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我國失地農民培訓與就業機制研究

2023-07-10 14:49:09叢旭文陳立行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

叢旭文 陳立行

[摘要]“十四五”時期,我國仍處在新型城鎮化高速發展期,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首要任務是促進失地農民的穩定就業,失地農民的就業培訓及就業質量問題有待進一步解決。本文是在針對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失地農民培訓與就業問題實證分析基礎上,從多主體協同提升失地農民培訓質量、加強失地農民培訓意愿和需求分析、建立線上線下融合培訓模式、完善失地農民就業培訓監督機制、拓展失地農民就業公共服務渠道、構建失地農民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等方面,提出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失地農民培訓與就業的對策建議,提升失地農民的培訓質量、保障失地農民的就業質量。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失地農民;培訓與就業;農民就業

[中圖分類號]F323.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2-4917(2023)03-0116-09

“新型城鎮化”是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并伴隨城鎮化取得輝煌成就的前提下,堅持以人為本、以人為核心,以適時、適速、適度為發展原則,以健康城鎮化為發展基礎,以高質量與高效益的城鎮化為目標的可持續性城鎮化發展。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的基本生產資料,能夠滿足和保障農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而隨著我國新型城鎮化的高速發展,部分農田成為工業園區、公共基礎設施、住宅小區、大學城等建設用地,原本在此農田上耕種的農民成了失地農民。2006年《國務院關于加強土地調控有關問題的通知》在嚴格土地執法、加強規劃管理、保障農民權益、促進集約用地、健全責任制度等方面做出了全面系統的規定,同時指出農村土地征用補償安置要保障農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當前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2022修訂)從農民的安置方式、社會保障等方面進一步保障了失地農民的權益。雖然國家從政策層面重視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但執行層面的失地農民安置問題較為突出,需要政府加以重視,同時失地農民的就業培訓問題也亟待解決,政府應當為失地農民建立完善的保障機制 [1]。目前,我國部分地區失地農民存在就業培訓公共服務不足、就業質量不高、就業效果差、就業收入無保障、就業水平低、就業保障機制不健全等問題。本文旨在通過對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我國失地農民培訓與就業問題的分析,提出提升失地農民培訓質量和保障失地農民就業質量的策略與建議。

一、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失地農民培訓與就業的重要性

新型城鎮化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是以人為核心打破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城鄉均衡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然之路。隨著我國新型城鎮化政策的實施,有相當一部分農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而走上了新的就業崗位或處于失業狀態,據《中國城市高質量發展報告2022》統計,我國現有失地農民接近1億人,如此龐大數量失地農民的就業問題必須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由于缺少長遠的規劃與合理的安排,失地農民在失去土地的同時也面臨著失去源于土地的基本生活保障,又加上失地農民受年齡、性別、知識水平、技術水平等自身因素影響,無法有效進入新的就業崗位,而實現就業是失地農民改善生活困境的唯一可持續生計路徑。

我國失地農民就業形勢非常嚴峻,由于他們整體文化素質相對較低,基本不具備二、三產業勞動技能,又缺乏暢通的就業信息渠道,種種不利因素使得他們的就業受到了嚴重的阻礙,從而導致一系列失地農民就業問題的出現,這與我國實施的新型城鎮化政策與共同富裕政策是相背離的。結合失地農民的自身情況,以就業為導向對他們進行培訓,是解決失地農民就業問題的重要舉措。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對失地農民開展就業培訓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對此問題的研究不僅是提高失地農民的社會認同感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我國勞動力質量的關鍵因素。

(一)提高失地農民社會認同感的重要措施

自從我國實施新型城鎮化政策以來,針對失地農民的培訓機制長期處于不健全、不完善的狀態。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失地農民的就業,不利于失地農民獲得社會認同感和社會公平感,長此以往可能會導致社會沖突的產生,甚至形成社會不穩定因素。因此,為失地農民提供多種形式的培訓來解決其就業問題,提高就業質量,能夠使失地農民適應社會的發展變化,使他們在獲得社會認同的同時,能夠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積極加入社會集體當中,對穩定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提高我國勞動力質量的關鍵因素

