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豐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持續推進,對各個教育階段的各科教學來說,既是嚴峻挑戰也是發展機遇.不少新型教學方法層出不窮,情境教學就是其中之一,因其可以把知識放置到生動、形象的場景之中而深得學生的喜愛,不少一線教師也十分熱衷于運用這一教學方法.本文以如何通過創設有效情境提升初中物理教學成效為研究對象,并分享部分個人建議.
【關鍵詞】情境教學;初中物理;課堂教學
在初中課程體系中,物理是一門兼具抽象性、自然性與復雜性的學科,對學生的理解能力、思維水平與認知能力有著較高的要求,再加上是初中八年級時期才開設的一門新科目,學生缺乏知識基礎與學習經驗,極易陷入困境中,構建高效課堂更是困難重重.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可創設有效情境豐富知識呈現形式,打造優質學習環境,帶領學生在情境中觀察物理現象,使其深入分析與探索物理的奧秘,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提升教學成效[1].
1善于聯系實際生活,創設有效教學情境
1.1巧妙引入生活現象,營造情境導入新課
初中物理屬于物理教育的初級階段,所學知識難度一般,相對淺顯,學生認為較難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物理學習經驗,他們還沒有感受到物理同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只是基于本學科視角學習物理.為通過創設有效情境提升初中物理教學成效,教師首先需把握好物理知識同實際生活間的關系,在新課導入環節巧妙引入一些同教學內容有關的生活現象,據此營造生活化情境,從情境中揭示新課主題,帶給學生一定的熟悉感,調動他們的學習熱情[2].
例如在進行“熔化與凝固”教學時,當講解“熔化”這一物理概念時,教師可以先詢問學生:將一塊冰放在太陽下面會出現什么現象?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將會說出冰會慢慢變成水.然后教師要求學生羅列一些生活中類似的物品由固體變成液體的現象,學生將會想到:冬天固態的食用油在炒菜鍋中加熱后變成液體;蠟燭燃燒時固體蠟變成液體蠟;固體白糖加熱后會變成液態糖水;等等,借此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告知學生這就是熔化現象,使其迅速進入到新物理知識的學習中.當學習“凝固”時,教師可采取類似的方法,提問:把一杯水放到冰箱里面冷凍,一段時間后會出現什么現象?學生同樣根據生活經驗知道水將會變成冰,讓他們找出一些生活中哪些物品會有液態變成固態,學生思考、討論后會想到:食用油到冬天后會由液態變成固態;鐵水在磨具中放涼后會變成固態的器件;加熱的糖水冷卻后會變成固態糖塊.以此營造情境,引出“凝固”這一物理概念,使學生主動學習新課.
1.2合理引入生活實例,帶給學生真實情境
物理知識同其他學科相比較為抽象,有的知識點即便成人理解起來都較為困難,更無需說心智尚未發育健全的初中生,在學習過程中很難一帆風順.為此,當初中物理教師講授一些難度比較大的知識點時,應當精準找到所授內容同現實生活之間的銜接點,合理引入一些與之有關的生活實例,帶給學生真實的學習情境,使其不由自主地參與到物理知識學習與探索之中,降低理解難度,助推他們輕松掌握與牢固記憶所學知識[3].
例如在展開“物質的比熱容”教學時,教師先介紹一個生活實例:初夏,兩位學生去海邊游樂,中午,他們光腳走在海邊的沙灘上,感覺沙子很燙,跳進海水中時感覺海水很涼.夜晚,他們又去海邊,卻發現沙子變涼而海水卻很溫暖.引出問題:實際生活中還會遇到類似的例子,大家能列舉一些嗎?啟發學生結合熟悉的生活現象思考與討論,他們可能說到:夏天游泳池邊上的瓷磚被太陽曬得很燙,水溫卻合適;晚上瓷磚變涼,水卻比較暖和.接著,教師繼續圍繞上述生活實例設疑:人們感覺到燙與涼是由于海水與沙子的什么不同?學生知道是溫度不同,追問:為什么海水與沙子同一時間溫度不一樣?鼓勵他們自由猜測,提出各自的猜想,繼而揭示課題——比較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之后,教師詢問:物體吸收熱量的多少和物質種類是否有所關聯?學生將會給出有關與無關兩種看法,然后為驗證猜測,教師指導學生使用控制變量法設計與操作實驗,使其借助實驗展開探究.
