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教育強國建設背景下,我國將素質教育作為教育事業的基本方略,要求從小學、初中、高中至大學全程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出更加優質和現代化的人才。特別是對高校學生來說,其作為社會人才的主要后備力量,更要對他們加強素質教育,這樣才能促進他們成人成才,實現和創造更高的自我價值、社會價值。音樂作為一門藝術性、人文性學科,其在高校的素質教育中,本應發揮突出作用,但各種主客觀因素限制了其素質教育功能的體現,制約了學生的發展。面對這樣的情況,應以素質教育為導向,根據既往高校音樂教學在落實素質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改進與優化高校音樂教學,完善高校音樂教學的素質教育功能,通過開展高校音樂教學,更好地推進素質教育的進程。文章首先簡要闡述高校音樂教學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功能,其次剖析高校音樂教學在落實素質教育中存在的相關問題,最后就如何基于素質教育導向改進、優化高校音樂教學,提出部分具體策略建議。
關鍵詞:素質教育;高校;音樂教學;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J60;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08-0-03
在當前的高校音樂教學中,應將高質量落實對學生的素質教育作為一項關鍵課題,積極加強研究、探討與實踐。
1 高校音樂教學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功能
與應試教育不同,素質教育更注重學生的主體性,與卷面上的分數成績相比,更強調學生的思想道德、審美情趣、人文及價值觀念、能力、個性、身心健康等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1]。而音樂是一門非常古老的藝術,其之所以能夠傳承、發展至今,是因為音樂能夠承載和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具有情感和藝術的雙重價值。而且音樂往往蘊含積極向上的情感,開展高校音樂教學,能夠有效感染與引導學生的思想道德、審美情趣。同時,音樂是一種非常普遍、廣泛的藝術,各個國家、民族都有獨特的音樂風格。通過高校音樂教學,可以讓學生接觸到各種風格、形式的音樂,從而有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塑造學生開放、包容的人文及價值觀念[2]。
音樂作為一門藝術,具有一定的技術、技巧要求,還鼓勵融入、表達與展現個性,所以通過高校音樂教學,既能夠讓學生掌握相應的技術、技巧,增強學生的藝術修養,又能夠培養學生的個性,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此外,音樂具有情感表達、宣泄和調節作用,可以避免負面情緒堆積,有助于釋放學生的心理壓力,讓學生保持健康的身心狀態。
2 高校音樂教學在落實素質教育中存在的相關問題
2.1 不夠重視音樂教學的素質教育作用
現階段,我國各大高校都相當重視開展素質教育,力爭在具體的教育教學工作中,落實對學生的素質教育,以培養出更加優質和現代化的人才,而不再只是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文化知識、專業技術能力。不過,問題在于很多高校尚未找到有效的素質教育途徑,尤其是沒有認識到音樂教學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沒有對音樂教學的素質教育作用引起足夠的重視[3]。這直接導致高校忽視音樂教學,實際教學中并沒有堅持素質教育導向,素質教育滲透力度不足,多數以常規程序化、機械化的方式開展音樂教學,高校的素質教育成效不甚理想。
2.2 教學方法較為陳舊、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不高
在當前的高校音樂教學中,教師采取的教學方式方法較為陳舊,不能迎合高校學生的認知和學習需求,所以不少高校學生對音樂學習缺乏強烈的主觀意愿,學習興趣不強。即使教師非常認真地進行教學,學生也無法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幾乎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難以取得理想的教學成效,更難以有效滲透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制約了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2.3 審美教育力度弱化
