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浪漫主義時期的最為杰出的鋼琴家,肖邦的鋼琴作品一直延續至今,仍然有著非常高的研究價值。本文以研究肖邦的鋼琴音樂作品中的藝術特色為主,從民族性、抒情性與敘事性等方面分別闡述,研究了肖邦的音樂作品及其演奏的技巧,并以《升c小調夜曲》為例進行詳細分析。
關鍵詞:肖邦鋼琴音樂;藝術特色;演奏技巧
中圖分類號:J6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02-00-03
肖邦,出生于波蘭,是浪漫主義時期最偉大的作曲家、鋼琴家,他的作品創作開創了浪漫主義的先河,是不可多得的音樂天才。6歲學琴,8歲在一場慈善音樂會上初露頭角,便獲得了眾多人的贊許。1822年,肖邦考入大學深入學習鋼琴彈奏。后來,來到巴黎的肖邦在樂曲的創作上大多以抒發愛國情懷為主。1838年,肖邦結識了喬治桑,并墜入愛河,迎來了創作的巔峰期。肖邦對音樂的偏愛,對生活的熱愛,對祖國的敬愛,都能在他的作品中得到充分的展現。
一、肖邦鋼琴音樂的藝術特色分享
(一)肖邦作品中的民族性
在肖邦的作品中,其民族性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以抒發愛國情緒為主,在樂曲創作中肖邦把對祖國的熱愛化成音符,創作了《c小調練習曲》“革命”(op.10-12)、《b小調第一鋼琴諧謔曲》(op.20)等作品。這些作品抒發了肖邦內心的苦悶、壓抑、焦躁不安。樂曲的旋律悲壯、豪邁,充滿著史詩般的激情。另一方面以展現波蘭國家的民族特色為主,肖邦作品中的民族性還體現在他在創作時會把家鄉波蘭的許多元素融入進來。以肖邦晚年創作的瑪祖卡舞曲為例,瑪祖卡舞曲中以反映波蘭基層人民的生活為主,體現的是波蘭的鄉村特色。瑪祖卡舞曲屬于農民舞曲,在該舞曲中肖邦不加遮掩地把憐憫、憤怒、同情等情緒都表現出來,不再壓抑內心的情感。因此,當聆聽瑪祖卡舞曲時,可以強烈感受到舞曲中迸發而出的熱烈、歡樂的情緒,舞曲的節奏強烈多變,重音可落在任何一拍上。并且,在肖邦的瑪祖卡舞曲的旋律中,他大膽創新了裝飾音的運用,這里所采用的裝飾音屬于全新的類型,與古典裝飾音相比較起來,這里的裝飾音更加靈活、激動,回蕩于舞曲的音域中,和旋律有機結合到一起。為凸顯瑪祖卡圓舞曲的鄉土氣息,肖邦在瑪祖卡中運用許多中古調式。以瑪祖卡圓舞曲OP.68 No.3為例,在曲子的中部采用的就是利地亞調式,在這段音樂中,左手是五度持續音,右手是降B大調的升四級音,組成了以降B為主的利地亞調式。樂曲中還模仿了波蘭民間瑪祖卡傳統樂隊的音響效果,讓整首曲子更富有波蘭民間的氣息,凸顯曲子的民族性特征[1]。
(二)肖邦作品中的抒情性
肖邦生活的時代正是浪漫主義的初期,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古典主義并存,更加側重于從人的主觀內心世界出發,表達對理想世界的熱切、渴望。肖邦的浪漫主義并非與生俱來,而是在漫長的歲月中,從現實主義、古典主義當中凝聚出來的,具有細膩、準確的特點。肖邦作品中所體現的浪漫主義色彩獨具個人特色,既起源于肖邦本身所經歷的現實,從現實出發,又與古典主義有著密切關聯,“集大成”的方式更讓肖邦的浪漫主義別具一格。《夜曲》《波蘭舞曲》《圓舞曲》中都能感受到肖邦所賦予的浪漫藝術氣息,給觀賞者帶來不一樣的聽覺盛宴。