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香嵐

【摘 要】“新課標”對英語詞匯教學提出了新要求,探究如何有效促進小學英語詞匯教學十分重要。運用已知(Already learned)、將知(Will to learn)、學知(How to learn)、評知(Evaluate learned)、用知(Use the learned)聯合的“5L教學法”,能夠提高小學英語詞匯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英語 詞匯教學 “5L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623.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75(2023)02-27-04
一、引言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本文簡稱“新課標”)對學生詞匯學習的要求提高了。然而,通過觀察當前小學英語詞匯教學,發現部分小學存在學生詞匯學習效率低的問題。主要表現:①詞匯記憶困難。部分教師為了提高學生成績,會讓學生死記硬背單詞,把單詞拆分成一個個分散的字母,有的學生甚至會用標注中文諧音的方式記憶單詞,這種不科學的詞匯記憶方式,不利于學生積累詞匯。②詞匯發音困難。對于小學生而言,漢語拼音已經在他們腦海中根深蒂固,英語26個字母的發音和拼音不同,學生學習起來存在一定困難。部分教師認為詞匯教學就是讓學生熟讀并記憶詞匯,其實不然,詞匯教學還包括發音的學習,學生習得了詞匯但是不能發出正確的讀音,久而久之就會失去開口說英語的信心。③詞匯運用困難。在英語詞匯課堂中,部分學生可以根據教師的提示說出指定的詞匯,但是一旦脫離課堂和教師的引導,學生很少在課后說英語,更不會在不同的情景中恰當使用英語,導致學習僅僅停留在課堂上,無法實現靈活運用,不利于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為了滿足“新課標”對英語詞匯教學的新要求,在分析當前小學英語詞匯教學現狀并結合相關理論的基礎上,本文提出小學英語詞匯“5L教學法”,“5L”即已知(Already learned)、將知(Will learn)、學知(How to learn)、評知(Evaluate learned)、用知(Use the learned)的簡稱。
二、“5L教學法”的理論依據
“5L教學法”是依據建構主義理論、人本主義理論、情境認知理論等理論提出的,符合新課標提出的教學要求,有利于打造高效的英語課堂,最終實現學以致用的教學目標。
(一)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過程是教師從學習者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幫助學習者生發出新的知識經驗的過程。其代表人物皮亞杰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習者不是空著腦子的學習機器,他們有思想并且在以往的學習生活中積累了大量的知識經驗。“教學不能無視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應把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交流、合作(此處應刪除“全作、”)、探究和合作來完成知識與意義的建構。”[1]“5L教學法”依據建構主義理論,提出從學生已知(Already learned)出發,以學生已習得的知識經驗為基礎,搭建新舊知識之間的橋梁,使教學自然從學生的已知過渡到新知。
(二)人本主義理論
人本主義理論認為,教學應該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有自身的需要,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其代表人物馬斯洛認為凡是有機體都有一定的需求,從最低到最高有七個等級,學習是滿足自身需求的一種途徑。“英語教師要讓學生感到學習英語是一種樂趣,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動發現問題,帶著問題學英語、用英語,勇于實踐,大膽創新。”[2]“5L教學法”依據人本主義理論提出在學生將要學習新知時(Will learn),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自己想要學習,滿足自身學習的需要。
(三)情境認知理論
情境認知理論是在馬斯洛和羅杰斯的觀念中建立發展起來的。情境認知理論認為情境是一切認知活動的基礎,強調認知過程的本質是由情境來決定的,個體的心理活動產生于特定的環境中。學習活動是在情境中進行的,學習和情境密不可分,這就要求學習者在不同情境中進行有意義的知識建構。“5L教學法”在該理論的基礎上提出在新授環節即學習新知(How to learn)環節,提倡創設簡單的、符合小學生認知基礎的情境,在情境中學習,幫助學生快速準確地掌握新知,也為后面知識學習和運用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5L教學法”的內涵和具體內容
(一)“5L教學法”的內涵
“5L教學法”是為了滿足“新課標”提出的新要求而產生的,主張在小學英語詞匯學習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學生以自身已有知識為起點,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通過創建生動真實的情境,設計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提高英語課堂的有效性,最終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方法。運用“5L教學法”,能改變傳統機械生硬的英語詞匯教學形式,以學生為主,打造高效的英語課堂,最終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標。