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是高校音樂教學最具天然優勢的一項素質教育功能。因為音樂作為一門人人都可以欣賞或參與的藝術,其本身就具有相當高的藝術審美價值,可以讓學生在音樂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但是從現實的高校音樂教學情況來看,不少高校在音樂審美教育方面的投入不足,更注重樂理知識教學,忽視了對學生的美育教育,顯得有些本末倒置。
2.4 音樂課程思政體系不健全
在高校音樂教學中構建課程思政體系,既是落實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也是滲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事實上,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旨在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育學生優良的思想道德素質,堅定學生的政治信仰,進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4]。不過,現階段高校在音樂教學過程當中,還沒有構建起健全的課程思政體系,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還存在薄弱環節,未能讓學生在音樂學習中得到思想政治素質與身心健康水平的同步提升。
2.5 對學生的音樂實踐能力培養不足
讓學生掌握一定的音樂技術、技巧,增強學生的音樂實踐能力,使其能夠有效地參與到音樂活動中,同樣是音樂素質教育的一大重要目標。但是從實際的高校音樂教學情況來看,音樂專業之外的其他學生,絕大部分并沒有通過音樂學習真正熟練掌握音樂技術、技巧。也就是說,高校音樂教學對學生的音樂實踐能力培養不足,難以讓學生成為音樂活動中的主體,獲得深刻、主觀的音樂體驗。
2.6 音樂教學的評價方式不合理
在教育工作中,教學評價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通過教學評價可以客觀反映學生的學習、發展情況,為學生今后的學習、發展提供指導,并為教學工作的改進提供依據。然而,在當前的高校音樂教學中,教師采用的教學評價方式并不合理,主要問題在于缺少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考核、評價,僅注重學生在音樂專業素質、能力方面的發展。因此,評價結果并不全面,不能為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提供更多的指導,也無法為落實音樂素質教育提供更有意義的依據。
3 基于素質教育導向的高校音樂教學策略
3.1 全面認識音樂教學的素質教育作用、功能
要想基于素質教育高質量地開展高校音樂教學,首先高校領導和音樂學科教師應當深刻認識到音樂教學的素質教育作用、功能,不能片面地將音樂看作一門知識性或技術性學科[5],而是從音樂的內涵出發,分析其教育作用、教育功能,將音樂教學與學生思想道德、審美情趣、人文及價值觀念、能力、個性、身心健康的培養對應起來。
在全面認識音樂教學的素質教育作用基礎上,高校還應進一步優化音樂教學的頂層設計,將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納入音樂教學目標中,豐富音樂教學的內涵和價值追求。這樣才能為教師的教學工作開展提出明確的素質教育實施指導和要求,在實際的音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有效的素質教育。
3.2 更新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
要想通過音樂教學有效滲透對學生的素質教育,促進其綜合素質的提高,首先要讓學生對音樂具有主觀、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6]。為此,教師必須更新教學方法,避免按部就班,增強教學的趣味性,以提高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貝多芬《升C小調第十四號鋼琴奏鳴曲》的音樂欣賞教學中,學生普遍對鋼琴缺少了解,難以領略到鋼琴音樂的藝術魅力,學習興趣不高,很難全身心地投入音樂學習和欣賞中。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讓他們反復聆聽這首鋼琴曲,也無法真正給他們帶來情感、意識上的觸動。為了改變這樣的情況,教師可以從貝多芬的生平入手,為學生講解貝多芬的音樂生涯,以及和貝多芬相關的音樂故事,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對貝多芬產生認識和了解的興趣,然后再引導學生將對貝多芬的興趣轉移到他的作品上,因為只有通過作品才能真正認識和了解這位鋼琴音樂家。如此便能夠讓學生靜下心來,認真、細心地傾聽樂曲,逐漸感受到鋼琴音樂的藝術魅力,積累對鋼琴音樂的欣賞經驗。
3.3 加大對學生的審美教育力度
在高校音樂教學中,落實和滲透對學生的素質教育,應注重學生審美情趣、審美能力的發展[7]。為此,在高校音樂教學中,教師應通過對相關教學技術的應用,發揮音樂的美育優勢,加大對學生的審美教育力度。
