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重視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加強幼兒心理問題調節,能幫助幼兒形成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心態,這對其身心健康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文章基于家園共育的視角,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展開探討,分析了當前家園共育存在的問題,從多個視角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建議,旨在為家長及教師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家園共育;幼兒;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簡介:武曉麗(1993—),女,安徽省亳州市利辛縣第十幼兒園。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是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教育,需要家庭和園所共同努力。家庭和園所在幼兒教育中密不可分,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在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中,家園之間要重視聯系,要在合作交流中促使幼兒身心健康成長,為幼兒的良好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分析
(一)部分父母忽略對幼兒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
幼兒身心發展尚不成熟,在生活、學習、社交、游戲等多個環節中,家長都需要對其細心呵護與照料,避免意外情況發生。但部分家長不能把握科學照顧幼兒的度,事事照應、親力親為,影響了幼兒能力的發展。相關研究和調查結果顯示,一些家長過于照顧幼兒的飲食起居、衣食住行,忽視了對幼兒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社會適應能力包括幼兒對陌生環境、人員的適應能力。幼兒的心理特點決定了其在接觸陌生環境時,往往會產生較強的抗拒感。例如,在新生入園時,部分幼兒大約用一周的時間便能適應幼兒園的環境,但部分適應能力較差的幼兒會有長時間的焦慮情緒,拒絕與同伴交往、玩耍等,對父母有較強的依賴性,這是較為常見的幼兒心理健康問題[1]。
(二)一些家庭存在教育隨意化的問題
在當前的家庭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還沒有達到預期,部分家庭存在教育隨意化的問題,尚未形成成熟的教育模式。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漫長、復雜、持久的過程,家長需要細心觀察與記錄幼兒的行為,并有針對性地幫助幼兒調整狀態。但部分家長并未意識到這一點,導致教育隨意化。例如,當幼兒犯錯時,部分家長以批評為主,卻缺少批評后的安撫工作;為幼兒制訂一些生活規則后,部分家長存在惰性心理,沒有對幼兒進行監督。
二、園所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分析
(一)缺乏有效溝通,忽視理論滲透
家園共育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將家庭和園所教育資源相融合,教師與家長應通過溝通了解幼兒的發展近況,通過交流制訂正確的教育引導方案,使幼兒的身心得到健康的成長。但在實際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中,部分教師不注重與家長進行有效溝通,沒有與幼兒的家庭建立良好聯系。例如,當幼兒在活動、操作中出現一些問題后,部分教師只在園所內進行單方面教育,缺乏與家長的溝通交流,整體的教育規劃不夠合理,導致園所教育與家庭教育目標出現偏差。除此之外,幼兒教師作為專業的教育人員,應利用自身的專業素養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但在當前的家園共育工作中,部分教師缺乏理念滲透與指導,沒有清晰地向家長傳達園所的教育目標及內容,久而久之,家庭教育與園所教育就會產生分歧,家園共育活動自然達不到理想的效果。
(二)忽視幼兒興趣,忽略了家庭資源
家園共育視角下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應將幼兒放在首位,從幼兒的視角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活動,這樣才能保證教育內容的有效性。但是,在當前的幼兒教育中,部分幼兒教師僅以《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及《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等文件作為教育指導方案,并未針對幼兒的具體情況調整、細化教育目標,忽視了幼兒的興趣,教育教條化思維比較嚴重。不僅如此,部分教師忽視了家庭教育資源,未能與家長達成教育共識,常陷入傳統幼兒教育的桎梏,沒能將家園共育的優勢發揮出來。
