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全球氣象災害頻發,氣象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話題,氣象知識的廣泛傳播便顯得尤為重要。與此同時,時代的發展對科普動畫的創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這就需要創作者推陳出新,了解受眾需求,做到藝術性與科學性并存。而在一部動畫中,主角的設定既可以是人類,也可以是非人類。非人類角色的擬人化能夠充分發揮動畫藝術的假定性,深入塑造人物性格,彰顯出動畫藝術的豐富表現力。在氣象科普動畫中,將元素進行擬人化設計,賦予它們人類的情感,使之跳出人們的固有印象,能夠引起觀眾的強烈共鳴,更好地接受理解科普知識,展現出科普動畫的應用價值。
關鍵詞:擬人化;氣象;科普動畫;應用價值
中圖分類號:J95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02-00-03
一、擬人化手法概述
所謂擬人化,就是將非人類的物(動物、植物等)擬成人類,賦予它們人類的外形、個性、情感。事實上擬人化的概念早就出現在歷史的舞臺上了,為了滿足時代的發展需求而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在我國古代,人們為了解釋各式各樣的自然現象,提出了“自然神”的論說,所謂“自然神”便是將與人類有密切聯系的自然現象尊為神祇加以崇拜,并設定他們擁有人的個性與愛好,比如心浮氣盛的風神、溫柔如水的雨神、疾惡如仇的雷神等。而在文學領域,詩人將蓮花比作“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圣人,將竹子比作“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的君子等。擬人化的創作手法傳遞了作者內心的真實情感,表達了對美好事物的向往,滿足了人們的情感需求,與讀者達到一種心靈上的共鳴。而在國外也是如此,希臘神話、北歐神話、印度神話、愛爾蘭傳說等的創作都大量使用了擬人化的設計手法,并在現實的基礎上加工潤色,創建人與被擬物之間的聯系,受眾能夠產生更為深刻的情節感悟,便于后續對藝術作品深刻內涵的理解。總的來說,人們很容易對具有人的特征的事物產生好感,將非人類的物擬作人,使它們有人性,口吐人言,情感充沛,這大大縮短了物與人之間的距離,增強了事物的藝術感染力,符合大眾的審美趣味,因此在創作中,擬人化是一種非常有利的藝術手法。
二、國內外動畫中的擬人化元素設計
早在動畫發展初期,創作者便將擬人化的設計手法運用到了動畫創作的方方面面,如角色造型設定、故事情節塑造、視聽語言安排等。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中國動畫片迎來了一段蓬勃發展的時期,在這一時期誕生了許多優秀的動畫作品,比如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出品的《大鬧天宮》《黑貓警長》等。在《大鬧天宮》中,作者用擬人化的設計手法賦予了主人公孫悟空以人類的情感,打造了一個桀驁不馴、爭強好勝的齊天大圣形象;《黑貓警長》帶來了機智勇敢、正氣凜然的黑貓警長,忠心耿耿、寧死不屈的白貓班長,心狠手辣、詭計多端的一只耳等性格鮮明的角色;1999年播出的《藍貓淘氣三千問》是一部優秀的科普動畫,故事主要講述了藍貓和他的小伙伴們的歷險過程以及途中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問題,為觀眾提供了上至宇宙空間,下至萬物品類的知識。這部動畫片通過一個個簡潔明晰的小故事的敘述,將各個領域的知識包羅在一起,展現了一個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這部動畫中的角色均是擬人化角色,主角們的原型是自然界中的各種動物,它們在擬化成人后也保留了一些作為動物的本能天性。片中意志堅定、頭腦冷靜的藍貓也有著頑皮、好奇心強的貓的一面;聰明機靈的淘氣有著可貴的探險精神,同時也因為它的自負捅了許多簍子;狡猾的狐貍菲菲其實本性善良,能夠為自己的朋友挺身而出;富有愛心、活潑可愛的小老鼠咖喱有時候卻比較任性,期盼獲得他人的關心。以上的這些動畫雖然擬人化的程度很高,具體體現在角色造型設定上,但是卻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動物世界,沒有人類的參與,屬于是把人類的意志與情感寄托在動物身上的類型動畫[1]。
