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云洋 孫國紅 喬斌
摘 要:分析了勞動教育面臨的認識不足、資源不多、教學方式單一、課程體系不統一等問題,基于江蘇海洋大學的勞動教育實踐,探討了堅持五育并舉,以學生為中心設計開放式勞動教育課程體系,以教師為主導推進勞動教育落實落細,形成應勞動、為勞動、教勞動、用勞動、會勞動、思勞動的勞動教育實施路徑。構建的分階段多平臺全過程的勞動教育體系,能夠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關鍵詞:本科院校;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實施路徑
一、高校勞動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
目前,高校勞動教育改革和建設尚處于走向深化的關鍵階段,需要增強勞動教育的科學性、規范性和創新性,但勞動教育課程從內容到形式還不規范,在組織實施勞動教育時也缺乏整體上的連貫性、系統性和針對性[1-2],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勞動教育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
勞動是人類特有的基本社會實踐活動,勞動教育是對學生進行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的教育活動,勞動教育具有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目前在學生培養過程中,往往是有教育無勞動,家長、學校和社會都很重視智育,以學習成績作為評價的主要內容,忽視了勞動,家長舍不得讓孩子勞動,教師不重視勞動教育、不理解勞動教育、不積極參與勞動教育,導致學生普遍不會勞動、不愿勞動,勞動意識淡薄,甚至對勞動人民不夠尊重、對勞動成果不夠珍惜等。目前不少大學教師重理論、輕實踐,重教學、輕育人,因此,學校管理者和教師都需要從思想上高度重視并認真開展勞動教育。
2.勞動教育的課程體系標準缺乏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和教育部《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了勞動教育的目標和主要內容,對勞動教育途徑、關鍵環節和評價等給出了專業性指導[2],需要各高校據此制訂自己的課程體系,明確課程目標和評價方法,細化落實勞動教育過程。高校地處位置、辦學歷史、辦學定位不同,人才培養規格不同,實現勞動教育的途徑和方式方法也會不同,逐步形成了本校的勞動教育特色,但缺乏統一標準,不夠規范。
3.勞動教育的資源建設力度不大
目前高校對勞動教育還都處于探索實施之中,勞動教育的內容和課程數量,也就是勞動教育的資源決定了勞動教育的質量和效果。當前對勞動的認知主要還是體力勞動,主要內容還是學生宿舍衛生和校園環境衛生[1],學生不知道還能干什么,教師也不知道還有哪些勞動可以組織學生干,勞動教育資源明顯不足。因此,還需要加大力度建設勞動教育資源,讓學生不僅僅是完成勞動任務,還能喜歡勞動、學會勞動,從勞動中體驗收獲的快樂,促進學生成長,從而達到勞動育人的目的。
4.勞動教育的教學方式相對單一
勞動教育師資缺乏,對勞動教育的本質缺乏理解,把勞動教育認為就是組織學生完成勞動任務,勞動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設置不系統、對勞動過程缺乏有效管理、對培養學生應用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不重視、對勞動成果缺少合理評價,教學方式簡單,勞動育人意識不強。勞動教育是通過勞動育人,不僅僅是教授學生勞動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把準勞動的價值取向,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勞動、崇尚勞動、尊重勞動。
二、以學生為中心構建勞動教育課程體系
課程是高校教育活動的核心載體。如何以課程建設為突破,盡快補齊勞動教育短板,大力培養學生勤儉、奮斗、創新、奉獻的勞動精神,提升勞動素養,是高校深化新時代教育改革面臨的重大課題。
1.堅持五育并舉,明確勞動教育課程建設基本原則
江蘇海洋大學是一所以工科為主體的海洋類綜合性大學,明確了“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基礎好、素質高、能力強,具有海洋意識、創新精神、家國情懷的復合應用型人才”的總體目標定位。堅持以學生成長成才為中心,五育并舉,深入推進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改革,確定了“覆蓋全體、融入專業、突出特色、分類實施”四位一體勞動教育課程建設基本原則,推進實施勞動教育。
覆蓋全體就是面向全體學生廣泛、系統開展勞動教育。融入專業就是在專業教學中更加自覺培養學生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突出特色就是深度挖掘地域傳統產業和海洋文化中所蘊含的勞動教育資源,積極打造校本特色勞動教育課程。分類實施就是針對不同形態的勞動實踐特點和要求,分類開展相應課程建設,明確不同類型課程的勞動教育目標、實施途徑和評價辦法,形成和諧統一的勞動教育生態系統,使勞育課程和課程勞育同向同行,促進應用型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達成。
