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宋梓瀅;琵琶;音樂教育;文化傳播
北京長大的川妹子
對于第一次接觸琵琶的具體時間,宋梓瀅其實已經沒有什么印象了,因為當時的她年紀太小了。還是宋梓瀅的媽媽告訴她,她第一次聽琵琶應該是在四歲左右時媽媽帶她去的一場在錦城藝術宮舉辦的音樂會上。那時,宋梓瀅的媽媽只覺得小小的宋梓瀅特別能坐得住,而且一點都不鬧,尤其是圓溜溜的眼睛直勾勾地盯著琵琶,看起來可愛極了。媽媽笑著問她喜不喜歡琵琶,她重重地點了點頭。六歲時,媽媽送給宋梓瀅一把小琵琶作為兒童節禮物,并將她帶到了啟蒙老師周岳琴那里開始學習琵琶。沒想到,以這里為起點,一彈一撥間,眨眼就是二十余年。
在兒時,宋梓瀅就很享受琵琶的學習過程,因為既能跟小伙伴們一起玩兒,又能彈奏自己喜愛的樂器。當年學習琵琶,動不動就要集訓,每次集訓至少要一個月,每天都要練七八個小時。宋梓瀅還記得在青城后山日復一日練習琵琶的那段日子,屁股甚至都因為坐太久起了癤子。我問她覺得苦嗎?她回答道:苦也不苦。客觀來說,確實辛苦;主觀來講,由于喜歡,所以也能苦中作樂地享受。周岳琴老師覺得宋梓瀅在琵琶演奏上頗有天賦,建議宋梓瀅往專業方向發展,這卻是宋梓瀅的父母沒有料到的。一開始,他們是為了培養女兒的藝術感知,只想女兒將琵琶作為愛好。再加之,家里還沒出過專業的音樂人和藝術家,這對于他們來說,是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和賽道。當時宋梓瀅在班上的成績很好,基本保持在前十名,宋梓瀅的父母思忖,女兒應該會按部就班地完成學業,最終上一所好大學或繼續深造。但他們還是要以女兒的想法為重,所以當周岳琴帶宋梓瀅去中國音樂學院附中考試時,她的父母還是同意了。被譽為“中國音樂家搖籃”的中國音樂學院附中門檻頗高,宋梓瀅的父母還僥幸地想著這次考試或許會讓女兒受點打擊,這樣一來,說不定她就不走專業道路了,不成想,女兒竟帶著器樂系全國第一名的成績美滋滋地回來了。
宋梓瀅的天分總歸是不能浪費的,而為了留住宋梓瀅這棵好苗子,當時中國音樂學院附中的校長和老師們輪番上陣來勸說宋梓瀅的父母,這才終于打消了他們的顧慮,讓宋梓瀅開始了北京的求學之旅,這一去就是13 年,所以宋梓瀅也笑稱自己是“皇城根兒下長大的川妹子”。
宋梓瀅在北京求學的過程中有過好幾次“第一名”,她曾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中國音樂學院附中,又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中國音樂學院本科,最終免試直升為碩士研究生,更遑論她豐富的參賽經歷和所獲得的累累獎項了。宋梓瀅曾榮獲第八屆中國音樂金鐘獎“優秀獎”,“華音杯”中國國際音樂大賽成人專業組“金獎”以及諸多國家級賽事獎項,還獲得過北京市少兒民族器樂獨奏大賽的“優秀指導教師獎”,其所教授的學生分別榮獲琵琶組“金獎”“銀獎”。2008 年,宋梓瀅在北京參加了第29 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Beijing 2008; Gamesof the XXIX Olympiad)的開幕式音樂錄制及演出。其間,她不僅在會旗入場環節現場彈奏了琵琶,還參與了僅有20位琵琶演奏者進行的音樂錄制。北京奧運會的參演經歷,給了宋梓瀅很大的感觸。傳統民族音樂在國際舞臺上的呈現也是對中國文化的展示,所以她和其他演奏者都非常珍惜這次機會。盡管集訓時間長、練習任務重、綜合要求高,但大家都堅持了下來。當時,除了演出必須保證無可挑剔外,服裝、姿勢、笑容等細節都要力求完美,因為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國家和民族的整體形象。令她記憶猶新的是自己的琵琶演出在第二次彩排時突遇暴雨,現場演出有100 個人拿著100 把琵琶,琵琶都是大家的心頭寶,淋了雨就相當于廢了。但在當時的情況下,一切都得聽指揮,只要導演讓你上你就還得上。當然,為了保護演員的琵琶和服裝,最后也只是頂著雨稍稍走了一段舞臺,但當時大家因為事關集體榮譽而義無反顧的樣子讓宋梓瀅始終難以忘懷。除此之外,奧運會現場的很多志愿者都讓她印象格外深刻,看著大家拼盡全力地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宋梓瀅覺得既感動又驕傲。每每談起這段經歷,她都喜上眉梢,宋梓瀅說道:“我永遠記得演出當天我站上舞臺的那一刻,哪怕沒有攝像機拍到任何特寫鏡頭,我都知道我的位置在哪兒。我們全家人都覺得這是最為光榮的時刻,是我人生當中非常重要的一次經歷。”