以敘事為目的的動畫所呈現出的事件,必然要包含環境背景這些基本要素,這是角色表演的舞臺和背景。故事情節的塑造離不開人物角色與環境背景的相互輔助,人物角色進行了一定的擬人化設計,固然環境背景也應當進行適宜的設計。皮克斯動畫《海底總動員》中講述的是一位小丑魚父親瑪林為了找回自己的孩子尼莫,努力克服自己的恐懼,踏上了冒險跨越大西洋的旅程。在影片中描繪了一個生機盎然的海底世界,而海底的社會生活卻與人類世界的社會生活相仿,比如影片中展示了兇狠的鯊魚邀請小丑魚父親瑪林去參加宴會,尼莫長大后會被父親瑪林送去海底學校學習等一系列人類才擁有的智慧行為。與此同時,這個生機勃勃的海底世界也有人類的參與,如隨處可見的沉船、生活垃圾等。這部動畫影片給觀眾帶來了豐富的視聽盛宴與對親情友情的感觸,同時也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引導人們反思是否對大自然造成了危害。同樣是皮克斯工作室出品的一部名為《玩具總動員2》的動畫片,講述了牛仔警長胡迪為了拯救伙伴玩具企鵝被舊貨商帶走,它的同伴巴斯光年率領一眾伙伴組成小分隊前往拯救胡迪的故事,描繪了一個人類社會中的小型的玩具世界。這部動畫影片中的所有元素都能夠通過擬人化的藝術手法和人類社會建立起聯系。例如,玩具商店中做導游的芭比娃娃有著一副熱心腸,盡心盡力幫助主角團尋找胡迪,在這一過程中不忘自己的導游本業為主角團介紹玩具的種類。擬人化的藝術手法建立起了人與物之間、物與社會之間的聯系,實現了虛擬與現實的隔空對話,體現了“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理念[2]。
影像藝術包括電視藝術、電影藝術、動畫藝術等,影像藝術的生命在于語言。在動畫藝術中,視聽語言占據了至關重要的地位。視聽語言包含了視覺元素和聽覺元素,想要創作出一部好的動畫片,就要兼顧視覺元素與聽覺元素的運用。鏡頭是視聽語言的視覺組成元素,鏡頭語言的使用能夠使得動畫的發展脈絡更加完善,調動觀眾繼續觀看的情緒,跟隨鏡頭的運動逐步了解故事劇情,有效防止節奏過快或過慢。鏡頭有主觀鏡頭、客觀鏡頭兩種,主觀鏡頭代表著劇中人物看到的視角,而客觀鏡頭則是代表著導演的視角,中立且客觀地觀察故事的發生。國內外常常會通過主觀鏡頭的運用將非人類的元素做擬人化設計,例如2001年上映的動畫《小雞快跑》中有這樣一段:一只名叫洛奇羅德的公雞試圖用飛越養雞場的方式逃跑,卻不小心在主人公金婕所在的養雞場上空“墜機”,緊接著鏡頭一轉,以洛奇羅德的主觀視角拍攝出他墜落被救后蘇醒過來看金婕一行人的一幕(見圖1)。這類主觀鏡頭的使用,不僅能夠讓觀眾獲得身臨其境的體驗,還能夠促使觀眾站在角色的角度進行深入思考,便于后續對動畫片內涵的深入理解。聽覺元素的運用有助于角色性格的塑造,角色形象更加鮮明真實,推進劇情的發展,統領敘事節奏。因為有了人類語言的加入,動畫片中的擬人化角色的生命力得以增強,內心的情感得到充分流露。例如1995年迪士尼出品的《風中奇緣》中的角色柳樹婆婆就曾說過:“有時候,正確的道路并不是最輕松的。”《獅子王》中的狒狒拉飛齊說:“過去或許很痛苦,但在我看來,你可以逃避,也可以從中學習。”這些有哲理的話語都讓觀眾受益匪淺,仿佛就像是身邊的長輩一樣循循善誘,指引著人們前進的方向,很容易就能夠讓觀眾引起心理上的共鳴,滿足觀眾的情感需要[3]。
三、氣象科普動畫中擬人化元素設計的應用價值
一般來說,在動畫制作中能夠被賦予擬人化特征的元素都具有相當的群眾基礎,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擬人化讓被擬對象人格化、人性化,賦予人類的思想感情,而動畫制作中的角色設計是為了賦予角色生命力與感染力,這兩者具有相似的特點,于是擬人化在動畫制作中具有了獨特的意義。我們的生活與氣象元素息息相關,氣象的變化直接影響到了萬物的生長發育。因此,在氣象科普動畫的創作中,相關元素的擬人化表現具有獨特的意義[4]。