2.立足全方位全過程,構建勞動教育開放式課程體系
為了培養學生懂勞動、愛勞動、會勞動,江蘇海洋大學構建了“1+N+X”一體化開放式勞動教育課程體系,由1門“工程訓練”勞動教育主要依托課程、N門勞動教育通識選修課程、X門勞動教育融入式課程組成,教學主要內容包括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中的知識、技能與價值觀,將勞動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
全校各專業都開設“工程訓練”必修課程,教學時間1~2周。其中安排8~16課時勞動教育理論教學,系統講授與學生未來職業發展密切相關的勞動安全、勞動保障、勞動關系等通用勞動基礎知識,其余課時針對文理工科不同特點,安排從基礎到創新的相關實訓內容,教學內容包括鑄造、鉗工、焊工、銑工、普通車床、數控車床、特種加工、3D打印、電子訓練、電子創意制作、電工訓練等項目,學生按照教學大綱選做項目。通過讓學生在理論學習基礎上動手實踐,親力親為,感悟工匠精神,懂得新時代勞動的價值和意義。
面向全體學生開設N門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勞動教育通識選修課程,包括勞動教育理論課程、勞動教育開放實驗項目和勞動教育專題實踐項目。不僅有勞動教育通論、勞動關系概論、勞動經濟學、勞動安全與風險防范、勞動與社會保障法等相關理論課程,還有以勞動技能培養為目標的開放實驗項目和勞動教育專題實踐項目。開放實驗項目如港航結構模型制作、無人船操控與應用、木工制作等,勞動教育專題實踐項目則是圍繞學生個人生活事務、校園環境美化、社會實踐、公益勞動、志愿服務五大類勞動教育專題開發的實踐教學項目。通過理論選修課培養學生掌握基本勞動知識,以豐富多彩的項目培養學生有趣實用的勞動技能,增強勞動教育吸引力,讓學生愿勞動愛勞動。
X門勞動教育融入式課程是在專業課程教學和第二課堂活動中,將勞動教育與思政課、基礎課、專業課及第二課堂活動有機融合,任課教師有意識地將勞動知識、勞動觀念及勞動安全教育等內容融入其中,即在課程思政中融入勞動教育,在課程實驗、實習實訓、學科競賽、創新創業活動中融入勞動教育,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重視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的應用,提高學生服務性勞動、生產勞動能力,樹立正確的勞動觀,更好地服務社會服務國家,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會勞動。
3.統籌理論實踐,合理設置勞動教育課程學分
2020年江蘇海洋大學全面重構本科人才培養方案,把勞動教育作為必修課,修讀學分平均分布在8個學期,也就是學生在校期間每個學期都要完成規定的勞動教育學分,保證勞動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勞動教育學分設置如下。
工程訓練作為勞動教育依托的主要課程,面向所有專業所有學生,是必修課,單獨計算1~2學分,完成勞動教育基礎理論知識和項目實踐的教學任務,其中人文社科類專業1周,24課時,含勞動教育理論8課時,計1學分;理工農醫類專業2周,48課時,含勞動教育理論16課時,計2學分。
N門勞動教育通識選修課程分別采用線上或線下方式開設。每門勞動教育通識理論課程24~32課時,每個學生至少選修一門,計0.1學分,最多計0.2學分。勞動教育開放實驗項目每個學生至少選修一個,計0.1學分,最多計0.3學分。勞動教育專題實踐項目以參加實踐項目計勞動教育學分,每學期每個學生必須至少取得0.25學分,其中學生個人生活事務每學期每個學生可取得0.1學分,文明宿舍建設每學期每個學生可取得0.1學分,校園環境美化每學期每個學生可取得0.05學分,社會實踐、公益勞動或志愿服務勞動每學期每個學生可取得0.1學分。勞動教育通識選修課必須修滿2學分,學生才能畢業。
X門勞動教育融入式課程是按人才培養方案規定的課程要求計算課程學分,不再計算勞動教育學分。作為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方案中實踐教學環節占比較高,理工農醫類專業30%以上,人文社科類專業20%以上,既能勞動育人,也達成了應用型高校強化應用能力培養的人才培養目標。
由一門勞動教育依托課程和至少一門勞動教育通識理論課程,保證了32個勞動教育理論課時,也保證了勞動教育必修課32課時以上。而獨立設置勞動教育2學分,既達到了勞動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大學四年不斷線的開展勞動教育的目的,又在學生學業總學分中占比不高,減輕了學生的學費負擔。
4.融合校內校外,豐富拓展勞動教育選修課
基于勞動教育師資隊伍數量不足的現狀,在中國大學慕課(MOOC)等資源中選擇部分課程作為勞動教育通識理論課,開展線上教學,并認定學分。利用校內實驗室,開設開放實驗項目。充分發揮社會的支持作用,融合校內外資源,豐富勞動教育專題實踐項目內容,建設勞動教育專題實踐項目庫。
