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 葛金寶
【摘要】電子商務的普及在中國農村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也被認為是加速中國農村致富的有效途徑。大量的研究調查表明,電子商務對農業發展有著突出貢獻。在“互聯網+”時代,以電子商務為代表的數字經濟,可以盤活農村既有資源,激發“三農”活力,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推動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本文從人才短缺問題、電子商務利潤問題、運輸問題和監管問題入手闡述了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現狀,從多個維度分析電子商務促進鄉村振興的動力機制,并給出有針對性的促進鄉村振興的探索路徑。
【關鍵詞】“互聯網+” 鄉村振興 電子商務 農業經濟
當下中國社會,電商早已成為推動我國“互聯網+”發展的重要力量,成為我國新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智能手機在農村地區的日益普及,電子商務在農村經濟中的滲透率持續上升,使我國當前農村地區的發展逐漸向現代化、高質量發展邁進。但由于我國農村地區人口基數大等原因,農村高質量發展仍需不斷努力。農村電子商務是利用信息技術獲取更高利潤的直接途徑,適應了農村產業轉型升級的要求,也為振興農村工業提供了新動力。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農村地區網絡發展不斷加快,電子商務的覆蓋范圍進一步擴大。農村電子商務被認為是發展現代農業和商業的有效工具,特別是電子商務促進了農業價值鏈的發展和商品流通。電子商務發展也為農村現代化發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一種創新有效的解決方案。
大量文獻證實了農村電子商務在實現網上商品交換和增加農村家庭收入方面的積極作用。中國的實踐經驗也證明,農村電子商務對農民收入有積極的影響。2021年,國家部分鄉村縣城實現網絡零售額697.9億元,同比增長36.4%。比農村網絡零售額增速高6%,比全國網絡零售額增速高12.5%,2021年,農村電商就業人數超過2800萬,近300萬農戶受益于農村電商。以淘寶電商平臺為例,2021年中國淘寶村數量超過了5000個,近五年增幅明顯。

目前,我國農村地區參與電子商務的農戶已超過1300萬戶,數量和規模都相當可觀;各類農產品銷售額穩步上升,創歷史新高。然而,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的區域發展卻存在著明顯差異,尤其是東部和中西部地區的兩極分化。以淘寶平臺為例。根據中國淘寶村的十年發展研究報告,中國的5425個淘寶村大部分位于東部地區。整個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的村莊只有440個,僅占全國的8.1%。中西部地區淘寶村的稀缺性與東部沿海地區的高度集中形成鮮明對比,說明兩者發展水平極不平衡。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區農產品品種多、單位少、數量多、規格不一,在質量分級標準化、包裝標準化、產品編碼等方面存在困難,影響了農產品網上廣告,阻礙了農產品網上交易,制約了電子商務環境下物流的發展。同時,中西部地區農產品電商同質化嚴重,難以建立自己的品牌優勢,發展速度一直太慢。到目前為止,集約化和規模化的農村電子商務還沒有實現。
(一)電商人力資源短缺問題嚴重
雖然我國借助“互聯網+”實現了大跨步的發展,趕上了歷史機遇,但是在農村地區仍鮮有人能夠精通“互聯網+”,即便是精通“互聯網+”,大城市的虹吸效應也很難留住優秀人才。有證據表明,在農村和偏遠地區,電子商務發展將受制于能夠勝任的人力資源,農村地區的網絡人力資源缺口正在逐漸擴大。由于“互聯網+”技術屬于新興事物,大多數農民已經經歷了“互聯網+”給居民帶來的便利,而“互聯網+”下的電子商務卻相對有著使用門檻,由于農村地區的薪酬和生活條件限制,使得電商人才和電商事業發展有著先天地區差異。
(二)農村開展電子商務利潤率不高
在已經推廣和使用電子商務進行銷售的農村,普遍面臨著產品銷售利潤薄弱的問題,直接降低了農村人員參與電子商務的積極性,而導致農村電子商務產品銷售利潤薄弱的主要問題就是農村地區生產的產品多以農產品和農副產品居多,因此農產品的產品質量較難實施有效統一。其次,在農村地區由于電子商務過于分散,家家戶戶都以自己為主體進行宣傳,因此宣傳力度很容易受到人力和財力限制,很難形成規模效益。而電子商務由于極大拉近了商家與客戶的距離因此在電子商務上競爭對手的數量也異常廣泛,因此產品優勢變得更為重要,加之不法商家和客戶采用不當的牟利和競爭方式,直接導致了現有農村地區電子商務的規模效應薄弱,最終使得農村開展電子商務的利潤率不高。
(三)“最后一公里”物流運輸問題
在農村地區電子商務的發展歷程中,物流行業是電子商務效率和成本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物流行業與地區電子商務發展有相輔相成的關系,在農村地區發展電子商務,不但要解決商品到客戶的“最后一公里”問題,還要解決發出的“第一公里”問題,目前很多農村地區都存在著物流配套體系建設不完善的窘迫局面,而農村地區的產品又多以農副產品居多,這類產品的保質期普遍較短,因此,“第一公里”很大程度制約了農村地區電子商務的發展。同時,“最后一公里”問題也極具挑戰性。人們普遍認為,向來自農村和偏遠地區的消費者配送需要更多的時間和成本,“第一公里”發貨和“最后一公里”配送由于未能實現高效聯動,因此農副產品的產品品質無法讓客戶感知到,極大降低了消費者的消費意愿,因此物流問題也是制約農村地區利用“互聯網+”實施電子商務的重要問題之一。
