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曉菊

摘 要: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學內容固定、教學手段落后,教師及學生均容易產生疲憊感,久而久之學生會失去學習的興趣。尤其是對本校學習藝術的學生來說,他們性格普遍活潑,愿意接受新知識、了解社會新動態。因此在新課改的大環境下原有的教學方式有待改進。筆者在中職藝術類學校的學生課堂上采用了一些有效的教學方法,旨在活躍課堂氣氛,增強師生互動效果。在本文中,筆者根據目前中職信息技術課堂存在的問題,結合當前課改要求,從學生狀態分析、教學內容、教學過程管理及教學評價等方面進行闡述。
關鍵詞:課改;中職;信息技術;自主學習;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71?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3)20-0039-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20.013
信息技術課程是中職課堂的必修課程,深受信息行業發展的影響。課程改革也隨著信息技術迅速發展而提出新要求,要求教師結合信息社會的特點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并遵循學生個體發展差異。本文從中職信息技術教學課堂存在的問題出發,探究了一些教學策略,僅供參考。
一、中職課堂面臨的問題分析
(一)學生自主學習動力不足,使用信息化手段意識淡薄
中職學生普遍存在主動學習意識不強烈、自主學習能力較弱的問題。大部分學生習慣于教師“教”、學生“學”的模式,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長此以往,學生失去主動思考的能力,不利于學生主動獲取知識、鞏固所學知識并進行知識的延展。而信息化教學成為近年來教師常用的教學手段。在整個教學環節中,信息化手段的廣泛使用,要求學生對教師的教學進行積極響應與配合,勢必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各環節。但學生普遍停留在教師發起的學習活動階段,課前及課后很少會使用信息化手段自主學習,嚴重阻礙了學習效率的提高和學習成果的鞏固。
(二)學生兩極分化嚴重
學生的成長經歷、學習興趣和能力均存在差異。有一部分學生能很快消化所學知識點,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有一部分學生則跟不上教師的節奏,無法當堂消化知識點,從而導致學習任務完成較困難。而隨著教學進度的不斷深入,若長時間不對這一現象加以關注,教師沒有整體意識,不及時“培優補差”并優化教學全過程,那么勢必會拉開一部分進步較慢或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與進步快的學生之間的差距,兩極分化現象越來越嚴重。
(三)學生信息社會責任意識的缺失
虛擬世界給學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愉悅感。中職學生容易依賴虛擬世界宣泄情感,導致與現實世界缺乏必要的溝通,人際疏遠,降低學習興趣。同時,學生的信息道德意識及信息安全意識普遍不高,極易導致產生各種信息道德失范的行為和信息安全缺失的問題。學生對虛擬世界認知的匱乏,將進一步降低自己對真實課堂的興趣,課堂學習氣氛及學生參與感更低,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教師的課堂體驗都更差。因此,努力提高學生信息社會責任意識是現代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四)教師教學方法和手段滯后
部分教師采用的還是傳統授課方法——以教為主體的授課方式,沒有深入領悟“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即使有些教師已經借助信息化教學手段開展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但更多的是在課前讓學生學習教師在線上課程準備的知識點視頻講解,完成配套任務,沒有制造“問題”,更無法激活學生的思維。歸根到底,這種教學方法仍然停留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上,無論課前還是課中實施這種教學都沒有區別,因此沒有真正實現現代化教學方法。
(五)考核機制的單一化
傳統的考核方法更注重學習結果,不會關注教學過程的考核,停留在考勤、作業及考試等階段,甚至以單一的考試為評價方式。這種方式更多的只有教師評價,缺少過程性評價體系及學生互評等多元評價機制,容易造成學生形成以讓教師滿意為目的的學習心理,而不是以學習到知識為目的的內驅力學習心理,更難實現主動學習、愉快學習的目標。
二、依托信息技術課改要求改進教學策略,解決中職課堂的問題
(一)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融入信息素養知識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學生除了需要掌握基本的信息技術基礎知識,也需要具有對信息社會的適應能力,即信息素養。這種能力涉及多方面,如提出信息需求、主動獲取信息、鑒別信息、處理信息、利用好信息等。在此基礎上,學生要在掌握課堂知識后主動獲取、處理及利用豐富的信息資源,以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
信息素養知識的加入促使學生深入意識到信息技術的重要性,使用信息技術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體會信息技術帶來的便利,并且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和提出新的問題。這一切均需要教師在課堂上潛移默化地灌輸信息素養知識,在日常教學中給學生灌輸信息意識觀念,激發學生學習信息技術課程的興趣,引導學生逐步增強信息意識。
(二)關注各層次學生,各環節分層次管理
分層次管理有利于平衡不同基礎、不同接受能力、不同學習習慣的學生情況。具體可以分為以下環節的分層管理。