現代社會已進入全新的轉型發展階段,隨著新型城鎮化發展速度的不斷加快,政府在政策實施的過程中應當為失地農民提供多元化的教育培訓,為其就業提供基本保障,從而提高我國城鎮勞動力的工作能力。農村失地農民文化層次相對較低,就業范圍狹窄,各地方政府需要在制定有關政策的同時,創造良好的失地農民培訓環境,按照失地農民的基本需求為其提供多種形式的就業培訓,尤其要為失地農民提供專業化的就業培訓,使其能夠適應城市社會的高速發展,在城市落地生根。這既有利于提高勞動力的綜合素質,也能提升城鎮化發展水平,對促進城鎮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

二、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失地農民培訓與就業問題

隨著失地農民對教育培訓和就業保障需求的不斷上升,我國一些地區未能建立完善的失地農民培訓體系,使失地農民培訓制度不能有效實施,失地農民培訓工作僅僅作為農村勞動力培訓的一個環節,甚至僅停留在形式上而未得到貫徹落實,尤其是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失地農民培訓與就業問題較為嚴重,甚至逐步演變為政府的一項“政績工程”[3]。

(一)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我國失地農民培訓問題

1.培訓機構設置不夠規范并缺少經費

教育培訓是提升失地農民就業質量的基礎保障,而教育培訓機構的教育質量是培訓的基礎,結合失地農民培訓機構的設置狀況可以發現,失地農民培訓制度并不完善,致使培訓機構間無法形成充分競爭機制、規范化程度不高,無法保證培訓質量;又由于部分針對失地農民的培訓機構自身規模較小、設備落后、教師資源不足、場地無法保證,培訓僅僅停留在形式上,導致培訓項目難以正常開展,就業培訓更無法適應勞動力市場的變化發展。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設立培訓機構時并未設置相應的競爭機制,或是設立的門檻不高,從而導致培訓機構的培訓能力良莠不齊,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培訓質量。

我國失地農民教育培訓資金嚴重不足,政府并未提供足夠的專項經費,僅從就業轉移工程資金當中提取一部分當成教育培訓資金,用于保證教育培訓工作的開展。培訓經費發放制度不完善,并未形成社會、個人、企業多方共同提供經費的局面,籌資渠道較少,培訓資金不足,教育培訓效果不佳,很多培訓機構由于資金不足,而無法維持日常培訓工作。

2.培訓內容缺少對失地農民參加培訓意愿和需求的調查

我國失地農民自身文化層次相對較低,產業技術相對落后,接受能力遠遠落后于其他群體。但我國大多數地區并未根據失地農民的實際差異有針對性地設置相應的培訓課程,沒有根據失地農民不同的年齡段采取科學的培訓方法,也未合理規劃培訓時間,導致培訓難以促進失地農民自身專業技能的提升與文化知識的豐富,無法滿足失地農民的就業需要,使其難以適應就業崗位的變化。隨著勞動力市場競爭的進一步加劇,失地農民想要在這一市場中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不能只具有專業的知識,更要具備專業的技能。部分地區就業培訓主要是為了培養勞動者的專業技能,使失地農民能夠適應各個就業崗位的變化,提高其職業道德素質,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而部分失地農民有獨立創業的想法,但如果沒有深入了解這些創業想法,培訓機構就無法為其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也難以提升其創業技能、豐富其創業知識。大多數人無法了解創業優惠政策,也未能掌握專業技能,最后嚴重影響了創業效果。

3.培訓效果的評價體系不健全

目前我們還沒有建立失地農民培訓效果的評價體系,應定期檢查培訓效果以提升培訓質量。我們應結合培訓效果的有效反饋,對培訓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時采取措施解決,引起受訓者的關注并改革培訓體系對其加以完善。結合2021年我國發布的失地農民調查數據可以了解到,部分受調查者在接受專業化的教育培訓后,地方政府未開展就業培訓以后的跟蹤,或是未對培訓效果進行綜合評價,最后導致就業培訓僅停留在形式上,培訓質量無法保證 [4]。

(二)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我國失地農民就業問題

1.失地農民就業質量相對較低

“體面就業”逐步成為全球各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是農業大國,長期從事農業勞動的人口占比較高,我國新型城鎮化政策實施后,大量的農民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為了尋找新的就業機會開始進入城市務工。由于農民的受教育程度較低且自身綜合素質不高,再加上受傳統二元結構的影響,大部分進城務工的農民從事的是毫無技術含量的工作,相對待遇較差,同時社會保障也不完善。這些工作主要包括食品加工、機械制造、餐飲服務等。只因這些行業未對農民提出過高的要求,即使為失地農民提供了相應的就業機會,就業質量也難以保證。結合收入情況可以發現,失地農民薪資水平較低,國家出臺基本的“惠農”政策雖能夠保障失地農民的合法權益,但其總體收入仍遠遠落后于城鎮居民。

