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莉 單海蕾 錢玲 楊賢傳
摘?要:學習倦怠問題嚴重干擾了高職人才培養質量。以高職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文獻研究和深度訪談提煉出了學歷高消費、對職業教育缺乏信心、內涵建設不足和疫情干擾等學生學習倦怠的四大成因。探索了解決高職生學習倦怠問題過程中遭遇的現實困境,揭示了學習倦怠問題難解的根源和痛點所在,由此明確了解決高職生學習倦怠問題的思路和可行路徑。在此基礎上,從改變招聘選人標準、品牌形象構建、內涵建設和課堂回歸等四大視角論證了解決學習倦怠問題的一些可資借鑒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高職生;學習倦??;不唯學歷;內涵建設;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2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4.054
0?引言
倦怠最早來源于學者對于職場從業者的熱情缺失,行為冷漠,精力喪失等負面癥狀,隨后學者們慢慢發現倦怠現象絕非職場個案,學生的學習倦怠現象同樣比比皆是。學習倦怠下的學生對課程喪失興趣、逐漸遠離身邊的老師和朋友、自我效能感不足、對未來感到迷茫。學習倦怠現象日益受到教師和學者們的高度關注,研究對象跨越了義務教育到高等教育等各個階段,研究對象聚焦在基礎教育和大學生中?,F有文獻將重心放在學習倦怠影響因素、特定群體表現差異和測量工具開發等三個方面,差異化的研究結果折射出學習倦怠及其成因存在顯著的群體異質性和現實獨特性。就學習倦怠成因而言,學者側重于驗證某項舉措或某項因素對學習倦怠的影響及過程機制。然而,面對學習倦怠冗雜的成因,實證研究只能作出部分解釋,受制于模型自身的解釋力,有些研究結論受到一定質疑。在“學歷情節”“學習無用論”等思潮的疊加影響下,職業教育首當其沖,高職教育概莫能外。污名化嚴重的高職教育處于教育基層,接受高職教育往往是考生“無奈的選擇”,社會刻板印象短期內無法扭轉,社會負面評價不可避免地傳導至學生層面,成為學習倦怠形成的深層次原因,脫離高職情境和高職學生去研究學習倦怠議題容易得出偏誤的結果。為此,本研究對具有代表性的高職會計專業學生開展深度訪談,并獲得一手資料,采用扎根研究思維,在經驗資料的基礎上自下而上提煉出高職學生學習倦怠的具體成因和現實困境,結合理論文獻、專家建議和訪談資料提出一些可資借鑒的破解對策。
1?學習倦怠的具體成因
1.1?學歷高消費導致高職生低感知可雇傭性
對于多數高職生而言,達成期望的就業質量是求學的源動力,更是人生理想實現的依托。面對愈演愈烈的“學歷高消費”,以及史上“最難就業年”的余波未平,高職生對于自身競爭力普遍持懷疑態度。由知識、技能、學習能力和自控力等構成的可雇傭性能力決定了學生未來職場中的就業競爭力,這些因素被雇主普遍外化為學歷層次加以識別,即雇主傾向于借助學歷作為有效線索對應聘者能力做出評估。線索效用理論認為,即使內部線索對于質量的評估更為有效,但人們往往更依賴于外部線索進行質量評估。面對短暫的應聘考核,擁有自由裁量權的雇主更愿意選擇高學歷人員,以簡化招聘流程,避免“逆向選擇”。學歷偏好的結果使得全社會出現了“學歷高消費”現象,而其溢出效應不可避免地波及到??茖哟蔚母呗殞W生。根據訪談結果,高職學生普遍出現了自我效能感不足,不但對自身掌握的技能不自信,也沒有信心完成未來的崗位任務。較弱的自我效能感逐漸遷移至專業學習興趣和日常生活情緒,未來的不確定性加重了學習倦怠感。
1.2?對職業教育信心不足