(四)缺乏信任機制和應有的監管
我國電子商務有著明顯的區位差異,農村地區的“互聯網+”電子商務由于關注人數較少,執法人員中熟悉電子商務的人員較少,因此監管力度較為薄弱,部分投機分子就會利用這種監管漏洞實施違法行為,而這又會帶來農村地區的電子商務信任問題。消費者未能通過電子商務帶來滿意的購物體驗,就會進一步降低消費意愿,最終實現惡性循環。因此對于農村地區的電子商務活動而言,構建信任和保障消費者權益非常重要。
(一)出臺促進返鄉創業就業優惠政策
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不僅需要通過農產品的產業化增加農民的收入,還需要通過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農村的創業和就業,以此解決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帶來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通過出臺促進返鄉創業就業優惠政策,能夠促進農村地方特色企業的發展,為農民提供優質就業崗位,積極吸納勞動力就近就業。其次,農村電商也形成了“生產、代理、銷售”一體化的產業鏈,形成了農產品加工、倉儲、包裝、農村物流等上下游聯動型企業,由此進一步加大了電子商務規模效應,激發了農村經濟增長潛力。對于有創業意愿的大學生,農村電商公司也在積極搭建創業平臺,主動提供創業機會,提供技術支持、人才指導等服務,為返鄉創業就業及農村人才引進創造了良好的生態環境。
(二)培育區域性特色電商品牌
首先,要根據消費市場的多樣化需求,對農產品進行精準定位。要及時整合地方農業資源,依托地方特色,推出個性化農產品。推進農村電子商務“一鎮、一集群、一村、一品牌”建設,提升區域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其次,要創新農產品特色經營模式,深入挖掘品牌的內在故事。此時,不僅要講述產品本身的故事,還要講述產品背后的人的故事,要把農產品背后企業家的心態融入到品牌建設中,同時打通各種推廣營銷渠道,多渠道擴大品牌知名度。最后,政府須加強特色農產品的市場管理,推動農村綠色無公害食品認證和生態有機農產品注冊,明確產品競爭優勢,有效對接消費市場。同時,要大力整治假冒偽劣等不端行為,有效保護電子商務品牌合法權益。
(三)完善電子商務物流布局體系
完善電子商務物流布局,一方面要完善農村物流配送體系,建立縣、鄉、村三級物流布局,加強對物流企業優勢資源的整合,擴大在農村地區的經營規模,增加終端配送范圍。可設立物流終端配送網點,積極利用商店和超市提供便捷的快遞服務。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大數據技術和智能物流服務體系,通過數字化交互實現生產、供應、銷售環節的無縫連接。通過實現線上線下信息共享和共享,縮短物流時間,降低物流成本,滿足農村電子商務服務需求。最后,要大力推進農產品冷鏈運輸建設。要著力建設倉儲、包裝等配套設施,確保農產品從采摘起就進入完整的物流冷鏈體系,減少運輸損失。完善電子商務物流配送,強化特色農產品供應鏈體系,確保消費者吃到安全放心的生態農產品。
(四)加強電子商務平臺監管
首先,相關部門要完善以《電子商務法》為代表的法律法規,落實“促進發展、規范秩序、維護權益”的理念。政府部門要引入農產品質量和統一標準,嚴格控制產品質量,堅決防止假冒偽劣農產品進入市場。其次,各電商平臺要加大自查自糾力度,堅決打擊以次充好、非法銷售、虛假宣傳等違法行為。利用大數據在平臺內建立全鏈監管體系,對農產品生產、加工、包裝、倉儲、配送的全過程進行監管,確保所有環節都有記錄。同時,要借助大數據技術,建立黑名單機制,嚴厲懲罰違反市場競爭原則、侵害消費者權益的企業。這樣,農村電子商務才能更好地促進鄉村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綜上所述,中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前景廣闊。在大數據時代,利用信息技術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必由之路。“互聯網+農村電子商務”正在成為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新引擎,對于彌合城鄉數字鴻溝,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解決農村供需矛盾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在大數據背景下,只有加快品牌培育,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加強平臺監管,才能抓住數字經濟紅利,開拓農村電子商務新視野。
參考文獻:
[1]于聚然.扶植農村電子商務促進農業經濟發展[J].農業網絡信息,2008(09):73-75
[2]徐佳斌.電子商務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及應用[J].環球市場信息導報,2015(43):1
[3]王洋,康鵬,徐明亮.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制約因素及解決方案[J]. 農業工程,2020(1):3
[4]劉凱.鄉村振興視角下農村電子商務助推山東省農村經濟發展現狀與機遇研究[J].黑龍江糧食,202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