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探索如何通過更為有效的方式促使易地扶貧搬遷學校小學生對課外閱讀產生興趣,在研究易地扶貧搬遷學校小學生的學習、行為以及情緒適應性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加強情緒引導、引進實踐教學等提升易地扶貧搬遷學校小學生課外閱讀學習興趣的策略,以期讓相關小學生充分適應安置地學校,并愛上課外閱讀。
關鍵詞:易地扶貧搬遷;小學生;課外閱讀
作者簡介:劉華(1981—),女,貴州省畢節(jié)市納雍天河實驗學校。
作為一種有效的扶貧模式,易地扶貧搬遷能夠實現精準扶貧,幫助移民在安置地脫貧致富。在這一過程中,移民的隨遷子女在安置地學校學習時會面臨一些問題。由于脫離了原生成長環(huán)境,隨遷子女可能會產生不適應的情況,影響學習效果。尤其是對于語文教學中的課外閱讀而言,若學生無法充分適應當地的教學環(huán)境,則很難積極參與到教師開展的課外閱讀教學中。因此,如何通過更為有效的方式促使易地扶貧搬遷學校小學生愛上課外閱讀成為教師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一、易地扶貧搬遷學校小學生適應性問題
(一)學習適應性問題
對于易地扶貧搬遷學生而言,其在學校中的生活時間較長,若不能夠充分適應學校的環(huán)境,將會嚴重影響自身今后的發(fā)展。對于這些學生來說,易地扶貧搬遷后轉入的學校與之前的學校有著很多不同之處,教學氛圍、條件、方式等均出現了變化。這樣的陌生環(huán)境使得部分易地扶貧搬遷學生難以及時適應,進而對其學習成績產生影響。
從實際情況來看,部分易地扶貧搬遷學校的學生在轉移到安置地之前的學習條件較差,缺乏良好的教育資源。而在遷移之后,教學條件明顯變好,借助更加優(yōu)良的硬件教學條件開展的教學,如多媒體教學等,會使遷移學生產生不適應的感覺。同時,由于長時間處于貧困狀態(tài),部分遷移學生較為敏感自卑,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較差,因此無法及時跟上教師的教學進度。此外,由于存在畏懼心理,這部分學生即使在學習中遇到困難,也不會及時與教師進行溝通,從而嚴重影響學習效果[1]。
(二)行為適應性問題
作為檢驗易地扶貧搬遷學生適應性的硬性指標,行為適應對遷移學生的受教育情況有著很大影響。尤其是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其除了要充分掌握學校所教的知識內容,還要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于進入全新生活環(huán)境的遷移學生來說,他們需要更快地適應新環(huán)境。因此,促使其行為適應性良好,培養(yǎng)其良好的行為習慣,能夠幫助其快速投入學習中,緊跟教師的教學步伐并實現與同學的友好相處。
但是,相關調查研究顯示,不少易地扶貧搬遷小學生存在一定的行為適應性問題。一方面,其在校園活動中存在明顯的參與積極性不高與退縮的問題;另一方面,其容易出現抄作業(yè)、上課遲到、大聲打鬧喧嘩等現象。這可能是因為原學校的教學條件匱乏,教育資源不足,對于這些學生的約束不足,導致其在生活中逐漸出現了行為失調的放縱現象;或是因為這些學生無法接受新鮮事物,甚至對新事物具有畏懼心理,進而出現退縮現象。原學校的管理模式、嚴格程度等與安置地學校大不相同,會導致遷移學生出現不適應的問題。
(三)情緒適應性問題
情緒是影響小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因素,情緒不適應也是易地扶貧搬遷小學生的主要適應性問題之一。對于遷移學生而言,進入全新的社會環(huán)境以及學習環(huán)境中,必然需要一個心理適應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很可能會產生一些負面情緒[2]。由于脫離了原來的生活環(huán)境,有些遷移學生可能會出現焦慮情緒,有些學生可能會出現易怒、逆反的心理,僅因為一點小事就與同學產生矛盾,還有一些學生可能會出現自卑心理。
這些不良情緒都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直接影響。在相對陌生的環(huán)境中,遷移學生會產生各種情緒問題,這主要是由于其缺乏安全感以及歸屬感,對此,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引導。在實施教學時,教師需要及時做好情緒引導工作,對學生進行安撫,并為其創(chuàng)建更加舒適的學習空間與教學氛圍,以此加快遷移學生的適應過程。