從我國就業質量狀況來看,失地農民就業質量不高受多個因素影響。失地農民自身的文化層次不高導致了就業難度大,隨著社會經濟發展速度不斷加快,社會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產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傳統手工技術人才的影響力逐步下降,很多傳統手工技術被現代化機器替代。在這種背景下,失地農民必須要適應時代的發展,注重自身專業技能的提升,以適應現代產業結構的變化。隨著失地農民進城務工規模進一步擴大,勞動力人數逐步增長,總體供求關系不平衡。為了尋找相應的就業機會,失地農民只能降低就業要求,最后導致了失地農民就業質量低下、收入水平下降的問題[5]。

2.失地農民就業渠道相對較窄

政府應從根本上采取措施,實現失地農民的再就業。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失地農民再就業形勢嚴峻。就業渠道相對單一、就業質量低等問題,導致了失地農民就業問題愈發嚴重。通過調查顯示,我國失地農民進城務工主要通過親友介紹、勞務市場尋找就業機會、勞務中介尋找就業機會等途徑。圖1是我國2018年勞動統計年鑒經過調查統計得出的數據:統計對象由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失地農民組成,結合數據來看,高中學歷以下失地農民就業以親友介紹的形式為主。再結合教育部門2019年發布的數據來看,現階段勞動力市場當中,農民平均受教育時間不超過7年,初中學歷農民占比為49.25%,小學文化層次的農民數量占比為36.29%,高中文化學歷的農民占比僅為13.42%,大專及以上文化層次的占比僅為1.04%[6]。根據這些調查數據,我國失地農民再就業以親友介紹的方式為主,而通過職業招聘或是社會招聘等形式獲得就業機會的渠道較少。

就現階段的勞動力市場來看,失地農民就業難度大與就業形式單一等問題,是受到了兩個方面的影響。一是外部社會的影響,二是失地農民自身因素的影響。從外部社會看,失地農民就業服務體系不完善導致了失地農民就業難度加劇。政府為了豐富失地農民就業渠道,出臺了相應的法律法規,社保局也開展了多種形式的促進失地農民就業活動。但各方在管理過程中存在著諸多問題,如監督管理機制不完善導致就業信息難以正常發布,失地農民無法掌握最新的就業信息,失地農民與就業單位無法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摩擦性失業問題較為突出[7]。結合失地農民實際狀況而言,我國二元社會結構因素的影響使失地農民進城務工不能獲得社會身份認同,失地農民對就業信息掌握不夠全面,就業積極性不高,只能被動地獲取就業信息,最終導致盲目就業等現象出現。

3.失地農民作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

隨著我國新型城鎮化政策的實施,政府針對失地農民的土地補償以現金為主,這種補償難以從根本上改善農民的生活條件,只有徹底解決失地農民的就業問題才能維持其基本的可持續生活。結合我國目前的發展現狀可以了解到,針對失地農民的就業保障制度不完善,部分保障制度在制定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部分政策在實施過程中未能落地,由此產生了不良效果。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強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8]。失地農民作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大多是異地就業,部分地區企業存在保護主義思想,以本地居民就業為先,甚至對外地務工人員提出更高的要求,最后導致失地農民無法享受合法權益,即使被錄用,在工作中也并未能獲得基本的勞工合法權益保障。失地農民缺少勞動法律法規知識的同時又缺乏維權意識,而且維權成本過高,致使失地農民缺少合法的維權渠道[9]。

失地農民就業流動性較大,難以享受基本的社會保障。政府采取了多種措施促使失地農民參保積極性進一步上升,但就整體發展狀況而言,失地農民參保率遠遠落后于城鎮居民。失地農民缺少基本的失業保險,導致其面臨職業傷害時無法獲得有效的補償,其遭受身體傷害的同時可能還會影響日后的工作,嚴重影響其基本的生活質量。導致這一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政策不夠完善,政府雖然制定了就業保障政策解決失地農民進城務工就業問題,但政策難以有效落實,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又由于失地農民流動性較大,參保意愿不強,大大降低了社會保障政策的實際效果。