(二)“5L教學法”的具體內容
1.已知(Already learned)
要幫助學生快速準確地記憶詞匯,且不容易在短時間內遺忘,就要及時復習以往學習過的詞匯。喚醒舊知可以采取形式多樣、靈活多變的方式,其中最關鍵的是要構建新知與舊知之間的聯系,以學生已經習得的知識為原點,構建舊詞匯和新詞匯的連接,自然過渡到新詞匯的教學。
2.將知(Will learn)
通過設計與教學主題相關的情境,提出一個個層層遞進的問題,從而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知道將要學習什么。這個過程主要是感知新詞匯,通過生動的語言和真實的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避免學生出現畏難情緒。
3.學知(How to learn)
要想使學生快速地理解新詞匯,就要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單詞記憶要打破單純記單詞讀音和拼寫的形式,多從音、形、義方面展開聯想,不僅要記憶詞匯的意思,還要多聽多讀正確發音,不學“啞巴英語”。因此,真實的情境可以幫助學生快速地理解新詞匯,并且完成瞬時記憶,形成思維導圖情境記憶模式。
4.評知(Evaluate learned)
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可以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成就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并且以積極評價為主,設計活動引導學生自評和互評,達到教學評一體化,使評價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
5.用知(Use the learned)
結束前面的學習環節,學生應該能實現學以致用,通過演示環節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語用能力。
“5L教學法”環環相扣,彼此影響,相互作用于小學英語詞匯教學,滿足“新課標”提出的新要求,如圖 1所示。
四、“5L教學法”的具體實施
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英語三年級(三年級起點)下冊Unit 2 My family(part B)let's learn部分為例,探討“5L教學法”在小學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本課的主題是家庭,主要學習內容:通過單詞grandfather/grandpa、grandmother/grandma、brother、sister以及句型This is my...來介紹家庭成員。在學習了本課詞匯和句型后,學生可將其用于日常交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一)課前復習和導學
已知指的是學生已經學習過的知識。一些教師在上詞匯課前,會通過復習導入已知,幫助學生復習鞏固以往的知識,但是一些教師復習的詞匯與新授詞匯毫無關聯,沒有將新舊知識聯系起來,導致復習活動生硬突兀。教師在課前帶領學生復習舊知,一方面是為了鞏固加深之前學習過的詞匯,另一方面是為了給新知的教學做鋪墊,建立新舊知識間的聯系,起到以舊帶新、溫故知新的作用。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就要仔細分析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例如在學習本節課My family之前,學生在part A訓練基礎上,已經習得詞匯father/dad、mother/mum、man/woman,已經學會了語言結構Who's that man/woman? He's/She's my...,以及“Is he/she your... Yes, he/ she is. No, he/she isn't.”。再將學生已經習得的詞匯和語言結構設計到教學中,打造高效的英語詞匯課堂。
復習舊知后,就要呈現新知。學生對于新知識具有陌生感,如何化解學生的畏難情緒,使其快速準確地掌握新知,就需要搭建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學生過去的學習經歷能調動起學習興趣,從舊知出發,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化解畏難情緒,而且還能提高學生對新知的求知欲,自愿投入新知識的學習中。這一方面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另一方面遵循了教學由淺入深的規律。例如My family這一課的學習內容主要是習得grandpa、grandma、brother、sister 4個新詞匯,并明確該課的主要語言結構及其使用語境。教師注意到,這一課與上一單元Unit 1 Welcome back to school!中let's talk(part A)部分的“This is Amy”有著一樣的語言結構,并且上一課的father、mother都是家庭成員類詞匯。因此,為了搭建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做好知識的遷移,教師可以利用一些圖片創設情境。例如教師出示圖片問“Who is he?”,學生根據圖片回憶起他是本單元的主人公Mike以及Mike's mother and father。復習完father/dad、mother/mum、man/woman等詞匯后,讓學生思考家庭成員還有哪些,引導學生引出新知。在猜一猜環節中,學生積極投入課堂,為后面的詞匯學習奠定基礎。