1. 教學目標分層。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分層,特別是根據學生的信息素養能力高低進行分層,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2. 教學任務分層。根據課堂教學內容為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任務,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學習到與本課程相關的知識。
3. 教學練習分層。信息技術課程最終落著點還是在練習上,因此在設計教學練習任務時也應考慮分層思想,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任務分發給學生。
4. 課后作業分層。課后作業包括理論知識及操作知識,在分層管理思想下,課后作業也應該分層次布置,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完成不同層次的作業。
5. 教學評價分層。教學評價可根據層次不同的學生調節評價比例,實現教學評價更科學、更合理。
分層次管理在實際實施時需要進行動態調整,而不能將學生層次固態化,這樣容易給學生帶來挫敗感,不利于學生的長期發展。教師動態地分層次管理學生,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培養學生的信息社會責任意識,形成有效課堂
中職學生正處于三觀和情感認知形成的關鍵時期,此時期是學生責任心培養的敏感時期。具有正確的信息社會責任意識有利于學生愉悅地參與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增加教師的獲得感。因此,培養學生的信息社會責任意識具有重大意義。
信息社會的發展帶來了新事物和新觀念,不僅對學生的綜合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也凸現了新的社會問題。由于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差異,中職學生容易將虛擬世界當成一個可以自由發揮的平臺,而忽略了遵守信息社會道德和倫理準則的重要性。作為信息技術教師,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在信息技術課堂上明確信息社會的責任,培養并加強學生的信息道德意識和信息安全意識。
教師可以在信息技術課堂上分享與信息活動相關的案例,并引導學生通過角色扮演參與到案例模擬中,促使他們在滿滿的參與感中了解相關法律法規。課堂中教師發起頭腦風暴討論信息倫理道德準則,學生在充滿吸引力的活動中學會尊重他人的知識產權,做到遵紀守法,提高信息道德意識。同時通過相關的案例分析,學生在應用信息系統的過程中,不僅要遵守保密要求,也要注意保護自己的信息安全。在操作環節增加一些加密技術對重要信息進行保密處理,進一步增強學生的信息安全意識。
案例分析、角色扮演、頭腦風暴及實操等多種方式的教學,既增加了課堂的互動性、趣味性,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成功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鍛煉了學生的操作能力,增加了教師的認同感,真正達到了教學相長的目的。課堂上教師也可引導學生直面案例中的問題,使其在思考、辨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鞏固逐漸形成的信息社會責任意識。
(四)教學手段更新,翻轉課堂的利用
翻轉課堂設有“課前”“課中”“課后”三個教學環節。這種教學模式需要學生高度配合,并具有使用信息化手段解決學習難題的信息意識和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改變教學方式能夠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因此信息技術教師必須從課堂內容和課程教學模式上全方位摒棄原有的思維觀念,樹立以學生為主導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同時可以降低學生因為學習能力不同導致的學習效果差異,也可以幫助因故無法參加課堂學習的學生完成學習進度。但這種方式要求學生具有較高的信息素養,能夠靈活使用和信息技術有關的工具和手段進行學習。而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也正是當下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
(五)小組討論及多元考核的使用
多元考核可以監測學生的學習全過程,并在分析、總結的過程中對學生做出科學、合理的評價,進一步促進學生全方位和諧發展。
教學任務初始,教師即可使用分組任務方式、多元考核的方式對學習過程進行綜合評價,從一開始就監控教學過程。有利于教學管理的綜合評價機制通常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考核方面,如考勤、作業、期中期末考試、課堂互動得分、線上課程資源的學習等,并通過合理的比例形成最終的期末成績。(見表1)
三、結語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緊跟時代發展變化,關注了解課改思想,同時兼顧學生的實際情況,不斷調整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進而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課程改革的發展必將對中職教學課堂和任教教師帶來新要求和新變化。教師的積極變化也會從正面積極地影響學生,從而促進學生的進步,達到教改目的。
參考文獻:
[1] 葉成秀.新課程改革下的初中信息技術分層教學思考[J].中小學教育,2020(19).
[2] 楊相平.以愛之名,伴你前行——淺談中職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J].職業,2019(18).
[3] 蔣海燕.課改背景下的中職學校信息化教學改革分析[J].現代職業教育,2020(31).
[4] 梁金成.課改背景下的中職學校信息化教學改革研究[J].赤子,2019(17).
[責任編輯 杜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