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進入21世紀,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精神層面的需求越來越強烈,開始深入思考生活的本質是什么,以及如何滿足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精神文化逐漸成為情感表達和展示的主流,景觀設計師旨在通過設計來提供高質量的生活環境。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基本條件,進而深入了解人們的精神世界。在城市景觀場所中營造精神氛圍是實現理想生活的重要一環,通過設計可以更好地感受城市的魅力,領悟美好生活的真諦。隨著城市經濟和文化的蓬勃發展,城市的面貌正在發生巨大的改變。然而,這種快速發展也造成了本土文化的嚴重脫節。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繁忙,在承受巨大生活壓力的同時,越來越缺乏歸屬感和安全感。在城市景觀缺乏精神內涵的背景下,人們變得更加迷茫。文章以場所精神理論為基礎,以文化廣場景觀為研究對象,總結文化廣場現階段規劃設計存在的突出問題,結合場所精神的理論研究,探究場所精神在文化廣場景觀設計中的體現,同時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以便在城市景觀中加強文化內涵和人文關懷的表達。
關鍵詞:場所精神;本土文化;文化廣場;景觀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08-0-03
在文化廣場的景觀設計中,場所精神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并且備受認可和重視。尊重場所精神不僅能夠幫助設計者深入探索和傳達景觀的精神內涵,還能夠為廣場景觀的參與者帶來愉悅的體驗和美的享受。因此,在文化廣場景觀設計中,尊重和傳達場所精神有助于展現景觀的獨特韻味、精神內核及社會價值。
1 場所精神概述
1.1 場所精神的概念
“場所精神”這一概念最早由挪威城市建筑學家諾伯舒茲提出[1]。他認為場所精神由多個元素組成,這些元素的整體特征決定了場所的“環境特征”[2]。場所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是主觀的,且與文化相關,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會對場所產生不同的情感和體驗。
場所精神是場所中無法被取代的核心要素,也是區別于其他場所最本質的特征,可以被視為場所的“靈魂”。它涉及人們對一個地方的認識、感覺、想象和記憶,以及這些元素對個體和群體的行為和情感反應的影響。在景觀設計中,理解場所精神的重要性可以幫助設計師創建更符合人們需求和期望的環境,從而促進社區凝聚力和城市認同感的形成[3]。
1.2 場所精神的構成要素
場所精神是人們對某個空間環境產生的情感、認知和行為體驗,它通常與特定的地理區域、社區、城市或建筑物等相關聯。場所精神的構成要素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物理環境。場所的物理環境包括地理位置、氣候、自然景觀、建筑風格、交通設施等方面,這些因素會對場所的特征和氛圍產生重要影響。
(2)社會文化環境。場所的社會文化環境包括歷史、人口、價值觀、社會交往、傳統文化等方面,這些因素決定了場所的文化氛圍、社會活力和人們的行為方式。
(3)個體經驗。個體經驗是指人們在場所中的親身體驗和感受,包括場所的感知、認知、情感反應等方面。
(4)記憶和想象。場所的記憶和想象是人們對場所的歷史、傳統、文化和未來發展的期待等方面的認知和想象,這些因素也會對場所精神產生重要影響。
(5)身份認同。身份認同是指人們對自己所處場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包括社會身份、文化身份、個體身份等方面。
綜上所述,場所精神的構成要素是多方面的,這些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場所的特征和氛圍,影響了人們在場所中的情感、認知和行為體驗。
2 文化廣場景觀設計概述
2.1 文化廣場景觀設計的認知
文化廣場景觀設計旨在通過創造具有文化內涵的景觀元素,為人們提供一個既具有休閑娛樂功能又能夠促進文化傳承和發揮教育作用的公共空間。其相關的理論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歷史文化的整合。將歷史文化元素融入景觀設計中,通過景觀元素的設計和布置,強調歷史文化的價值和意義,從而讓人們在游覽時能夠深刻領略歷史文化的內涵。