以內蒙古歌曲《鴻雁》的教學為例,這首歌曲帶有典型的蒙古族特征和濃郁的蒙古族風情。而且蒙古族本身就是一個熱愛音樂、詩歌以及舞蹈的民族,可謂是能歌善舞,所以這首歌曲具有獨特的藝術審美價值。通過歌曲分析,可以發現這首歌曲采用了典型的蒙古族長調,整首歌分為四個段落,各段都包括四個樂句,在演唱過程中,其不同于其他蒙古族歌曲那般歡快,不過意境卻相當寬廣、悠遠,在綿長的氣息、平穩的旋律下,展現出一種深邃的思念和憂傷。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現內蒙古草原的自然景色,以及蒙古族群眾的生活場景,讓學生對蒙古族形成一定的了解。然后再以《鴻雁》作為畫面的背景音樂,引導學生全方位地感受這首歌曲,體會蒙古族人的思鄉之情。采用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對歌曲產生更深刻的認知,有效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
3.4 構建健全的音樂課程思政體系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同時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貫徹《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所提出的構建課程思政體系的要求,同時也為落實高校素質教育,應建立健全音樂課程思政體系,為學生的德育素質及身心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例如,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多為學生介紹一些經典的古典樂曲,如《高山流水》《梅花三弄》《夕陽簫鼓》《漢宮秋月》《陽春白雪》《漁樵問答》《胡笳十八拍》《廣陵散》等,為學生講解這些古典樂曲的經典之處,讓學生更深入地認識和了解我國的傳統音樂文化,豐富學生對音樂審美的文化積淀,從而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推薦一些有助于舒緩情緒和壓力的音樂,或者組織學生開展音樂團體活動,指導學生通過欣賞音樂和參與音樂活動,釋放情緒,保持健康、良好的身心狀態。
3.5 加強對學生的音樂實踐能力培養
為了讓學生有效參與音樂活動,不停留在欣賞音樂的層面,教師還需要積極向學生傳授音樂技巧,重視對學生的音樂實踐能力培養。要想充分、全面、細致地演繹音樂作品,作為演唱者不僅需要具備熟練的演唱技術技巧,還要詳細了解歌曲的創作背景、思想感情等,并在此基礎上結合自己的情感體驗,聲情并茂地演唱歌曲。
另外,要引導學生正確把握和控制情緒基調,在演唱過程中通過自己的演唱技巧、能力,充分表達歌曲的情感,注意情感的起伏變化。要為學生整理各類音樂演唱技巧,結合學生的演唱風格和特點,選擇適合的演唱技巧。加強對學生演唱技巧、能力的訓練,讓學生能夠基于對歌曲情感的體驗和把握,恰當地串聯、應用各種演唱技巧和方法,高質量地演繹歌曲。
3.6 對學生予以更加合理的音樂教學評價
除了上述提到的幾點之外,為了保證高校音樂素質教育能夠取得理想成效,教師還需要改進教學評價方式,提高教學評價的合理性。
在實際的教學評價中,教師首先要客觀評價學生在音樂學科專業知識、能力方面的發展情況。其次要擴大評價的覆蓋面,關注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準確評價學生的思想道德、審美情趣、人文及價值觀念、能力、個性、身心健康狀況,并引入互評模式,讓學生互相評價,進一步提高評價的客觀性、公正性。最后,教師需要基于評價結果,對學生今后的學習、發展提出指導建議,同時根據評價結果及學生的反饋,不斷改進和優化教學方式。
4 結語
在如今的高校音樂教學中,應當做到以素質教育為導向,既要客觀認識到既往教學存在的問題與不足,更要采取針對性的教學改進、優化策略,從而將高校素質教育落實到位,提高素質教育成效,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成長與發展。
參考文獻:
[1] 顏佳玥.美育育人背景下高校音樂教學策略分析:評《當代高校音樂教育與教學的實踐模式研究》[J].中國高校科技,2022(12):113-115.
[2] 楊文歡.嶺南優秀傳統音樂文化與高職人文素質教育融合發展研究[J].藝術評鑒,2022(23):132-135.
[3] 任詩瑤.五育并舉背景下的當代大學生音樂素質教育調查研究[J].中國文藝家,2022(8):121-123.
[4] 李雯靚.素質教育背景下高校音樂教育創新路徑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2(8):86-88.
[5] 趙晶晶.新教育思想引領下美德教育與高校音樂課堂的融合與研究[J].藝術大觀,2022(10):124-126.
[6] 沈潔.高校公共藝術教育之大學生音樂審美能力培養[J].戲劇之家,2021(33):178-179.
[7] 王歡.基于核心素養下高校音樂復合型人才培養的教學改革探究[J].戲劇之家,2021(18):124-125.
作者簡介:梁詠詩(1978—),女,廣東廣州人,碩士,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