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弦樂四重奏一直被認為是個人自由與整體意識的完美平衡,是古典音樂室內樂組合形式的典型代表,弦樂四重奏不僅需要演奏者具有高超的演奏技巧,還需要演奏者之間能夠完美配合。本文將對弦樂四重奏演奏中的合作意識培養策略進行深入分析,希望可以進一步提高演奏者的演奏水平。
【關鍵詞】弦樂四重奏;合作意識;價值體現;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J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06—089—03
作為一種合奏藝術,只有每個聲部的演奏人員真正支撐起自己的聲部并能確保與其他聲部的完美配合,才能將弦樂四重奏完美地演繹出來。但是現如今我國高校的音樂教學重心普遍傾向于培養獨奏型人才,對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相對忽視,導致學生在進行弦樂四重奏演奏時,經常會出現音準和音色合作欠缺的問題,無法起到應有的演奏效果。因此高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明確學生合作意識的價值體現,并能采取有效措施不斷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通過演奏者之間的默契配合,為觀眾帶來一場震撼的視聽盛宴。
一、弦樂四重奏對演奏者合作意識的要求
(一)技術因素
技術因素主要包括音色、音準、節奏和力度等幾個方面。眾所周知,節奏是音樂的表現形式、力度能夠賦予音樂更加豐富的美學色彩、音準音色是音樂藝術的核心,只有在充分掌握上述因素后,演奏者才能在演奏過程中營造出多層次、多色彩的音樂效果,才能體現出演奏者對音樂作品的藝術闡述。具體來說:首先,音色。演奏者在演奏弦樂四重奏時,一定要明確認知四個聲部的不同音色效果,主旋律多由第一小提琴演奏,并能夠整體展示整首樂曲的情緒和色彩。第二小提琴有時需要配合第一小提琴進行二重奏演奏,有時需要與中提琴配合演奏和聲對主旋律進行豐富。中提琴在弦樂四重奏中是一個最為靈活的聲部,不僅可以演奏主旋律,同時也可以進行伴奏。大提琴因為厚重低沉的音色,所以多進行中低音聲部的演奏,并能夠在演奏過程中調控整首樂曲的節奏和速度。其次,音準。與鍵盤樂器相比,演奏者在把握弦樂器的音準時有很大難度,而弦樂四重奏演奏需要四把弦樂器一起演奏,音準問題就更加難以控制,很容易出現演奏者抱著各自音準不放的情況,這將嚴重影響整首作品的演奏效果。因此演奏者必須要應對音高概念進行統一,并能夠對本聲部的音準進行高度確定,同時做到在演奏過程中仔細聆聽,隨時結合實際的演奏需求對音準進行靈活調整,以此來獲得更加滿意的演奏效果。再次,節奏。絕大多數演奏者都習慣獨奏,并且在演奏過程中也形成了一定的屬于自己的內心節奏,所以在多人進行合奏時,就很容易出現節奏問題,進而導致弦樂四重奏演奏帶給觀眾節奏混亂的感覺。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演奏者就必須要經過大量反復練習,不僅要對本聲部的節奏進行精準把握,同時也要在演奏過程中默契配合其他聲部,通過長期的演奏訓練,彼此之間做到心領神會,利用動作和眼神暗示,達成內心默契。最后,力度。弦樂四重奏的四個聲部只有具有平衡的力度,才能產生和諧統一的演奏效果,否則就會帶給聽眾突兀之感,這就要求演奏者能夠在演奏過程中對演奏力度有著統一的認識,彼此之間能夠默契配合。
(二)非技術因素
非技術因素主要是指研究者的心理和素養。具體來說:心理方面主要包括兩大內容,一是,演奏者要在演奏過程中要真正認識到個人與整體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真正認識到自己是演奏整體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并能夠在演奏過程中與其他人完美配合;二是,個人一定要找到與團隊之間的平衡點,并利用個人力量,讓團隊熠熠生輝,決不可為了突出個人而忽略整體的演奏效果。眾所周知,演奏是對藝術的二度創作,演奏者不僅要具備高超的演奏技巧,同時還要具有深厚的藝術和文化修養,能夠在排練演奏時對作品進行深入分析,通過大膽嘗試、各抒己見,最終對作品獲得統一認識,讓弦樂四重奏演奏更具個性化和藝術性。
二、弦樂四重奏演奏中的“合作意識”價值分析
(一)可提高演奏者的節奏速度控制水平
正確的節奏是演奏弦樂四重奏的基礎,然而若想確保演奏節奏正確,演奏者就必須要具有一定的合作意識,只有對演奏的節奏速度進行統一,才能帶給聽眾如訴如泣的視聽盛宴。演奏者在演奏弦樂四重奏時,為了獲得技術上的完美展現,還需要對自己的身體和心理進行完美控制,只有心理與身體的協調配合,演奏的動作和形態才能帶給聽眾美的感受。但是現如今多數演奏者都存在著這樣一個認識誤區,他們普遍認為控制節奏速度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因為在獨奏過程中,演奏者可以結合實際情況自由調整節奏和速度,但是在弦樂四重奏演奏中,四名演奏者需要相互配合,需要保持節奏速度統一,所以只有演奏者具有高度的合作意識,才能實現四個聲部織體的完美配合,才能對節奏速度進行精準控制。