通過訪談發現,多數學生對高職教育信心不足,他們認為高職院校多數由中專院校演變而來,缺乏良好的社會形象,甚至有污名化趨勢,社會認可度不高。較低的起薪水平,以及用人單位平淡的反饋意見,在去中心化的自媒體中加速擴散,加劇了學生對職業院校的不信任。這種不信任逐漸轉化為負性情感,從而對學校所傳授知識的有用性抱有懷疑態度,“學習無用論”等負面思潮在高職院校開始蔓延,造成學習氛圍惡化,這是高職生學習倦怠的重要外部因素。不可否認的是,高職(專科)層次學生的起薪和成長通道相對較窄,自身的崗位勝任力較高學歷競爭者要差,導致成長機會的獲取能力不足,容易步入惡性循環。特別是近些年來,高學歷畢業生求職中出現越來越多的委曲求全,讓高職學生篤信自媒體中的相關資訊是“理性的討論”,他們更加堅信現有的高職教育不足以改變自己的命運,學習倦怠感油然而生。即使有少數反對者持有不同意見,面對“多數意見”的壓力,也無法跳出沉默的螺旋。
1.3?高職院校內涵建設任重道遠
中國高職教育仍然處于摸索階段,改革理念層出不窮,而內涵建設進展卻不如人意。高職院校內涵不足的典型表現就是課堂知識輸出能力不足,有效課堂時間較短,“向45分鐘要效益”似乎更加適合當下職業教育課堂現狀。低效的課堂教學引發了學習倦怠,導致了學習效能感不足、學習興趣缺失、師生關系冷漠和缺乏學校認同。如何提升高職院校的內涵建設一直是決策者和社會各界面對的痛點和難點,當前舉措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任重道遠。社會歧視、有效課堂時間不足、教師傳道受業解惑能力欠缺、自身學習領悟短板多重共演,造成相當數量學生墜入學習倦怠迷途。與基礎教育不同,高職學生求學自帶“兩手準備”,即就業和升學,而就業將是多數學生畢業后面對的人生抉擇。對高質量就業的渴望與先前自身的知識儲備現實,使得他們對高職院校抱有更高期望,一旦入學后發現學校育人內涵與自身期望存在明顯落差,疲乏、焦慮、壓抑、學習興趣下降甚至身心衰竭接踵而至,共同困擾著高職學生,造成學習效能下降。
1.4?疫情干擾是重要的現實原因
延續三年有余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日常教學活動影響深遠。即使老師和教學平臺采用多種現代教學技術,提高遠程教學的臨場感也遠遠達不到課堂教學的效果。無論線上教學平臺如何增強現實、場景營造如何生動,缺乏課堂氣氛和面對面互動的教學模式很容易造成學習倦怠。以疫情為代表的現實情境確實是造成學習倦怠的不確定性因素,特別是其具有很強的隱匿性,并且顯著調節著學習倦怠感的形成。通過訪談發現,新冠疫情期間,絕大多數受訪者認為線上課無法集中精力學習,學習氛圍較差,無法與老師和同學實時互動,自己有掛線缺課行為。虛擬性雖然可以實現遠程教學,但教學實踐劃定了線上教學的功能邊界。
2?解決高職生學習倦怠的現實困境
2.1?學習倦怠破解工作兩頭承壓
理論研究者和教學工作者一直努力尋求學習倦怠的解決之道,但收效甚微。部分學者將學習倦怠歸因為網絡成癮、手機依賴和自控力差,強調了問題破解的任重道遠。與基礎教育和本科以上層次學生相比,高職教育面臨的挑戰更甚。學生主體層面,高職學情解構了大多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課堂教學改革,造成學習倦怠問題一直沒有覓得解決良方。教師主體層面,高職師資隊伍整體素質要顯著低于本科院校,學歷、職稱和科研素養均有較大提升空間。受訪學生一致反饋,教師課堂教學方法雖有所革新,形式較為新穎,但對知識點的理解不夠透徹,照本宣科、圍獵教材現象較為突出,有效教學時間不足,極易引發學習倦怠。
2.2?應用型科研生態尚未形成
