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
摘?要:本文通過對馬克思主義正義觀的理論來源及現實意義進行分析,特別是借鑒了近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對馬克思公平正義社會的分析論述,對當代中國立足國情發展馬克思主義提供了思想指南,特別是對高校黨建工作提供可參考的實踐意義,從堅定人們的馬克思主義信仰、維護公平正義的國際視野到實現共同富裕,充分體現了高校在黨的領導下育人的實踐導向。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正義;實踐;黨建
中圖分類號:D2?????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4.008
追求公平正義是自古以來人們對理想社會制度的期許。如何立足中國國情,以馬克思的正義觀為視角,分析馬克思主義正義觀在高校黨建工作的實踐意義與價值十分必要。
1?馬克思主義正義觀的理論內涵
1.1?古希臘時期的公平正義思想及內涵
“正義”一詞來源于荷馬史詩中希臘女神“狄刻”的名字,意為:我制定,而在古希臘語中,“正義”是指對“正直”的道路的闡釋。而隨著生產力的不斷進步,出現了階級的劃分與國家的存在,“正義”的范圍演變為維系社會發展的人們共同遵守的準則。從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開始,哲學家們就在思考“善”“美德”對人生存發展的意義所在,這是對人生存的一種內在信念的支撐。柏拉圖在蘇格拉底對“美德”的反思基礎上,提出“普遍的美德”,表明“美德”是通過人的活動對現實生活的理性探索。畢達哥拉斯認為,正義就是建立在和諧基礎上的每個公民間的平等。赫拉克利特認為,人們要想達到幸福的生活就要為“正義而斗爭”,正義體現在“與靈魂作斗爭”,是可以為了“永恒的光榮”而“不要其他一切”。柏拉圖的《理想國》中構建的城邦制度就體現了當時社會中對正義的理解與向往。他認為“智慧”“勇敢”“節制”“公道”是四種公認的美德,評價人們行為的標準就在于看他是否“侵犯別人的財產”,而個人如果為了一己私利侵犯他人財產就會“把國家毀了”。
這一時期哲學家們對公平正義社會的構建側重于某些“精神”或“美德”,把對理想社會的構建訴諸于道德層面或社會公民的自我約束,他們所論述的觀點可以視為一種規則意思,對世界的“本原”的認識與體現,表明了在社會上已經形成的這種規則意識在國家治理的重要作用。
1.2?近代西方思想家對公平正義社會的構建
作為西方自由主義創始人的洛克,在《政府論》中指出,理性即“自然法”是人類得以“安全”存在的“保障”,而要想得到受到保護的權利免于別人的侵害,就要建立國家,由國家替他們行使權利,即訂立“契約”把自然權利移交給政府行使。事實上,洛克的這種自由主義正義觀是建立在資產階級社會基礎上的理論,為擺脫封建專制提供了思想武器。而盧梭認為“自然狀態”的人是沒有“道德感”這個觀念的,人的活動僅僅是一種生物的被動與本能,如何區別人與動物,他認為關鍵在于人的自主選擇權,并且他主張由于財產的私有制導致了人的不自由。
德國古典哲學流派對正義問題的探討,更多的傾向于“經驗”“精神”的表達。比如在康德看來,人的行為要符合人性,不能“把人當作手段”,他認為人的行為總是指向自己的義務。康德雖沒有直接提到“正義”,但是他的觀點中體現的人的實踐理性要受到“道德律”的指引并規定自己的行為。在黑格爾看來,“精神”作為理性的“實體”具有無限的權力,也就是說,一切東西只有在“理性”的范圍內它才能存在和發展,并且這種“理性”并非遠離人們生存的現實世界,而是存在于一切“世界歷史”的現象之中。
1.3?中國近代馬克思主義者對馬克思正義思想的探索
近代中國晚清政府腐敗無能,民生凋敝,處于封建制度的落后的清政府面對來自西方國家的侵略幾乎無還手之力。無論是“自強”“求富”的洋務派、還是資產階級改良運動、試圖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以及農民運動都歸于失敗,沒有能把近代中國從貧窮落后中挽救出來。列寧認為“落后的”亞洲人,要通過“運動斗爭”實現民族的從“愚昧”開始“覺醒”。
中國共產黨的早期創始人李大釗同志,在《十月革命與中國人民》中提到了中國人民在近五百年來,受到的來自“資本主義武裝”的鐵蹄踐踏,指出十月革命的勝利對廣大勞苦大眾的積極意義,并希望被壓迫民族國家的人們建立“民主的聯合陣線”,這篇文章體現了近代中國人民迫切希望獲得解放的吶喊。陳獨秀在《俄羅斯革命與我國民之覺悟》中指出,近代中國人民的反對西方列強的民主革命運動是民族“覺悟”的體現,是“扶人類之正義”以求救國“活路”的體現。惲代英在《世界大勢》中指出,美英等帝國主義欺壓中國人民,俄國由于在“共產黨”執政之后,否認外債遭到各國的仇視。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全世界“被壓迫民族”開始覺醒,“被壓迫民族”與資本家的對抗取得勝利,世界才會得到“永久的和平”。
2?馬克思主義正義觀視角下高校黨建工作的內在訴求
2.1?以人類主體生存狀態為出發點