三、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失地農民培訓與就業的對策建議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失地農民群體迅速擴大,加強對他們的教育培訓和就業保障是幫助其盡快融入城鎮生活、提升新型城鎮化勞動力質量的重要途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針對此問題,本文分別從提升失地農民的培訓質量和保障失地農民就業質量兩個方面提出對策和建議。

(一)提升失地農民培訓質量的建議

1.多舉措、多主體協同提升失地農民培訓質量

促進失地農民社會融入,以新時代農民講習所為載體和紐帶,積極組織失地農民組建專業合作社、電商平臺等多種形式的專業生產合作社組織,結合現代通信技術與網絡技術組建現代銷售團隊,積極引入行業龍頭企業,促進不同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間的聯系,開展多種形式的新型城鎮化合作模式。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因地制宜地發展種養殖業,提高農業附加值,實現農業的節本增效,推動農村生產方式變革,推動農業全面升級和現代農業發展。

促進失地農民社會融入,關鍵在提升失地農民的專業技能和文明素養。所以講習所“講什么、誰來講”顯得尤為重要,失地農民自身對講習內容的理解直接決定講習的效果。新時代農民講習所不僅要在組織上按照“有場地、有機構、有師資、有制度、有標識、有資料”的“六有”標準成立自上而下的完整講習機構,還要有針對性地選擇有實踐經驗的市、縣、鄉、村各級書記,以及具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經驗的第一書記、駐村干部、農民講師、鄉土人才、技術專家、致富能手、道德模范等長期活躍在農民群眾身邊的能人作為講習人員,讓農民熟悉的身邊專家、能人來講習,能夠增加農民親切感的同時又提高培訓內容的可信度,從而提升對失地農民的培訓效果。

政府需制定出臺引入多方力量參與失地農民就業培訓教育的政策。為進一步完善失地農民培訓制度,為新型城鎮化提供相應的發展人才,需要創造良好的失地農民培訓環境,使失地農民培訓逐步規范化,政府要對其進行正確引導,調動發揮社會多方力量的重要作用,同時還要從政策制定、實施等多方面推動失地農民就業培訓工作的開展。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主體作用,實現各方培訓力量的通力協作,政府需要制定失地農民專項培訓政策,發揮企業與各大社會團體的重要作用,保證培訓機構的資金充足,豐富辦學形式,調動農民參訓積極性。要制定科學合理、適合失地農民需求的教育培訓目標,根據市場經濟發展需要不斷完善失地農民培訓內容,合理配置教學資源。隨著現代化經濟發展速度不斷加快,失地農民應當注重自身專業能力的提升,適應市場的發展變化,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失地農民培訓內容的設置應當考慮勞動力市場的變化,按勞動力市場需求完善教學內容,保證培訓質量。應當保證這些培訓機構的師資質量,對其加強管理、監督、培訓、評估,保證失地農民培訓工作的有效開展。因此,需要設立較高的失地農民培訓教師測評門檻,采取多種方法測評教師能力,盡可能提高教師的薪資水平,吸引更多優秀教師進入到失地農民培訓工作中;成立更多的失地農民再就業培訓機構,并完善相關管理制度,營造良好的失地農民教育培訓環境。

建立多種失地農民培訓經費籌措渠道。政府部門需要為失地農民培訓提供充足的資金,這一培訓工程相對復雜,培訓系統的正常運行需要充足的資金支持。我國部分地區失地農民就業培訓資金難以保證,社會、個人、企業等共同籌措資金渠道未建立,對此,需要建立專項資金,并保證失地農民就業培訓經費得到合理利用。經費來源:一是由當地再就業培訓專項基金提供一定的資金,用于保證失地農民培訓工作的正常開展;二是失業保險基金總額的一部分作為失地農民培訓的保證資金;三是向社會籌資,并與失地農民就業培訓專項基金相結合。而社會籌資主要是從土地流轉收益當中抽取一部分作為失地農民培訓資金,或是為培訓機構提供稅收優惠,減輕這些培訓機構的運營成本。為了保證培訓經費得到合理使用,政府需要制定“失地農民培訓資金管理辦法”,規定資金的使用范圍,明確基本的資金使用流程,做好監督工作,提出相應的獎懲規定,加強培訓資金管理,保證培訓資金得到合理利用 [10]。