高職是否需要科研,在教育界一直存在爭論。部分學者認為高職院校重心應該聚焦在日常教學,無需承擔知識生產任務。但是,高職院校相對低效的課堂教學預示著上述觀點有失偏頗,高職院校也需要通過有目的、有組織的科研活動提升師資素質。部分高職教師將學生學習倦怠完全歸因為課堂生動性不足,據此將重點放在課堂教學形式的優化上,力求課堂生動逼真、語言幽默和精彩互動,確實也取得了一定效果。然而,訪談結果卻不盡如人意。例如,受訪學生反映老師所授知識相對陳舊,課堂邏輯主線不清晰,知識點之間缺乏邏輯關聯,呈現割裂和堆砌狀態;部分學生反饋授課教師所授知識完全源自課本,缺乏現實生活中的實例,理實脫嵌,本質上還是照本宣科,課堂有時氣氛活躍,時間長了,還是讓人感到乏味,學習熱情慢慢就會消退。以上訪談信息揭示出缺乏科研體系引導的高職教師無法完成知識的更新、儲備和自我迭代,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容易淪為口號,成為空洞的自我敘事,造成職業教育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的嚴重對立,外化為教師職業倦怠和學生學習倦怠。
2.3?高職院校普遍缺乏教育資源整合能力
高職課堂常見的“低頭族”警示著現有改革措施受挫,重新檢視職教運行邏輯以及現有改革策略十分必要。目前,高職院校的自設目標和社會期望明顯超越了學校功能邊界,管理部門有意識地引導學校以“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等舉措整合社會存量資源,補齊自身功能短板,然而效果不如人意。造成這一局面的癥結在于高職院校缺乏社會服務能力,企業無法獲得利益遞歸,合作意愿低下,“企冷校熱”現象普遍;現有的合作范式較為膚淺,產教貌合神離,對日常教學的支撐作用并不明顯。經世致用的職業教育優勢無法成形,更多流于辦學宣言,“本科壓縮”模式仍是主流。課堂教學只是形式生動,內容仍然陳舊,知識載量偏低,教學場景變換停留在短期參觀訪問,沒有形成深度融合,高職院校對于社會優質存量資源無法有效整合,教學改革淪為獨角戲,學生學習倦怠現象沒有得到根本好轉。
3?解決高職生學習倦怠的對策建議
3.1?探索不唯學歷唯能力的實踐路徑
“唯學歷”現象的種種弊端早已被全社會抨擊,然而當機構選人用人時,又重新用學歷對標能力,破除“唯學歷”遇到了實踐困境?,F實中,學歷仍然是能力最大的解釋變量,即使存在解釋能力上的不足,但無法取代其核心地位。當今社會倡導不唯學歷時,存在邏輯起點上的謬誤。不唯學歷本質上是破除將學歷作為唯一標準,教條化使用學歷標尺,并不是貶低學歷,輕視名校效應。在擁有完全自由裁量權的前提下,用人單位更傾向于降低引才中的交易成本,縮短人才的變現流程。如果將“不拘一格降人才”完全寄托于招聘者的精準人才識別能力上,就會陷入實踐迷霧?;貧w實踐理性才能找到不唯學歷唯能力的有效實踐路徑,帶給高職學生真實的可雇傭性希望。當然,要向學生強調,酒香是根本,然后才是巷子不能深;需要幫助他們盡快確立努力方向、人生航向,深刻領悟時不待我,努力靠當下,與其倦怠費時,不如只爭朝夕。
3.2?塑造學校品牌形象
學生對職業教育信心缺失是學習倦怠的重要原因,面對污名化的職業教育,單純心理勸導無異于飲鴆止渴。針對一系列處于“并聯狀態”的改革理念,可以運用品牌形象戰略加以串聯,避免改革的零散性和隨意性。不斷苦練內功,狠抓教學質量,破解自身制度性梗塞,理順體制、機制,釋放內部潛力,整合外部資源,著手提升學校的軟硬實力,引發公眾對高職教育更多的正面聯想。隨著由品牌形象衍生的育人承諾得到有效履約,學生對職業教育信心將會逐步得到恢復,教師認同、學校認同、自我認同將得到重構,課程熱情、人際互動、未來憧憬將重新回歸,學習倦怠問題才會慢慢得到緩解。學校品牌形象不是抽象和空洞的概念,教育從業者需要從學校形象、(教育)服務形象和(使用者)用戶形象等三個維度進行分解,加快教育服務的“供給側改革”。
3.3?內涵建設“賦能”課堂教學
