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雅琪 梁軍浩 趙玉真 章培軍
1.西京學院計算機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3;2.西安工程大學材料工程學院,陜西 西安 710048;3.西京學院科研處,陜西 西安 710123
如何建立公平公正的學術評價體系是國內外學術界始終探討并研究的課題。國家相關部門近年來連續印發了《關于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關于規范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關于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1-2]等關于學術評價的政策文件,強調要樹立正確的“評價導向”,明確提出在學術評價時要聚焦作品對人才培養的支撐,對社會發展的實際貢獻以及作品本身的學術價值,探索有利于高校人才培養、教師潛心教學研究、發揮大學社會服務使命的評價制度[3]。“學術代表作”評價制度的建立健全與完善實施成為學術評價發展的重點。
本文研究的“學術代表作”評價制度不以成果的數量作為評價核心,重點探討其成果代表的研究水平,聚焦作品對人才培養的支撐、對社會發展的實際貢獻以及作品本身的學術價值,通過同行專家在不同高校間進行橫向比較,形成一套學術價值研判標準。
學術評價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受長期“量化”評價標準影響,評價主體通過成果發表層次(影響因子、期刊層級等)進行成果評價,確實更加客觀,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學科差異和評審專家主觀因素的影響[4]。而缺點則是造成唯論文、唯獎項的科研氛圍,讓科學研究脫離本質。
國家相關部門出臺的政策要求“定量”評價向“定性”評價扭轉,以期改善帶來的負面影響。價值主導下的代表作制度,以知識產生的創新價值、貢獻度和學術影響力出發,有助于回歸學術評價的本質,但還需要經過較長周期的探索和實踐,難以在短期內完全扭轉,需要兼顧“定量”反映的產出水平和績效以及“定性”所體現的價值水平的平衡。
施行代表作制度意味著高校擁有更充分的自主權設定成果的形式,評價成果的選取范圍、評價形式、評價指標是否合理,是否能在職稱評審中讓學科組進行公平的橫向比較是必須思考的問題[5-6]。而同行評價也有其局限性,對于有些很“專”的研究成果,“小同行”專家往往有更深入精準的評價,但是存在專業領域評審專家有學緣關系,需要回避等問題。“大同行”專家基于本身知識范圍,對創新性事物判斷會有一定偏差,可能會導致評價意見出現較大差異。這些問題缺乏統一且規范的高共識評價標準來解決。
基于以上制約因素,學科自身能夠克服困境,形成良性的發展生態,從而潛心研究。目前,不能單一堅持某種評價制度而有所偏廢,在國家政策的指導下與實踐探索過程中,對評價指標不斷優化,實施評價反饋機制,完善專家庫,健全管理制度,建立與之配套的評審程序作為保障,保證成果評價過程的公平公正。
代表作目前在部分高校已實踐,主要適用于高校職稱評審。職稱評審除了師德考核,重點是以能力和業績為導向,注重學術質量是支撐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但職稱評審人數多,實施難度及成本較大,且每年大部分是申報初級和中級職稱的教師,對這部分教師著重強調其成果的創新性和學術積累還不現實,因此應加以區分。
另外,人文社科領域的研究內容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自然科學領域,學科融合、學科劃分、學科交叉也在快速發展,成果評價不再是單一的“現實實現評價”,相關成果需要時間的檢驗,創新也需要長期積累。以上領域都適用于代表作評價制度[7]。
代表作在評價數量上應該有所精簡,用部分成果代表整體水平,合理設置代表性數量,減少準入門檻的某些數量限制是實現代表作評價初衷的關鍵。5 篇核心期刊與2 篇具有國際影響力或業內公認的重要科技期刊的論文,在學術研究中所花費的時間精力、研究成果的實際水平是有區別的,不單是“量”的區別,更是“質”的體現。此外,在成果作品數量設置時,也要充分考慮評價效率和資源成本,以及對專家的評價負擔,畢竟評審專家的選取,評審過程的實際操作還有一定難度。
代表作申報認定應包含申請、初審、送審、過程監督、申訴等流程。代表作申報由申請人主動提出,上交成果資料。成果資料除代表作以外,還需對評審指標中重點關注的成果創新性、貢獻與價值、科學性等方面提供相應證明材料。成果數量、期刊類型、影響因子等指標作為量化因素,便于直觀評價,代表作成果考核更加復雜,需要讓專家在評審中能夠有更客觀公正地評價參考。
在送審前,需經過二級學院的學術委員會或學科評議組對代表作品的真實性和學術性進行初審,防止學術造假和學術不端問題的產生。通過初步審查的代表作應由學科評議組根據申報人專業研究領域及成果形式劃分學科類別,將分類后的代表作送至對應學科專家庫的校外同行專家手中進行評議。同行專家評審學術代表作,給出評審結果。學科評議組根據評審結果,結合申報人其他職稱申報材料和答辯情況做出綜合評價。
代表作品評審完畢后,學校人事處將專家評審結果反饋給二級學院,由二級學院通知參評者并進行公示。同行專家的鑒定結果是代表作評審制度的重要參考,但從前文分析的影響因素可以看出,鑒定也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的主觀色彩,對于有不公平或者惡意的評價,參評者可以進行申訴,由二級學院受理,逐級反饋至校學術評定委員會,委員會依據申訴制度對申訴進行處理。
代表作制度實施的關鍵在于同行專家作用的發揮,所以評審專家的遴選制度及專家庫的建設一定要科學合理。首先要有專家遴選標準,評審專家必須具有相當的理論素養與學術道德、較高科學研究能力,在相關學科領域有一定學術聲望,具備本學科領域的知識理論,了解本領域科學研究前沿及研究動態,且與申報人之間沒有親緣和學緣關系等[8]。
二級學院應堅持專業性、保密性和集體協商原則,結合學科領域特點,建立與相關學科研究方向相匹配的“小同行”專家庫。在公平性、科學性、可操作性、分類評價原則上,基于傳統計量指標、社會評價指標及動態管理指標,通過走訪同類型高校以及咨詢專家,不斷完善專家庫建設。
指標是反映事物本質屬性的指示標度。從評價的角度看,科研成果由三部分組成,即形式、內容和價值。評價指標體系建設,要科學合理地選擇評價指標,本文涉及創新性、科學性、學術價值等一些通用的指標,詳見表1 和表2。

表1 高級職稱評審中的代表作設置要求

表2 同行專家評價表中的代表作評價通用指標
但學科性質不同,評價指標應有所不同。各具體學科還應該按照學科屬性,制定適用于本學科的標準和指標的權重,避免用統一的評價方法“一刀切”地做科研管理工作[9]。
作為一種新的學術評審模式,保障措施的完善是代表作制度能否推行并取得成效的關鍵。代表作評價制度要在我國高校職稱評審中實際發揮作用,需要不斷加強同行專家庫的建立和管理,配合代表作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等保障條件,還需完善資格審查、評審程序、申訴制度等各個環節相關制度的建立,保證參評者的合法權益,體現代表作評價制度的公平性。
“學術代表作”評價制度以“質”為本,注重教師成果的實際價值,通過減少非必要的限制性門檻,以期對“真正優秀”的學術人才進行公正的學術評價。從目前國內外部分高校學者的研究中,以及國家政策文件中可以看到,“學術代表作”評價雖然不是解決學術評價問題的萬全之策,但其研究勢在必行,相關高等學校還需開展更為深入的研究和實踐,為提出標準統一、公平公正、真正可行的學術評價機制拓寬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