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項目:山東省教育教學“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教育高質量發展”研究專項課題《基于德州市地域黃河文化的鄉村小學德育教學的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2022HHZX159)。
作者簡介:于瑞杰(1995~),男,漢族,山東東營人,武城縣老城鎮南屯小學,研究方向:小學基礎教育。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普及和應用,小學階段的德育教學已經成為教學階段的重要內容之一。就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鄉村小學德育教學效果并不理想,這一方面是鄉村小學教學資源較為匱乏、教師專業能力不足等方面所導致的;另一方面也是德育教學內容與鄉村生活實際脫節,“城市本位”現象較為嚴重,導致德育教學并不能起到其應有的作用。基于這樣的現實情況,文章從提高鄉村小學德育教學水平的目的出發,探究了將黃河文化融入鄉村小學德育教學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黃河文化;鄉村小學;德育教學;有效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3)19-0154-04
一、 引言
目前,鄉村小學的德育教學尚處于起步階段,其教學理念、教學資源、教師能力等都有待進一步發展。在鄉村小學德育教學的發展過程中,如何將優秀的傳統文化融入德育教學過程中,使傳統文化能夠充分提高德育教學水平,滿足德育教學的需求,成為理論研究的重點內容。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其流域孕育了中華文化,在鄉村小學德育教學中融入黃河文化,能夠將黃河文化的價值觀、信仰和習俗有效融入課程知識,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欣賞黃河文化。同時,也能夠提高學生的認同感、自豪感和歸屬感,并且幫助學生內化重要的價值觀,促使學生綜合素養的成長。
二、 黃河文化基本概述
(一)黃河文化的概念
縱觀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與河流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在中國黃河與長江這兩條大河孕育了早期的中華文明,其中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整個中華文明重要的發祥地。在我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黃河流域有三千多年的時間一直都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黃河文化。黃河文化的內涵極為豐富和深邃,其包括了政治、經濟、軍事、藝術、哲學、科技等多個方面,是物質與精神、自然與社會的統一。黃河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將其與鄉村小學德育教學的融合過程中,相關研究人員要充分揭示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并以此為基礎制訂具有針對性的融合策略,確保黃河文化在小學德育教學中發揮應有的效果。
(二)黃河文化的內涵
在黃河文化之中,黃河不單純是指一條河流,而是一種優秀文化的象征,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和根基。黃河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在黃河流域的漫長歷史發展中,黃河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符號,黃河文化主要體現在“民為邦本”“天人合一”等傳統思想上。從廣義來看,黃河文化是黃河流域廣大勞動人民生產、生活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黃河文化具有起源性、延續性、開放性、包容性等特點。
目前,鄉村小學在開展德育教學的過程中,始終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歸根結底,主要是德育教學流于表面,與鄉村小學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脫節,學生對德育教學的內容理解較為困難,對學生未來的均衡發展產生了消極的影響。
三、 黃河文化融入鄉村小學德育教學的意義
我國傳統文化具有極強的教育價值和作用,將傳統文化中的黃河文化合理融入鄉村小學德育教學中,可以有效拓展鄉村小學德育的教學資源,提升德育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包S河文化”身為極具綜合性的德育實踐資源,早已被地方教育機構列入小學德育教學課程之中,且黃河文化的融入是將學生的社會生活作為主體,使品德、社會、地理、歷史等相關學科的教學內容得以深度結合,并在此基礎上有效滲透公民教育、歷史教育、政治教育、文化教育等綜合領域的教學內容,具備極強的德育意義。將黃河文化深度融合到鄉村小學的德育教學之中,不僅可以豐富德育教學內容,拓寬德育教學視野,還可以幫助學生深刻意識到民族精神以及民族品質的偉大,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逐漸養成堅毅的文化精神,并在此基礎上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以及道德觀念,有效強化鄉村學生的文化自信以及文化自覺,這對全面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教學理念有著極強的促進作用,借助黃河文化的力量有效培養鄉村學生的家國情懷以及人文素養,充分發揮出黃河文化的德育價值,以此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培育出更多優秀的接班人和建設者,同時更好地傳承和弘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歷史文化,促進祖國的繁榮富強。
