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為生活教育,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三大主張,對我國近現代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當前,中學音樂教育重課堂教學、輕社會實踐,重技術技巧、輕文化育人的現象時有發生,對此,相關教育工作者應繼承和發揚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從整體視角看待陶行知的藝術教育觀念,借鑒其“藝友制”“小先生制”等教學方法,指導當代中學音樂教育實踐,發揮出中學音樂教育在素質教育、文化傳承中的作用。
關鍵詞:陶行知;教育思想;中學音樂教育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無錫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課題“高中音樂情景劇校本課程開發與實踐研究”(I/C-c/2021/02)以及2022年度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大單元視域下高中音樂短劇化教學實踐研究”(C/2022/02/37)的成果。
作者簡介:劉希(1992—),女,江蘇省無錫市湖濱中學。
陶行知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教育家,畢生致力于教育事業。他在杜威先生“社會教育”理念的影響下,結合我國當時的國情和實際教育情況,創造性地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論。雖然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于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所提煉出的教育觀點,具有特定的歷史意義,但這一理論由于具有統一性、科學性和現實性等特點,在不同學科教育中都具有指導意義,對當代中學音樂教育更是具有重要啟發作用。
一、陶行知的教育理論及音樂教育實踐
杜威研究教育問題的一個鮮明特點是對兒童生活和社會問題的關切,陶行知從事教育事業的起點源于對杜威“教育即生長”“學校即社會”“從做中學”等課程觀念的濃厚興趣。在回國后很長一段時間里,陶行知一直仿照杜威的思想進行國內教育探索,直到1927年5月,陶行知在南京北郊創辦了試驗鄉村師范學校,開展鄉村教育運動,才總結出了改造杜威教育思想的新路徑,變“教育即成長”為“生活即教育”,變“學校即社會”為“社會即學校”,變“從做中學”為“教學做合一”。在我國教育普及率較低的年代,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將教育拓展至生活的每個角落,使得每個國人都納入了受教育的范疇;“社會即學校”則打破了學校和社會之間的隔閡,將社會力量投入教育中,充分發揮社會的教育功能;“教學做合一”作為生活教育的方法論,解決了當時國內教育與社會生活相脫離的問題。
杜威對兒童教育傾注了特別關懷,陶行知也不例外。1939年,陶行知在重慶開辦育才學校,這所學校又被稱為“難童學校”,設有社會、自然、文學、音樂、美術、戲劇、舞蹈7個專業組,從10歲左右的流亡兒童中選錄學生入學,并因材施教[1]。從開設的課程來看,音樂、美術、戲劇和舞蹈這些具有藝術標簽的課程,對孩子們來說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可以說,對文藝的關注和研究也是為生活教育服務的,一系列音樂教育方法和手段也是生活教育的重要內容和有效途徑,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改變社會面貌。
陶行知的音樂教育實踐主要從四個方面展開,即面向天才兒童的因材施教、面向社會生活的音樂創作、面向社會民眾的音樂實踐和利用音樂形式的思想宣揚。陶行知會定期開展“走親戚”活動——每個星期五下午,音樂組學生分頭深入農民、工人中進行調查訪問,并噓寒問暖、教曲授歌,和他們打成一片[2]。由陶行知推行的“小先生制”就是鼓勵學生對普通民眾進行音樂教學,從而實現教學相長。除此之外,陶行知在國難背景下發動學生利用音樂宣傳救亡思想,創作了《谷子在倉里叫》《武訓歌》等歌曲,并提出“大眾歌詠團下鄉”的主張,到全國各地開展教唱救亡歌曲、演講、演戲等文化教育活動。
