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五明 張明慧
摘?要:高校推行課程思政改革旨在積極挖掘各類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推動各門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實現協同育人、全方位育人。基于不同學科、專業的課程在實施課程思政教學時的目標設置、課程建設、教學方法、課程考評模式和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共性,通過對這些共性的探討研究,有利于落實課程思政和提高多學科課程與思政課協同育人的效果。
關鍵詞:高校不同課程;課程思政;共性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4.076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到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思想政治工作是教育教學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利用好課堂教學這一有效途徑,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革中不斷加強,其他各門課程也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簡稱“三育人”)。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對不同學科不同專業不同課程實施課程思政提出了方向和要求。因此,對于不同學科實施課程思政的共性進行研究必將有利于更好地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1?合理設置課程目標,引領知識、能力、素質與情感的全面培養
教育部在《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課程思政的實施意義重大,甚至決定著人才培養,甚至決定著國家長治久安。有效的課程思政必然需要合理地設置課程目標。首先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學科的發展都具有價值導向,都要回答“為了誰”的問題,就整個課程思政來說,必須堅定政治立場,堅決履行“為黨為國育人育才”的光榮職責,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立志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奮斗的時代新人。堅持政治性不是僅僅用抽象的語言輸出內容,而是應該同嚴謹的、具體的理論相結合,是以政治性為根基,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引導學生成為既能承擔社會責任又能以科學知識造福人類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其次堅持價值性和知識性,這是每一門課程都具有的基本屬性。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就是把價值觀引導寓于知識傳授之中,真正達到教書育人的教育目的。全面優秀的學生不僅僅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扎實的專業技能,更擁有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所以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成長規律以及學生的知識和情感需求,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以專業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的心理困惑,幫助學生在大是大非面前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同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堅持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結合。建設性是指旗幟鮮明地堅定理想信念和支持主流意識形態,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自覺行動。使這三個“相統一”全面貫穿于課程目標設置的全過程,為課程思政的有效實施而服務。
2?優化課程建設,促進內涵發展
從專業性出發可以將高校課程分為專業課程和通識課程。專業課程在于讓學生掌握本專業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培養專業領域的高級人才。通識課程則是在培養學生具有廣博知識、高尚人格的同時,又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反思批判等科學精神,既具有工作的能力和生活的情趣,又具有關愛他人、關愛社會及自然的人文情操和通達共識的較高境界。專業課程和通識課程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然而目前高校課程建設存在著課程相互分離、相互獨立的問題,課程思政的實施一定程度上會大大改善高校課程建設,堅持課程理論性和實踐性、統一性和多樣性的統一,以致于能更有效的達到教育目標。沒有正確理論指導的實踐不亞于蠻干。理論學習是我們的基礎學習,所以高校不同課程在實施“課程思政”時更應該加強對學生理論知識的培養,為更有質效的完成實踐打牢地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講”。實踐類課程也是課程思政的一部分,是開展課程思政的重要渠道,在實踐中探索運用并發揚體驗式、浸潤式課程思政模式,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使現實生活實踐成為課程思政的豐富源泉。高等學校的教育目標和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知行合一的學生,這就要求高校課程實施不僅要利用好第一課堂培養學生擁有扎實的專業基礎,還要利用好第二課堂培養學生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能力。