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軍民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我國著力推動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金融風險防范、深化金融改革及完善收入分配,這也賦予了銀行業踐行普惠金融新的時代要求。
自1988年創立以來,臺州銀行始終專注于小微金融服務,心無旁騖、精耕細作,積極融入地方經濟發展大局,持續探索具有臺州銀行特色的普惠金融模式,不斷提升小微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和便利性,陪伴了一批小微企業創業成長,助力了一批小微企業經營成功,以全心全意的小微金融服務推動地方實體經濟發展、鄉村產業振興和創業者共同富裕,促進地方形成多層次的金融服務和良好金融生態。
“小銀行做小微”既是稟賦和使命,也是高質量發展的出路
放眼全球,后疫情時代的全球銀行業面臨著重重挑戰。與此同時,我國金融業在經歷高速增長階段后,進入了以“價值驅動”“規模化創新”“能力建設”為特征的高質量發展階段。銀行規模驅動的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為繼,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態勢愈加明顯。隨著“共同富裕”“鄉村振興”等國家戰略深入推進,各級黨委、政府聚焦實體經濟、民營經濟,經濟增長有序重啟,新興產業和服務業迎來新商機,金融科技加快發展,為銀行帶來了更多機會和更大市場。
面對歷史挑戰和時代機遇并存的形勢,中小銀行更應在激烈競爭中堅守戰略定力,打造差異化的發展優勢。近年來,臺州銀行始終堅守自己的戰略定力。對臺州銀行而言,任何超越自身能力所獲得的短期增長,必然要在此后付出慘痛代價。因此,不投一時之機,不加高杠桿,業務簡單干凈,一心一意地把小微市場做精、做專、做透,才是新形勢下符合自身資源稟賦的生存之道。
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大背景下,臺州銀行對中國經濟的未來充滿信心,堅定聽黨話、跟黨走,堅守小微市場定位,把握由“規模擴張向結構優化”,即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歷史機遇期,通過“深化+創新”兩條路徑,提升企業的發展韌性。秉持“以客戶為中心、心中裝滿客戶”的服務觀念,更加聚焦小微企業,拓展服務外延,為企業主及其家庭、村居百姓提供專業的、綜合的金融解決方案。遵循“穩字當頭,好在其中;好字當底,快在其上”的方針,持續推進結構優化及產能提升,向高質量發展的目標邁進。
以“五個一”深化小微金融服務
堅守一個市場定位。臺州銀行將80%的網點開設在城鄉接合部、鄉鎮和村居,以社區、社群為基礎,實施網格化服務,打通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50%的員工是一線客戶經理,緊貼市場、緊貼客戶,與客戶做朋友,精準精細、高頻高效地服務小微客戶,滿足客戶日趨個性化、多樣化、綜合化的需求。小微金融情懷已深深烙印在臺州銀行員工的心中,成為全體員工主動、自覺的行為。目前,全行500萬元以下的貸款戶數占比超99%、金額占比約82.63%。
創設一系列服務與產品。臺州銀行的產品與服務遵循“簡單、方便、快捷”的理念,讓小微客戶一看就懂、一用就會,隨時可以辦業務,隨時可以找到我們,不斷創新滿足小微客戶的需求。在不同時期,緊密圍繞小微客戶的需求與特點,不斷創新、完善特色化的服務與產品,推出了“興農卡”“小本貸款”“綠色節能貸款”“信用易貸”“自助貸款”等一系列信貸產品,讓合適的客戶獲得適合的服務與產品。其中,臺州銀行的貸款產品以信用、保證為主,以自助、永續為主,形成了暢通小微融資的“56789”特色,即純信用貸款占比超50%,自助方式貸款戶數占比超60%,實行續貸免簽的貸款合同占比近70%,無抵質押的貸款占80%,支行一線完成審批的占90%,努力做小微企業的“主辦行”。
練就一套風控技術。小微信貸的風險相對較大,但只要建立合適的機制和體系,小微信貸的風險就是可控的。近年來,臺州銀行不斷摸索,總結出了“下戶調查、眼見為實、自編報表、交叉檢驗”的信貸調查技術,練出了真正的“看家本領”。同時,鼓勵對客戶適度授信,既滿足客戶正常經營需求,也避免由于過度授信而催生風險;推行內部恰當授權,對各級審批人員進行差異化的授權,并動態調整,提高信貸服務質效。創立35年來,臺州銀行不良貸款核銷余額累計僅21億元,始終保持了良好的資產質量。