科普動畫具有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特點,以傳播科學知識為目的,需要保證內容的真實與設定的嚴謹。科普動畫的取材上到浩渺的宇宙,下到微小的原子,從宏觀到微觀,從具體的物質到抽象的物理概念等,這些題材都是實際存在的,創作者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藝術形式對它們進行加工,準確地將事物的本質與現象表現出來,受眾能夠輕而易舉地擴大見聞,加速理解科學現象產生的實質。同時,科普動畫創作在追求真實的基礎上還需要一定的潤色。當科普動畫過于追求真實,比如說天氣元素的出現直接使用我們所熟知的氣象符號,這難免會讓受眾覺得刻板無趣,喪失了想象的空間,削弱了角色的情感傳遞,無法引起觀眾的興趣。因此,在氣象科普動畫制作中將元素進行擬人化設計繼而展開敘事的手法是可行的。
科普動畫的創作需要基于真實的潤色,即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進行構思創作。根據元素的具體特性進行擬人化的設計,賦予角色充足的生命力,將人的屬性與被擬對象的屬性融入動畫制作的方方面面,觀眾能夠跟隨擬人化處理對象的腳步開啟有趣的氣象之旅。擬人化的元素設計為氣象科普動畫的創作擴大了可供想象的空間,吸引著觀眾的注意力,觀眾能夠產生完整觀看動畫的動力,有利于后續的理解。在氣象科普動畫中借助擬人化的創作手法,充分發揮想象力與創造力,運用增添科普動畫趣味性與幽默性的表現手段,達到寓教于樂,普及科學知識的目的[5]。
科學知識在未經過專業人士的解釋之前是晦澀難懂的,為了達到科普的目的,需要創作者們適當簡化繁雜的知識,達到通俗易懂、簡潔明晰的程度,貼近普羅大眾的生活,符合大眾的水準。而擬人化手法的運用,恰好能夠協助這一目的的實現。例如,雷陣雨產生于雷雨云下,而雷雨云的產生需要具備充足的水汽、濕空氣能夠上升的動力、強烈的對流運動以及強烈的太陽輻射這幾個條件。創作者在“翻譯”這一天氣現象時使用了擬人化的設計手法,擬定天空中的云朵是一個膽小又害羞的音樂家,某日云朵在高空中演奏著優美的音樂,地面水池中的小精靈被吸引著朝著云朵的方向進發,想去一睹演奏者的真容。而天空中的太陽則被擬化成為一個喜歡惡作劇又貪睡的孩子,他被吵醒后就打算去嚇唬一下云朵音樂家,膽小的云朵在水汽小精靈的助威下變身成了雷雨云,調皮的太陽因此被嚇退,天空中便因此下起了雷陣雨。擬人化的藝術手法賦予了角色生命,增強了角色的知識特性與“人性化”,將被擬對象在自然界中的生存行為做出了擬人化的解讀,有助于造成劇情的沖突感,推動劇情的發展,觀眾能夠在會心一笑的同時徹底理解這一知識點[6]。
四、結束語
在氣象科普動畫的制作過程中,創作者需要把握好天氣元素擬人化設計的原則和目的。擬人化天氣元素的設計既需要貼合實際,也需要留下一定的想象空間。擬人化的角色設計不能夠太過脫離被擬物體本身的屬性,否則會造成知識傳播的割裂感。擬人化的角色同時也需要進行一定的藝術加工,使其富有美感,吸引觀眾的注意力。除此之外,氣象科普動畫的劇情、鏡頭、配音配樂方面需要創新。例如,云逐漸變大過程可以配上人類吞吃的音效,這種音效能夠幫助交代劇情。時代在變化,科技在進步,動畫的創作手法也應該與時俱進[7]。
科普動畫具有知識教育性和幽默風趣性等特點。但是由于氣象科普題材的限制性和教育目的的明確性,知識的呈現方式與敘事的展開形成了一定的矛盾。科普動畫創作的關鍵問題是要避免強烈的說教意味。氣象科普動畫的劇情設計應當兼備講解深度與講述簡明兩個方面,也應當具備一定的藝術色彩。觀眾能夠在潛移默化之下學習科普知識,這就需要創作者平衡好動畫的“虛幻幻想”與科普內容的“嚴謹科學”之間的關系。
參考文獻:
[1]程夢蝶.擬人化手法在動畫敘事中的應用研究[D].西北大學,2014.
[2]謝倩瑋.淺談擬人化手法在皮克斯動畫中的應用[J].新美域,2021(03):69-71.
[3]宋雷雨.數字時代動畫藝術“真實性”再思考[J].中國電視,2021(09):87-92.
[4]張麗麗.論擬人化手法在動畫角色設計中的應用[J].中國民族博覽,2020(20):184-185.
[5]鄭曉東.氣象科普動畫的趣味性探究[J].北方文學,2018(35):122-123.
[6]霍林,楊玲,陳莎.氣象科普動畫創作解析[J].科技風,2018(24):53.
[7]馬霏雨.青銅文物造型在動畫創作中的“擬人化”再造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22.
基金項目:2022年江蘇省研究生實踐創新計劃“氣象科普動畫中天氣元素的擬人化表現研究”(項目編號:SJCX22__0396)。
作者簡介:毛雨欣(1999-),女,江蘇徐州人,碩士研究生,從事動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