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作為學習物理知識的基礎階段,所學內容相對簡單,與學生的現實生活關系較為密切.實驗教學屬于初中物理教學的重要構成部分,與理論知識的講授相輔相成并相互促進,教師可借助生活化實驗助力物理教學,帶領學生在熟悉的生活化環境中高效學習.
關鍵詞:生活化實驗;初中物理;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333(2023)08-0086-03
生活化實驗屬于生活化教學的一種,就是把教學活動放在現實生活背景中,激起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學習活動的強烈欲望,使其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的生活,讓他們獲得更有活力的知識.在初中教育階段,物理是一門比較特殊的學科,同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十分密切,特別是大部分物理實驗都能夠從現實生活中找到類似模型,教師可借助生活化實驗為物理教學提供更多助力,改善學生的學習效果,讓他們深刻體會物理與生活的關系.
1精準演示生活化實驗,提供物理教學助力
1.1巧妙利用生活化實驗,引發學生學習興趣
正所謂興趣是學生學習知識與技能的主要動力源泉,只有調動他們學習的興趣,才能夠推動各項教學計劃與方案的順利落實,使其自主展開知識的學習,讓他們全身心的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具體到初中物理教學中來說,教師同樣要明確這一教育理念,在新課導入環節巧妙利用生活化實驗,通過有趣或熟悉的實驗現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他們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提升他們在課堂學習中的參與程度[1].
比如,在進行《電阻》教學時,當講授到導體電阻同自身溫度有關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設計一個利用酒精燈點亮小燈泡的簡易生活化實驗激發他們學習新課的興趣,
調動個人主觀能動性.課堂上,教師先準備好實驗所需的器材,包括小燈泡、導線、酒精燈、玻璃條與干電池等,利用導線把玻璃條與小燈泡、干電池等串聯到一起,成為一個完整的電路,由此引出問題:誰做過用酒精燈點亮小燈泡的實驗?大部分同學都會感到一臉茫然,這時教師可以使用酒精燈在玻璃條下面持續加熱,經過幾分鐘以后小燈泡就會亮起來.學生將會感到十分驚奇,他們的好奇之心與求知欲望將會被激發,教師利用這一生活化實驗引出新課內容.如此,教師巧妙利用生動的生活化小實驗導入新課,通過有趣的現象吸引住學生的目光,使其積極參與到知識獲取中.
1.2善于運用生活化實驗,知識化抽象為具體
在初中物理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基本教學理念,盡可能做到自身少講,引導他們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使其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獲得學習的主動權,擁有更為廣闊的物理學習空間.這就要求初中物理教師在平常教學中要善于運用生活化實驗,引領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觀察物理現象,使其學會從生活實驗中獲得物理現象的一般規律,把原本枯燥乏味的物理知識變得趣味化,并達到化抽象為具體的效果,讓他們學習更高效.
例如,在開展《物體的沉與浮》教學時,教師先與學生一起準備一些身邊常見的物品,像硬幣、橡皮、鐵釘、乒乓球等,結合生活常識對這些物體在水中的浮沉情況進行判斷,并親自現場驗證,使其發現有的物體會沉到水底,有的漂浮在水面,有的則在水中懸浮,由此產生問題:到底是哪些因素決定著物體的浮與沉?提示他們根據所學知識判斷物體沉浮同液體密度、排水體積有關.接著,教師演示生活化實驗:先取一個玻璃杯,往里面加入適量的清水,再放入一枚雞蛋,這時雞蛋往下沉,然后往水中加入食鹽,用玻璃杯輕輕攪拌,直至雞蛋漂浮起來為止.同時要求學生分析原因,這一過程中,隨著水杯中食鹽量的增加和融化,水的密度越來越大,雞蛋就慢慢漂浮上來,這說明浮力與液體的密度有關系.由于該實驗操作過程十分簡單,學生完全可以獨立完成,并把浮力知識變得具體形象,有利于他們高效學習.
