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堉培 王玉樺 劉慧穎 劉聞捷
摘要:兔兒爺作為我國中秋節傳統節令玩具,一直是北京傳統民俗文化的代表,在北京傳統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并有著深遠的影響。北京兔兒爺作為一種泥塑藝術品,不僅擁有質樸的藝術風格、生動形象的藝術形態與吉祥的寓意,還體現了北京地區不同歷史階段戲曲、節日等民俗文化的流變,反映了北京地區的風俗習慣、審美情趣和民族性格,也衍生出歇后語、神話故事等民間文學。作為北京地區特有的節令玩具,兔兒爺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京味文化的載體之一,傳承與發展兔兒爺有利于挖掘京味文化的豐富價值。如今,北京兔兒爺入選了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對兔兒爺的形象進行再塑造與傳播,可以進一步實現傳承與發揚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目的。文章對兔兒爺傳統手工藝的傳承與發展狀況開展全面的調查與研究,在文化傳承的視角下對兔兒爺的形象進行再塑造與傳播,提取出兔兒爺中的優秀元素,結合當代設計手法,在保留傳統手工藝文化核心的基礎上,適應當下及未來潮流文化的發展趨勢,有助于兔兒爺傳統手工藝的進一步傳承和發展。
關鍵詞:北京兔兒爺;文化傳承;傳統手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圖分類號:TS9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3-00-03
1 研究背景
1.1 兔兒爺的起源
兔兒爺是古時人們根據月兔的傳說,將其擬人化,制作成的兔首人身的泥塑產品,最早起源于明代,是一款流行于北京、天津、山東等北方地區的傳統節令玩具。節令玩具是指特定節日中的應時玩具,而兔兒爺正是中秋節的節令玩具[1]。兔兒爺的臉一律刷著白粉,眉毛往上挑,圓眼睛,人字形嘴巴,有胡須,皆立且執杵,形態、顏色各異。其中,坐象兔兒爺,“象”與“祥”同音,寓意吉祥如意;坐虎兔兒爺,虎為百獸之王,是統帥,寓意事業興盛、人脈廣博;麒麟兔兒爺,因麒麟吐書的典故而流傳,象征學識廣博、學業有成;坐葫蘆兔兒爺,“葫蘆”與“福祿”同音,象征福祿雙全。
1.2 兔兒爺的發展歷程、現狀與未來發展趨勢
1.2.1 發展歷程
從明代開始,北京地區就有請兔兒爺、給親朋送兔兒爺的習俗,請兔兒爺就是請平安,送兔兒爺就是送福、送吉祥。兔兒爺是《封神演義》中的長耳定光仙,因此較早的兔兒爺形象是“金光洞”。老北京人對兔兒爺有較深的情感寄托,清代后宮也非常重視兔兒爺,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時,慈禧在逃亡的路上也沒有忘記祭兔。那一年,慈禧在逃出北京后恰逢中秋,她在寄寓的忻州貢院中舉行了拜月祭兔之禮。
民國時期,雖然已經改朝換代,但玩賞兔兒爺的風俗仍在延續。前門五牌樓、后門鼓樓前、西單、東四等處,都有賣兔兒爺的攤子。前來買兔兒爺的大人和小孩人頭攢動,熙熙攘攘。
2010年9月15日,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發布及推廣“北京中秋形象大使——兔兒爺”形象,推出了奧運福娃設計者之一、2012年兔年郵票設計者吳冠英設計的嶄新兔兒爺形象。2014年,北京兔兒爺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逐漸成為游客最喜愛的北京禮物之一。
1.2.2 現狀
如今,傳統手工藝的熱度正在上升。新的時代條件和發展理念,正在激發傳統手工藝的內在活力,使其成為時代生活新的有機組成。得益于手工藝術家們多年的創新與堅守,老一輩記憶中華美的兔兒爺逐漸回到大眾的視野中,繼續為每年的中秋佳節帶來歡笑與感動。因此,對兔兒爺形象再塑造與傳承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1.2.3 未來發展趨勢
對兔兒爺的形象進行再塑造與傳播,可以達到傳承與發揚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目的。把傳統文化精華和時代需求結合起來,在保留傳統手工藝文化核心的基礎上,使兔兒爺適應當下及未來潮流文化的發展趨勢。
1.3 兔兒爺的藝術風格
1.3.1 造型特征
兔兒爺在造型上最明顯的特征為:兔首人身、手持藥杵、身披金甲、后有背旗。古時的兔兒爺身后一般只有一面背旗,北京有句歇后語便與其相關,“兔兒爺靠背旗——單挑”[2],現在主要指一個人單打獨斗。如今,手工藝人考慮到作品的對稱與美觀,兔兒爺身后已經演變成兩桿或四桿對稱的背旗。
兔兒爺在造型上的主要特征還體現在其坐騎上。兔兒爺的坐騎沒有固定的標準與模式,一切神仙或菩薩、佛祖的坐騎,兔兒爺皆可騎坐,最常見的為黃虎或黑虎。
1.3.2 材料與制作工藝
