉的死亡,經歷了妻子凱蒂在生米提亞的生死瞬間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精神困境。他感到自己是如此無知,不知道什么是生,更不知道為什么生,生的意義在于什么,他不接受現有認知中對生命問題的解答,也無法認同自己想給出的答案,精神上的矛盾影響了他的正常生活。在凱蒂產子時,無所畏懼的他開始祈禱,但經歷過這一切的他再也沒有了當時的心境,也再一次陷入了困惑,就好像無法接受曾經擁有過并把它作為依靠的東西突然消失了一樣,就好像行走在沙漠之中的將死之人突然遇到綠洲活了下去,卻又突然失去了存活的希望。列文經歷了思想斗爭,想了許多,但否定得更多。他在經歷了種種斗爭后終于找到了答案,他的答案是善,要有希望,無論那種希望是什么,都是善所帶來的力量[11]。
善是人類共同的價值追求。難道真的每個人都要有能量與追求才能活下去嗎?沒有能量與追求難道就不能活得自在而有意義嗎?當善已經滲透我們的教育,將我們包圍,植入我們的內心時,我們不會把善單獨作為一種追求,此時它就是一種客觀準則,能夠得到每個人的認同。當善作為一種力量已經完全融入我們的身心,它會推動我們不斷向前發展,不斷追求理想中的生活,尋找積極的事物。在求索的道路上,我們并不能達到百分百的善,但會盡全力去做到,雖然也會有不情愿的時候,會猶豫不決,但這正體現了人的生命之美、人性之美。正如列文所說,他還是會發脾氣,還是會在與他人意見不同的時候爭辯,還是會不合時宜地表達思想,依然不會明白為什么祈禱,但生活不會再像從前那樣沒有意義,每一分每一秒都沒有浪費,因為他知道他的內心有足夠的力量,有足夠的善,這就夠了。在生與死的矛盾之間,在信仰與利己的矛盾之間,列文對善的選擇,時刻彰顯著生命的意義與對真善美和諧統一的堅守[12]。
4 結語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俄國處在矛盾的新舊之交,人物在社會背景下也存在著對立性的矛盾,而這種對立恰呈現出藝術美感。無論在哪個時代,每個人都面臨矛盾,重要的是如何選擇,要堅持善良,活出恣意而有意義的一生。
參考文獻:
[1] 楊信禮.重讀實踐論與矛盾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3-153.
[2]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37.
[3] 陳顧遠.中國婚姻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27-78.
[4] 董美珍.女性主義科學觀探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9-12.
[5] 羅文閔.外國文學史綱[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74-154.
[6] 劉宏.利哈喬夫:俄語與文化觀念研究[J].俄羅斯文藝,2016(3):14-20.
[7] 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女權辯護:關于政治和道德問題的批評[M].王瑛,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135-177.
[8] 羅蘭·巴爾特.哀痛日記[M].懷宇,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9-58.
[9] 齊偉宏.一生必讀的關于信仰與人生的30部經典[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13-98.
[10] 維多利亞·格林利夫.嫉妒[M].吳溦,劉文翠,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7:285-313.
[11]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M].徐胤,譯.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16:49-86.
[12] 楊正先.《安娜·卡列尼娜》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3-17.
作者簡介:韓沛辰(2001—),女,遼寧沈陽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文學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