2.加強失地農民培訓意愿和需求分析,建立線上線下融合培訓模式

我國部分地區失地農民培訓方式過于單一,缺乏對失地農民培訓意愿和需求的調研分析,導致培訓內容與失地農民的培訓需求相脫節、與失地農民的實際需要相背離。應開展對失地農民培訓意愿和需求的精準調研,建立針對失地農民的培訓意愿和需求的多元化培訓方式。

政府部門通過對失地農民自身的學習能力、知識基礎與接受能力等進行全面分析,為失地農民選擇最佳的培訓模式,對培訓內容加以完善。除了調查和分析失地農民就業培訓意愿和需求外,政府部門還要對本地區勞動力市場需求進行分析,通過匹配勞動力市場需求來制定針對失地農民的培訓方案。市場對勞動力需求呈現出多元化的變化趨勢,勞動力需要學習相應的專業知識,并應當具備專業技能,同時也要掌握不同的學習方法,具有較強的社會適應力。為失地農民提供就業培訓的主要目的是解決其就業問題,所以培訓需求分析應當考慮勞動力市場的發展需求。在此基礎上制定具體的就業培訓方案,使失地農民可以適應勞動力市場的變化,滿足就業崗位的需求。

采用線上與線下相融合的多種培訓模式完善培訓方法。大部分培訓機構培訓制度不完善,培訓形式過于單一。線上和線下相融合的培訓模式有利于實現學習資源的優化配置,合理控制成本的同時還能創造更高的教學收益。結合政府提供的“農村電商培訓”、企業提供的線上培訓,如電商平臺等提供的以產品銷售為主導的電商培訓、“網紅經濟”帶動的以鄉村就業為主導的“鄉村網紅培訓項目”、社會組織開展的致力于失地農民培訓就業的線上與線下相融合的多種培訓模式,使培訓方式更加靈活,失地農民的能力結構更加完善,從而有效提高培訓質量。

傳統就業培訓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是培訓形式較少,容易出現資源不能被合理利用等問題,而線上和線下相融合模式能夠解決傳統就業培訓模式存在的問題。從圖2可知,通過線上和線下相融合的培訓模式,可以有效地使接受培訓的失地農民自主制定學習計劃,并能更好地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有利于失地農民對知識理論與操作技能的掌握。

3.建立失地農民就業培訓監督機制,完善失地農民就業評價體系

政府是失地農民就業培訓政策制定與實施的監督主體,政府應該從政策實施部門內部進行橫向與縱向間全方位監督,如對政策中的方案設計、目標設定、課程體系、場地要求、師資配置、教學設計、效果評價、就業質量等要有具體詳細的標準,以便于開展政策實施過程中的監督。要使監督貫穿于失地農民培訓政策實施的全過程,及時發現問題的根源,以便于對問題進行詳盡的分析診斷,及時提出解決方案達到監督的目的,從而保障失地農民就業培訓政策順利實施。

社會、市場、企業、失地農民自身也是獨立的監督主體,是外部監督。單獨的政府內部監督會出現監督失效等現象,在培訓政策實施過程中,政府監督范圍與精力有限,利用外部監督能夠彌補內部監督的缺陷。如現在政府推崇的第三方評價方式、利用問卷對失地農民就業培訓政策實施效果進行評估的方式,能夠使被監督主體即失地農民就業培訓服務機構規范運行,從一定程度上促進失地農民就業培訓工作的規范開展。

在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培訓模式下,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開展相應的教學評價活動。要評估失地農民培訓活動效果,根據培訓效果對培訓體系加以完善或進行適當調整。要評估對失地農民就業培訓相關案例的有效性。以評價結果為導向不斷完善培訓計劃,使失地農民接受多元化的培訓,掌握專業的就業技能,以達到更好的培訓效果[11]。

(二)保障失地農民就業質量的建議

1.加強失地農民新技術培訓,提升就業質量

失地農民掌握的就業技術相對低下是導致其就業質量差、收入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在對失地農民就業培訓教育時必須有導向性地加強新技術培訓,從而引導失地農民再就業時獲得理想的收入。政府和各基層組織需要充分發揮各大高校的重要作用,為失地農民提供多種形式的就業教育培訓,并根據失地農民群體的實際情況,制定適應其需求的技能培訓方案。政策主導建立適合失地農民的新技術培訓,如發展特色農產品經營、旅游機構工作人員培訓、經營特色客棧、農村電商培訓、新型網絡直播等。同時也需要提供多種形式的職業培訓或是提供基本的職業介紹、職業咨詢服務等,使失地農民掌握更多的生產知識與技能,不斷提高自身的勞動管理技能,能以人力資本的方式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