兔兒爺的制作流程主要包括前期材料準備、整體捏制、后期顏色美化三個步驟,制作工藝則分為傳統制作工藝與現代制作工藝兩種。傳統制作工藝的制作材料是膠泥,顏料多選用礦石顏料,整體的制作步驟包括尋泥、澄泥、揉泥、做子、制模、印坯、陰干、燒制、上底色、彩繪和組裝11道程序。現代制作工藝運用了新材料,如軟陶、紙漿等。新材料的加入,使現代版兔兒爺在造型風格上增添了新的藝術特點,順應了當代潮流文化的審美發展。
2 研究意義
兔兒爺是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特有的節令玩具,體現了中國傳統節令玩具時效性強、民俗性強的特點。其形象生動活潑,有吉祥寓意,同時體現著地區特有的文化特點。
但近年來,對兔兒爺的科普極少,尤其是作為一種娛樂性玩具產品,在兒童群體中的普及度較低。隨著當代人生活節奏的加快,再加上對傳統手工藝的宣傳不到位,越來越多的人對傳統手工藝缺乏最基本的了解,更不用說產生興趣,自然也就無法達到有效傳承的目的。由此可見,必須對兔兒爺形象進行再塑造和傳播,從而推動兔兒爺傳統手工藝的傳承和發展。
3 主要研究內容
3.1 兔兒爺文化傳承過程中的問題及其解決方案
3.3.1 傳統手工藝品制作模式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
傳統手工藝品的制作模式已經難以滿足市場需求,無論是當地政府還是手工藝人,都應引起重視,深入挖掘兔兒爺面臨困境的真正原因,深入了解當今市場需求,從而制作兔兒爺手工藝品,并通過扶持老藝術家,培養出更多的青年手工藝人。在培養青年手工藝人的同時,可以鼓勵老藝術家進行兔兒爺收藏品的創作,以保證傳統手工藝的傳承與延續。
3.3.2 兔兒爺形象保守單一,難以獲得市場青睞
當前的兔兒爺形象依舊延續傳統,比較單一,難以激發年輕消費群體的興趣。對此,可以通過積極組織兔兒爺相關的專家或傳承人,深入挖掘兔兒爺背后的民俗文化,建立一個以兔兒爺為中心的手工藝協會,豐富兔兒爺的形象,增強其吸引力。
3.3.3 兔兒爺相關產品的功能性較弱
當下,人們更加注重手工藝品的審美性與實用性。因此,兔兒爺手工藝人可以通過與相關企業合作,如與生產桌上用品的廠家合作,實現兔兒爺多功能裝飾品設計;與設計包裝用品的廠家合作,實現兔兒爺形象的創意性多功能包裝用品設計;與生產兒童玩具的廠家合作,圍繞兔兒爺的形象,設計一些低齡兒童喜歡的玩具產品等,進而實現傳播“非遺”的目的。
3.3.4 兔兒爺傳統手工藝品的可玩性較差
兔兒爺傳統手工藝品僅有裝飾用途,缺乏可玩性。對此,兔兒爺傳承人可以與游戲公司或插畫師合作,通過挖掘兔兒爺背后的民族故事或神話故事,打造兔兒爺IP品牌,將其融入游戲界面或插畫,通過游戲的傳播性,使兒童或愛玩游戲的成年人認識、了解兔兒爺,達到傳播“非遺”的目的。
3.3.5 傳統手工藝品的受關注度低,難以實現發展
社會各界都應引起重視,政府可以針對手工業提出行業規劃或經濟建設方面的意見,挖掘傳統手工業陷入發展困境的根本原因,并找到解決辦法。另外,可以組織手工業從業者或傳統手工藝繼承人進行學術研究或開展論壇分享活動,促進傳統手工業的長遠發展。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為傳統手工業的發展保駕護航[3]。
4 兔兒爺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隨著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和人們消費需求的轉變,傳統文化的傳承不僅要與現代生活接軌,使之更實用、更貼近大眾,還要關注不斷發展的文化創意產業。在實現文化傳承的同時,將文化價值融入產品,打造更多具有獨特魅力的文創產品,從而實現文化的有效傳承與發展。
4.1 高校組織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4.1.1 天津科技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
天津科技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成立于2019年,2021年成為天津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的智庫聯盟成員單位。
2018—2020年,團隊成員與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合作,完成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調研60余項,采訪藝人、拍照錄像,助力建設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同時,多次舉辦“非遺”文創主題展覽,并在天津美術館舉辦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研成果對話論壇。
團隊負責人成功策劃2021年亞洲設計論壇,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主持橫向項目“非遺傳承——津門百匠進社區”,將書法、繪畫、茶道和“非遺”技藝引進社區,豐富了老年人的居家養老生活,得到了天津電視臺的報道并推送至學習強國平臺。