2自制生活化實驗教具,助力初中物理教學
2.1借助生活化實驗教具,激起學生探究熱情
學生在學習物理過程中,只有保持濃厚的興趣,才能夠激發自身內在的積極因素,讓他們保持強烈的求知欲望,使其積極探索神奇的物理世界,這是促進初中物理學習活動順利實施的前提條件.為借助生活化教學助力初中物理教學,教師可自制一些簡單、實用的生活化實驗教具,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化材料激起探究物理的熱情,同時打造良好的生活化課堂環境,使其切實體會到物理學習的樂趣,讓他們在思維活躍狀態下學習起來更為得心應手[2].
在這里,以《靜電現象》教學為例,教師可提前準備好相應的生活化材料,包括塑料尺、梳子、絲綢、玻璃棒、毛皮和橡膠棒等,課堂上,先演示有趣的小實驗:利用塑料梳子在自己的頭發上摩擦幾下后靠近碎紙屑,由學生說出看到的現象,他們猜測到摩擦后的物體可能帶電,使其產生探究摩擦起電的熱情.接著,教師設疑:經過摩擦物體能夠帶電,那么是不是說所有物體所帶的電的性質相同?繼續利用生活化材料演示實驗:將兩根用絲綢摩摩擦的玻璃棒相互靠近,將兩根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相互靠近,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靠近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要求學生認真觀察現象,帶領他們分析原因所在,使其發現上述帶電體所帶電荷不一樣,借機引出正電荷與負電荷的概念,并指出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為接下來基于原子視角解釋摩擦起電做鋪墊.
2.2利用生活化教具演示,提升物理教學效果
在初中物理課程教學中,實驗演示是常用教學法,演示實驗時往往需要用到相應的教具,利用簡單的材料演示學生熟悉的生活化現象,他們往往產生驗證實驗結果的強烈愿望,使其思維變得更為活躍,有利于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初中物理教師可以利用生活化教具演示實驗,
帶給學生更為強烈的視覺沖擊,使其對所學內容產生一定的熟悉感與親近感,為物理教學提供助力,提高學習效率[3].
此時,在《光的折射》教學實踐中,教師先利用生活化教具演示實驗:把一根筷子斜著插入到一個盛有半杯水的玻璃杯中,學生能夠清晰看到筷子在水面處好像折斷一樣,借機引出導語:其實筷子沒有折斷,但是大家為什么會出現錯覺?告知他們需用到光的折射知識解析這一現象,由此揭示新課主題.接著,教師繼續演示實驗:把一個白色的刻度盤固定在玻璃水槽中,使得水面剛好位于刻度盤刻度的中間位置,使一束光線沿著刻度盤盤面中心處斜射到水面上,這時可以往水中滴適量的紅墨水,目的是讓刻度盤上面的刻度和光線看的更為清楚,設置疑問:進入水中的光線同入射光線在同一條直線上嗎?從哪里出現偏折?以此提升實驗效果,引導學生結合實驗現象發現光的折射現象,使其結合生活化實驗得出光的折射概念,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最終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3學生自制生活化教具,培養物理創新能力
初中生動手能力較強、思維活躍、活潑好動,在物理教學中,教師可讓學生也參與到生活化實驗教具的制作中,使其通過自制生活化實驗教具探究物理原理與規律,培養他們的物理創新能力.
在“重力”教學中,當討論物體的穩定性時,教師先找出一些身邊常見的物品,像臺扇、碗、礦泉水等,要求學生結合生活常識判斷這些物體的穩定性如何,揭示探究主題:物體的穩定性同重心有關,是重心越低越穩定還是越高越穩定呢?引導他們根據已有知識提出猜想——越低越穩定.接著,教師拿出提前制作好的不倒翁,簡要講述制作原理與過程,引出問題:不倒翁為什么不會倒?鼓勵學生
猜測原因,然后指導他們親自動手制作一個不倒翁,具體步驟如下:把一枚雞蛋的較小一頭頂端鉆一個小孔;從小孔中把雞蛋內部的物質全部倒出來,且把蛋殼內部清洗干凈;將大米裝入到空蛋殼里面,且倒入膠水使之凝固
15分鐘左右;適當的美化不倒翁;搖晃不倒翁觀察現象.如此,學生親自動手制作和完成一個不倒翁,使其驗證自己提出的猜想,培養他們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
3延伸生活化實驗范圍,拓展學生學習空間
3.1引入家庭生活化實驗,鍛煉學生動手能力
物理知識來源于生活,最終又應用于生活,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需刻意將物理實驗同實際應用有機聯系起來,讓學生通過生活化實驗深度理解相關理論知識,使其體會到物理同生活之間的關系,培養他們的實踐應用能力.要想借助生活化實驗助力初中物理教學,教師要適當延伸生活化實驗的教學范圍,除在課內進行外,還要引入家庭生活化實驗,讓學生回到家中操作生活化實驗,鍛煉他們的動手能力[4].