在肖邦創作階段,受到了意大利美聲演唱影響,在音樂創作中大膽地結合了聲樂歌曲中曼妙的旋律,彰顯樂曲的流暢性與表現力,讓樂曲更具有感染力。以肖邦所創作的一系列夜曲為例:《F大調夜曲》(Op.15 No.1,1830)《?F大調夜曲》(Op.15 No.2,1832)《c小調夜曲》(Op.48 No.1,1841)等。這些作品中,其旋律中伴有裝飾音,和聲的變化豐富、飽滿,悠長細膩,如柔軟的絲綢劃過指尖,凸顯強烈的浪漫主義情調。肖邦作品中的浪漫主義色彩是豐富的、細膩的,他為了要打破傳統的單一旋律無法充分表達情感的問題,采用了新穎的手法,如對旋律進行裝飾音、雙音處理,讓作品的旋律線條更加柔順、美妙,富有表現力。在《g小調夜曲》(Op37 No1第5小節)中,肖邦運用了三、六、八度來增強作品旋律的表現力,更好地帶動觀賞者的情緒[2]。
(三)肖邦作品中的敘事性
敘事曲與一般曲目的不同之處在于,它通過音樂展現一個故事,賦予了音樂敘事性的特點,讓音樂作品具有戲劇性意味在其中。肖邦一生當中,共創作了四首敘事曲。《g小調敘事曲》(op.23)創作于1831年到1835年間,1831年正是波蘭淪陷之時,遠在他鄉的肖邦帶著思念、悲傷、憤怒的情緒開始了《g小調敘事曲》的創作。這首曲子在呈示部中的旋律從中音區緩慢升起,又滑落下去,來回升起、滑落,跌宕起伏中訴說著肖邦心中的故事。作為肖邦創作的第一部敘事曲,《g小調敘事曲》獨具特色,浪漫主義大師舒曼曾表示這首曲子是肖邦所創作的樂曲作品中最具有創造力的一首。
(四)肖邦作品中的舞蹈性
作為歐洲宮廷中最受歡迎的舞蹈形式之一,華爾茲舞蹈因其動作流暢多變、旋轉性強與富有深情感,啟發了許多的作曲家,在音樂作品創作中都會結合華爾茲舞蹈的特點創作圓舞曲。圓舞曲的旋律具有華麗、熱情與高雅的特點。肖邦所創作的圓舞曲中具有代表性的有《降E大調輝煌的大圓舞曲》,這首樂曲充滿了熱烈、奔放的情感,讓人心中時刻充滿舒暢、愉悅之感。樂曲的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形成了一種鮮明的對比,在第一部分的樂曲中以展現熱情奔放的情感為主,隨著旋律的遞進來到了第二部分,以展現開朗、灑脫的情感為主,讓人有一種置身于宏大的金碧輝煌的大廳之中的感受。
除了圓舞曲,在肖邦作品中的舞蹈性還體現在瑪祖卡舞曲、波羅乃茲舞曲等。其中,瑪祖卡舞曲是肖邦的鋼琴作品中最富有波蘭鄉土氣息的音樂體裁,展現了波蘭民間娛樂的鮮活的生活情景,具有歡快、樸實的特點[3]。
二、肖邦鋼琴音樂的演奏技巧
肖邦的一生,前半生是在波蘭,后半生是在法國。他的作品創作中既能看到波蘭的民族特色,也能感受到法國的沙龍性,這些元素在其作品的演奏技巧上同樣有所體現。
(一)鋼琴作品所體現的聲音技巧
肖邦所創作的鋼琴作品,和同時代的其他鋼琴家所創作的作品之間有著截然不同的區別。肖邦的作品為了要更具有感染力,更能扣人心扉,引起他人的注意。他的作品都是由多段音樂旋律共同組成的,這一段段的旋律中有著不同的意境與情感。如《F大調夜曲》(Op15 No1)的前后兩段內容,從音樂形象上來看,前面一段安靜、祥和,力度偏弱,帶有讓人沉思的意味;后面一段畫風突轉,如暴風雨般讓人激動,力度偏強。同一首曲子,確有不同的感受,鮮明的對比,更能打動人的內心。