二、提升易地扶貧搬遷學校小學生課外閱讀學習興趣的方式
(一)協調課內外關系,加強情緒引導
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在小學階段的閱讀教學中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通過對當前小學階段的學生閱讀狀況進行觀察,筆者發(fā)現不少學生存在好動的問題,難以持續(xù)進行閱讀。同時,他們的學習主動性相對較差,沒有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需要在家長以及教師的引導下才能夠順利地開展閱讀活動。而對于易地扶貧搬遷學校小學生而言,他們剛進入一個全新的生活環(huán)境,對各方面都不熟悉,容易出現情緒、行為以及學習等方面的適應性問題,若教師不能夠及時解決這些問題,就無法促使這些小學生更好地適應安置地學校的環(huán)境。為此,教師要積極發(fā)揮引導作用,在開展課外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多關注易地扶貧搬遷學校學生的情緒變化以及學習狀況,給予其更多的關懷,促使其盡快適應新的教育環(huán)境。易地扶貧搬遷學校的小學生在遷移之前大都生活在相對貧困的地區(qū),當地的教育資源以及物質資源不夠充足,使得他們很少能接觸課外讀本,并且其在進入一個全新的環(huán)境之后,容易產生自卑敏感的心理,因此需要教師多加關注,并給予適當的鼓勵與關懷。在選擇課外閱讀讀物的過程中,教師也要充分考慮這些學生的特質,選擇適宜其閱讀的內容,通過課外閱讀的教學方式,給予其鼓勵[3]。
例如,在小學一年級“我們做朋友”這一口語交際內容的學習中,教師便可以結合相應的課外閱讀讀物實施教學工作。教師可在教學中闡述朋友的定義,同時引進《親愛的笨笨豬》這一課外閱讀讀物,利用多媒體設備將課外讀物中的內容投影到大屏幕上,帶領學生共同閱讀,讓學生感受到童話故事中笨笨豬的真誠善良。盡管笨笨豬有點笨,總是鬧出笑話,但是它卻能夠始終保持善良和開心,而且它的朋友們都很寬容、友愛,都能夠幫助笨笨豬完成它想要做的事情。在與朋友們交往的過程中,笨笨豬憑借做事專注、認真以及簡單、執(zhí)著的特性獲得了大家的喜愛。在帶領學生閱讀完課外讀物后,教師可以組織班級學生開展相應的閱讀與討論活動。之后教師再詢問學生的感悟,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重新介紹自己,并談談自己對朋友的了解以及期盼。教師開展這樣的課堂教學活動,能促使易地扶貧搬遷學校的學生敞開心扉,愿意與同學交流溝通。教師只有對易地扶貧搬遷學校小學生的心理進行調節(jié),才能夠促使其更好地適應當地學校的教學環(huán)境,感受到教師以及同學的關懷,進而能夠積極融入教師所創(chuàng)設的課外閱讀教學環(huán)境中,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創(chuàng)建趣味教學環(huán)境,協助課前閱讀
課外閱讀教學活動屬于語文課程教學的一種特殊形式,其可以在課堂中進行,也可以在課外時間進行,但都需要建立在語文教學的基礎上[4]。無論是課外閱讀還是課內閱讀,都是對文本進行講解。為了能夠讓易地扶貧搬遷學校學生更好地接受閱讀教學,教師需要注重文本講解過程中的藝術表現,避免講解過于淺顯,流于形式,或過度解讀導致學生無法理解。教師在課外閱讀教學中要運用更為生動有趣的教學方式,促使學生能夠快速進入教師所創(chuàng)建的教學環(huán)境中。
為了鼓勵全體學生參與課外閱讀活動,教師需要創(chuàng)建相應的激勵性教學環(huán)境,如可以在正式開展教學之前設置課前背讀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結合小學生好勝心較強的心理特征,充分利用課堂的前三分鐘開展背讀活動。教師要提前一天為學生布置相應的任務,要求其閱讀課外文章,并從其中摘選一些優(yōu)質的名言警句、詩詞諺語等,在背讀環(huán)節(jié)背誦出來。在布置這一任務的過程中,教師需要考慮到易地扶貧搬遷學校學生接觸到的課外讀物資源有限這一情況,充分利用教室當中的教學設備,讓其能夠在教室的多媒體設備中自主查詢相關課外讀物,并以筆記的方式進行記錄,隨后進行背誦。