四、 鄉村小學德育教學現狀分析
(一)德育教學的重要性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社會對人才的綜合素養要求不斷提升,教育教學的重心也從學科教育轉變為素質教育。在鄉村小學的教育中,德育教學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方面開展德育教學能夠有效塑造學生的道德品質,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有效的德育教學能夠提高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形成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德育教學不僅僅是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同時也包括了倫理教育、法治教育等多個方面,由此可見鄉村小學開展德育教學對提高學生綜合素養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鄉村小學要給予德育教學充分的重視。
(二)小學德育教學的內容
1. 道德與行為規范方面的教育
德育教學的基礎在于培養學生的基本道德觀念,形成良好的行為規范,因此諸如公平、正直、誠實、勇敢等優良品質都是小學德育教學的主要內容,也是小學德育教學的奠基性內容。小學在實際開展德育教學的過程中,要嚴格遵照“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中的要求,確保提高學生的基本道德品質,促使其形成良好的行為規范。
2. 公民道德與政治品質的教育
公民道德與政治品質是一個穩定、健康、有效的社會所必需的,而針對小學階段學生的公民道德與政治品質的教育主要體現在集體主義、愛國主義、民主法治觀念等幾個方面。集體主義教育是使學生能夠關心集體、關愛同學,使學生形成集體榮譽感和集體責任感,從而增進學生之間的情感,營造一個良好的校園氛圍;愛國主義教育是使學生能夠自覺維護民主與法治,從而成長為具有較高綜合素養的社會公民,促進全民素質的提升;通過開展一定的民主法治啟蒙教育,使學生對民主與社會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從小樹立起正確的民主與法治觀念??偠灾?,針對小學生開展公民道德與政治品質教育能夠促使其成為具有較高社會責任感和道德底線的公民,對促進形成和諧穩定的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
3. 三觀的基礎教育
眾所周知,小學階段是學生形成正確三觀的重要時期,因此小學階段德育教學的三觀教育既是基礎性工作也是最終目標。“三觀基礎教育”是指以培養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核心的教育。這種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人生態度,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以及了解和認識世界,并在此基礎上做出正確的人生決策。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校可以通過課堂教學、家庭教育、社會實踐等多種形式,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例如,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介紹歷史人物、科學家、文化名人等,來引導學生了解世界;在家庭教育中,可以通過和家長的交流和合作,來增強學生的價值觀念;在社會實踐中,可以通過參加志愿服務等,來增強學生的人生觀??偟膩碚f,三觀基礎教育對培養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幫助學生做出正確的人生決策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現階段鄉村小學德育教學存在的問題
1. 對德育教學的重視程度不足
現階段鄉村小學的教學目標仍舊以“知識本位”為主導,教師和家長更加關注學生的文化學科,而并沒有對沒有被納入考試之中的德育教學給予足夠的重視。一方面,學校在文化學科方面的壓力較大,壓縮了德育教學的授課時間,限制了德育教學的效果;另一方面,德育教學的課程形式較為單一,對學生的德育表現評價體系不夠完善,導致學生的德育課程無法得到公平有效的評價。然而,德育教學對學生的道德品質和人格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鄉村小學要加強對德育教學的重視。
2. 德育教學的課程形式單一
由于鄉村小學對德育教學的重視程度不足,因此對德育教學的課程形式的研究也十分有限,導致德育教學的課程形式較為單一,課程內容也比較枯燥。就現階段鄉村小學德育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以教師講授理論知識為主,這導致小學生對抽象的理論知識難以理解。此外,德育教學的實踐活動缺乏新意,德育課程整體效果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并且也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 教師專業水平不足
鄉村地域受到地理條件和經濟條件等多個方面的限制,其教師的專業水平、理論知識結構、實踐能力等都存在著諸多的不足之處。一方面,教師的專業能力不足,難以將抽象的德育知識有效地讓學生理解,從而降低德育教學的效果;另一方面,教師專業能力不足也導致德育教學活動始終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學生在參與德育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無法將理論知識內化為自身的道德素養,進一步限制了德育教學的水平。