(二)可提高演奏者對音樂的感知能力
弦樂四重奏演奏不僅需要演奏者能夠在演奏過程中保持演奏技巧的高度統一,同時演奏者也要具有相對平衡的音樂感知能力,并能夠在展示演奏技巧的同時,對音樂作品的精神內涵進行完美詮釋。在弦樂四重奏作品中,包含了大量復雜有序的要素,只有演奏者嚴謹處理每一個音符,并與其他聲部完美配合,才能獲得理想的演奏效果。長此以往,演奏者通過對音樂作品結構、內涵的深入分析,演奏者的音樂感知能力就會大幅度提高,音樂演奏水平也必將更進一步。
三、弦樂四重奏演奏者合作意識的培養路徑
(一)夯實基礎練習
若想獲得完美的弦樂四重奏演奏效果,四位演奏者的演奏水平就必須要旗鼓相當并且一騎絕塵,高超的演奏技巧僅僅依靠演奏者的天賦是遠遠無法獲得的,還需要演奏者能夠投入大量的精力用于練習和訓練,音樂教師也必須要通過科學的方法對演奏者進行系統性訓練,不斷夯實他們的基礎,讓他們能夠在音樂的道路上穩扎穩打。具體來說:首先,音準訓練。在訓練演奏者的音準時,音樂教師一定要讓演奏者對音樂作品的調式和調性進行全面掌握,并對音樂作品的曲式結構與和聲組成進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礎上對他們進行和聲訓練與基礎的音階訓練,并結合具體的和聲效果隨時調整每個聲部在音高上的偏差,對于演奏的重難點,音樂教師也要帶領演奏者進行集體分析,最終對各自的音準進行互相傾聽和監督。其次,節奏訓練。無論演奏者的水平如何,節奏訓練都需要從最基礎的部分開始,提高演奏者對音符時值的概念認識,確保他們能夠清晰準確的演奏出每一個音符。最后,力度訓練,演奏者要對樂曲力度的變化有所體驗和了解,并能通過反復大量練習,找到正確的力度表達方式。只有進行夯實的基礎練習,演奏者才能為后續演奏打下良好基礎,才能在合作中完美配合。
(二)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因為教師一定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能夠充分調動演奏者的學習積極性,并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合作學習機會,引導演奏者在時間實踐練習過程中逐漸形成合作意識。這也就要求音樂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能夠真正尊重演奏者的主體地位,鼓勵他們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對音樂作品進行大膽討論,加深他們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和認識。在演奏四重奏時,音樂教師還要強調演奏者對不同樂器演奏情感的分析,讓演奏者能夠對音樂作品的內涵和情感有著全面了解,為實際演奏提供基礎保障。值得一提的是,音樂教師也要帶領演奏者深入思考不同樂器表演的內在聯系,以及如何利用樂器演奏將音樂作品的內涵完美地呈現給觀眾。
(三)鼓勵演奏者二次創作
在進行弦樂四重奏的演奏教學時,音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演奏的樂器,將他們分成若干小組,鼓勵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對音樂作品進行二次創作,通過協商合作讓演奏更具風格和特點。值得一提的是,二次創作應保證原創性與再造性、歷史性與時代性、技巧性與表現性的統一,也就是創作過程不能脫離實際,必須要高度尊重原作品的情感和內涵。學生要充分發揮出自身優勢和小組合作優勢,深入思考應如何創作出適合自己風格的音樂作品。總的來說,音樂教師一定要將演奏技巧和方法,系統地傳授給學生,并帶領學生對音樂作品情感進行深入分析,當演奏者對音樂作品的認識到達一定深度后,音樂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對音樂作品進行二次創作,在豐富學生實踐學習經驗的同時,提高他們的合作能力。
(四)提高演奏者的作品理解能力
每一首音樂作品的本身都具有自身的特點與內涵,但是音樂的表現方式與音樂作品的內涵又分屬于不同領域,二者之間相輔相成、相互依存。音樂作品的內涵就是音樂作品的核心,是作曲家在創作音樂作品過程中所傾入的情感;而音樂作品的表現形式就是指具體的演奏方式。為了讓演奏者能夠在演奏過程中更加深刻、更加直觀地將音樂作品的內涵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那么演奏者就必須能夠對音樂的內涵進行深入了解,能夠對音樂作品有著自身獨特的體會與感悟,當然這也需要學生以強大的文化修養和藝術修養為依托,并在老師的帶領下不斷提高對作品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如此才能讓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做到神形合一,在演奏過程中讓作品的情感自然流淌。