一方面由學校各部門結合自身工作主導建設勞動教育專題實踐項目,如學生工作處主導建設學生個人生活事務實踐項目,校團委負責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實踐項目建設,后勤管理處主導建設烹飪、縫紉、插花等實踐項目建設,藝術設計學院負責木工制作、剪紙藝術等實踐項目建設,圖書館負責讀書日、讀書節、圖書漂流等實踐項目建設。另一方面深化產教融合,通過校企共建的產業學院、校外實習實訓基地等合作育人的協同機制,聯合行業、企業參與勞動教育實踐項目建設,協同培養人才,使學生通過身心合一、手腦并用的勞動實踐淬煉成長。
三、以教師為主導探索勞動教育實施路徑
江蘇海洋大學不忘育人使命,將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著力激發教師的主動意識和主導作用,努力探索并不斷拓展勞動教育實施途徑,逐步形成多元主體參與、多維平臺支撐的勞動教育生態系統,形成共育合力。
1.統一思想認識——應勞動
通過組織教師認真學習領會關于勞動教育的文件精神、為每位教師配發一本勞動教育教材、組織教師參加勞動教育培訓、邀請專家舉辦專題報告、評選優秀勞動教育專題實踐項目、深化工程訓練課程教學改革等多種方式,指導教師充分認識勞動教育的重要意義,深刻領會勞動教育的本質要求,培育教師的勞動教育意識,增強教師的勞動教育本領,使教師充分認識和深刻理解開展勞動教育既是立德樹人的迫切要求,也符合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的需要。
2.建立健全機制——為勞動
學校制訂了《江蘇海洋大學關于2020版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的原則意見》,2020年全面重構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勞動教育作為必修課,修讀學分分布在8個學期,也就是學生在校期間每個學期都要完成規定的勞動學分。先后制定了《江蘇海洋大學勞動教育實施方案》《江蘇海洋大學本科生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建設與實施辦法(試行)》,從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課程體系、實施辦法、學分認定、保障機制等方面,規范勞動教育實施過程。又出臺了《江蘇海洋大學本科生修讀在線開放課程成績及學分認定辦法》,對線上教學的勞動教育理論課程進行學分認定。專門成立了勞動教育實踐中心,建立勞動教育協同機制,教務處負責各類勞動教育課程的統籌安排與管理,勞動教育實踐中心負責勞動教育專題實踐項目的統籌管理與組織實施,學生工作處負責學生個人生活事務類勞動教育專題實踐項目的管理,團委負責社會實踐類和志愿服務類勞動教育專題實踐項目管理、星級志愿者認定及“勞動教育”課程學分認定,教學質量管理處負責各教學環節的勞動教育質量督查。工程訓練中心(創新創業學院)負責“工程訓練”勞動教育主要依托課程的建設與實施,學校其他部門單位積極發揮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功能,建設校內勞動教育實踐基地,組織學生開展勞動教育專題實踐活動。各學院負責具體的勞動教育實施工作。
3.明晰教學方式——教勞動
所有課程明確育人目標,在課程教學大綱中體現課程思政,在課程思政中融入勞動教育。鼓勵教師積極探索和實踐勞動教育方式方法,推進分階段多平臺實施勞動教育。本科一年級,在鞏固學生良好日常生活勞動習慣基礎上,重點解決如何認識勞動、理解勞動,以及以何種姿態參與勞動的問題,培養學生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形成尊重勞動、崇尚勞動、認同勞動的價值觀念。本科二年級,重點培養學生通過勞動知識和勞動技能學習,增進專業情感、專業認同,形成誠實守信、吃苦耐勞、團隊合作的品質,強化公共服務意識和面對重大疫情、災害等危機主動作為的奉獻精神。本科三年級,以結合專業知識與能力培養為重點,注重服務性勞動和生產勞動,引導學生參加科研項目及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社會實踐、學科競賽,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就業創業觀,增強專業實踐的勞動理解與認同,塑造勞動精神。本科四年級,面向社會發展和崗位職業要求,重點開展高階型勞動實踐,提高學生在生產實踐中發現問題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積累職業經驗,促進勞動技能掌握、態度養成、能力發展的有機統一,發揮勞動作用。
4.推進五育融合——用勞動
學校的任務是立德樹人,而通過強調和實施勞動教育,提高學生的勞動能力,也與應用型高等學校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一脈相承。勞動教育是“五育”融合的關鍵,讓學生親自承擔學校的大部分勞動,由此形成學生自治的基本責任和擔當,連接家庭勞動與學校勞動和社會勞動,實現勞動教育與德育無痕融合;通過科技制作、學科競賽、創新創業等方式,實現勞動教育與智育的不知不覺融合;通過讓學生自己創造和維護體育場地、體育器材,自己發起和負責各種體育聯賽活動,實現勞動教育與體育的融合;通過藝術設計、文創產品制作等特色課程,讓美育發揮其育人、化人、培元效應,顯示新時代新勞動特點,實現勞動教育與美育的融合[3]。將勞動教育與職業規劃、生涯教育關聯起來,讓學生在勞動中了解和體驗職業,隨時隨勢變化,提升自己的職業和生涯規劃能力,并強化其社會情感學習和社會交往能力。