(二)課中教學和評價
如何自然地從復習過渡到新授階段,且將詞匯簡單易懂地教授給學生,打造高效的英語課堂,對于部分一線教師而言一直是一個難題。在實際的小學英語詞匯課堂中,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教師可以根據單元主題設計生動、有趣的情境,使學生能夠在體驗中形成自身的主動思維形式以及自主學習能力。首先,情境的創設要有互動性。互動一方面是為了提高學生課堂的參與度,另一方面是為了營造一種愉悅、和諧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在課堂上實現合作學習。其次,情境的創設要依據學生現有的認知經驗。對小學生而言,簡單的生活情境往往更能引起他們的興趣。這就需要教師善于觀察生活,再把生活融入教學中進行教學設計,以此豐富教學內容。最后,情境的創設要貼合學生的日常生活。語言來源于日常生活,也需要進一步回歸到日常生活中。真實生動的情境可以引領小學生走進實際生活,并將自身所學習的英語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例如My family一課,教師設計接到一通來自本課主人公Mike的電話,創設受邀去他家做客的情境,觀看Mike的家庭相冊。為了激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習慣,教師從這一情境中設計了三個層層遞進的問題:①Who's that man/boy ? ② Is he his father/brother?③Why?三個問題有針對、分層次地引導學生獨立和逐步深入思考,通過師問生答的形式,引導學生在思考中形成個人觀點,發現疑問點并且嘗試解決疑問,產生想要和教師溝通以及和同學交流探討的意愿,培養學生的語言思維。
評價在英語教學中不可或缺,這不僅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肯定,而且有助于學生檢驗自主學習效果。首先,評價要貫穿課堂始末。評價不僅是對學生學習結果的點評,而且還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狀況,這往往是教師容易忽略的地方。其次,評價要全面。部分教師認為詞匯教學學生只要能說出詞匯意思即可,但是詞匯還包括音、形等多個方面,包括在學生讀英語的過程中,要糾正學生讀音和個別錯誤,提醒學生注意單詞重音和升降調,了解美音和英音的異同。例如本課My family中元音字母e在單詞中的短音發音/e/,學生一不注意可能發成長音,需要教師及時糾正學生的發音錯誤。再次,評價要有正向啟發性。很多教師把自己當成“審判者”,對學生的學習活動情況展開兩極分化點評,輕易否定或肯定,這可能會打擊部分學生的學習自信心,所以教師要對學生提出的不同見解進行合理詳細的解析,且要有正向性和啟發性。例如本課My family的教學,學生猜照片中的人是Mike的弟弟時,教師可以說:“Great!You are a good guesser and he looks like Mike.”通過他和Mike長得很像,引導學生思考兄弟姐妹的長相具有相似性。最后,評價要多元化。不僅需要教師評價,而且還需要學生評價、小組評價、自我評價。教師和學生共同評價學習的過程和結果,提出改進意見,助力學生英語思維和語用能力的提升,最終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標。
(三)課后延學,學以致用
前面的學習環節結束后,要想使學生提升語用能力,學以致用,就要先明白“如何用”。首先,打好知識基礎是重點。如果學生沒有掌握詞匯和相關短語搭配,就很難做到靈活運用。小學作為英語學習的基礎階段,主要是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以興趣為導向幫助學生學習詞匯,在愉快的課堂氛圍中不斷進步和積累。其次,克服“啞巴英語”是難點。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學科,最重要的功能是交流,如果學生不愿開口說,紙上談兵只會導致思維固化。沒有真實的外語交流場景,可以創設英語交際情境,與教師、同學相互交流練習。看電影、學歌曲、演講賽、辯論賽、當播音員、做小演員等情境化的課堂活動和課后練習可以促進學生開口講英語。例如本課My family教學結束后,教師讓學生回家用當天所學的詞匯和句型介紹自己的家人,并拍攝成小視頻。再組織師生互評,選出最優作業,鼓勵學生多說多練,拒絕“啞巴英語”。最后,持之以恒是關鍵。學生要做到靈活運用詞匯,需要進行大量的聽、說、讀、寫訓練,使各項技能達到純熟的地步,這對于小學生而言有一定難度。因此,教學不能操之過急,詞匯學習沒有捷徑,知識的積累需要長期堅持。
“新課標”的頒布,給英語詞匯教學提出了新的標準,為了符合新課標的要求,在英語詞匯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合理運用“5L教學法”,圍繞著已知、將知、學知、評知、用知這五個環節來設計教學。“5L教學法”以學生為中心,由學生原有知識出發探索新知,提倡在情境中學習,打造高效的英語課堂,最終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標。但是該教學方法還需要教師在日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加以修正和完善,環節與環節之間的相互銜接還應該更深入研究,以及課前、課中和課后的連貫性還需要進一步實踐和改進。
【參考文獻】
[1]姜坤.論建構主義理論及其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2(31):205.
[2]顧慧萍.人本主義理論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0(16):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