(五)強化團隊訓練
當弦樂四重奏的演奏團隊成立后,音樂教師就需要對團隊隊員進行強化訓練,通常情況來說,演奏團隊的成員性格大多接近或相似,避免彼此之間性格差異過大,這會帶來很大的磨合難度。每一位演奏者也要充分認識到自身在團隊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能夠虛心聽取其他隊員提出的意見,避免一意孤行,過于突出個人風格。在遇到問題時,團隊成員也要冷靜理智面對,不可將責任落于一人、也不可因事不關己而心生退縮,而是要共同解決問題、掃除困難。
(六)創新教學方法
當演奏者的演奏水平到達一定程度后,固化單一的訓練方式已經無法對演奏者演奏技巧的提高產生更多助力,采用何種更為有效的方式進行訓練,就成為音樂教師所需要關注的重點問題。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弦樂四重奏的演奏訓練多采用一對四的模式,也就是一位教師同時對四位演奏者進行教學,這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證教學的針對性,但是卻受課程時間和師資力量的限制,很難保證教學效率,所以高校可以進行適當變通,采取一對八的教學模式,也就是由一位專業教師同時面向兩組演奏者進行教學,這不僅可以節省教學時間和教學資源,讓教學效率得到倍速增長,同時也為同學之間的觀察和交流提供了便利條件,學生可以在觀察和比較中明確自身的長處和不足,進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進。除此之外,這種教學方式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讓學生更具表現欲,為了讓自己所在的團隊更勝一籌,相信每一位學員都會在學習過程中拼盡全力,這可讓弦樂四重奏的演奏團隊更具生機和活力。
(七)豐富舞臺實踐經驗
弦樂四重奏演奏藝術存在和發展的最基本屬性就是具有強烈的表演性,弦樂四重奏演奏不僅能夠帶給聽眾強烈的聽覺震撼,同時也能帶給聽眾美的熏陶和享受,具有十分明顯的表演價值。演奏者也只有在真實的舞臺中表演,才能收獲經驗,才能不斷成長。但是結合實踐情況來看,很多演奏者的舞臺實踐經驗少之又少,絕大多數演奏者都存在著這樣一個問題,就是在平常練習中能夠完美發揮,但是一旦站在舞臺上,就緊張畏懼,個人聲部的演奏效果都無法保證,更何談團隊之間的默契配合。這主要是因為演奏者的舞臺經驗太過匱乏,強化豐富他們的舞臺經驗已經迫在眉睫。演奏者必須要積極主動地參與各項實踐活動,無論規模大小、無論表現如何,對演奏者來說都是經驗的積累,都會有所收獲。學校也要給學生提供豐富的舞臺實踐機會,能夠定期安排學生進行演出,同時也要加大弦樂四重奏的普及力度,讓越來越多的人能夠充分認識到這門藝術的魅力和價值,人們的關注和欣賞,將為演奏者的持續努力注入不竭動力。
綜上所述,眾所周知,弦樂四重奏是一門合作藝術,對演奏者的合作能力要求較高,演奏者不僅要對本聲部進行完美演繹,同時也要做到一心多用,能夠在演奏過程中與其他聲部有機融合,讓演奏的整體效果更加和諧。若想達到這一目的,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必須有計劃、有目的地對演奏者的合作能力進行重點培養,真正讓演奏者認識到合作的重要作用,合作能力不僅是提高演奏效果的需求,同時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演奏者的演奏水平,是在進行弦樂四重奏演奏時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質。但是合作能力的培養絕非短期就可實現,一定是一個不斷融合、不斷深化的過程,所以演奏者必須按照科學的方法持之以恒地進行訓練,如此才能在演奏過程中為聽眾帶來一場天籟盛宴。
參考文獻:
[1]熊欣.弦樂四重奏的起源及其創作風格研究[J].當代音樂,2022(4).
[2]馮存凌.弦樂四重奏的起源、體裁美學及風格變遷[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21(1).
[3]林曉明.論弦樂四重奏演奏中的“合作意識”培養[J].大學,2021(25).
[4]劉亞可.弦樂四重奏教學研究[J].四川戲劇,2020(8).
[5]李冰.弦樂四重奏演奏者合作意識和能力的培養研究[J].藝術評鑒,2018(11).
作者簡介:魏微(1983—),女,漢族,北京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為音樂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