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華 趙然


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根基,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支持制造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核心要義。在黨中央、國務院引領下,銀行業金融機構積極優化資源配置,擴大制造業中長期貸款投放,提高信用貸款占比,通過多種方式拓寬制造業融資渠道。作為銀行體系重要組成部分,城商行依托自身資源稟賦,創新金融產品,優化服務模式,為制造業發展提供有力金融支撐。
城商行支持制造業發展現狀
2022年我國制造業各項貸款新增4.7萬億元,增量為2021年的1.7倍,其中制造業中長期貸款增長33.8%。其中城商行也持續加大對制造業發展的金融支持,圍繞區域制造業特色產業鏈深耕細作。
制造業貸款規模穩步增長
截至2022年末,29家上市城商行(錦州銀行年報未出,未統計在內)制造業貸款余額合計1.33萬億元,較2021年末增長2231.6億元,增速為20.2%,連續三年保持上升趨勢(見圖1);制造業貸款較全部貸款增速高5.8個百分點。其中江蘇銀行的制造業貸款余額最高,達1932.4億元,較2021年末增長20.8%。在貸款規模上,與六家大型國有商業銀行(9.39萬億元)和十家上市全國性股份制銀行(3.41萬億元)相比差距較大;在增速上,比這兩類商業銀行分別高2.9個百分點和1.1個百分點。
29家上市城商行制造業貸款余額占其全部貸款的比例為8.9%,較2021年末提升0.4個百分點;這一比例較六家大型國有商業銀行和十家上市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分別低0.9個百分點和0.4個百分點。這表明,制造業并不是城商行經營的重點行業。這一占比較高的城商行是晉商銀行、蘇州銀行和徽商銀行,分別達21.7%、17.6%和15.8%。其它商業銀行中,這一占比較高的為中國銀行和浙商銀行,分別為12.4%和14.3%。制造業貸款在行業貸款分類中占比居第一位的有晉商銀行、蘇州銀行、青島銀行,居第二位的有江蘇銀行、寧波銀行、南京銀行、長沙銀行、廈門銀行、齊魯銀行等。
提升制造業金融發展定位
圍繞“中國制造2025”,城商行發揮中小銀行靈活便捷、決策機制短的特點,建立分層營銷體系,為不同類型制造業企業匹配差異化服務;積極構建服務制造業的金融服務體系,落實落細支持制造業發展的各項金融政策,用好用足現有金融產品和服務,聚焦制造業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部分城商行把服務制造業作為主攻方向,推動制造業貸款占比持續提升;優化組織體系,從頂層設計到配套機制精準發力,在人力、資金、內部轉移定價等方面向制造業傾斜;建立服務制造業發展的激勵約束制度,細化制造業貸款、制造業中長期貸款和信用貸款考核指標,設置專項營銷費用,配置風險資產專項額度;制定金融支持制造業實施方案,通過信貸政策傾斜、計劃單列、名單制管理等方式做精做細服務,在制造業企業準入、授信審批、貸款期限、貸款定價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例如,江蘇銀行加大制造業績效考核力度,突破傳統授信模式制定行業打分卡,創新推出“卡脖子專項貸”等系列產品,打造“蘇銀新智造”品牌,推出“智改數轉貸”專屬產品。
因地制宜,聚焦不同行業
城商行積極把握區域制造業發展總體規劃和行業特點,充分發揮屬地優勢,精準挖掘客戶在不同生命周期和不同金融場景下的需求,為客戶提供多層次、全覆蓋的金融產品和服務。
部分城商行聚焦基礎設施、民生工程、軌道交通、工程機械等傳統領域的制造業,圍繞新舊動能轉換,支持傳統產業設備更新、技術改造、綠色轉型發展,做好重點項目對接走訪與配套金融支持,開展資產支持類融資產品研發,進一步健全對公業務產品體系。部分城商行加大對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中長期信貸投放,積極向新基建領域、戰略性新興產業等行業投放資源,推動制造業優化升級;助力“強鏈補鏈”,不斷提升金融供給與實體經濟適配性。也有城商行聚焦中小制造企業發展,通過創新信用貸款產品等方式支持其融資需求;拓展包括供應鏈金融中的存貨和應收票據等抵質押物,增加中小制造企業的信貸額度;探索研發資金貸款方案,滿足中小制造企業中長期資金需求。
推動服務模式創新