三、家園共育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分析
(一)以方向一致為基礎,并肩同行定目標
1.多平臺·確定溝通渠道
在家園共育教育模式下,為保證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教師與家長要確定溝通合作的渠道。在當前的社會背景下,受生活、工作壓力影響,部分家長忙于工作,不能去參加幼兒園的線下活動,而是讓幼兒的祖輩去參加,但幼兒的祖輩對幼兒教育的理解有限,難以準確地將教育信息及內容傳遞給幼兒的父母,導致家園共育效果難以提升。在新時代背景下,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幼兒教育也應當與時俱進。教師和家長可融合線上與線下的方式,創設多平臺溝通的渠道,做好家園共育的基本保障[2]。
首先,教師要定期與幼兒家長聯系,分享、匯報幼兒的成長狀況,突出家園合作的特性。面對部分工作繁忙的家長,教師可利用電話、短信、網絡平臺等渠道與其聯系,此類線上溝通方式打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使家長和教師可以隨時隨地溝通交流,及時確定教育方式,制訂教育策略。
其次,園所可以搭建“云平臺”教育,規范家園共育中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進一步提升教育的質量。在“云平臺”上,園所可為每個幼兒開設專屬賬號,而幼兒家長可以登錄幼兒的賬號,引導幼兒學習。園所也可以利用“云平臺”發揮自身的教育引導作用,與家長分享優秀的教育案例等,讓家長明白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及開展方式。
最后,家園共育工作要做到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在線上溝通中,雙方可通過微信、騰訊會議、釘釘、QQ群聊等方式溝通交流,利用網絡社交平臺分享幼兒近期成長狀況及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在線下溝通中,教師可定期開展“一對一”溝通活動或進行家訪,雙方一同評估幼兒的發展狀態及行為動因,開展有針對性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
2.同視角·明確共同教育的方向
如果將幼兒比作一輛車,那么家長和教師就是車的輪胎,只有雙方都朝著同一方向努力,幼兒才能獲得健康的成長。在家園共育背景下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和家長應站在同一視角,明確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及時分析幼兒的情況以發現問題,將家庭資源與園所資源有效融合,引導幼兒敞開心扉,幫助其形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3]。
第一,制作家園聯系手冊。家園聯系手冊是一種特殊的溝通方式。教師可以在家園聯系手冊上記錄幼兒周一到周五的行為動作、生活狀態,在每周五交給家長;而家長拿到聯系手冊后,可在手冊中向教師反饋幼兒在家中的狀態,并結合教師描述的內容進行分析,闡述自己的教育意見,于周一交給教師。這種溝通方式較為便捷和靈活,雙方能夠通過文字準確地描述幼兒成長中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而后立足于促進幼兒良好發展的目標,共同制訂可行的心理教育策略。
第二,制作幼兒成長記錄檔案。與家園聯系手冊不同,幼兒成長記錄檔案以半學期或一學期為時限。通過幼兒成長記錄檔案,教師可對幼兒的成長進行分析,并對比幼兒上學期的情況,告知家長幼兒一學期的成長狀態,指出幼兒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家長在家中也要進行家庭幼兒成長記錄,在學期末與教師交換記錄檔案,而后,雙方對幼兒的心理狀態進行分析,通過家園合力,為幼兒營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環境。
3.多維度·突出共育的優勢
家園共育模式下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是當前的熱門話題,其目標是從生活視角出發,保障幼兒的心理健康,運用正確的方式激發幼兒的潛在能力,促使其形成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為幼兒健全人格的形成奠定堅實的基礎。基于此,家園雙方要做到多維度觀察,有效整合多渠道,突出家園共育的優勢。例如,在分析幼兒心理健康問題時,教師和家長要從幼兒的社交活動、學習活動、行為活動、游戲等多個維度展開分析,根據觀察、記錄到的幼兒日常情況,分析幼兒的行為動因及活動動機,分析幼兒的心理發展情況,而后共同制訂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和方案,以幫助幼兒改變不良的行為及習慣,使其能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生活。
(二)以合作共贏為原則,家庭園所共成長
1.轉變思維,凸顯教育的針對性
