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晶 李憲坡 劉文悅
摘要:課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是宏觀政治導向在課程教育中的必然體現,是涵蓋思政理論課程及其他課程教育的必然要求。這一理念的提出意味著高校課程教育已不局限于思政理論課程這一“主渠道”,更要求全部課程“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課程育人從教師本人教學思想的實施轉變為有組織、有要求、有規范的基于課程思政理念的課程。這就要求深度挖掘各學科課程所包含的思政元素,在教書的同時,履行育人的職責。思政即育人,課程思政就是將教書與育人有機結合起來。那么應該按照什么樣的理論體系對課程思政元素進行歸類?目前的研究側重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教育指向,以政治認同、國家意識、文化自信和公民人格為重點的頂層內容體系構架進行分類。雖然這也是思政,但是其并不包括育人先育德的全部內容。文章結合音樂表演專業教學實際,以人格塑造、價值引領、思維方式與能力培養,以及習慣培養這四個維度進行分析研究,構建完整的思政元素分類體系。
關鍵詞:課程思政;頂層設計;育人元素
中圖分類號:G641;J604.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08-0-03
1 宏觀視角下的課程思政
1.1 課程思政想解決什么
近幾年,課程思政的說法盛行,而這種思想其實由來已久,久到很難界定其到底是什么時候出現的。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對課程思政提出明確要求:“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庇纱丝梢?,課程思政是為了解決思想政治理論課孤島式教育態勢而提出的一種戰略思想。
1.2 育人到底育什么
每門課程都蘊含了大量的育人元素,而課程思政要求教師在完成教書任務的同時,肩負起育人的使命。所謂“育人先育德”,這里的“德”到底指的是什么?“育人”又該怎么育?
在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把“德”理解為道德品質,于是就想方設法地把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專業課教學中。也有的教師基于課程思政的字面意思,在專業課教學中加入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法律基礎、思想道德等內容,將思想政治理論課置于一個尷尬的境地。這不是補位,而是搶位,整體效果不佳。因此,很多教師對課程思政無從下手。
要想杜絕將課程思政狹隘化,就要區分現在所講的德,絕對不是孔孟所講的仁義道德;育人也不僅指的是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這里的“德”應該指的是除了書本知識以外的所有素質的總和;這里所講的“育人”,指的是除了課程大綱要求的知識傳授以外的,所有對學生綜合素質提高有幫助的工作。課程思政的“思政”不局限于思想品德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良好的生活習慣、科學的思維方式、卓越的創新能力等,也是課程思政,而且是更重要的“思政”。
2 課程思政頂層內容體系架構設計的重要意義
課程思政既是一種教學理念,又是一種教育體系,更是一種教學方法。它必須落到實處,在教書育人的實踐當中有所體現。這要求教師深入挖掘教授課程中包含的育人元素,并對其整理分類,以便更好地應用到教學中。而教師應該按照怎樣的邏輯體系進行整理,就涉及頂層架構的問題。
2010年,上海市作為國家推進素質教育的試點地區,承擔了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關于課程思政建設,提出了“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教育指向,以政治認同、國家意識、文化自信和公民人格為重點的頂層內容體系構架”[1]。這種說法具有前瞻性,為課程思政工作的頂層設計提供了有效的思路,但這并不包含育人的全部內容。比如沒有包括思維方式的訓練、創新能力的培養等,而這些更能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踐行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育人理念。
隨著課程思政工作的深入開展,國內很多學者在頂層設計方面都進行了有益探索。有學者主張,“哲學社會科學課程要注重政治導向,挖掘政治文化的育人價值;自然科學課程要挖掘其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重點強化創新意識、科學素養、生態文明和工匠精神教育;應用技能型工科課程實踐環節較多,可以通過整合教育實踐資源,探討有效的實踐活動形式來挖掘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2]。這其實只強調了不同學科門類課程在實施課程思政時的重點工作,并未深入研究課程思政的頂層設計。需要明確的是育人元素該如何分類,或者說按照什么樣的體系整理育人元素。
另外還有一些學者提出,要“提煉愛國情懷、法治意識、社會責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要素,轉化成核心價值觀教育具體而生動的載體”[3];不同的課程均可以進行“價值引導、情感傳遞和道德示范”[4]等,雖然都涉及課程思政頂層設計的根本問題,但是均不能覆蓋育人的全部內涵,會導致有的育人元素無法歸類。目前關于課程思政的實證研究,主要是針對某一門特定的課程,或者某一學科專業的課程,按照主觀理解挖掘育人元素,然后簡單給所挖掘的元素貼一個標簽。