無論是從自由、法制、公平、分配等角度談正義觀點,都表達了人們對內心價值的一種展示以及基于人自由全面發展的向往和對自我肯定的價值訴求。馬克思在《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指出了選擇職業時應以“人類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為準則。馬克思指出,“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極微小的一部分可以靠觀念上的權利來滿足,絕大部分卻要靠物質的手段來實現”。在社會歷史領域,如果脫離開實踐活動,人們自身價值難以實現。青年時期的馬克思在《萊茵報》擔任編輯期間,發表了《關于林木盜竊法的辯論》主要圍繞平民在這一立法活動中的被動地位進行了合理辯護,立法者為了維護自身特殊權益要求平民解釋木材的來源,也就是說,無論是立法者的“高尚人物”還是法令本身,如果不顧這一法令頒布后的后果而只顧個人利益,不僅是對公民“粗暴的侵犯和侮辱”,并且還上升到了國家層面,依靠軍隊對森林進行保護,不得不說,這已經構成對公民安全的“威脅”。從馬克思的上述分析來看,他是站在公民的角度進行辯論,體現出人作為“類”本質對自身生存的合理性、實在性、規范性、目的性進行合理的展開。
2.2?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合理表達
美國當代哲學家路德賓克萊指出,人之所以能對自身的“價值進行探索”,是由于人的活動不是盲目的,是在“善”的指引下對理想生活的自我探索,體現出人的理性活動是和目的性、規律性、理想性的集中表現。馬克思所說的社會正義的精神實質,是人在社會生活中展開的自我否定的生活方式,而人在這個過程中所形成的社會關系不是封閉的自我否定,是人通過實踐所形成的對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探索與追尋。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離不開他的社會活動。“馬克思主義正義觀是人的自由的表達,是人類社會的自我證明。”在人類社會群體的生活狀態下,人類本能的體現出對自身所向往的理想社會生活方式與狀態的訴求與向往,而馬克思主義正義觀正是對這種為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而構筑的自由表達的合理性與規范性。
2.3?為構筑人類生存價值的必然選擇
李大釗在《馬克思的中國民族革命觀》中指出,馬克思在他關于中國革命的論文中提到了鴉片戰爭的爆發是“英國大炮所給予的”,李大釗認為中國“國民革命”屬于“世界革命”的一部分,而帝國主義的“干涉”,會使得中國“革命運動”趨于“兇猛”。李達在《勞動者與社會主義》中認為,社會主義為解決社會制度不公正以及勞動者的權益問題,由勞動者組成自由聯合體,建立平等自由的理想社會。
在近代中國歷史上,能激發起青年責任的當屬五四運動,這是由青年學生所主導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它開啟了近代中國自強自立的新紀元,其中向世人所傳達的“頭可斷,青島不可失”“誓死力爭”的觀點,體現了青年人在面臨民族危亡時所體現出的擔當精神,其所滲透的“民主”“科學”的理念為當時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上受壓迫的民族國家指明了出路和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理論武器。在當代中國,五四精神最直接的體現就是愛國主義價值,這種精神構筑了當代青年責任擔當的理論源泉,為黨的各方面建設提供了思想指南。
3?馬克思主義正義觀對高校黨建工作的實踐意義
自建黨之日起,中國共產黨就把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作為始終追求的奮斗目標。高校黨建工作要始終把堅持黨的領導放在首位,擁護黨的領導,踐行育人職責與擔當,為了做好育人工作,即培養政治立場堅定、胸懷國家和人民的青年人。將理論應用到解決現實問題,將馬克思主義正義觀融入新時代高校黨建工作顯得尤為重要。
3.1?指導人們堅定馬克思主義的信仰
高校黨建工作發端于新文化運動,中國首個黨支部即北京大學黨支部在1920年成立,這為當代早期創始人傳播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發揮了重大作用。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立足中國國情與革命實際需要,提出的“支部建在連上”,加強了黨的革命領導權。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實行的社會主義改造,對建設現代化工業體系做了充分的物質保障。在改革開放進程中,鄧小平同志主張貫徹“按勞分配”的原則,目的是鼓勵全社會積極上進,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在新世紀,我國各項事業不斷向前邁進,江澤民同志在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講話時指出,黨和國家進行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是實現“人民富裕”的必由之路。在黨的十七大上,胡錦濤同志指出,要在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社會”,提出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把人民放在中心的位置,貫徹了黨的初心使命。
在高校黨建工作中,關鍵要抓好意識形態工作。而從受眾群體來看,高校中有領導干部、教職工、后勤工作人員以及大學生群體。在開展黨性教育中,以“三會一課”為依托,開展“四史”教育,立足地方紅色文化基地,開展教育、宣講活動、實地考察等活動,使“紅色基因”入腦入心,代代相傳。
3.2?提升維護公平正義的國際視野