理論和實踐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高校“課程思政”課程的課程建設必須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做到每門課程的“小課堂”同社會這個“大課堂”相結合,真正實現“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的有機結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使各類課程與思政政治理論課同向而行,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因此高校課程建設必須堅持把思想政治工作統一于教育全過程,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各學科、各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挖掘后應用于課堂教學,實現思想價值對人才培養的引領和對教育教學各環節的統領,在教育教學過程之中注重價值觀引導,把價值引領、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融為一體,以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價值目標,切實解決好專業課與思政課、知識教育與思政教育“兩張皮”的問題,促進育人與育才相統一,是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本質要求。此外課程建設在教學目標、教學方法體系等相統一的前提下,又能夠因地制宜,根據不同學科的性質和培養目標對于各門學科進行二度開發,找準切入點,尋找“融合點”,將知識傳授、技能培養與課程思政目標相結合,有計劃、有步驟的將思政教育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展現學科的特點和多樣性。多學科在理論與實踐開展過程的同步,既實現了學科的發展,更加實現了對學生價值引領的效果。
3?創新教學方法體系,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每門課程展開不可或缺的條件就是教師和學生,我們只有處理好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才能實現課程的有序進行。首先我們要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對于學生,老師不只是傳道受業,也是專業的“兼職的思政課教師”,更是引導學生成為擔當起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大先生”,所以教師要深刻認識到自己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更要認識到課程思政的重要性,積極發揮自身的主動性投身于課程思政的建設。在教學過程中,“灌輸法”無疑在知識傳授、課程推進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同時這種教學方法一定程度上也會引起學生對于課程的積極性下降,甚至產生抵觸心理。灌輸不是一味地照本宣科,而是要結合課程特點和遵循學生發展規律,運用啟發的方法,做好頂層設計,結合每門課程特點,尋找德育元素,有機融合、自然過渡,不能生搬硬套,為了課程思政而課程思政,使學生在感受文學的浪漫和工科的嚴謹的同時,進行整體性、系統性的教育,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想引領,價值塑造。例如,在化工材料類課程中,教師在對材料、設計、制造等專業知識講解的過程中,穿插我國自主研發的“蛟龍號”的例子,這樣在自然過渡既使學生了解了專業知識,也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達到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另外,在醫學類課程講解的過程中,2020年的疫情事件就是最恰當的思政素材,學生在吸收專業知識的同時,也會感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強有力,也會被抗疫醫生們的堅韌、敬業所感動,更加強了自身的專業自豪感和使命感,同時培養了學生大公無私、甘于奉獻的醫者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堅持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顯性教育要求通過公開的、有組織的教育活動,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隱性教育則是通過借助環境、情景等,使受教育者在熏陶中接受思政啟迪,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要充分理解只有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輔相成,方能在更大程度上發揮各類課程的育人功能,達到最優的教學效果。
4?改革課程考評模式或機制,保持課程科學性和先進性
每一門課程教學如何做好合理和有效考評,這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的提出地檢驗標準,也是對教師教學效果的評判,更是對課程建設發展保持科學性和先進性的檢閱尺度。改革課程考評模式或機制,不僅符合現行培養全面性人才的教育目標,更是能展現學生的學習成果和教師的盡職盡責。在傳統的課程評價過程之中,將對于課程設計、實施與結果的評價都簡單地歸結于課程結果的評價,甚至等同于為對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價,最后以學生的成績作為課程評價的標準,深刻受到“唯分數論”評價的影響,這種簡單空洞的課程評價方式與豐富多彩的課程現實活動背道而馳,在某種程度上背離了課程評價制度制定的初衷,更是降低了人在課程評價過程中的主動性和能動性,因此改革課程考評機制必須首先堅持階段性和結果性相統一。每一節課堂,每一門課程都是不斷變化發展的,因此對于課堂、課程中的主要參與主體即老師和學生的評價也應該是發展的。對于學生而言,上課時的態度、課堂參與度和積極性、課后作業的完成質量和效率等方面進行考評。此外也應該鼓勵和尊重學生自主創新意識的表現,尤其是理工實驗類課程,實現理論和實踐相統一,這些教學過程是評估環節尤為重要的一部分。對于學生的結論式考評方式,更應該是來自教師評價、學生評價、社會評價等多角度評價以及文本型論文和實踐型結果等多形式、多維度評價。