突破自身資金實力短板,聯合政府部門、同業、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等主體,構建產業實體生態圈,通過銀團貸款等方式提升服務制造業能力;探索推進貸款、票據、保函、供應鏈等重點業務的線上化、移動化,解決制造業企業線上融資的便利性和時效性問題。例如,南京銀行推出“鑫微貸”線上產品服務,幫助制造業企業實現基于供應鏈的線上融資。
提升綜合化服務能力,成立研究小組,組織產品、風險、審批等專業力量,針對不同產業鏈制定特色金融服務方案,完善“信貸+非信貸”綜合服務體系,推進金融服務的特色化、專業化、定制化,為企業提供“一站式”、全生命周期服務。例如,長沙銀行打通制造業企業與銀行的資產負債表,由提供單一產品服務走向提供系統金融解決方案,從服務核心企業走向拓展平臺構建產業生態圈,從主要賺取利差走向全面賦能發展,以“交易銀行+產業投行+供應鏈金融+數字化賦能”模式助力企業轉型發展。
城商行支持制造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城商行在支持制造業發展方面取得一些成效,但受制于自身稟賦及其他原因,也存在著明顯不足和短板。部分城商行對發展制造業金融服務的動力不足。
專業化能力有待提升
城商行在服務小微企業方面較為擅長,而制造業企業多為大中型企業,融資需求、模式與小微企業明顯不同。制造業企業門類齊全,每個門類還有自身的特性,金融需求呈現多元化、個性化特征,從單純的結算、信貸服務朝著綜合化金融服務發展,需要城商行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專業化服務能力。
城商行中,目前成立制造業專業信貸團隊的還較少,單獨將制造業貸款納入考核的更少,普遍尚未建立明確的制造業貸款不良容忍度、盡職免責制度等考核辦法;尚未具備服務制造業企業全生命周期的能力,難以更好地滿足制造業企業貸款需求量大、用款周期長等特點;在中長期貸款方面定價能力不強,貸款利率水平也仍然偏高,難以匹配制造企業低成本融資需求。
產品創新不足
當前制造業新一輪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正處于關鍵時期,制造業企業融資對貸款期限的要求較為靈活。城商行與大型商業銀行、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相比,在產品種類創新與細分方面存在不足,多為被動的模仿,缺乏全生命周期的金融產品,難以有效適配制造業企業融資需求;貸款期限較為固定,主要集中于三年及以下流動資金。與企業實際需求相比,貸款期限錯配問題突出,“短貸長用”“頻繁轉貸”的現象比較普遍,影響企業融資的可持續性,抬高了融資成本。
對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的金融支持存在明顯不足,這些企業融資需求呈現出周期短、金額小、交易頻繁等特點,除了在應收賬款、預付款、存貨等方面存在融資需求,還在訂單生產、物流運輸等環節存在融資需求。但城商行開展應收賬款抵質押存在困難。其中既有核心企業受益不大,主動性不強的原因;也有應收賬款收款權標準化程度不足夠,難以及時跟蹤監測付款方狀況、賬款支付進度等問題。
風控能力有待提升
制造業的特殊性決定了制造業企業資金需求的期限相對較長,違約風險相對較高,對城商行風控管理帶來挑戰。截至2022年末,21家披露數據的上市城商行制造業不良貸款余額為213.8億元,不良率為2.16%,較其全部貸款的不良率高0.78個百分點;遠高于六家大型國有商業銀行和十家上市全國性股份制銀行。不良率高于2%的城商行達11家。徽商銀行的制造業不良貸款余額達48.4億元,對應的不良率為6.2%;哈爾濱銀行的制造業貸款不良率最高時達13.04%(見圖2)。
較高的制造業貸款不良率與城商行風險把控能力不強密切相關,也與其并不擅長服務制造業有關。部分制造企業重資產運營,有生產設備及廠房,這類資產可以作為抵質押品;但由于這些資產具有專用性特征,很難處置。中小企業是先進制造業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輕資產化、抵押物不足的特征,產品研發周期長、技術風險大、經營管理不完善,經營發展存在更大的不確定性,通過傳統模式融資時面臨難題。而城商行習慣于做抵押貸款,習慣于做短期貸款,在信用貸款、中長期貸款方面經驗不足,無法通過數字化手段,將制造企業的知識產權與科研成果轉化成“信用資產”。
城商行支持制造業發展的對策