我國各級政府需要加快原生態旅游業的發展、新農村建設的發展、特色小鎮建設發展等,要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提倡農民就地就業、特色就業,并擴大特色農業生產規模。利用互聯網建設新農村超市,并不斷完善相關的物流配送鏈。進一步完善新農村建設中環境建設和社區衛生醫療建設,為失地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政府應在制定政策的同時推動政策的落實,擴大產業規模從而為失地農民提供更多的優質就業崗位。

2.促進失地農民就業公共服務,拓展就業渠道

針對當前失地農民就業服務不完善、就業渠道窄的問題,應建立“互聯網+就業”的公共服務體系。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失地農民就業問題愈加嚴峻,急需建立網絡就業服務平臺,使失地農民可以掌握相應的就業信息,對解決失地農民的就業問題大有裨益。政府需加大資金與政策支持力度,針對農村地區的網絡進行建設,通過不斷完善農村地區網絡基礎設施,利用“互聯網+”搭建全新的農民就業網絡。建立完善的失地農民就業信息幫扶平臺,使失地農民掌握更精準的就業信息。目前失地農民的社會認知仍然停留在土地上,并不了解農村以外的就業需求與信息變化,也無法準確地辨別就業信息,甚至還會遭遇坑蒙拐騙等,政府部門應當建立合法的農民就業信息平臺,收集企業發布的招聘信息匯集到平臺,使失地農民利用這一平臺掌握更多的就業信息,防止其遭遇虛假詐騙。要為失地農民提供就業指導,使其能夠及時找到就業機會,對就業崗位形成更深的了解。多舉措利用互聯網進行就業服務宣傳,通過互聯網為失地農民提供更多就業信息渠道的同時,采取村民走訪、手機發送短信、微信群等方式發布信息[12],使廣大失地農民認識到互聯網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升網絡利用率,從而完善“互聯網+就業”的服務體系。

隨著新型城鎮化政策的實施,可以預見未來農村剩余勞動力數量呈現逐步上升的發展趨勢,我們需要為失地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渠道,對現有政策做出適當的調整,使各項措施得以正常實施,從而能夠解決失地農民的就業問題。由政府與企業聯合建立失地農民勞務派遣機構,拓展失地農民就業渠道的同時還能保障失地農民相應權益。為保證勞務派遣工作的正常開展,勞務派遣機構要與勞動力需求方簽訂合作協議,形成勞動力的薪資由勞動力需求方支付的合作關系,勞務派遣合作主要在臨時性崗位或是具有替代性就業崗位上建立起合作關系。在失地農民自身就業能力無法滿足崗位需求,或是不符合自主就業的要求時,由相關職能部門以勞務派遣的方式解決其就業問題。這種就業形式適應了農民自身實際情況,可以有效地集中農村地區的失地農民,為其提供就業機會。

建立專門的勞務品牌對解決失地農民就業問題具有重要意義。一些勞動力資源較為豐富的地區投入了大量精力打造專門的勞務品牌,如實力較強的“廣東技工”“呂梁山護工”“盱眙龍蝦廚師”“平輿防水”等,能夠為其他地區勞務品牌的發展提供示范。“勞務品牌”獲得社會認可以后,能夠吸引大量的勞動人員從事該職業,解決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尤其有利于農村地區部分無法掌握基本就業信息的農民逐步形成“從眾心理”,帶動其他失地農民效仿,規模效應愈發明顯,對解決失地農民就業問題大有裨益。政府需要建立完善的失地農民自主創業制度,對其進行正確引導并提供相應的資金與政策支持,保證補償資金得到合理利用的同時也為其提供相應的稅收優惠與技術服務等,還為其提供相應的專家服務對其后續情況進行跟蹤,為其創業提供支持,這有利于為失地農民創造良好的自主創業發展環境。

3.構建失地農民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機制

就業保障能夠為失地農民就業提供基本支持,我國失地農民存在的問題在于就業補償少、就業保障獲取難度大,針對這一問題政府應當不斷完善就業保障機制。

一是完善失地農民就業補償相關法律法規。為失地農民合法權益提供最基本的保障,需從法律視角明確規定相應的征地就業補償標準,明確基本的征地就業補償程序,確定相應的補償發放形式。實行全過程規范化監督,防止執行過程中出現問題。失地農民就業補償標準制定時需充分考慮失地農民實際情況及今后就業趨勢。相應的法律法規內容需要細化,如根據失地農民年齡的差異,選擇多元化的就業補償標準,使補償標準能夠滿足失地農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等。