二、基于陶行知教育思想對當代中學音樂教育現狀的反思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整體統一的,既有對教育管理的明確要求,也有具體課程實踐的指導,是結合時代背景、解決特定時期教育問題的集中體現。陶行知在音樂教育上提出了鮮明的觀點,開展了具體的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因此,陶行知教育思想給當代中學音樂教育提供了有價值的參照,有助于音樂教師發現當前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反思與改正。
筆者在中學音樂教學一線,參加過省市級教師基本功大賽、教師音樂公開課、名師示范課等活動,感受到了目前音樂教學理念、方法相較以往的變化。從教學效果上看,教師教學手段更加豐富,學生獲得的知識和體驗更加多元,但是在音樂教育的根本性問題上,仍有瓶頸難以突破。
第一,教學方法與學生實際需求不相符。目前的中學音樂教育從內容上看,雖然縮短了學生接受知識的時間(效率提高),讓學生獲得了更多的音樂信息(內容豐富),但其深度和廣度仍值得商榷。即便從短期效果上達到了知識傳授的目的,但這并不能全部歸功于教育方法的轉變,也可能在于學生本身的素質提高了,具備了更強的接受能力,而不是匹配了更為科學合理的教育方法。
第二,音樂知識教學與生活教育脫節。《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對音樂等課程的性質做了審美性、情感性、實踐性、創造性、人文性等界定,但是,目前音樂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仍是以音樂欣賞和演唱(奏)為主的音樂知識、技能教育。教師在審美性上絞盡腦汁,在情感性、實踐性、創造性方面仍缺乏深入探索與實踐,人文性則經常被忽視或僅停留在音樂創作背景、創作者的簡單介紹上。音樂教育必須與生活教育相結合,讓學生學有所用、學有所得方能激發其更加持久的興趣,進而使音樂教育的情感性、實踐性、創造性得到有效開發。
第三,部分教師缺乏開展研究型教學的能力。目前中學音樂教育的手段和形式多樣,但多是在音樂的展示性、趣味性等方面做文章,而要促使學生深入探索音樂文化,樹立文化自信,現有教學理論和方法還有所不足。這就需要教師進行廣泛涉獵與知識整合,提升自身開展研究型教學的能力。
以上提及的三個問題主要針對目前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而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從形式上看,與現今社會音樂教育中的“一對一”“小班化”“精英化”培養有所不同。筆者提出對以上問題的關注,不是否定目前音樂教育的成果,也不是要讓課堂教學向社會教學轉化,而是想探討:針對當前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能為現今中學音樂課堂教學提供哪些有益思路。
三、陶行知教育思想對當代中學音樂教育的啟示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是結合當年社會教育現狀所提出的,具有鮮明的問題導向。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可以挖掘當年好的思想和做法來解決現今中學音樂教育中的問題。
(一)強化社會關注,提倡社會熱點與流行元素的融入
陶行知教育思想體系從一開始便關注國家、社會和人民的發展需要,所以他的藝術教育是大教育觀下的藝術教育,其藝術教育思想和實踐是符合總體目標的[3]。陶行知曾說:“教育沒有獨立的生命,是以民族的生命為生命。唯有以民族的生命為生命的教育才算是我們的教育。”因此,新時代的音樂教育也不能脫離時代需求,必須與時代和國家的發展相聯系才能釋放自身特有的生命力。
當今的中學音樂教育應主動關注社會需求和發展,從中提取藝術元素融入課堂教學。新時代涌現了眾多謳歌時代發展的音樂作品,如《不忘初心》《領航》等,教師可以結合教學目標闡釋歌曲中的時代要素。這類歌曲較易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學生更容易理解其音樂特點、創作手法和情感表達。又如,針對《一百萬個可能》《孤勇者》等流行曲目,教師可以適當擷取其中具有正能量的片段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或“前菜”,從而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
有學者表示,陶行知善于活化傳統教育經驗,并結合特定時期的生活教育實踐,進行創造性的理論轉化,使之獲得與新時代精神相一致的學術蘊涵[4]。這一點也應成為當代中學音樂教師的追求,既是時代呼喚,也是對新時代教師的要求。
(二)注重音樂實踐,走出課堂加深音樂感知