城商行要結合自身實際和資源稟賦,做自身擅長的細分領域,重點聚焦于服務本地中小制造業企業,推動產品與業務模式創新,加強數字化應用,提升風控水平,賦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聚焦細分行業,優化機制
中小制造業企業是制造業產業鏈條中的關鍵一環,對信貸資金的依賴度更高,更需要銀行發揮信貸資金配置作用。城商行應發揮屬地優勢,因地制宜,在細分市場堅守和突破,著力提升對中小制造業企業的金融服務能力,重點圍繞“專精特新”、科技型中小企業等主體,構建差異化服務體系,增加信用貸、首貸投放力度,拓寬信貸服務覆蓋面;通過專項激勵,銀擔合作等方式,努力打通中小制造企業貸款中存在“痛點”“堵點”,推廣知識產權質押、動產質押、應收賬款質押、股權質押等融資模式,支持其在技術研發、成果轉化、裝備購置、產能擴張等方面的融資需求。
統籌信貸資源,調整優化信貸結構,建立制造業貸款綠色審批通道,下沉評審授權,通過“政策資源、產品服務、渠道合作、科技支撐、風險防控、利率定價”等多項舉措,加大對制造業的金融支持力度。建立單獨的貸款定價機制,實施專門的資金成本核算方法,降低內部資金轉移價格,降低制造業企業的融資成本;積極落實LPR改革的相關政策,并對部分制造業客戶予以降價轉換,對中小制造業企業擴大FTP補貼。參照普惠金融相關政策,完善盡職免責制度,提高貸款不良容忍度。
補齊自身短板,提升專業化能力
擺脫對抵押物的過度依賴,創新抵押擔保方式,豐富抵質押品范圍,讓知識產權有“價”,讓應收賬款和存貨能“變現”,提高企業信貸的可獲得性。突破自身局限,不斷增加中長期信貸投放,適當調整產品種類、期限、利率、擔保方式、償還方式等,提供差異化、精準化金融產品,實現制造業中長期貸款精準投放,加強對重點有影響力的頭部企業的中長期金融支持。
強化專業經營,提升行業研究能力。重點研究制造業企業在項目升級、技術改造中的資金需求特點,根據制造業企業的類型和不同發展階段,開發符合制造業企業發展特點和需求的金融產品,創新性地提供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完善細分行業的金融服務方案,通過“一鏈一策”的產業鏈金融服務方案,滿足不同行業、不同大小、不同階段企業的差異化需求。
提升綜合化金融服務能力,將貸款、投行、托管等各個業務板塊有機結合,強化協同的“內功”,形成“商行+投行”“股權+債權”;通過投資、債轉股、融資租賃等多元化業務模式,拓寬制造業企業的融資渠道,為客戶定制金融服務方案;探索外部投貸聯動,與產業、股權投資基金合作,推動對制造業企業的金融支持。
推動科技賦能,創新供應鏈融資
加快科技應用,提升科技助力業務發展的能力,充分借助物聯網、區塊鏈等金融科技手段,發掘制造企業金融服務潛力,打造制造業場景金融服務,持續推動場景化業務的開展;深入制造業產業鏈全景,將金融服務融入供應鏈核心企業生態、開放平臺生態,挖掘生態客戶群體場景金融需求,更加精準地識別制造業企業的金融需求,通過持續創新迭代融資產品及模式,滿足客戶場景化、多元化、個性化的金融需求。
增強制造業產業鏈金融服務能力,快速響應產業鏈核心及配套企業融資需求,實現金融服務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深度融合;依托產業鏈核心企業,在有效控制風險的基礎上,加強數據和信息共享,運用應收賬款、存貨與倉單質押等方式,為產業鏈上下游制造業企業提供金融服務;針對應收賬款抵質押融資中存在的核心企業積極性不高、新型抵質押品確權難等政策堵點,從頂層設計角度做好探索優化,打通制造業融資的各個環節。
完善風險管理機制,提升風控水平
積極與地方政府、保險機構、融資擔保機構加強合作,建立多層次風險分擔和補償支持,爭取地方政府風險補償基金的支持,形成程序規范、高效便捷、風險共擔的保障體系,有效緩釋信貸風險。
加強風控體系建設,建立與制造業企業研發、生產、服務等相配套的風險評估、授信審批和貸后管理機制,對制造業企業的知識產權與科研成果進行市場化“定價”,構筑以知識產權價值、產能擴張、科研成果競爭力、訂單增速為框架的企業信用資產,形成相對完善的企業風險評價體系。推動智能風控體系建設,通過大數據、物聯網等手段全面掌握制造業企業的訂單狀況、生產運營進展與技術研發優勢,降低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逆向選擇風險及企業改變資金用途導致的道德風險,較為準確地評估和管理風險。
(作者單位:黃河科技學院,河南省社會科學院)
責任編輯:楊生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