3 音樂表演專業課程思政頂層內容體系架構設計
關于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要在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這六個方面下功夫。這就要求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基礎上,還要擁有健全的人格、正確的價值觀、科學的思維方式與卓越的綜合能力和良好的習慣。在這幾個方面,音樂表演專業的課程體系具有先天優勢,下面分別進行闡述。
3.1 人格塑造
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生存于世,就必然處于各種關系之中。要處理好各種關系,包括個體與社會的關系、個體與其他個體的關系、個體思想內部不同要素之間的關系等,離不開健全的人格。責任感、忍耐力、意志力、親和力等,都屬于健全人格的范疇。禮樂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用禮樂教化通行天下,使人修身養性、謙和有禮、威儀有序。當今社會,音樂仍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
音樂表演專業課程涉及大量的傳統樂曲,通過對作品的深入學習,學生可以領略優秀音樂作品蘊含的豐富文化精神,并使其滲透到學生的思想精神與價值取向中。比如笛曲《梅花三弄》,以花喻人,以梅花在寒風中迎風搖曳的堅毅不屈的形態,來歌頌具有高尚節操的人。由此可見,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中蘊含豐富的德育元素,契合當代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優秀的傳統音樂文化中汲取營養,使思政元素在音樂的承載下對學生進行人格塑造。
另外,樂隊排練、音樂理論學習等,也有利于幫助學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樂隊排練,不是每個人唱好獨角戲即可,而是一個將所有聲部化零為整的過程。一場音樂會的排演,小到一個氣口,如果沒有成百上千次的磨合,那么哪怕演奏者都是技巧嫻熟的演奏家,也未必能將每個聲部的音響完美融合到一起。排練的過程也是修煉的過程,有時可能一整天都完不成一個樂句的打磨。通過這個過程,學生能夠體會到“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含義。一場音樂會的成功,背后是辛勤付出的努力與汗水,是每個參與者共同努力的結果。在相互磨合的過程中,為了各聲部和諧,每個人都要注意傾聽其他聲部的音響,學生也可以理解真正的合作要把“自我”置之度外。一場成功的音樂會,能讓學生深深地感受到團隊的力量。
此外,在音樂會中,每個人要扮演不同的角色,這個過程可以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學生以團隊為單位排練節目,需要協調好和其他人的關系,優秀的節目需要注意與觀眾互動,而這些都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親和力。有些音樂作品排練量較大,學生需要克服很多困難才能按時完成排練任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意志力和自我約束力。同一個團隊,學生水平必然參差不齊,水平高的需要發揮更重要的作用,水平低的則需要做好幕后工作,這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忍耐力等。
3.2 價值引領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深刻回答了“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和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要將培養出真正懷有民族自信,熱愛祖國、熱愛人民,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在各行各業都能作出應有貢獻的人,作為人才培養標準。這要求教師在完成知識傳授的同時,承擔起價值引領的責任。對青年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職業道德教育,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人類的祖先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明,而音樂藝術正是文明的典型代表。音樂表演專業課程中,有中國音樂史、民樂優秀作品賞析等內容,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愛國主義情懷。比如古琴曲《離騷》,由晚唐陳康士根據屈原的同名抒情長詩《離騷》而作。這是一曲表現愛國主義詩人屈原遭受奸臣陷害失去帝王賞識后的苦悶與憂國憂民的愛國之音。另外還有很多以愛國主義為主題的優秀近現代作品,如《黃河大合唱》《長征組歌》等,通過作品排練和賞析,可以讓思政元素在潛移默化中深入學生的內心。另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以音樂史上的名人為榜樣,承擔起一名文藝工作者的歷史責任和民族大義。除此之外,作為一名合格的藝術工作者,還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崇高的職業理想。給學生介紹一些真實反映歷史、謳歌時代的優秀文藝作品,使學生將個人的藝術追求與國家前途、民族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創作出能夠滌蕩心靈的藝術作品。