在鋼琴的演奏過程中,為了讓鋼琴作品更富有情感,演奏者不能只是通過手指的靈活性來表現作品,還需要對作品本身的內容有充分的理解,通過理解感受到作品中所想要展現的情感與內容。在肖邦的抒情類鋼琴作品中,較為突出的一個特征是華彩經過句,華彩經過句主要是由數個音共同組成的,這些所涉及的音域較為寬泛。對此,在演奏的過程中,演奏者在觸摸到四分之三的位置時,應用指尖快速觸鍵,讓聲音更歡快、明亮。
(二)肖邦鋼琴作品所呈現的裝飾音
肖邦在作品創作的過程中,對于作品的呈現極為嚴格,是一位非常重視細節的人,力求把每一個細節都處理完美。肖邦為了能夠讓作品中具有更為豐富的意境,以及讓情感能夠得到更好的升華,在創作的過程中采用了許多的裝飾音。這類裝飾音相比較古典主義時期的裝飾音而言更為華麗。但是,肖邦的鋼琴作品中的主旋律還是以優美為主,通過裝飾音的運用能夠增加作品的主旋律的深度,帶來更為動聽的體驗感,肖邦在創作時所采用的這些裝飾音更多只是為了要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體現作品旋律的歡快、簡單。
(三)肖邦鋼琴作品所體現的速度與踏板的使用
每個鋼琴家會因為自身對音樂的理解不一樣的情況,在作品演奏中的速度把控、踏板的使用都會有所不同。肖邦在演奏時更加注重的是自由速度的控制,自由速度的把控需要演奏者掌握嫻熟的鋼琴演奏技巧。肖邦的自由速度可謂是“獨樹一幟”,他對自由速度的運用如呼吸般流暢、自然。運用自由速度,肖邦在樂曲彈奏的時候會通過突慢、切分音等技法讓旋律的節奏速度發生變化,賦予作品生命力與表現力。肖邦的這種自由速度并非是一味地追求自由,而是伸縮有度,能夠固定在一個區間內,時而拉長,時而回補,游刃有余。
除此以外,在作品演奏時,肖邦還會通過抑揚頓挫的演奏手法,配合著踏板靈活地運用起來,豐富了鋼琴作品中的音色變化。肖邦在演奏中更加習慣于采用右踏板豐富曲目中的旋律變化[4]。
(四)肖邦鋼琴作品所體現的和聲復調
為了讓演奏的作品中的聲音的總體形象得到豐富,讓聲音更加獨特,肖邦喜好用和聲復調的方式來豐富作品。通過對肖邦的作品深入研究,可以發現其大多的作品都存在著大量的復調音樂,不過復調音樂出現的時長較短,大多集中在主音音樂段落當中。比如,肖邦的《降A大調幻想波洛涅茲舞曲》中的66-76小節,就使用了四聲部復調音樂。復調音樂在此處的出現,迅速占領了整個主旋律,使得作品的特點得以彰顯,并且肖邦在演奏作品時,還會充分運用力度、音色與速度等表現作品的內涵。
三、肖邦《升c小調夜曲》的藝術特色與演奏技巧分析
(一)《升c小調夜曲》的創作背景
夜曲,在鋼琴作品眾多類型中,屬于最具有浪漫色彩的一種。在肖邦所創作的夜曲中,其主題特點主要為地方的特色與家鄉的風情,整體的旋律較為簡單,融入了一些和聲結構,豐富了夜曲中所要表達的情感。肖邦一生共創作有21首夜曲,這些獨具優美、浪漫的作品描繪了肖邦的一生。
(二)肖邦《升c小調夜曲》的藝術特色
1.音樂風格
(1)浪漫性
肖邦的《升c小調夜曲》中的浪漫性主要體現在獨到的和聲手法中,在19世紀時,音樂界中并沒有音樂家會對和聲做出大膽的創作。肖邦的出現,可以說是當時對和聲做出重大創新的第一人。《升c小調夜曲》屬于三部曲式,首部始于悲情的c小調上,整體的旋律緩慢、抒情,接著旋律開始變得明朗,來到降E大調,再進入g小調。在和聲的運用上,肖邦繼承了巴洛克時期的和聲技巧,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創造出了更為獨特的和聲技巧,充分與浪漫主義的音樂風格相結合。大膽、巧妙地運用不自然音程、傳遞音等創造出了更富有表現力的和聲效果,將聽眾引入無盡的浪漫情調中。