高職內涵建設要緊緊抓住職教本質,對接產業,布局好專業群框架,體現產教映射,以專業群對接產業鏈,契合產業發展,幫助學生盡快了解自己未來的工作崗位和行業歸屬,明確學習目標和人生航向,培養專業承諾、課程興趣、職業理想??朔W生的“怕學、厭學”情緒,遵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一基本準則,想方設法讓學生認識到理論課程學習的重要性,力求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逐步化解學習倦怠帶來的負面影響。提高課堂有效教學時間,增加課堂知識輸出,建立應用型科研評價體系刻不容緩。通過有目的、有組織的科研活動,完成教師的理論知識儲備、更新和輸出;實現理實融通,傳授知識支撐下的技能,改變單純模仿式的技能教學,使學生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逐步培養學生學習技能的興趣和自我效能感,解構學習倦怠感形成的內在邏輯。
3.4?課堂教學要回歸教育本原
疫情期間的線上教學實踐呈現了現代教育技術的功能范疇,學習倦怠完全依賴炫酷的教育技術無法從根本上加以扭轉,課堂回歸已是大勢所趨。要逐步改變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中出現的浮躁風氣,重新以專業課程為載體,課堂教學為中心,讓課堂回歸寧靜與真實。高職課堂存在的淺表學習和虛假學習對學習倦怠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教育管理者不能只專注于對教師教學的評價,而要兼顧學生的學習困境,據此推測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通過進入學生的微觀精神世界理解學習中存在的真實困難,嘗試建構學習倦怠的成因模型。值得警惕的是,技能大賽的功利化導向是引發學生學習倦怠的重要原因,技能大賽是對理實一體化教學質量的檢驗,而不是替代。因此,需要正確使用技能大賽作為職業教育辦學質量的評價標尺,正視技能大賽出現的異化問題。
參考文獻
[1]張璟,袁悅,熊紅星,等.親子依戀對青少年學習倦怠的影響:有調節的中介模型[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52(5):116120.
[2]張一林,周姿言,劉雨佳,等.無聊傾向對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影響:一個有調節的中介模型[J].心理與行為研究,2022,20(3):419425.
[3]楊麗嫻,連榕.學習倦怠的研究現狀及展望[J].集美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2):5458.
[4]楊麗嫻.當前大學生學習倦怠狀況及其與專業承諾關系的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4:1820.
[5]賀寶勛,張立國,莊科君,等.游戲化評價對大學生在線學習倦怠及學習成績的影響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21,42(3):6268+119.
[6]楊賢傳,劉瓊,孫海燕,等.高職品牌形象塑造對學生再選擇意愿的影響——對安徽省高職院校的調查分析[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19,39(3):132138.
[7]楊賢傳.城市居民綠色購買行為驅動機理與擴散仿真研究[D].徐州:中國礦業大學,2021:6070.
[8]王奕冉,程族桁.未來時間洞察力在高中生學習自我效能感與學習倦怠間的中介效應[J].現代預防醫學,2016,43(14):26852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