打造一支高度廉潔、富有情懷的員工隊伍。在金融行業中,做小微金融相對更苦、更累,需要員工有濃厚的小微情懷和使命感。臺州銀行構筑并重視傳承企業文化,創辦培訓學院,體系化地培養“有情懷、更用心、懂客戶、擅服務、勇創新、守廉潔”的員工。同時,從經驗來看,做小微信貸,最大的風險是員工的道德風險。因此,臺州銀行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防腐”機制,能夠及時發現不良苗頭,防微杜漸,果斷處置,打造了一支高度廉潔的員工隊伍。
構建一個智慧平臺。臺州銀行在2016年就開始規劃富有小微特色、契合小微需求特征的數字化轉型路徑,搭建“小微金融服務智慧平臺”,建成“線上線下融合”的“數據驅動、線上流程、行業專家、現場交叉”的小微金融服務新模式。積極對接政府搭建的外部數據,構建了具有臺州銀行自身特色的小微金融中臺能力,用數據來驅動服務,全線上作業流程,讓客戶經理專注、深扎于當地的產業、行業,成為行業專家,并打造一支“懂‘三農、專小微”的大數據分析和建模的隊伍,將行業經驗與數據轉化為大數據模型,輔助判斷小微企業貸款可不可以貸、貸款金額及貸款利率。基于臺州銀行傳統的線下現場服務與風控能力,強化“線上線下融合”,將服務做到“找客、獲客、活客、粘客、挽客”的客戶全生命周期,每個環節既有線上數據,也有線下員工的傳統服務,有效提升服務效率、風控水平與服務增加值。同時,實現“強支撐、智運營、高交互”。一是強化技術支撐,將IT基礎平臺全面轉向云分布式架構,基本實現“去IOE”,提高了系統彈性和效率,且節約了費用。二是賦能智慧運營,構建企業級業務樞紐平臺,使新產品開發、配置從原來的幾個月縮短到幾天,快速、高效地響應客戶需求,并以數據為驅動,實現各個系統間的有機聯系及數據交互,使人均有效管戶數從原來的近200戶提升到500多戶;構建大數據樞紐平臺,將準實時數據處理能力綜合應用到風控、營銷等多個業務場景,比如,以大數據模型輔助信貸決策,實現對傳統信貸技術的升級。三是高頻觸達交互。2014年推出“普惠金融服務移動工作站”,客戶經理人手一臺Pad,較早實現全流程應用Pad上門服務,使新客戶貸款業務辦理時間從傳統作業的1—2天縮減到1—2個小時,可實現貸款資金3分鐘入賬;利用“手機視頻技術”實現全流程移動服務,客戶在家通過App視頻通話即可享受優質服務;采用前端批量獲客、中后臺集中作業的“半信貸工廠”模式,例如,在支行周邊村居布設二維碼,村民只需手機掃碼即可申請貸款、獲悉授信額度,實現貸款全程后臺自動審批、自動放款,讓“貸款申請就像手機下單點外賣一樣方便”。
打造“四個銀行”,適應新時代、新格局
當下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利率市場化持續加速,資本約束愈加剛性,銀行業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蛻變與轉型,金融格局正發生歷史性變革。近幾年,臺州銀行勾畫并踐行了一條“行業化、村居化、平臺化、生態化”的小微金融服務新路徑,明確打造“行業專家銀行”“鄉村振興特色銀行”“平臺賦能銀行”“更懂客戶需求銀行”,以平臺來升華行業金融、村居金融服務,構建面向未來的金融服務生態。
打造“行業專家銀行”。深耕行業,以客戶群管理為抓手,依托本地周邊產業、居民經濟狀況,細分客戶與行業,打造行業專業化團隊。客戶經理長期專注某個或某幾個細分行業服務,逐漸成為“行業專家”。客戶經理熟悉行業,貸款就不僅敢貸,更能充分滿足需求,也能贏得客戶信賴,提升服務價值。構建“生意圈”平臺,賦能小微企業數字化轉型,免費幫助行業客戶、小微企業解決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困難,尤其是解決客戶在資源投入上的巨大負擔。“生意圈”平臺為企業提供“全場景、全方位、全周期”的綜合賦能方案,涵蓋采購備貨、生產智控、銷售跟單、庫存管理、物流進度、運營分析、財稅輔助、員工管理等各環節,也可個性化定制功能,幫助企業實現經營管理線上化、移動化。目前,“生意圈”平臺已幫助上萬家核心企業,將服務從銀行端延伸到小微企業端,促進銀行和小微企業之間深度聯動、密切交互,賦能企業數字化轉型,建立私域能力,讓數據成為企業新的生產資料,激發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