二是構建失地農民合法勞動權益保護機制。目前我國失地農民合法權益保護機制還不夠完善,失地農民無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在法律規定當中應當進一步明確失地農民的合法權益,同時,在勞動法等法律當中制定相應的維護失地農民合法權益的有關條款,并擴大宣傳力度,使失地農民對這些法律法規內容有更深的了解,在面臨合法權益受損的時候能利用法律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13]。

三是制定破除地域限制的保障政策。我國部分地區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參保有戶籍制度的限定,失地農民是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主力軍,這些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在本地就業受限時會選擇異地就業,這種情況就把大部分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拒于參保的門外。我國應該制定破除地域限制的保障政策,允許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按照自身實際情況有選擇地參保城鄉居民保險或職工保險,構建一種在城鄉居民保險和職工保險之間自由轉換的機制,構建合理的算法讓城鄉居民保險的累計繳費年限能夠折算為職工保險的年限,同時提高職工保險的累計繳費年限折算為城鄉居民保險年限的比例。構建“錢隨人走”的機制,遵循“錢隨人走”原則,制定實施個人賬戶金額以及相應推算的社會統籌部分金額自由轉移接續到異地的管理辦法,進一步完善社保異地轉移接續相關制度規則[14]。

四是加強對失地農民就業保障責任主體的監督和問責。結合失地農民就業保障現狀可以發現,主體責任未進行具體劃分、未做好監督管理工作、政府制定的政策未落實等問題時有出現,面對這些問題需要不斷完善監督問責機制,對這些工作進行嚴格監督,為農民失業問題提供基本保障。失地農民就業保障問題的解決,需要各部門通力合作,對問題進行匯總,將問題處理權責集中到一個部門,由該部門統一協調處理,這樣能夠清晰劃分責任主體,也能更好地開展監督工作。要充分發揮社會監督舉報平臺的重要作用,利用互聯網平臺公示失地農民保障工作內容,使群眾能夠利用互聯網平臺監督舉報自身面臨的合法權益受損等問題,將問題反映到相應部門并由該部門及時提出解決措施。建立相應的問責機制,對一些部門未及時解決失地農民就業的情況,需要采取相應處罰措施,分析問題未及時解決的原因的同時追究負責人責任,這種機制的建立能夠讓工作人員保持良好的態度,從根本上解決失地農民就業問題。如果有部門貪污問題也需要采取相應的懲戒措施,并按照法律規定對其進行處罰,為失地農民提供更好的就業保障。

[參考文獻]

[1]仇葉:《鄉村旅游產業的過密化及其對鄉村振興的影響——對鄉村產業振興路徑的反思》,《貴州社會科學》2020年第12期,第155—162頁。

[2]江易華、黃桀烽:《可持續生計視角下失地農民適應能力建設研究》,《學習與實踐》2020年第11期,第58—66頁。

[3]叢旭文、王懷興:《各利益主體權衡下的農民土地征收與補償制度研究》,《東南學術》2012年第5期,第143—149頁。

[4]蘭嵐:《我國終身教育立法公民學習權保障路徑探析》,《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9年第4期,第86—94頁。

[5]朱考金:《江蘇失地農民社會保障的框架構建與政策選擇》,《農業經濟》2015年第12期,第64—66頁。

[6]鞠永紅、陳艷梅:《培訓失地農民發展城鎮化畜牧業的策略研究》,《黑龍江畜牧獸醫》2016年第10期,第49—50頁。

[7]吳綺雯:《中華人民共和國70年經濟發展與城鄉勞動力就業的關系探析》,《云南社會科學》2019年第3期,第34—40頁。

[8]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人民日報》2022年10月26日,第1版。

[9]范懷超、白?。骸掇r地非農化中利益主體博弈行為邏輯分析——以失地農民與地方政府為例》,《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1期,第30—36頁。

[10]梁昊:《城鎮化路徑下失地農民的就業保障問題與政策探析》,《改革與戰略》2017年第1期,第140—142頁。

[11]馮楊:《川西北地區失地農民利益保障的困境問題與對策》,《農業經濟》2019年第9期,第81—83頁。

[12]聞麗英:《少數民族地區城鎮化進程中的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問題研究》,《貴州民族研究》2015年第4期,第21—24頁。