2充分借助實驗操作,創設有效教學情境
2.1教師演示趣味實驗,營造有趣物理情境
在初中物理課程教學中,實驗教學占據較大的比重,利用實驗創設有效情境也是一個常用的教學方法,主要通過實驗現象生成情境,呈現相應的物理知識,為學生帶來與眾不同的學習體驗,讓他們在實驗情境輔助下高效地掌握物理知識.具體來說,初中物理教師可圍繞教材內容演示一些趣味性實驗,一方面可營造有趣的物理情境;另一方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與關注度,使其在情境中快速進入到學習狀態,輔助他們快速理解情境中的知識[4].
例如在“氣體的壓強”教學中,教師先演示實驗:把硬紙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處,用手按住后倒置,提醒學生注意觀察放手后看到的現象,即為硬紙片掉下來.然后繼續操作實驗:白玻璃杯中注滿水,依然把硬紙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處后倒置出來,學生可以看到神奇的一幕——這次硬紙片不會掉下來,由此創設有趣的情境,引入問題:是什么力支持住水?硬紙片為何不會掉下來?使學生求知欲被激發.接著,教師要求學生認真閱讀課本中“馬德堡半球實驗”的內容,現場模擬一個微型馬德堡半球實驗,把兩個小皮碗口對口用力擠壓,隨機邀請學生嘗試將這兩個小皮碗拉開,他們發現最終用很大的力氣才拉開.這時教師指出在實驗中硬紙片不會掉落下來,小皮碗很難被拉開,主要原因是它們受到大氣壓強的作用,因為空氣受到重力作用且能流動,故空氣內部向各個方向均有壓強,讓學生結合這兩個實驗發現大氣壓強的存在,吸引他們探究大氣壓強的秘密.
2.2創造動手實驗機會,驅使學生深入情境
初中物理實驗主要分為教師實驗與學生實驗兩大類,在新課改背景下,學生實驗更能突出自身的主體地位,有利于他們在實驗操作中獲取學習猜測經驗,使其深層次地理解物理知識.這就要求初中物理教師在平常的教學中,應該根據實際情況為學生創造更多親自動手操作實驗的機會,包括個人獨立實驗與小組合作實驗兩大類,使其通過親自操作實驗創設物理情境,驅使學生深入到情境之中,增進對物理知識的探究與理解,提升物理教學成效.
例如以“物體的浮與沉”教學為例,教師先演示一個有趣的實驗:將一枚生雞蛋放在裝有清水的大玻璃杯中,雞蛋會下沉至杯子底部,往里面逐勺加入食鹽,雞蛋會由沉底變為懸浮,再到漂浮,然后往杯子中緩緩加入清水,雞蛋又會由漂浮到懸浮,再到沉底.據此創設情境,引出探究主題:當物體上浮與下沉時,受到的浮力及重力之間有什么關系?從而過渡至探究物體浮沉條件.接著,教師提供充足的實驗器材,給予問題提示:知道物體的重力大?。恐牢矬w浸在液體中受到的浮力大小?像在水中上浮的物體,如木塊,浸沒在水中的浮力該怎么測量?知道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指導學生動手操作實驗,先用彈簧測力計測出物體的重力,再讓物體緩緩浸沒在水中,觀察物體沉浮情況與彈簧測力計示數,把穩定下來的示數記錄下來,然后通過改變液體的密度、物體的重力,探究影響物體浮與沉的條件,使學生親自參與到情境創設中,讓他們了解影響物體浮與沉的因素.