在豐富的演藝生涯中,宋梓瀅的碩士研究生畢業音樂會也尤為令她難忘。那是她在學校最后一次進行匯報演出,在老師、同學、家人和朋友們的見證下,她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那場畢業音樂會可以稱得上個人演奏會了,因為曲目量很大,共八首,包括傳統、現代、協奏曲、室內樂等題材和獨奏、重奏等形式,宋梓瀅在恩師劉德海先生的指導下完成了這場精彩的演出。這對于宋梓瀅來說,算是人生中的一道分割線,為自己的琵琶求學生涯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對宋梓瀅來說,北京就是她的第二故鄉。盡管離開的時候非常不舍,彼時帶著一口京腔普通話的宋梓瀅還是堅定地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四川成都,這不僅是因為作為家中獨女的她想給予家人更多的陪伴,更重要的是她希望為四川琵琶音樂事業的發展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步履不停的傳播者
琵琶可以稱得上是我國傳統彈撥樂器首座,其由六個相、二十四個品構成了音域寬廣的十二平均律。其一弦為鋼絲,二、三、四弦為鋼繩尼龍纏弦。琵琶發聲十分特殊,它的泛音在古今中外的各類樂器中居首位,不但音量大,而且音質清脆明亮。同時,琵琶發出的基音中又伴有豐富的泛音,這種泛音能使琴聲在傳播中衰減小,具有較強的穿透力。琵琶是藝術表現力非常豐富的一種樂器,動靜皆可,能文能武。
琵琶是歷史長河中一顆與音樂和文化息息相關的璀璨明珠,一代又一代的藝術家都努力用自己的心血來擦亮這顆明珠。作為新一代的藝術工作者和傳承人,宋梓瀅更是時刻提醒自己要以先輩的精神來激勵自己在傳播琵琶的路上繼續前進,絕不能讓這顆在文化藝術史上閃閃發亮的明珠蒙上無人問津的時間塵埃。
而在琵琶傳播的路上,宋梓瀅也真的做到了步履不停。除了大大小小、各種各類的演出活動,她還參與過電視劇(《天涯明月刀》《詠春傳奇》《畫皮之真愛無悔》《秀麗江山之長歌行》)配,這類配樂方式雖然相較于專業作品的呈現會較為輕松,但更考驗演奏者的二次創作能力和情感體悟水平。創作過程中,宋梓瀅就要認真思考如何將琵琶的韻味與配樂想要表達的內容進行融合,宋梓瀅的步履不停也體現在這里,她永遠都不會停止思考、停下腳步。
如今的宋梓瀅還是四川音樂學院民樂系的琵琶專業教師,以教師的身份來向自己的學生傳授琵琶技藝和音樂精神。她始終認為,青年教師一定要活躍在舞臺上,因為教學相長,教學跟演奏是相輔相成的,這點至關重要。沒有舞臺實踐,就沒有辦法去調整學生在舞臺上的狀態,如果自己不在舞臺上去打磨自己,有很多東西就可能沒有辦法傳遞給學生,比如:在舞臺上緊張情緒的處理,舞臺上演奏時表現力的呈現,根據現場狀態來對不同作品進行演奏等。這都要先由教師進行實踐,在取得經驗并獲得真知后,再放到教學活動中。而教學活動也同樣會輔助于舞臺表演,讓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所訓練和教授出的系統性和技術性外化為舞臺表演中的表現力。所以,教學活動和舞臺實踐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尤其在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中,教師更不能輕易放棄舞臺。天天把自己關在琴房里給學生上課,始終教的就還是那些東西,沒有一點新意。自己沒有發展空間不說,學生進步也不大,學不到新的作品和技巧。只有青年教師將自己在舞臺上所學習的技巧和豐富的經驗作用于教學,才能充實教學活動,而教學活動的有效完成會進一步推動舞臺表演的完善,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作為教學與演奏并重的藝術家,如今的宋梓瀅身兼數職,包括: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會員、中國民管學會琵琶專業委員會會員、第五屆成都市文聯委員、成都市文藝志愿者協會副秘書長暨理事、成都市音樂家協會理事、四川省民族音樂發展促進會理事、四川省音樂家協會會員等。但這多重身份的背后,都是她對琵琶的技術魅力和文化內涵進行傳播的追求所在。宋梓瀅還曾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外交部赴日本、匈牙利、埃及、孟加拉等國交流訪問,演出足跡遍及二十多個國家及地區。