近代,隨著工業文明的進步,生產關系隨之轉變,由簡單的手工生產轉變為機械化的生產模式,人們之間的關系由家庭勞動、師徒關系轉變為生產雇傭關系。在私有制條件下,公正、正義更加傾向于資產階級利益,對于普通勞動者而言,生存的“異化”、勞動的“異化”所導致的人與勞動產品的異化,其直接后果是導致歐洲三大工人運動、西方社會的頻發性經濟危機。如何探尋生存的正義性、合理性是思想家、政治家、哲學家必須要面對的問題。學者們對馬克思主義的正義思想的研究或側重于理論批判、或側重于實證分析。對于理論本身而言,它的作用在于應用到客觀實踐中指導實踐。雖然馬克思提出資本主義制度是資本家對工人剩余價值的剝削,但沒有明確提出資本主義制度就是不正義的社會制度。也就是說,這一命題把正義只是作為一種“形式”,是一種基于意識形態上的表達,只要與國家的生產方式相符合就是正義的。美國學者齊雅德·胡薩米在《馬克思論分配正義》指出,雖然塔克和伍德都指出了資本主義是剝削制度,但并不否認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正義性。
3.3?推動實現共同富裕的現實導向
共產主義的崇高理想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在近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者看來,中國共產黨的使命有兩方面,一方面是經濟上改善落后的經濟面貌,但不同于歐美的資本主義制度,從事實來看,盲目復制西方國家的經濟制度在中國是“錯路子”;另一方面政治上不能再中國搞“代議制”,現實國情決定了中國共產黨必須立足現實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幫助勞苦大眾擺脫被壓迫局面,實現生產工具“公有”,擺脫“勞動界困苦”,實現階級“覺醒”。李大釗在《社會主義釋疑》中指出,社會主義應該是有“有計劃的增殖”,“極公平的分配”,“物質”和“精神生活”都能極大的滿足人們的生活所需。在實現社會主義社會后,人們在社會主義社會中有“工作的喜悅”,是愉快的,并非如莫爾在《烏托邦》中指出的勞動是“可怕的”。
從社會發展看,廣大人民在滿足物質需求之后,會關注自身權益的合理性訴求,希望生存的社會體現出其本身的公平正義,作為這一群體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青年群體的自我反思意識以及對合理社會制度的關注更顯得適應時代發展步伐,人們更加關注在公平正義社會制度下自身價值的實現。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改革開放進程中人們探求社會主義本質的實踐導向,即“中國式正義論”。伴隨經濟的發展,貧富差距過大、收入懸殊、黨內腐敗等問題亟需得到解決,社會主義制度下如何實現公平、正義成為政府工作的關鍵。黨的二十大報中提到了“中國式現代化”,而現代化的本質就是“人的現代化”。在新時代的10年,黨帶領人們建成了小康社會,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中國式現代化,錨定的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是黨在新時代的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不斷結合的過程,這一探索不僅符合中國國情也符合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體現了理論發展的前瞻性、時代性與人民性。
參考文獻
[1]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編譯.西方哲學原著選讀(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28,117,317.
[2]鐘離蒙,楊鳳麟.中國現代哲學史資料匯編(第一集第一冊)[M].沈陽:遼寧大學,1981,(7):70,90,84,138,65.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45.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0.
[5]羅克全.可能生活的敞開——馬克思主義辯證批判的社會正義觀研究,社會科學輯刊[J].2019,(3):60.
[6]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2.
[7]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江澤民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44.
[8]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胡錦濤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23.
[9]李雪強.馬克思主義正義思想及其時代價值,求實[J].2012:4.
[10]鐘離蒙,楊鳳麟.社會主義論戰,中國現代哲學史資料匯編第一集第三冊[J].沈陽:遼寧大學,1981,7(2).
[11]盛玉雷.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人民日報[N].2022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