“小先生”制度是陶行知推行鄉村教育時的一個重要舉措,其核心在于“即知即傳”“小孩教小孩”“小孩教大人”。在當時,這一制度緩解了教師缺乏的狀況,達到了快速推廣鄉村教育的目的,對當今中學音樂教育也有重要參考價值。這一制度可以鞏固學生的歌曲記唱,同時可以使學生在相互交流中加深對音樂的理解。傳統課堂音樂教學的弊端之一在于硬性記唱,以“學會”為目的,往往缺乏對音樂情感的關注。而“小先生”制度提倡學生自主選擇,讓學生通過音樂教唱達到理解、交流音樂的目的。同時,教唱的過程也是學生展示自我音樂素養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自信、主動、富有感情,這正是音樂教育的潛在目的。因此,在課堂上為學生提供音樂交流、展示的平臺,讓學生自主選擇曲目,盡情演唱、大膽交流,可以增進學生的音樂感知和表達;在課堂外提供舞臺,重新構建課堂場域,打造“音樂會”空間,進行音樂表演與解析,能給學生帶來新鮮的音樂體驗和理解。
(三)增強文化意識,注重民族音樂文化的學習與引導
“藝友制”是陶行知于1928年提出來的,“藝”可理解為藝術或手藝,“友”可理解為朋友。具有一技之長的教師便可進行藝友招募,這一制度對于快速培養具有實際工作能力的學生具有現實意義。中國具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音樂藝術方面更是精彩紛呈。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散布在全國各地,是寶貴的文化財富。“藝友制”的現代意義在于引導學生開闊文化視野,關注音樂藝術文化,走近民間音樂藝人,提高文化自覺性。
陶行知曾提出“八位顧問”理念,作為學生學習知識的方法,這八位“顧問”分別是何事、何故、何人、何如、何時、何地、何去和幾何。這與音樂人類學中利用田野調查法進行文化闡釋的思路異曲同工。音樂人類學中有這樣的觀點:單憑音樂自身不能界定音樂的意義,必須聯系其文化背景,因而和音樂活動有關的when(何時,時間)、where(何地,空間、場域)、who(何人,包括觀、演雙方)、what(表演內容、效果)、how(行為方式)、why(為什么,直接和間接原因)都是確定音樂意義的重要參照[5]。學生可以通過這種實踐式的思考、提問和調查,了解音樂和人、社會、文化之間的關系,從而達到更進一步感知音樂文化的目的。對音樂文化的主動探尋和思考是中學音樂教育應當強調的,教師應組織和引導學生通過深入社會生活,去感受音樂文化的內涵,在與音樂人面對面的溝通中探尋音樂的文化意義。例如,學生可以運用“藝友制”思維,結合音樂人類學中的田野調查法對民間藝人、流行音樂制作人、獨立音樂人等進行采訪,從被動接受的客體變為主動求知的主體,從而了解民族文化,樹立民族自信,最終融入民族音樂文化生態。
結語
陶行知對音樂教育的思想和實踐至今仍具有指導意義。針對現今音樂教育課堂,教師應結合時代發展和社會需求,注重音樂實踐,讓學生走出去、受教育、學音樂。同時,結合陶行知的整體性教育內涵,教師要承擔起自主探索民族音樂文化的責任,賦予“藝友制”“小先生制”新的時代內涵,運用音樂人類學方法引導學生關注民族音樂文化。
陶行知結合國家命運的教育情懷是其做好教育的根本。現今中學音樂教育工作者也應緊跟新時代步伐,將陶行知教育思想同當下熱點教育理論相結合,打造更具時代性的音樂教學模式。例如,將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思想與情境教育理論相結合,從而豐富音樂教學內涵,激發學生音樂創造力;或將生活教育思想與音樂情景劇教學法結合起來,以接地氣的故事、真善美的情境,促進學生音樂感知能力發展,打造音樂教育“新空間”。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陶行知教育思想歷久彌新,新時代的中學音樂教師應主動承接、敢于創新、積極推動,使得好的教育思想能夠一直牢牢扎根祖國大地,服務廣大民眾,把握新時代美育目標,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新時代中學音樂教育。
[參考文獻]
[1]孫繼南,周柱銓.中國音樂通史簡編[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3:418-419.
[2]賈洪進.陶行知音樂教育思想及其育才學校的創辦[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及表演版),1994(1):43.
[3]黃雪霞.陶行知的藝術教育思想及其啟示[J].龍巖學院學報,2006(2):110-111,113.
[4]黃書光.回歸人本:教育本土化辦學的價值共識:陳鶴琴、陶行知辦學實踐探索[J].教育研究,2016,37(2):134-140.
[5]孟凡玉.音樂人類學的范疇、理論和方法[J].民族藝術,2007(3):3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