恪守初心的爬坡人
宋梓瀅先后師從于周岳琴、周慧、李佳、劉德海,每一位老師都在她學習琵琶的生涯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著名的琵琶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劉德海先生,對宋梓瀅來說更是意義非凡,是她一生的恩師。
在宋梓瀅小學的時候,劉德海先生來成都演出。宋梓瀅當時就想“我一定要當他的學生,這就是我的夢想!”后來,在給劉德海先生獻花時,宋梓瀅跟他說“劉爺爺祝您身體健康,我等著您教我。”劉德海先生覺得這孩子挺有個性的,還真就記住了有這么一個小孩。等宋梓瀅到北京后,周岳琴老師還帶她去劉德海先生家上了課。劉德海先生覺得宋梓瀅有天賦還有韌勁,便鼓勵她“你好好學啊。將來等你考上大學了,如果我身體還好,就收你為徒。”因著小學時就懷揣的夢想,宋梓瀅不再畏懼學藝路上的艱難險阻而勇往直前,她憧憬自己在導師欄寫下劉德海的那一天,拜劉德海為師對她來說是莫大的榮幸和驕傲。盡管琵琶學藝的路上面臨坎坷和不順,但她始終堅定著自己的目標,并最終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成了劉德海先生的學生。在劉德海先生那里習得的知識和哲理,更讓宋梓瀅覺得他是自己人生路上啟明星一樣的人物,是一個無法超越的存在。
劉德海先生是對審美要求非常高的藝術家,他認為,任何藝術都要是美的、可以被欣賞的,琵琶首先就是好聽。所以,劉德海先生要求自己的學生在彈奏琵琶時,音色不能是“噪”的。好比在演奏《十面埋伏》《霸王卸甲》這樣氣勢十足的曲目時,就要注意掃弦時的掃而不破,聲音如果被弄破了,那么發出的音響就是不美的,缺失了審美價值。因此,在對宋梓瀅等學生的培養上,劉德海先生更為嚴苛。宋梓瀅始終記得劉德海先生的告誡:“我們搞藝術的,想要達到頂尖,首先要甘坐冷板凳。”所以要一遍一遍地練習、要一次一次地品味,要在綜合能力得到充分提升的情況下去深化自己的審美能力和文化水平。在參加第八屆中國音樂金鐘獎的評選比賽時,宋梓瀅才讀研一,入圍復賽后,她每天都要去琴房練夠至少7 個小時,先是至少1 個小時的早功,然后就是基本功、曲譜、曲子的難點等練習。那個時候的宋梓瀅,十指都有裂痕,因為肌肉勞損還要噴藥物、泡熱水來進行放松。但她始終提著一口氣,因為她是劉德海先生的弟子,她不能給自己“丟人”,更不能給自己的老師“丟人”。后面拿到優秀獎后,她也不覺得是多么大的榮耀或獎勵,她淡然地告訴我,她不過是盡全力去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而得到好的結果,除了自身的努力,也有幸運的加持,實在不必為了某次的好成績就欣然自得,路還長呢!
宋梓瀅永遠忘不了劉德海先生的一句話:“我是民族音樂道上的爬坡人,明知前方沒有終點,但還是會繼續爬下去,哪怕前方有再多的苦澀和寂寞。”而她也在努力成為后繼琵琶事業的爬坡人之一。劉德海先生的成就是難以復刻和超越的,就好比他的腳印已經印刻在那條琵琶演奏者都想爬的高峰上,但宋梓瀅認為,不管自己的腳步多緩、多小,都會堅定地克服一切困難,追隨著自己老師的腳步一路往上攀去。
琵琶歷經千載,演繹者要跨著歷史的印跡來品讀這分韻味與雅致,就要能坐得住冷板凳,就得有著皎白如月的泠泠之心,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孤寂,一遍遍地琢磨。習得琵琶勞神,傳承琵琶勞心,這話不假。但她一點也不懼坡高路遠,慢慢地一步一個腳印地爬就是了。
前途似錦的藝術家
傳統樂器通常講流派之分,由于師從劉德海先生,宋梓瀅稱自己為“劉派”。
