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華 程立 鄧淼磊
摘 要:自主學習是信息時代教育教學改革的重心。本研究依據齊默曼自主學習理論框架編寫調查問卷,以河南某公辦本科高校為例,分析在校大學生自主學習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結果顯示,動力不足是大學生自主學習中遇到的最大困難,而學習動機與學習目標的設定、學習計劃的制訂以及策略行為的實施密切相關;元認知和自我效能感是影響自主學習的關鍵內部因素,而外部壓力、同伴榜樣和物理環境是主要外部因素。最后,本研究從自我效能感提升、心理維度發展和學習環境營造三方面提出促進大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現狀調查;自主學習;元認知
基金項目:2021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智慧教學視域下協同知識建構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編號:2021SJGLX399);河南省研究生課程思政示范課程項目(編號:YJS2022SZ12);河南工業大學本科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智慧教學視域下面向混合式課程的協同知識建構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編號:JXYJ2021011)、“以代碼能力培養為核心的程序設計混合式一流課程建設”(編號:JXYJ2020030)
作者簡介:馬海華(1979— ),女,河南工業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微納傳感器、教學模式;程立(1978— ),女,河南工業大學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軟件設計、課外育人模式;鄧淼磊(1977— ),男,河南工業大學研究生院教授,研究方向為物聯網安全、人才培養模式。
2017年2月以來,教育部積極推進新工科建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建設工程教育強國。2018年9月17日,教育部發布的《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指出,要推動課堂教學革命,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通過教學改革促進學習革命,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的畢業要求也明確指出,畢業生應達到具有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意識,有不斷學習和適應發展的能力。可見,自主學習能力已成為高校工程教育的重要目標。大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發展趨于成熟,認知能力得到了進一步提升,這為其自主學習奠定了內在心理基礎;網絡和多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大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更為廣泛,這為其自主學習提供了更為有利的外在條件。因此,在新工科建設背景下,探討本科高校在校大學生自主學習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以及應對策略,對于提高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具有一定的現實指導意義。
目前學者在研究自主學習時,多從外部影響因素入手,強調信息技術、在線開放課程等對自主學習活動的影響。陳保紅等學者認為將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作為英語教學的有效學習手段,對培養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發揮了很大作用;也有學者通過研究證實制約學生自主學習的外部影響因素不是信息技術資源,而是教師的專業發展水平以及教師對信息技術的認識深度和掌握程度;鄭海昊等學者則認為社會存在感是實現學習者線上自主學習的基礎與保障條件。課題組基于對大學生自主學習現狀的調查,分析當前大學生在自主學習活動中遇到的困難和主要內外部影響因素,針對存在的問題給出促進大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建議。
一、理論基礎
(一)齊默曼自主學習模型
自主學習模型的研究以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齊默曼為先導。2009年,齊默曼對其前期研究提出的自主學習模型進行了修正。該模型描述了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生制訂計劃和設定成果目標(預先規劃階段)與策略行為實施(行為表現階段)以及對目標成果的動機性反應(自我反思階段)之間的聯系,強調自主學習是一種自我定向的反饋循環過程,并受到自我效能感、策略行為(自我監控、自我評價等)以及情緒情感的影響。
(二)元認知
美國心理學家弗拉維爾認為元認知是“認知的認知”。在自主學習研究領域,元認知指在與學習任務相關的認知過程中,學習者的自我調節、自我意識、自我反思等活動。學習者借助元認知技能,通過學習任務執行前的規劃(如設定學習目標)、執行中的監控和調節(如自我指導、時間管理等)、執行后的評估和修正(如評價學習效果、修正效果偏差等)持續進行自我調控和管理,最終達到預期目標。