要想保證家園共育工作的質量,教師就要幫助家長更新教育觀。部分家長尚未和教師達成一致的教育觀,這影響了家園共育的開展。因此,教師要引導家長重視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使家長明確自身在幼兒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開展公益講座。園所可以定期召開公益講座,如“線上益智游戲”“心理健康成長故事會”“常見的幼兒心理問題”等主題講座,邀請專業人員講解幼兒心理教育問題,強化家長對自身在幼兒教育中地位的認識,讓其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教師要引導家長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幼兒生活的各個方面,通過積極的教育方式,幫助幼兒調整心理狀態,使其得到全面健康的成長。
第二,制訂幼兒教育計劃。《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教師要獲得家長的理解、認可與支持。在家園共育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要與家長一同制訂教育計劃,定期對幼兒的心理狀態進行科學評估,根據評估內容及幼兒行為一同制訂正確的心理干預方式,凸顯家園共育工作的針對性。
第三,雙方及時交流。教師要幫助家長轉變思維,使其意識到教育是教師和家長共同的工作,使家長主動參與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讓家長主動去觀察、記錄、分析幼兒的日常行為,并反饋給教師,雙方共同探討。例如,教師可向家長分享幼兒在一日生活或在園內活動中的表現;家長可向教師反饋幼兒在家庭生活中的狀態。雙方通過溝通,一同分析幼兒產生不良情緒或心理問題的原因,從而進行教育引導[4]。
2.溝通合作,一同反思教育問題
幼兒出現心理問題并非突然發生,而是幼兒的生活環境等對其思維、行為、心理造成了影響。在家園共育背景下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和家長不僅要及時分析幼兒的行為狀態,還要引導彼此進行反思,總結各自的教育存在的問題,以更好地促進幼兒健康人格的形成。
幼兒園可使用家庭問卷的方式與家長展開教育反思工作。家庭問卷是非常有效的教育工具,一能反映幼兒在家庭中的實際情況,二能反映家長的教育方式。教師通過定期回訪與專業性的詢問,能了解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失誤和漏洞。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定期進行反省,及時詢問家長的教育意見,耐心傾聽家長的心聲,通過雙方反思,分析教育中的問題,以及時調整教育策略,為幼兒打造更優質的心理健康教育環境。
(三)以實踐感知為契機,合理引導促成長
不同階段幼兒的發展情況不同,受年齡差異的影響,幼兒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心理上會有較大的變化。在家園共育背景下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中,家長和教師要針對幼兒的實際情況制訂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培養幼兒的社會適應能力。小班幼兒受年齡、能力、生活經驗等因素影響,常出現抗拒集體生活的問題,而且部分幼兒比較依賴家長,獨立性較差。對此,教師和家長可以開展社交活動,如“我的新學校”“我班級里的同學”“我的幼兒園”等主題活動,通過實踐類活動逐漸強化幼兒對陌生環境的適應能力,在主題教育中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培養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仍以小班幼兒為例,部分小班幼兒剛剛進入幼兒園時,因家庭及生活環境的影響,呈現較強的自我中心意識。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可以和家長一起設計主題性活動,通過集體社交的方式,培養幼兒的社交能力。例如,在主題活動“幼兒園里朋友多”中,教師可邀請家長走進園所,和家長一起鼓勵和引導幼兒,使其與其他同伴溝通交流,幫助幼兒結交新朋友,逐漸改善其自我中心意識。在幼兒園的日常教育活動中,教師可以給予幼兒適當的鼓勵,如獎勵小貼紙、橡皮、鉛筆等物品,引導其與同伴友好交往,培養幼兒良好的社交能力。
結語
家園共育是當前幼兒教育工作的重要環節,家長和教師都應當認識到彼此工作的重要性,形成教育合力,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問題,不斷完善家園溝通機制,優化幼兒教育工作,逐步提高幼兒的心理素質,雙方要攜手并肩,力求提升教育的實效性,一同促進幼兒身心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單天舒.家園共育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策略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3(1):146-148.
[2]洪媛媛.淺析家園聯合開展幼兒心理健康輔導的有效策略[J].天津教育,2022(36):153-155.
[3]蔣茜.基于家園合作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策略[J].家長,2022(35):183-185.
[4]董瑞霞.家園協同下幼兒勞動養成教育的實踐探究[J].遼寧教育,2022(24):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