劉德海先生是中國民樂界貢獻突出的標志性人物、琵琶界的泰斗,是琵琶改革道路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劉德海先生先豐富了琵琶演奏的新技巧,讓琵琶演奏進入了一個新的紀元。從他的演奏現場,可以看出他精湛的舞臺表現力和絕妙的情感張力,他的演繹技巧集各家所長而自成一派,在傳承傳統的基礎上優化改良,著實令人嘖嘖稱奇。再者,劉德海先生的音樂創作極為豐富和多彩。自1960 年改編《馬蘭花開》后,他便開始自己的音樂創作之路。20世紀六七十年代首演的《狼牙山五壯士》《唱支山歌給黨聽》、協奏曲《草原小姐妹》等曲目都是由其所改。他在傳統音樂中進一步認識作品的文化價值,其中的舊曲新彈有《陳隋》《霸王卸甲》;在琵琶獨奏系列“人生篇”——《秦俑》《童年》《天鵝》《老童》《春蠶》中強化了對音樂的哲理性思考;還在自己創作的“田園篇”——《金色的夢》《一指禪》《天池》中以開闊的胸襟表現了對大自然的美好遐想。此外,他還移植了大量西洋樂器的練習曲和樂曲片段用于琵琶訓練。劉德海先生的創作在不同程度上體現出新的藝術構思:音調和結構上偏向于古今中外的融合,形象塑造上側重于對獨特意境的追求。在他的創作中可以聽到中國、外國,漢族、少數民族,民間歌舞、戲曲等各種音調;在他的創作中既運用了中國傳統樂曲典型的“曲牌連綴”和“板式演變”的原則,也可以感受到西方典型的“主題貫穿”和“呈示、對比、再現”的結構因素。
當然,對劉德海先生而言,不管是傳承也好,創新也罷,都是信手拈來。但是對于后來者,如何在學習琵琶的過程中在傳統和創新中找到一個平衡呢?宋梓瀅的觀點是要把基礎打牢,先把傳承做好,綜合能力到那兒了,量變自然能引起質變。傳統音樂和基本功必須要保持下去,不能丟了,因為這是音樂上的根,只有根基打好,創新才能煥發光彩、保持生機,而不是如空中樓閣一般空懸于頂,在時間的河流里翻上兩翻、滾上兩滾,又沒了動靜。形式上的創新有意義,但可能會像流星閃過般轉瞬即逝,想讓自己的創作流傳下去,最終靠的是演奏者和創作者自身的深厚積淀。劉德海先生在培養宋梓瀅的時候,就要求她要“三加一”全面發展,所謂“三加一”指的就是演奏、教學、理論,再加上作曲這四項。四位一體的教學理念不僅讓宋梓瀅成功成才,也成了她成長路上的指向標。如今,宋梓瀅的演奏和教學的發展已然阪上走丸,但她今后還會在理論和作曲方面投入更多的心力,以求得更為長足和全面的發展。
宋梓瀅始終給我一種“穩”的感覺,不管是琵琶技藝的穩扎穩打,還是精神內核的穩定淡然,她都讓人印象格外深刻。但就算宋梓瀅少年老成、莊重自持,作為青年藝術家的她,藝術生涯還很漫長。有實力、有毅力、有目標、有遠見,這位藝術家的前途是想得到的光明似錦。
筆者手記
因為宋梓瀅正值孕晚期,所以采訪地點定在了她家。我們在客廳里采訪時,宋梓瀅的媽媽因為擔心女兒的身體狀態,會時不時從里面的房間出來靜靜地看看我們、聆聽我們的對話。到后來,她也忍不住插了幾句話,宋梓瀅稍有惱意,笑嗔著母親不要再多言。阿姨沉默了一會兒,許是琢磨著不再說話了。但每每聽到宋梓瀅講述自己演出的一些經歷時,又忍不住從房間里探出身子,跟我們分享一些背后鮮為人知的故事。這也讓我們了解到,宋梓瀅在每一次完美演出背后那日復一日的苦練、沉著冷靜的精神。宋梓瀅的媽媽,或許在她送給女兒第一把琵琶時,只想讓她修身養性,不料想以那把琵琶為契機,竟塑造了一個天資卓絕的琵琶藝術家。現如今,媽媽對女兒的琵琶事業充滿了濃熾的驕傲之情。她甚至記得每一次女兒外出訪問時彈琵琶的細節,就算沒有隨行,也能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跟我們分享個中滋味。
“我們宋老師,天生就是吃琵琶這碗飯的,攔都攔不住。”誠如她所言。
(本文圖片由宋梓瀅授權使用)
參考文獻
①楊志強:《從劉德海的演奏創作,看一代宗師對真善美的追求》,《劉德海琵琶藝術國際研討會文集》,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年。
②焦志麗:《簡論琵琶演奏家劉德海的藝術創新》,《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36期。
③孫麗偉:《海納百川能容乃大:從〈劉德海傳統琵琶曲集〉談劉德海琵琶藝術特色》,《人民音樂》,1999年,第2期。
作者簡介
沈椿桃,四川大學碩士研究生,四川省音樂家協會會員。
責任編輯 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