(2)空間組織的創新。通過巧妙的空間組織方式,創造出別具一格的景觀,打造不一樣的空間體驗。例如,利用地形地貌的變化、景觀元素的滲透和穿越、景觀線路的設計等手法,使公園空間具有層次感和流線感,從而更好地滿足游客的需求。
(3)多元文化的融合。在設計中充分考慮多元文化的融合和交流,打造充滿活力和包容性強的景觀空間。例如,設置文化交流區、文化藝術展示區等功能區,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提供交流和了解的機會。
(4)可持續發展的考慮。在景觀設計中,充分考慮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因素,營造符合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公共空間。如采用本地植被、自然通風、雨水收集等設計策略,增強景觀的環保性和可持續性。
(5)智能科技的應用。充分應用智能科技,如利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打造更具沉浸感和互動性的景觀空間,增強景觀的趣味性。
2.2 文化廣場景觀設計的原則
(1)生態發展原則。文化廣場的景觀設計應當以生態環境為重點,盡量保護自然景觀和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在設計過程中,應遵循生態發展的理念,將維護場地現有良好生態環境作為設計前提,致力于改善和提升場地環境質量和景觀水平,以確保景觀環境的充分利用和可持續發展。
(2)文化傳承原則。以文化作為景觀設計的主線,創造具有獨特文化特色的場地,同時做好宣傳教育和傳承文化工作,為城市發展注入活力和動力。此外,文化廣場的景觀設計還應該尊重歷史傳承,強調文化的傳統價值和歷史意義。
(3)綜合實用原則。文化廣場的景觀設計應該考慮綜合性和實用性,盡可能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包括兒童、老年人和殘障人士等。同時,文化廣場應該易于到達,必須考慮公共交通的便利性和停車設施的充足性等,這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前來觀賞游玩。
(4)整體統一原則。設計應當遵循整體性原則,特別是在場地設計方面,必須掌握好場地布局和設計風格的整體性,以確保場地內部和外部的設計元素、顏色、材料、形式和其他視覺元素的一致性。設計應與整個城市的環境相契合,使場地的內外部環境自然協調,以提高場地的美觀度和協調性。
2.3 文化廣場景觀設計存在的問題
(1)缺乏與當地文化相融合的設計理念。文化廣場作為一個文化載體,景觀設計應該與當地的歷史文化和社會背景相融合,突出當地文化特色,但有時候設計師可能過于追求時尚和流行,而忽略了這
一點。
(2)設計理念和公園用途不匹配。文化廣場可以具有不同的功能,如休閑娛樂、文化展示、藝術創作等,但有的設計師沒有充分考慮公園的使用目的和人群特點,導致設計理念和公園用途不匹配,影響了公園的實際效用。
(3)設計忽略本土性。景觀設計師缺乏對當地文化和環境的深入了解,使用通用的設計元素,沒有充分利用當地的傳統元素和文化符號,導致景觀設計缺乏獨特性,與當地文化的聯系不深。另外,景觀設計沒有考慮當地的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從而影響了其可持續性和生態效益。
(4)城市規劃和文化廣場不協調。文化廣場是城市規劃的一部分,因此設計師需要考慮公園與周圍建筑、交通等因素的協調性,但在實際設計中,這些因素沒有得到充分考慮,導致公園與周圍環境脫節甚至割裂。
3 文化廣場景觀設計中的場所精神表達與應用
場所精神是一個地方或場所的獨特性、文化意義和情感價值,是地方的精髓和靈魂。在文化廣場景觀設計中,應強調場所精神,展現當地特色和文化內涵。文化廣場景觀設計不僅能夠改善城市形象,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創造和諧的人地關系和公園景觀,還能夠以其獨特的場所精神,激發人們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
3.1 場所精神于文化廣場景觀設計的作用
3.1.1 體現地域文化,增加文化內涵
場所精神要求文化廣場景觀設計應當充分考慮當地的地域文化和歷史傳承,利用場所的歷史和文化元素可以讓人們更好地了解這個場所的文化底蘊和歷史淵源,以反映和展現地方特色。因此,在文化廣場景觀設計中要綜合考慮當地的文化和歷史特點,體現公園與周邊環境的和諧統一。
3.1.2 突出生態環保,增強場所的可持續性
在文化廣場景觀設計中,考慮場所精神可以幫助設計師更好地了解當地的生態、文化和社會環境。文化廣場景觀設計應當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建立生態系統,讓公園與自然環境相協調。因此,設計師可以采用可持續的設計理念,使公園更符合當地的環境和社會需求。