綜上所述,現階段鄉村小學開展德育教學還存在著諸多的阻礙,限制了德育教學的效果,而開展德育教學的重要性卻是顯而易見的,因此有必要對有效開展德育教學的策略進行分析。
五、 鄉村小學德育教學與傳統文化的融合策略
面對現階段鄉村小學在實際開展德育教學的各種問題,鄉村小學想要進一步提升自身的德育教學效果,就要給予德育教學充分的重視,同時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將優秀的傳統文化與德育教學進行有效的融合?;诖?,文章以黃河文化為例,探究鄉村小學德育教學與傳統文化的融合策略。
(一)提高對德育教學的重視程度,提升教師專業水平
鄉村小學要充分認識到開展德育教學的重要性,并加強對教師專業水平的培養,以此確保能夠和傳統文化進行有效的結合,不斷提升德育教學的效果。首先,學??梢越M織教師對黃河文化的內涵進行深入的學習和研究,不斷提高教師對黃河文化的認知水平和認同感,從而提高實際教學效果;其次,還可以聯合當地的黃河文化專家學者到學校進行宣講,從而使教師和學生都能夠對黃河文化有更加直接和具體的了解;最后,學校在對教師進行考核時,也要注重德育教學方面的因素,并制訂一定的獎懲措施,從而提高教師對德育教學的重視程度,增強教師主動提升自身專業水平的意識,進而不斷提高德育教學水平。
(二)構建教材體系,積極促進傳統文化與德育教學融合
目前,小學階段的德育教學主要是通過課堂授課的形式開展的,因此德育課程的教材體系也是與傳統文化進行融合的有效措施之一。一方面,學校要整合黃河文化資源,并將其與其他學科進行適當的融合,讓學生在學習學科知識的過程中不斷加深對黃河文化的歷史、文化、藝術等各個方面內容的理解,從而形成有效的德育教學手段;另一方面,學校還要注重開發具有地域特色的校本教材,通過將本地獨有的風土人情和家鄉文化融入德育課程教材之中,培養學生的愛國愛鄉意識,同時也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儲備,拓寬了學生的眼界,以此實現對學生綜合素養的有效培養,提高德育課程教學效果。
(三)豐富德育活動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傳統的德育教學其主要課程形式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這使得德育課程的過程較為枯燥,而且小學生也難以理解抽象的理論知識,使得德育教學流于表面,沒能有效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德育教學也始終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面對這樣的實際問題,學校要積極開發多樣化的德育教學形式,不斷提升小學生對德育課程的興趣,以此提高德育教學效果。例如,學校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實地考察活動,讓學生到黃河文化的遺址、古村落、古城等地進行實地考察,讓學生直觀體驗到黃河文化的內涵和精神;學校也可以舉辦相關的文化展覽活動,讓學生參與制作與當地黃河文化有關的手工藝品、觀賞文藝活動、欣賞歷史文物等,從而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進一步加深對黃河文化的感悟和理解;最后,教師還要組織學生記錄自己參加活動的感悟和感受,并組織開展演講、辯論、編排小短劇、組織合唱、知識競賽等多種活動方式,從而豐富德育教學的活動形式,激發學生對德育教學的興趣,從而實現提高德育教學效果。
(四)拓寬德育教學范圍,將德育教學滲透到教育過程之中
區別于其他學科,德育教學更加注重結合生活實際,因此鄉村小學在開展德育教學時,還要不斷拓寬德育教學的范圍,使其逐漸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并通過在生活中的實踐,將所學習的德育知識內化為自身的道德素養。一方面,學生在校期間,學校要將德育教學貫穿到整個校園生活,并對其行為進行規范,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以及生活態度,進而使學生能夠在潛移默化之中自覺地遵守并執行相關道德標準;另一方面,學校還要加強和家長之間的交流,確保家長能夠在日常生活之中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德育教學,以此使得德育教學能夠滲透到學生接受教育的整個過程之中,進一步提升德育教學的效果。
六、 結語
總而言之,鄉村小學的德育教學應該貼近學生的生活,同時也要回歸生活,使德育教學徹底融入學生的成長過程之中。通過將德育教學與傳統文化進行有效的結合,使得原本抽象的理論知識變得更加具體形象,學生能夠得到更加直觀的感受,從而加強學生的理解,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養、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最終成長為具有較高綜合素養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黃凌鶯.新時代鄉村小學德育工作的創新研究[J].文藝生活,2021(14):270-272.
[2]趙永興.農村中小學德育中鄉村倫理教育價值的研究[J].新課程·下旬,2019(7):28.
[3]謝旭霞.鄉村小學德育課程“混齡合班”教學路徑[J].中小學班主任,2022(4):11-13,18.
[4]陳靜,王萬梅.淺談新時代如何促進鄉村小學德育工作的開展落實[J].考試周刊,2020(32):91-92.
[5]朱曉娜.新時代立德樹人視閾下農村中小學德育培養策略研究[J].語文課內外,2022(13):232-234.
[6]萬正維,李楠.鄉土文化在鄉村學校德育中的價值意蘊與融入路徑[J].廣東教育(綜合版),2021(9):59-60.
[7]趙國華.淺議如何抓好鄉村學校小學生的德育教育[J].讀與寫,2020,17(17):34.
[8]甘維新.革命文化融入中小學德育的多維功能和路徑構建[J].教書育人(校長參考),2022(11):26-28.
[9]張娟.紅色教育資源融入中小學德育的教學模式研究[J].教師,2022(28):27-29.
[10]雷鵬,賀清偉.中小學德育的教育風險成因及其治理策略[J].中小學班主任,2022(18):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