這樣的課外閱讀引導,可以讓學生逐漸積累語文知識,能幫助小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同時,在開展背讀環(huán)節(jié)時,教師也可以運用多樣的背誦方式,如學生單人背誦或集體背誦等,引導學生之間形成良性競爭關系,從而更好地激發(fā)學生課外閱讀興趣,讓其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除了要在語文教學課堂中開展相應的課外閱讀活動,教師還要營造良好的課外閱讀氛圍。例如,教師可以在班級當中創(chuàng)建圖書角,組織學生將自己日常的課外讀物拿到班級圖書角中分享給同學。當然,教師也要準備一些經過精心篩選的、適宜小學生閱讀的課外讀物。例如,教師可以結合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青蛙寫詩”課程,為小學生準備《小鹿斑比》《孤獨的小螃蟹》《小鯉魚跳龍門》等課外文章。在完成課內文章的講解后,教師可以通過故事導入的方式,向學生介紹這些課外閱讀內容,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自發(fā)進入班級圖書角對課外讀物進行閱讀。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展現語文教學的獨特魅力,還能夠促使小學生更好地進行課外閱讀。以課外閱讀內容為藍本,為后續(xù)語文課堂教學做鋪墊,不僅能夠提升小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還能夠提升語文課堂教學質量[5]。
(三)強化課后延伸,引進實踐教學
為了能夠更好地幫助易地扶貧搬遷學校的小學生,促使其更快適應新的教育環(huán)境,并實現健康發(fā)展,教師可以加強實踐教學,帶領小學生走出去,開闊學生視野,讓學生獲得真實的學習體驗。小學語文教師要充分了解小學生的學習需求以及閱讀興趣,結合教材內容,促使小學生通過走進自然環(huán)境對閱讀產生濃厚的好奇心。
例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爬山虎的腳》《蟋蟀的住宅》兩篇課文,開展相應的課外實踐活動。教師可帶領全體學生到當地的動物園或是昆蟲博物館中進行實地考察,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動物的奇妙,從而激發(fā)其對這類文章的閱讀興趣;或是組織學生以春游的方式,到當地的公園中進行自主探險活動,尋找昆蟲,并通過拍照片或是繪畫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以此提升學生閱讀昆蟲相關文章的熱情。在開展上述課外實踐活動后,教師可以給學生推薦《昆蟲記》,讓學生回家后結合自己記錄的昆蟲內容對《昆蟲記》進行綜合性的研讀。這樣一來,教學便實現了從課內向課外的良好延伸,有助于易地扶貧搬遷學校的小學生逐漸適應當地的生活環(huán)境以及人文環(huán)境,從而使他們更好地進行學習活動,養(yǎng)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
結語
對易地扶貧搬遷學校的小學生而言,其進入新的教學環(huán)境中,難免會產生學習、行為以及情緒適應性的問題,難以順利地適應新環(huán)境,從而出現學習效果不佳的問題。基于這樣的問題,為了全面提升這些小學生對課外閱讀的興趣,小學語文教師要做好情緒引導工作,注重人文關懷,通過更加有趣的教學方式,積極引導遷移學生參與到課外閱讀活動中,并通過實踐教學等方式,不斷延伸課外閱讀,帶領其親身感受,進而有效激發(fā)其課外閱讀興趣。
[參考文獻]
[1]陳思雨.易地扶貧搬遷移民子女家校合作存在的問題及優(yōu)化策略:基于NVivo的質性分析[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22,39(10):66-72.
[2]劉瓊.易地扶貧搬遷隨遷子女學校適應研究:基于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M市的調研[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22,24(3):111-115.
[3]吳柏君,楊子奇.教育脫貧:穩(wěn)定易地扶貧搬遷的根本保證:以貴州省榕江縣為例[J].凱里學院學報,2022,40(2):30-36.
[4]覃志敏,范瀚雨.希望課堂托起易地扶貧搬遷兒童新希望[J].當代廣西,2022(6):58.
[5]韋秀英,楊霞.易地扶貧搬遷背景下民族地區(qū)學前教育發(fā)展研究[J].數據,2022(2):17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