3.1.3 增強公園活力,增強社區參與性
應當鼓勵社區居民參與到公園的規劃、建設和管理等活動中,提高居民對公園的參與度,從而形成社區共同參與和共享的精神。在公園景觀設計中,利用場所精神可以增強公眾的參與性和互動性,讓公眾成為公園設計的重要參與者和推動者。
3.2 場所精神在文化廣場景觀設計中的設計策略
3.2.1 將地域歷史文化元素融入景觀設計中
設計的本質是體現場所精神[4]。在城市景觀設計中,應該盡量減少外來因素,特別是要避免一些來自國外的歷史文化對景觀風格的影響。因為每種城市景觀設計風格都有與之相匹配的文化背景,如果盲目照搬其他地方不同風格的城市景觀設計方案,不僅無法表現當地特色,而且難以激發本地居民的認同感。在設計過程中,設計師應充分尊重本地場所的元素,引用該場所的歷史元素營造獨特的氛圍,以引發當地居民的情感共鳴[5]。
3.2.2 營造與當地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相融合的景觀
在文化廣場景觀設計中,要考慮當地的自然環境、文化和人文等因素,避免對當地自然環境的破壞或改變。同時,應該盡可能地保留當地的植被、地形和野生動物的棲息地,避免使用不恰當的建材和植物。
3.2.3 增強公園的互動性,提高公眾的參與度
景觀應該成為人與場所之間情感交流和人與人之間互動的橋梁。人類擁有豐富的情感,而外部環境可以對情感產生影響。設計師應該注重城市景觀在“場所—景觀—情感”轉換過程中的中介作用。在當今這個注重溝通和情感交流的時代,只有關注城市景觀和人之間的情感溝通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才能深刻賦予城市景觀一定的場所精神意義。
3.3 相關案例分析
3.3.1 奚仲文化公園
奚仲文化公園位于棗莊薛城老城區,地勢低洼,臨湖而建。北入口空間以奚仲文化支柱和整齊排列的樹木作為主入口景觀。柱子上雕刻著一輛古車和漢字“車”,展示了薛城悠久的馬車制造歷史。中央水景放置奚仲造車印點題。下沉廣場四周布置奚仲功德亭,是以夏朝圖案獸頭為表現手法的鋼結構亭,中間布置有奚仲功德碑文[6]。整個公園通過使用景觀元素來突出這座城市悠久的歷史,將場地精神的本質無縫融入整體設計中。
3.3.2 大唐芙蓉園
大唐芙蓉園的設計有效融合了唐朝文化歷史和當前的環境元素。其設計重點在于發掘唐朝文化,將其融入環境景觀中,強調獨特的場所精神,以更好地契合當地的人文環境。整個公園的主題為“唐文化”,利用唐朝的遺址以及唐詩元素,再現“唐盛世”場景,同時,以保留原有文化元素為基礎進行改造,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景觀相結合[7]。
3.3.3 華中小龜山金融文化廣場
設計師通過場景再現的手法實現文化的沉淀及記憶的保留。龍門秀場成為場地獨具個性的藝術品,展現園區獨一無二的時光記憶。“金融之眼”空中棧道創造了立體的景觀氛圍,金屬板印刻著金融歷史事件,還構建了帶有重工業印記的雕塑裝置。公園整體主題明確,運用構筑物表達金融文化,重塑場地靈魂,讓小龜山重新進入武漢人民的視野和生活。
4 結語
作為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廣場具有獨特的功能和定位,無法被其他綠地景觀替代。尤其在當今物質生活富足而精神生活匱乏的大環境中,文化廣場的地位更加突出,它可以成為緩解城市單調乏味這一問題的良好手段。場所精神是文化廣場景觀設計的理論基礎之一,景觀規劃人員可以利用城市的文化資源,構建出獨具特色的都市景觀。這不僅可以創造與眾不同的城市景觀,還可以增強城市居民的文化歸屬感,提升城市的影響力,達到促進城市經濟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李東霖.基于場所精神的歷史文化主題公園規劃設計研究[D].保定:河北農業大學,2021.
[2] 諾伯舒茲.場所精神:邁向建筑現象學[M].施植明,譯.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0:16-18.
[3] 董潔穎.景觀設計中的場所精神探析[J].美與時代(城市版),2022(12):99-101.
[4] 俞孔堅.追求場所性:景觀設計的幾個途徑及比較研究[J].建筑學報,2000(2):45-48,67.
[5] 林箐,王向榮.原型、場所、體驗[J].中國園林,2022,38(5):6-13.
[6] 白茜.生態宜居理念下長沙市岳麓社區公園景觀設計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學,2020.
[7] 劉玉臻.地域文化視角下城市公園景觀提升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21.
作者簡介:羅曉奕(1999—),女,江西撫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