[13]吳婧:《失地農民的再就業困境及就業率提升的路徑探索》,《江蘇社會科學》2017年第3期,第100—105頁。

[14]王學凱:《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需要開拓新思路》,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3/0322/c40531-32648619.html。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and Employment Mechanism of Landless Farmers?in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Urbanization

CONG? Xuwen1,CHEN? Lixing2

(1.School of administration, Changchu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00,Jilin,China;2.Department of Sociological Studies,

Kansai University,Nishimiya City,Binku Prefecture,Japan)

Abstract: As China enters the 14th Five-Year Plan period, new urbanization continues to develop rapidly. Promoting stable employment for landless farmers is the primary task of promoting new urbanization. However, issues related to the quality of employment training and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for landless farmers need to be further addressed. This article aims to analyze the training and employment issues faced by landless farmers in the context of new urbanization through empirical research. Specifically, it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raining for landless farmers, such as strengthening multi-agent collaboration, analyzing the farmers training needs and willingness, establishing an integrated online and offline training model, improving the supervision mechanism, expanding public service channels for their employment, and adopting new measures safeguarding their employment rights and interests. By doing this, the research attempts to offer solutions and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training quality and ensure the farmers employment quality.

Key words:New urbanization; Landless farmers;Training and employment;farmers employment

(責任編輯劉永??;責任校對孫俊青編輯)

猜你喜歡
新型城鎮化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機制研究
新型城鎮化路徑選擇
城市權利:從大衛·哈維到中國城鎮化問題
價值工程(2016年29期)2016-11-14 02:58:33
用新發展理念引領民族地區城鎮化發展
國內各大城市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對比研究
新型城鎮化是經典城市化的回歸和升級
江淮論壇(2016年5期)2016-10-31 16:23:41
以協調的發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鎮化建設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33:03
農村基層團建工作如何變革
人民論壇(2016年27期)2016-10-14 13:17:39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職業農民培養意愿研究
企業導報(2016年11期)2016-06-16 15:31:09
優化河南新型城鎮化格局的方法初探
商情(2016年11期)2016-04-15 21:51:2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女同一区三区五区| 欧美午夜网站| 五月天在线网站|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av| 欧美成人a∨视频免费观看| 思思热精品在线8|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AV| 亚洲欧美自拍中文| 日日噜噜夜夜狠狠视频| 中文字幕日韩视频欧美一区| 99热最新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免费| 2021国产在线视频| 欧美日本不卡| 熟妇人妻无乱码中文字幕真矢织江 | 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在线| 精品亚洲麻豆1区2区3区| 国产91透明丝袜美腿在线| 亚洲欧美另类日本| 91探花在线观看国产最新| 亚洲欧美另类日本| 伊人久久精品亚洲午夜| 欧美成人精品一级在线观看| 国产综合色在线视频播放线视| 99精品热视频这里只有精品7| 国产成人精品在线| 看你懂的巨臀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 91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国内99精品激情视频精品|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入口| 18黑白丝水手服自慰喷水网站|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日韩免费| 日本精品αv中文字幕| 国产91小视频| 久久91精品牛牛| 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灰| 19国产精品麻豆免费观看| 国产婬乱a一级毛片多女| 色婷婷亚洲综合五月| 99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无卡顿"| 久久精品免费看一| 激情无码视频在线看| a色毛片免费视频| 五月婷婷欧美| 中国国产一级毛片| 在线五月婷婷| 91国语视频|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看免费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日产精品乱码不卡|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播放| A级全黄试看30分钟小视频| 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无码精品一区|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免看| 中文字幕亚洲电影| 欧美成人手机在线视频| 国产成a人片在线播放| 99精品影院| 精品夜恋影院亚洲欧洲| 啪啪国产视频| 99福利视频导航| 成年人国产视频| 免费国产好深啊好涨好硬视频| 午夜啪啪福利|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人| 伊人AV天堂| 三区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视频导航| 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 WWW丫丫国产成人精品| 亚洲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第一在线观看视频| 99久久亚洲精品影院| 夜精品a一区二区三区| 最新国产网站| 99这里只有精品在线| 国产一级毛片yw| 美女亚洲一区| 亚洲免费成人网| 色哟哟精品无码网站在线播放视频| 欧美在线精品怡红院| 国产无码高清视频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