在開展《氣體的壓強》教學時,通過課內學習學生知道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了解大氣壓強存在的實例,能用相關知識解釋有關生活現象.為進一步提升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引入家庭生活化實驗,要求學生回到家中自主設計水瓶噴泉的小實驗,如:給一個塑料瓶中裝滿水,用尖銳的東西在塑料瓶上扎一排小孔;擰開瓶蓋,水會從小孔中噴出來;擰緊瓶蓋,水就不會再噴出來.并讓學生解釋原理:大氣具有重量,會向周圍施加壓力,在實驗中,當瓶蓋擰緊時,瓶口沒有和外界連通,因此瓶內氣壓小于瓶外氣壓,瓶外的空氣會通過小孔把水往瓶里壓,所以水就噴不出來;而打開瓶蓋后,瓶口和外界空氣連通,瓶內外氣壓相等,空氣一面從底部小孔把水往里壓,一面又從瓶口把水往外壓,所以水就能靠自身重力噴出來.借此培養學生參與科學探究的意識和嚴謹的科學態度.
3.2開設社會生活化實驗,增強學生物理認知
針對初中物理教學來說,生活化實驗顧名思義就是在生活化材料或者環境下進行的實驗,既可以在課內教學環節演示大量的生活化實驗,還能夠讓學生在社會生活中去操作實驗,拓展他們的物理學習空間,使其探究范圍變得更為開闊.因此,初中物理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該以完成課內任務為前提,積極開設社會生活化實驗,帶領學生走出教室,來到校園、社會與大自然之中,使其真正在生活中學習與研究物理,由此進一步增強他們的物理認知[5].
例如,在實施《聲現象》教學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分析聲音的傳播與特性,使其利用生活中的材料設計與操作實驗,讓他們提出各自的猜想且加以驗證.如:有的學生會探索聲音的特性,像敲擊水杯時水杯會發出聲音,不過他們在多次敲擊水杯時發現,水杯中盛水量不一樣時,發出的聲音是不一樣的,使其根據這一現象進行對比實驗,研究聲音的本質特性,且利用實驗進行驗證.如:將某一物體任意放在某處位置,在不施加外力的情況下,當物體處于靜止狀態時是很難自主發出聲音的,但是如果有其它物體接觸或者敲打該物體時將會產生一定的聲音.在這一環節,學生結合上述實驗現象發現當給物體施加外力之后,物體就能夠發出不同的聲音,使其繼續研究聲現象,驅使他們深層次發掘聲音的特征.隨后教師要求學生基于物理眼光切入,分析生活中的噪音現象,制定一些可以有效治理噪音的對策,增進理論和生活的關系,強化他們的實踐應用能力.
綜上所述,新時期教育背景下大力倡導生活化教學,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特別是在實驗教學環節,只有將生活化實驗加以運用,將抽象的物理理論知識變得更為具體與形象,才能夠激發學生興趣,助力教學的同時增強學生對物理的認知.
參考文獻:
[1]任二德.基于生活化的初中物理實驗教學模式分析[J].教育界,2021(15):42-43.
[2]陸虹.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生活化的探索與實踐[J].新教育,2021(26):13-14.
[3]劉通泉.初中物理生活化小實驗的創新與改進研究[J].教育實踐與研究(B),2022(02):40-42.
[4]陳晨.在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應用生活化教學模式的策略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2(03):67-68.
[5]彭建輝.生活化教學在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的運用[J].理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22(01):104-105.
[責任編輯:李璟]
收稿日期:2022-12-15
作者簡介:彭建平(1992.7-),男,江蘇省蘇州人,本科,中學一級教師,從事初中物理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