3.3 思維方式與能力訓練
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在2018年第十一屆“中國大學教學論壇”上講出,“中國‘金課’要具備高階性、創新性與挑戰度”,簡稱“兩性一度”。教師在課堂上除了要完成大綱要求的知識傳授外,還要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和高級思維能力。需要對學生展開哲學思維訓練、自學能力培養、創新能力訓練。
3.3.1 哲學思維訓練
音樂表演專業的學生都要經歷由低級到高級的學習過程。面對高難度的復雜作品,學生往往會感到無從下手。實際上,再難的曲子,都是由一個個簡單的音符構成的,如同再復雜的建筑也是由最簡單的建筑單元構成的。可以通過分解、慢練等方式進行練習,只要投入足夠的精力,大部分學生就都可以攻克高難度作品。這樣的學習過程可以讓學生深刻理解一個道理:不管面對多么復雜的問題,都要冷靜分析,由簡入繁、循序漸進。要獲得觸類旁通、抽象思維的能力,離不開哲學思維訓練。另外,在分析作品的時候,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類似一道數學題可以有多種解題思路。鼓勵學生進行發散式思考,對于同一首樂曲,在不同的情境下可以嘗試不一樣的演奏風格。
3.3.2 自學能力培養
“教”是為了“不教”,自學能力是讓學生終身受益的法寶。音樂表演專業課程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需要教師講授的知識相對較少,適合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練習和自主理解的內容相對較多。比如器樂表演主科的學習,中國傳統音樂風格多樣,單單從地域上劃分,就有數不盡的演奏風格。課上教師講授的內容始終是有限的,但如果能合理歸納相應的知識點,安排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對于同風格樂曲可以觸類旁通,便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3.3.3 創新能力訓練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眲撔履芰τ柧殞θ瞬排囵B至關重要。音樂表演專業課程教學中,作品分析、合唱指揮、器樂排練等課程,能夠激發學生進行創新性思考,提高創新能力。例如,對已有作品進行二度創作,對已知音樂動機進行變奏,對音樂作品進行具象化表現,都能夠很好地訓練學生的創新能力。
3.4 習慣培養
簡單的事情重復做,就會養成習慣,而好的習慣會讓人終身受益。音樂表演專業課程中,教師可要求學生每天練琴,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練琴習慣;拿到新的作品先分析、分解,再練習,讓學生養成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通過集體排練節目及對儀容儀表的要求,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4 結語
課程思政頂層內容體系架構設計是一項系統工程。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本研究著重論述了頂層內容體系架構設計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操作性,結合音樂表演專業課程本身,提出音樂表演專業課程思政設計構想,希望對學界同仁有所啟發。由于水平有限,因此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海涵為盼。
參考文獻:
[1] 周燁.上海學校德育:在堅守與變革中前行[J].現代教學,2014(4):4-5.
[2] 邱偉光.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與生成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17(7):10-14.
[3] 高燕.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問題與解決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17(8):11-14.
[4] 何紅娟.“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發展的內在邏輯及建構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10):61-64.
作者簡介:孫晶(1989—),女,遼寧大連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音樂表演。
李憲坡(1982—),男,遼寧大連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教師教育。
劉文悅(1998—),女,遼寧大連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