打造“鄉村振興特色銀行”。深扎村居,成立專職“鄉村振興”的業務條線,專注于金融普惠、振興鄉村的產品設計與業務發展。支行網點實行“社區化、微型化、近身化”,客戶經理依托規劃地、社區開展網格化、高頻和個性化交互,成為“社區達人”。對村居“兩有一無”授信全覆蓋,對有還款意愿、有還款能力且無不良記錄的居民實行普惠服務。開展政銀聯動,開展常態化及多樣的公益活動,組織“農技大講堂”“產銷對接會”等幫助農民增產創收,支持鄉村產業興旺。構建“生活圈”平臺,主動架起鏈接社區商戶與居民互惠互利的橋梁,促進企業、商戶、農戶與居民之間信息互通和開展網絡銷售,為社區居民的生活帶來生活便利與消費折扣等實惠。依托線上“直播站”和線下“興農站”,從田間地頭挑選農副產品,用直播、短視頻等新媒體渠道,賦能從事農、林、牧、漁行業的農戶新零售能力,鏈接周邊早餐店、理發店、水果店、面包店、小超市、美容院等,以新零售模式激活村居新產業,讓居民能普遍得到優惠,促進消費升級,提升城鄉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數。
打造“平臺賦能銀行”。數字經濟形態正加速由“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演進。技術變革帶來產業迭代集約和平臺化經營,產業生態正在逐步形成。此時,銀行不僅要在自身經營管理上推動數字化轉型,更要賦能企業客戶的數字化轉型,尤其是協助資源有限的小微企業構建起其自身的私域能力,不被大平臺的公域壟斷。未來的金融服務不再局限于金融產品與服務本身,而是要運用金融科技、綜合非金融服務等方式,以數據的開放、分析與應用為核心要素,優化行業、產業與供應鏈的資源配置,與企業共建產融生態。臺州銀行以“平臺化”將“村居化”“行業化”推向縱深,更好地服務處在弱勢的上下游配套、附著在平臺上的小微企業,在深化金融服務的基礎上,帶給小微企業、“三農”客戶更多的數字化賦能。一是“建私域”,幫助企業構建屬于企業自己的私域能力,持續創造比傳統渠道更高的經營效益與創新價值,也有機會重塑幾何級增長、輕資產擴張的商業模式。二是“智管理”,賦能企業在采購、生產、銷售以及員工管理等各個經營環節的線上化、智能化,幫助企業積累有價值的管理數據,更好融入工業物聯網、數據供應鏈、“未來工廠”等進程,構建新的競爭力。三是“融產業”,致力于賦能企業更好地融入地方產業平臺,挺進未來行業生態新高地,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同時,也在助推全社會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積極擁抱未來數字貨幣推行后的賬戶格局和支付行為的變化。
打造“更懂客戶需求銀行”。在深化服務的過程中,臺州銀行不斷接受客戶的意見和建議,通過數據研究客戶的金融和非金融需求,更加了解客戶需求,成為綜合服務提供者乃至生態的協調者和構建者。通過平臺將服務滲入到社區生活、行業、產業之中,融合于金融與非金融服務之中,構建起生態運營平臺,從而形成富有臺州銀行特色的小微金融服務生態。生態化是遠景,是銀行的發展趨勢,一旦建立起生態,居民能享受全生態、高品質的生活服務,小微企業與核心企業能依托生態圈持續提升經營水平與市場競爭力,銀行能實現“圈鏈”精準獲客、高效客群經營,也能升華“政銀聯動”賦能助力地方的社區管理、行業產業治理,實現各方互利共贏。
面向未來,錨定小微金融服務新使命愿景
歷經35年的發展,臺州銀行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優勢與文化。放眼未來,在秉承已有的優勢和文化基礎上,臺州銀行于2023年正式發布“陪伴成長,成就共富”的新企業使命,立志打造一家“成就客戶、成就員工、創造價值、數智引領、市場領先的小微金融特色銀行”。
以陪伴客戶成長為榮。臺州銀行沿著“行業化、村居化、平臺化、生態化”的路徑堅定前行,升級“與客戶做朋友”的社區銀行商業模式,努力成為“行業專家”和“社區達人”,讓銀行不只是銀行,讓服務不止于業務,創造綜合服務價值,提供極致的服務體驗,助力客戶事業成功、財富增值,賦能地方產業金融、村居金融生態,實現與客戶共生、共榮、共富。
以陪伴員工成長為豪。臺州銀行最引以為豪的是不唯學歷、不唯資歷的吸納并助力小微金融奮斗者成功的機制與文化,打造了一支有情懷、更用心、懂客戶、擅服務、勇創新、守廉潔的小微金融隊伍。每一位懷有小微情懷的臺州銀行人,都能在小微金融服務的實踐中實現自身成長和事業成功,合力推動共同事業從過去成功走向未來卓越。
以促進共同富裕為任。“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臺州銀行滿懷家國情懷,追求造福人民的高質量發展,為滿足國家、民族對共同富裕的美好期待,全力貢獻金融力量。臺州銀行人將成就小微企業、企業主及其家庭、村居百姓視為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和職業光榮,通過服務實體經濟、服務社會建設,積極投身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榮事業。
責任編輯:董 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