(三)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的根本來源是自主學習研究中的一個關鍵問題。齊默曼認為學習動機的主要來源包含自我效能感、結果預期、任務興趣/價值和目標導向,這些動機來源均和預先規劃階段的目標設定和策略計劃緊密相關。學習者通過自我經驗、自我反省和他人的反饋,評估自我意義和學習活動之間的關聯,加深對自我能力和目標的認識并做出相應判斷。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均能夠促進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活動。
(四)自我效能感
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將自我效能感定義為個體對自身所具有的在特定環境下完成某項工作能力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是影響個體自主學習的一個重要的內在動機因素,自我效能感較高的人相信其能夠掌控難度較大的工作并達到目標,通常能夠獲得更好的學業成績。通過在學習活動中不斷獲得成功,學習者可進一步提升自我效能感,從而實現自主學習的正反饋。
二、在校大學生自主學習現狀調查研究
(一)研究工具和樣本采集
課題組根據齊默曼自主學習理論編寫了《在校大學生自主學習情況調查問卷》。問卷包括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調查者的基本統計特征(如性別、年級、專業等)和課業成績情況;第二部分是學習現狀(如學習動機、學習目標、學習計劃、學習環境、策略行為、情緒情感等);第三部分是學生對自主學習的認識(如內外部因素等)。
調查主要以河南某公辦高校在校本科生作為樣本,采用手機發放問卷形式,要求受訪者以無記名方式據實作答,共回收有效問卷500余份。
(二)研究結果
1.動力不足是自主學習中的最大困難
調查結果顯示,有30.86%的學生認為學習動力不足是當前自主學習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難,其次是情緒管理和時間管理。動力不足表明學生的目標不夠明確或實現目標的需求不夠強烈,不能有效自發地實施策略行為。調查結果還顯示,“畢業后找到好工作”是學生開展學習活動的首要動機。將“考取研究生”作為根本動機之一的學生人數占比由大一的48.15%逐年級下降至大四的26.27%,而將“考試及格”作為根本動機之一的學生人數占比則由大一的20.74%逐年級上升至大四的40.68%。由此可見,部分學生的學習動機隨著年級提升趨向于近景的直接性動機,這種動機很具體,但是強度不夠,難以形成有效的、長期的內驅力。
學習動機不強影響了學習目標的明確性和學習計劃的持續性。調查結果顯示,只有20.9%的學生設定了非常明確的學習目標,30.47%的學生制訂了半年以上的長期學習計劃。在學習目標非常明確的學生中,有66.36%的學生制訂了半年以上長期學習計劃,顯著高于制訂短期計劃和無計劃的學生。這進一步說明學習動機與預先規劃階段的目標設定和策略行為緊密相關,明確的學習目標能夠給學習者提供清晰的行動方向,有助于學習者制定相應的長期和短期學習計劃。
2.元認知和自我效能感是影響自主學習的關鍵內部因素
調查結果顯示,51.95%的學生認為自我意識是影響自主學習的最關鍵內部因素。自我意識是學習者對自身學習動機、學習目標、學習能力、達到目標所采取的方法策略以及情緒情感的意識,明確的自我意識能夠推動自主學習活動的開展。自我評價是自我調控和管理的重要體現,也是衡量自主學習活動的重要指標。調查結果顯示,只有19.92%的學生能夠經常自發地進行自我檢查和評估,23.25%的學生選擇根據情況聽從教師安排。究其原因,主要是沒有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沒有掌握具體的實施方法,不愿花時間精力去做。
另外,有14.45%的學生表示在應對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時非常自信,47.46%的學生表示比較自信。相對于比較自信的學生,非常自信的學生經常自發進行自我評估的比例上升了35.83%,設定非常明確學習目標的比例也提高了22.78%。數據說明更高的自我效能感能夠驅動自主學習的開展。此外,有31.84%和47.85%的學生認為自己的情緒情感狀態對自主學習的影響非常大和比較大。
3.外部壓力、同伴榜樣和物理環境是影響自主學習的主要外部因素
調查結果顯示,就業壓力(64.65%)和考研壓力(56.05%)是在校大學生面臨的兩個最主要的外部壓力,其次是周圍同學的學習狀態(40.82%)和學習場所的環境(38.48%)。進一步調查顯示,有72.07%的學生認為榜樣和示范作用對開展自主學習的影響非常大或比較大。這說明優良的學風、濃厚的學習氛圍、周圍同學積極努力的學習狀態對學生的自主學習有極大的推動作用。針對自主學習地點,選擇人數占比前三的選項分別為圖書館(67.38%)、宿舍(61.91%)和教室(49.61%)。將自主學習時間與學習地點進行交叉分析,調查結果顯示,隨著自主學習時間的增長,有更多學生(由不足1小時的57.14%上升至超過4小時的79.31%)選擇在圖書館開展學習。這充分說明良好的物理環境有助于學生開展學習活動、提升學習專注力并進一步提升學習效率。
三、促進大學生自主學習的策略
(一)提升學生的自我效能感