其次是學科考評要堅持真實性和有效性。課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課程改革的重難點是課程評價改革,而課程評價改革的核心任務在于課程評價體制創新,因此,真實有效的課程評價體制對于推動課程改革和教育改革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學生維度下的課程評價應該是包含所學課程“是否有趣”“是否有用”“是否有收獲”、和“是否是便于學習的”這四個指標,主要從“課程本身”和“教師傳授”兩個維度進行評判;教師維度下的課程評價是從“教學紀律”是否嚴格遵守、“教學態度”是否積極認真、“教學方法”是否容易接受和“教學反饋”是否有效溝通這四個指標開展評判。基于這兩個維度下的真實有效的課程評價既有利于學生積極主動地投身參與課程學習、完成學習目標,又有利于教師對于課程的盡職盡責以及自身的長遠發展,更有利于“課程思政”與高校不同學科的有效融合,實現協同育人、全方位育人。除此之外,課程評價不只是局限于課堂,也應添加對課程思政第二渠道的學業監管和考核評價,使之成為課程思政總體評價效果的一部分,使評價結果更完整、更有說服力。
5?結合課程思政完善教師隊伍建設,促進其專業發展
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無論是上述教學目標的設置、教學內容的挖掘、教學方法的更新,還是課程考核模式的改革、學生價值觀的正確引領,教師都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教師是關鍵。結合課程思政完善教師隊伍建設,首先是堅持政治性和專業性。根據《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教社科〔2008〕5號)精神,思政課教師的主體素質主要由思想政治素質、道德素質、文化素質、能力素質和科研素質五種素質構成。其中,思想政治素質是根本素質,在所有素質中起決定性作用,所以思政課教師必須政治堅定、專業過硬、作風優良。
作為一名課程思政教師,首先必須要立場堅定,自覺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學習理解,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念,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在思想上錘煉初心,在行動上踐行使命。課程思政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教學難度,不同課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學生心理發展規律的把握和教學內容的有效講解等因素都要求教師具有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和人文素養,基于此,教師把教材內容與思政元素有機融合,通過生動的教育教學活動,使學生不僅習得知識,而且觀念得以轉變,從而實現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升華,實現教學目標的同時,教師隊伍建設水平也得到有效的提升。我們經常講用人要德才兼備,作為一名教師,更要達到專業基礎牢固和政治立場堅定的統一。
其次是堅持共性與個性統一。馬克思指出:“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是它表現自己精神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面對專業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難以同向同行的現實困境。我們認為:實施課程思政必須把握好課堂教學這一基本渠道和核心環節,高校教師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更是實踐課程思政的主要依靠力量。對于課程思政,我們要統一觀念:任課教師并不是特意安排課程進行與專業課程內容毫不相干的道德說教和宣傳,而是明確教學目標,改變教學觀念和創新教學方法,積極主動挖掘專業課程文化中的思政育人資源,實現專業課與課程思政的有機融合,實現科學性與價值性、知識性與思想性的辯證統一。同時,專業課與學生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傳統的照本宣科以及思政育人元素與專業課的生搬硬套不符合課程思政的教學要求,專業課教師應該從學科實際出發,深刻把握學科、學術和學生三個基本要素,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個人獨特的教學風格,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課教學水到渠成,既不牽強附會,也不喧賓奪主,凸顯教師個人魅力和發揮教師實力的同時,真正實現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同向而行。
馬克思曾經指出:“理論對立本身的解決,只有通過實踐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實踐力量,才是可能的。”作為一種科學、正確的教育教學理念,課程思政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高校各門學科在實施課程思政的過程中,在追求特色化與個性化建構的背景下,課程建設必須要緊密結合學校已有的優勢資源,并立足于學校主體的內生動力,實現課程對具有獨特生命個體的學生的關照,彰顯學校獨特的品質。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關于印發《高校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Z].教高[2020]3號.
[3]王新華,王娜.論課程思政改革的價值引領,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02):5254.
[4]劉福元,二元維度下高校課程評價的通用指標設置——回歸“評價”的原初效用,現代大學教育,2019,5.
[5]李孟輝.高校課程研究,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