天津科技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未來將在理論研究、人才培養、展示交流、資料采集、創意轉化、傳承傳播等方面繼續努力探索,做好“非遺”研究基地建設工作,不斷豐富研究成果,深挖兔兒爺文化,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4.1.2 常州大學“非遺”展示館
為弘揚常州地區優秀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特色“非遺”,常州大學與常州市文廣新局合作,于2010年5月在科教城校區圖書館創建常州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讓學生在體驗中了解“非遺”。展示館會不定期舉辦“非遺傳承人進校園”活動,邀請國家級、省級或市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舉辦講座、進行現場表演或者開辦培訓班,讓“非遺”以活態形式走入校園。未來將形成“非遺地域文化與高校傳統校園文化相結合”的獨特辦學色彩[4]。
4.2 創新舉措
4.2.1 文化創意產業的迅速發展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
“非遺”北京兔兒爺品牌“吉兔坊”亮相2023“發現中國之旅”活動,該品牌對兔兒爺制作技藝進行了嘗試性改進。北京宋莊鎮文創企業推出大腹便便、躺平的“飄哥”系列兔兒爺文創產品和兔兒爺IP“元卯人”系列。原創VR有聲數字藏品《兔兒爺“多福”》于2022年7月在中國電信“天翼數藏”平臺上正式限量發售,傳統文化在數字時代煥發新生力量。
4.2.2 兔兒爺形象的再塑造與傳承方法
(1)走進市場,靠近生活。傳統兔兒爺手工藝品制作要想持續傳承下去,就必須貼近大眾生活,了解人們的日常所需,并將其與傳統兔兒爺手工藝品制作相結合,才有可能實現傳承與創新。
(2)走進校園。可以通過邀請兔兒爺傳統手工藝傳承人進入學校分享或講解,也可以通過開設傳統手工藝實踐課程來幫助學生更深層次地了解傳統兔兒爺手工藝文化。
(3)打造IP。IP作為現在最直觀且積極、直接與消費掛鉤的產品宣傳手段,深受消費者的喜愛,而圍繞兔兒爺可以塑造出多樣的IP形象,從而更好地傳播兔兒爺文化。
(4)與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相結合。傳統兔兒爺手工藝品想要實現進一步的創新,不能僅僅局限于收藏品或裝飾品,應結合文化創意產品設計,使其融入大眾的日常生活,才能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
5 結語
北京兔兒爺作為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節令玩具中的代表性產品,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兔兒爺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本文通過對兔兒爺當下面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促進北京兔兒爺傳統手工藝傳承與發展的建議。以開放的思維看待傳統手工藝的傳承與發展,打破傳統手工藝傳承的局限性,提取兔兒爺中的優秀元素,結合當代設計手法,在完整保留其精神內涵的前提下,促使其煥發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 殷華葉.北京泥塑玩具兔兒爺研究[D].北京:北京印刷學院,2020-06-01.
[2] 老北京吉祥物兔兒爺,你不得不知道的事![EB/OL].墻根網-北京文化-京韻遺風,https://culture.qianggen.net/2019/0129/65607.html,2019-01-29.
[3] 蘇涵珺,葉莉.非物質文化遺產語境下北京兔兒爺傳統手工藝的傳承研究[J].工業設計,2020(5):131-132.
[4] 吳宗溶,趙鑫.高校非遺展示館:文化傳承的助推器:以常州大學為例[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6(6):126-129.
作者簡介:吳堉培(2001—),女,山西忻州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產品設計。
王玉樺(2002—),女,山東濰坊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產品設計。
劉慧穎(2003—),女,甘肅蘭州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產品設計。
劉聞捷(1983—),女,黑龍江海倫人,碩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藝術設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