成敗經驗、替代經驗和情緒喚醒是影響個體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因素。成敗經驗基于學習者對學習任務的掌控體驗,是決定個體自我效能感最重要的因素,不斷取得的成果能夠提升學習者在學習活動中面對挑戰的信心。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為學生提供成功的機會,以提升其自我效能感。例如,教師應經常讓學生在課堂上展示學習成果,并給予正面評價。
替代經驗是指當學習者觀察到其他人從事有難度的學習活動并取得成功時,能夠大大提升其自我效能感,尤其是當被觀察對象與學習者的境況和能力接近時,替代經驗更為有效。替代經驗說明了學習者身邊的榜樣所起到的示范作用。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創造機會為學生展示同伴榜樣的示范行為和成果,從而增加他們應對困難的信心。
情緒喚醒是指當個體面對壓力帶來的緊張和焦慮時,如果負面情緒被喚醒,則會加劇無能感和焦慮感,從而放棄挑戰。因此,高校要重視對學生行為能力和情緒管理方法的培養,有針對性地教授學生擺脫困境的方法,提高學生應對困難的技能,從而減弱或消除負面情緒的喚醒。
(二)關注學生的心理維度發展
調查結果顯示,自我意識、情緒情感、學習動機等心理維度對學習目標的設定、策略行為的實施等整個自主學習過程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清晰的自我意識有助于學生形成明確的人生定位和發展方向,從而主動選擇路線方法,實施策略行為,為達到目標而不懈努力。正面的情緒能夠促使學習者積極面對自主學習中遇到的挑戰,以樂觀的態度應對困難。強烈的學習動機可以激發或維持學習活動,使學習活動朝著一定的目標前進。
因此,加強對學生自主學習心理維度的關注和引導是培育人才的一項重要任務。雖然高校制定的人才培養方案涵蓋了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卻較少關注針對自主學習心理維度的探討。高校可通過教師發展平臺開設多種形式的工作坊和講座,培訓和提升教師的認知和指導水平;教師可通過精心設計教學策略和環節,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對自我認識、情緒管理和學習動機等進行討論,在相互學習、擴展認知的過程中明晰自我意識,激發源自內心的學習動力。
(三)營造開放自主的學習環境
環境對人的行為有著強烈的暗示作用,可以引導行為的內涵和方向。學習環境與學生認知發展和情感發展有著密切聯系。當前,高校提供的學習場所環境普遍存在以下問題:圖書館自習座位有限;學習場所較為單一(如白墻聯排桌椅的教室),缺乏有創意的輕松開放的學習場所;學習場所的開放時間受限;室內空氣質量、照明等條件不達標。因此,高校提升校園物理環境構建的品質勢在必行,通過改造或新建清新舒適的自習室,為學生提供融功能性、愉悅感于一體的學習環境;通過開放實驗室軟硬件資源,為學生提供實踐場所。
同時,社會環境的營造也同等重要。班杜拉在其社會學習理論中強調了觀察、模仿他人的行為在學習活動中的重要性,這說明榜樣和示范作用對學習者有重要影響。高校可通過邀請各行業專業人士舉辦多種主題和形式的講座,為學生近距離了解成功人士的奮斗歷程和經驗教訓提供一個平臺,或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活動,幫助學生發現和樹立身邊的榜樣。
自主學習是信息時代教育教學改革的重心。自主學習強調學習者的自主性和主體地位,對“以教為主體”的傳統教學模式提出了挑戰。自主學習受到自我效能感等多個心理維度以及物理和社會等多重環境因素的影響,對教育教學的策略設計和技術革新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要充分了解自主學習領域心理學研究成果,為教學策略的設計提供理論支撐,同時要掌握現代信息教育技術,為教學效果的提升提供技術支持。高校要進一步改善環境建設,為教師教學改革提供平臺,為學生主體性發揮提供空間,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EB/OL].(2018-10-0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87.html.
[2]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協會.工程教育認證標準[Z],2017.
[3]陳保紅,單偉龍.“互聯網+”視閾下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研究:以大學英語為例[J].中國電化教育,2021(12).
[4]徐瑾劼,朱雁.信息技術支持學生自主學習的實證研究:基于TALIS 2018上海數據結果的二次分析[J].開放教育研究,2019(4).
[5]鄭海昊,劉韜.數字時代工科生線上自主學習能力發展研究:基于社會存在感理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1).
[6]茅潔,黃昕,肖小悅,等.元認知干預對體育教學影響的系統評價與Meta分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2(11).
[7]王洪江,李作錕,廖曉玲.等.在線自主學習行為何以表征元認知能力:基于系統性文獻綜述及元分析方法[J].電化教育研究,2022(6).
[8]馬海華,鄧淼磊,張浩軍.“雙萬計劃”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范式改革探究[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1).
責編:應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