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問是教師組織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手段,貫穿課堂教學的始終,在教學實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有效的課堂問答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且能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保證教學目標的完成。從問答設計的坡度性、精準性、情境性三個角度展開闡述,以期提升教學效率。
關鍵詞:有效教學;有效問答;互動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創新源自“好奇”與“質疑”。優化課堂提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有效的課堂問答不同于傳統的講授,更不是“滿堂灌”“放羊式”教學,它需要師生共同參與,有效互動,積極形成“學習共同體”。然而,當前語文課堂師生互動過程大致如下:教師提出問題,等待半天,最后還是教師自己回答。這種學習狀態不能稱之為有效的課堂問答。
筆者對課堂問答教學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做了以下梳理:(1)問題無序性。一些教師在課堂提問次數較多、較雜,缺少核心點,致使課堂回答“空心化”。(2)問題無效性。有的課堂提問不能切中文本主旨,致使學生的課堂回答“虛假化”。(3)問題無適時性。有的教師不能相機行事,在課堂上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致使學生的課堂回答“形式化”。
基于此,筆者擬從問答設計的坡度性、精準性、情境性三個角度展開闡述,做到不悱不發,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
一、注重問答有序性,設計“坡度”問題
優化課堂提問應該注重“坡度”設計,避免“問而無度”。所謂“坡度”是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搭建新知與舊知之間的最佳連接通道,形成有序問答。
首先,結合學生認知水平的次序,設計“坡度”問題。教學設計的問題必須與教學目標和課文的核心價值觀密切相關,也必須與課堂上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密切相關。經研究發現,有效的課堂需要有效把握學生認知的先后,設計層進式問題,進而不斷靠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例如,學生學習《桃花源記》一文時,教師可設計如下問題:“課文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文中寫了哪些情節?漁人進入桃花源后,看到了什么樣的風景?村民看到漁人的一系列反應是什么?”這些問題緊扣本文的教學目標,抓住文章的線索,引導培養學生感受桃花源優美的環境、淳樸的人情。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問一些較難的問題,比如:“桃花源是虛構的,為什么又像是真實的?你認為漁人是個怎樣的人?”
其次,結合學生思維能力層次,設計“坡度”問題。基于教學目標的設計,需要保證高、低思維水平問題的合理比例。經研究,高思維水平的問題對學生成績的提高有一定的影響,但這并不是說高思維水平的問題可以貫穿課堂。教師需要注重設問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比如,在學習《孫權勸學》時,教師可提問:“請簡單復述課文的內容。課文中,最能體現孫權勸學成功的是哪一句話?”這些問題學生都能回答,但如果想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還可以提問:“如果你是孫權,你會如何勸學呢?你會如何評價孫權和呂蒙呢?”這就需要學生好好思考再做出回答。因此,教師在課堂問題的設計時需要有一個“坡度”。
二、注重問答有效性,設計“精準”問題
問題的措辭要“精”、要“準”。“專注于一個知識點”是保證問題清晰的最基本要求。
首先,注重“一線貫穿”,體現問題之“精”。有效的課堂問答應該避免“過多”“過細”,需要做到“精致”“精妙”。在課堂上,教師需要有一雙睿智的眼睛,精準地找出文本教學的關鍵點,進而設計出相應的核心問題,形成有效的“問題鏈”。比如,在學習《孤獨之旅》這篇小說時,教師可以抓住標題中“孤獨”一詞設計主問題,進而引發學生的思考,做到牽一發而動全身。具體為:“生活中你有沒有過‘孤獨感?找出小說中體現‘孤獨的語句,寫一寫‘孤獨的含義。結合文本中杜小康的生活經歷和體驗,探討‘孤獨的內涵。談一談《孤獨之旅》給你的生活帶來哪些啟示?”可見,問題之“精”需要具有一定的牽引力、支撐力,方能夠將學生的思維凝聚在一起。
其次,注重“一針見血”,體現問題之“準”。一節精彩的語文課,課堂提問應該“準”而“巧”。基于此,筆者認為一個精彩的提問應該“正中靶心”“集中一點”。比如,學習《散步》一文時,教師可以提出如下問題:“你覺得文中誰最聽話?‘我是個合格的兒子,‘我是不是一個合格的父親?”這兩個問題的方向性非常明確。又比如,在教學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一詞時,教師提問:作者在小序中寫到‘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從‘兼字你讀出了什么?”這個問題的回答,最后只能以冷場收場。因為學生不知道該從哪個點切入去回答問題,這樣的提問就比較模糊。在教授《背影》一文時,教師先用視頻進行導入,然后通過引導學生感知父親形象、體會父愛真摯時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請同學們找出文中你喜歡的句子,并說明理由。”這個問題缺乏針對性,使學生沒有明確的思考方向。如果換一種方式提問:“雖然文中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和華麗的辭藻,但字里行間卻透露著濃濃的父愛。文中哪些文字和例子最讓你感動?找出來進行簡要分析說明。”這樣,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就有了明確的方向,在掌握文章重點難點的同時,思維也會得到拓展。
三、注重問答適時性,設計“情境”問題
在課堂上,教師需要安排好提問的各個環節,做到張弛有度、適時適度。同時,情境化問題可以有效聯系當前實際,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體現出問答的時效性和情感性。
首先,巧設情境,設計時效性問題。課堂問答需要依據學生的生活體驗,營造真實有效的學習情境,進而讓真學習、真閱讀悄然發生。比如,在學習曹操的《觀滄海》時,教師可依據詩歌的學習目標設置具體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具體為:搜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圖片,說一說對“博大”一詞的理解。由此,學生進行具身化地代入,把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轉化為對生活的體悟。
其次,巧設情境,設計“情感性”問題。課堂不僅是一個思維的交流場,也是一個情感的交流場。在課堂上,師生以何種序列流向何方,以何種方式表達情感,都會使課堂呈現出不同質態。即使學生不能及時回答問題,教師也需要耐心等待。只有這樣,整個課堂才能充滿溫情和熱情。要讓學生快速、堅定地回答問題,首先教師要給予肯定,然后再給予一定的評價。當然,評價可以是肯定的表揚,也可以委婉地指出問題。一般來說,被表揚的行為越具體、得到的效果就越好。有些教師在學生回答完后,通常會機械的說一句“請坐”,看似沒有傷害的語言卻會挫傷學生獨立思考、回答問題的積極性。還有些教師聽完學生的回答會說“好的,請坐”,看似表揚的語言,其實并沒有起到鼓勵的作用,這種教學評價其實沒有任何意義。因此,對于學生的回答,需要教師給予“動之以情”的評價。這樣才能讓學生樂于學習,樂于傾聽,樂于表達,最終達到師生樂于共同發展探討的目的,踏上探求更多文化知識的實踐之旅。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有效問答會成為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有效的提問能調動學生的求學積極性,能有效拓展學生的思維,最終讓學生學有所獲。耐心地候答,合理地評價,能使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感受到一種身心的愉悅和享受,從而使課堂教學事半功倍。希望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實際需要不斷學習“善問”“巧問”,認真準備,因人而問,因人而答,相信一定能在不經意間收獲學生精彩紛呈的回答。
作者簡介:汪玉婷(1985— ),江蘇省蘇州市木瀆實驗中學一級教師,主研方向為初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