(2)抒情性
肖邦的每一首夜曲的創作中,都充滿了抒情性的特點在其中,因此人們稱肖邦為“鋼琴詩人”。但在他的夜曲作品中,除了豐富的抒情性以外,還有著戲劇性的沖突在其中。《升c小調夜曲》中,開始先是由抒情性作為主題,緩慢的旋律讓人沉浸在其中。緊接著,音樂的發展逐漸變得悲憤、慷慨起來,呈現的是悲劇性英雄的形象。音樂的發展富有強烈的對比、充滿動力、極具戲劇性。在同一部作品中,既有優美的抒情性,同時又充滿了強烈的戲劇性,在跌宕起伏的音樂旋律中,帶給聽眾不一樣的視聽盛宴[5]。
2.曲式特點
《升c小調夜曲》的基本調式為升c小調,整首夜曲分為兩個樂思,其中在一個樂思中,主要表現的是肖邦那種欲言又止的復雜情緒,第二個樂思中表現的是一種猶豫、徘徊的糾結心理,營造出一種讓觀眾具有極強期待的感受。在《升c小調》中的呈示部,共由兩個樂段組成,其中,第一樂段采用的是升c小調,伴奏織體為八分音符的分解和弦組成,在高音上通過融入更多的音區,以此區別低音區,形成鮮明對比,并通過恰到好處的使用Tr顫音,讓夜曲中的音符顯得如絨毛般輕柔,隨風而起更能讓觀眾感受到肖邦夜曲中的那種獨有的悲傷情愫。在第二段中,跟著樂思的發展,轉調變得頻繁,采用了更多的不規則和弦,夜曲的調性變得頻繁起伏。最后,樂曲又回歸到第一段中的平靜,為這首夜曲畫上了句號。
(三)肖邦《升c小調夜曲》的演奏技巧分析
1.踏板的運用
在夜曲彈奏的過程中,肖邦非常重視踏板的運用,一旦不能很好地運用踏板,容易導致“糊”“油”等問題出現。對此,演奏者需要重視音樂踏板的運用。首先,在踏板使用時要輕踏。其次,在樂曲的呈現部分中,踏板需要根據頻譜的要求進行,兩拍一變,變化要干凈。
2.節奏的把控
肖邦對節奏非常重視,在夜曲創作中有意識地“創造”節奏,通過恰到好處的節奏表達他的作品。比如,在《升c小調夜曲》第15節的多重“二對三”中,可以先掌握好三連音的節奏,確保能夠均勻彈奏。然后,左手彈奏時,八度分解和弦可以長一點,匹配右手的彩色部分,突出樂曲高潮部分的內容。
四、結束語
肖邦的鋼琴作品中充分體現了他的個性特點,彰顯了他不隨波主流的性格,以及對祖國的熱愛。通過分析肖邦作品中的演奏風格,可以了解到大多的作品中都是采用的簡單、質樸的演奏風格,沒有過多華麗技巧在其中,更加注重的是細膩情感的體現。對此,在學習肖邦的鋼琴作品中,應更多地從作品所想要表達的情緒入手,充分理解作品的內涵,再進行彈奏。
參考文獻:
[1]金宇彤,李濤.肖邦鋼琴音樂的藝術特色及演奏技巧分析[J].戲劇之家,2022(05):88-89.
[2]張鑫鑫,李偉帥.肖邦鋼琴作品的藝術特色及演奏風格[J].鄂州大學學報,2019,26(02):56-57.
[3]張珈瑞.淺議肖邦鋼琴音樂的演奏風格[J].黃河之聲,2018(13):74.
[4]王瑾,李習偉.試論肖邦鋼琴作品的藝術特色及演奏特征[J].黃河之聲,2019(21):38.
[5]崔凱.肖邦鋼琴作品的藝術特色及演奏[J].中國文藝家,2020(04):241+243.
作者簡介:陳思雯(1983-),女,新疆烏魯木齊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從事鋼琴演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