3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有效教學情境
3.1精準展示物理圖片,營造直觀教學情境
如今,以信息技術、網絡資源、多媒體技術等為代表的現代教育技術已經廣泛運用至課堂教學,這為傳統教學帶來更多便利與條件支持,更是創設情境的有效手段之一.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要想通過創設有效情境提升教學成效,教師需與時俱進,積極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通過精準展示物理圖片營造直觀化的教學情境,把抽象的物理現象以形象的圖片呈現出來,增強對學生的視覺沖擊,降低知識理解難度,助推他們輕松、高效地學習物理知識[5].
例如在實施“光的色彩 顏色”教學時,教師先在多媒體課件中展示雨后彩虹圖片,利用圖片創設一個有關光與顏色的情境,設疑:大家知道彩虹上面美麗的色彩是從何而來的嗎?與學生一起探討光的色彩與顏色之謎,然后展示一組不同光源的發光圖片,如白熾燈、手電筒、激光燈與霓虹燈等,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接著,用一杯清水或者一個三棱鏡和一張白紙演示光的色散現象,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在太陽光下用噴霧器人工造彩虹的圖片,通過實驗與圖片相結合的方式進一步渲染直觀化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清晰發現太陽光經過三棱鏡會被分解成紅、橙、黃、綠、青、藍、紫多種顏色的光,告知他們這是光的色散現象.之后,教師繼續借助圖片與實驗操作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帶領學生觀察白光透過有色玻璃紙的現象,色光混雜現象,并與他們一起觀察大量的彩色圖片,使其了解到光擁有能量,以及光在生活與生產中的應用.
3.2動態展示物理變化,設置生動教學情境
在初中物理教材中,相關物理現象都是以文字或圖片樣式展現出的,屬于靜態化的教學資源,為通過創設有效情境進一步提升初中物理教學成效,教師應將這些靜態化的資源變得動態化,除利用實驗操作方法以外,還可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為學生帶來新穎的學習資源,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識.初中物理教師可結合具體教學需求采用視頻或動畫的形式設置生動的教學情境,帶給學生動態的視覺效果,促進他們深入理解與認知物理知識.
例如在“水循環”教學實踐中,教師先帶領學生回顧物質三態之間的變化規律,畫出六種物態變化示意圖,標出吸熱、放熱的情況,設計導語:江河湖水、冰山雪嶺、白云、水蒸氣均屬于水在自然界中不同的存在形式,它們形成一個巨大的水循環系統,那么分布于地球上的固態、液態、氣態水之間有無聯系?有什么聯系?學生根據已學知識與生活經驗知道它們在不停地運動、變化與循環,使其初步了解水循環.接著,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一幅動態化的“水循環示意圖”,設置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搭配問題:地球上的水是如何循環的?在循環中水的狀態發生怎樣的變化?物體是吸熱還是放熱?使學生結合動畫思考、討論后自主組織語言描述水循環過程,以及水循環中水的狀態變化與吸放熱情況,讓他們對水循環形成深刻認知.隨后教師組織學生結合剛才的動畫著重探討水循環的重要意義,使其認識到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性,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意識與環境保護意識.
4結語
總之,在初中物理教學活動中,合理運用情境教學法的合理使用,不僅是優化物理課堂形式的重要途徑,還能有效提升教學成效.教師需結合物理知識的特征,從實際生活、實驗操作與現代教育技術等方面創設豐富多樣的情境,使學生在情境中全身心地參與到物理探究活動之中,提高他們的物理學習能力及知識水平.
參考文獻:
[1]張長勝,陳延瑞.新課標下對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方法的幾點思考[J].山東教育,2022(33):31-32.
[2]胡超.初中物理課中利用情境教學法進行德育滲透的分析[J].當代家庭教育,2022,162(19):167-169.
[3]韓凌霞.探究創設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情境的策略[J].學周刊,2022,521(29):33-35.
[4]張紅.運用問題驅動構建初中物理情境課堂的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2022(07):12-14.
[5]雷琦.淺談創設物理教學情境對提高初中物理教學效率的作用[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1,202(12):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