5.豐富教學資源——會勞動
豐富勞動教育課程內容是當前開展勞動教育的關鍵,建設足夠的勞動教育專題實踐項目才能順利完成勞動教育任務。發揮教師的創造力和執行力,鼓勵和支持教師在日常生活、課程教學、實習實訓、學科競賽、創新創業、科學研究中積極發現勞動素材,開發勞動實踐教學項目。鼓勵和支持教師在產業學院、實習實訓基地建設中深化校企合作,與企業生產實際相結合,開發勞動教育資源,把勞動教育實踐項目開發作為校企共建產業學院建設的主要內容。引導各學院結合學科專業特點,建設“一院一品”勞動教育資源,打造一批特色勞動教育實踐項目資源,探索形成具有海洋大學特色的勞動育人模式。如海洋科學與水產學院的“清滸凈灘,賦能利用”項目,以江蘇省滸苔綠潮災害防治為方向,高度融合勞動知識、勞動技能和勞動精神培養,組織學生針對典型海灘滸苔清理、藻體收集、預處理、標本制作、滸苔食品級和飼料級綜合利用加工等環節,開展勞動實踐。藥學院“本草傳承,藥苑留香”項目,通過開展藥材種植、采收加工、標本制作、片劑制備等系列勞作實踐,將中醫藥文化傳承與勞動實踐相結合,使學生在豐富的勞動實踐中認識本地區的中藥材,積累中醫藥文化知識。還有藝術設計學院的“藍染勞藝”、食品工程學院的“食迎佳節”等特色勞動教育項目,已建成勞動教育課程資源56套,組織了優秀勞動教育實踐項目評選。充分發揮海洋大學特色優勢,在世界海洋日、全國海洋宣傳日開展主題活動,組織學生結合專業赴校內外進行海洋知識宣傳和海洋意識教育活動,切實增強學生學海、知海、愛海的意識和服務海洋事業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6.用好綜合評價——思勞動
勞動教育要真正得到重視并發揮作用,關鍵是要建立健全勞動教育評價機制。教師在勞動教育過程中要知道學生做了什么、怎么做的、做的怎樣,給學生紀實評價。學校則將勞動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依托學生大數據輔助決策系統開展德智體美勞全要素評價,打破單一的結果性評價,注重動態的、客觀的、過程性評價,及時預警,把勞動素養評價結果作為衡量學生全面發展情況的重要內容,并建立學生綜合素質檔案,作為評獎評優的重要參考,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同時學校按照《江蘇海洋大學勞動教育督導實施辦法》對教師的勞動教育過程進行督察指導,參與教師教學評價。學校還將學生勞動素養監測納入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評估,持續改進勞動教育。
四、結語
本科高校應全面落實新時代黨對教育的新要求,強化勞動教育,建構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優化勞動教育課程結構,引導學生熱愛勞動、崇尚勞動、懂得勞動、弘揚勞動精神。江蘇海洋大學通過實施勞動教育新范式,著力開好必修課、豐富拓展選修課、打造多元實踐課,結合理論與實踐、融通校內與校外,建立了勞動教育大課堂,構建了一體化、開放式、針對性的勞動教育體系,使勞動教育深度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勞動育人氛圍日漸濃郁,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勞動教育育人模式。還將進一步探索建設五育融合的示范課程,注重發揮勞動精神的引領作用,突出學生勞動習慣養成和創造性勞動能力培養,使學生將勞動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逐步由被動的要我勞動向主動的我要勞動轉變,提高學生勞動素養。
參考文獻:
[1]王飛,車麗娜,孫寬寧.我國高校勞動教育現狀及反思[J].中國大學教學,2020(9):75-79,85.
[2]劉向兵,曲霞,黃國萍.高校勞動教育體系化構建的學理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21(9):30-36.
[3]劉良華.勞動教育何以成為“五育”融合的突破口[J].人民教育,2021(1):33-36.
[基金項目:江蘇高校大學生勞動教育專項重點課題“應用型本科高校新時代勞動教育課程的一體化建設與實施研究”(2021JDKT021)、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中之重課題“‘四新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高校專業結構優化調整與特色專業群建設研究”(2021JSJG014)和重點課題“基于OBE理念現代產業學院產教融合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探索與實踐”(2021JSJG084)、“生物醫藥現代產業學院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以江蘇海洋大學生物醫藥產業學院為例”(2021JSJG148)]
[責任編輯:余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