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迎旗 鄧和平
[摘 要] 學前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是實現教育公平、推進學前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內在要求。本研究在構建公辦民辦幼兒園資源均衡配置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采用加權算術平均模型對我國公辦民辦幼兒園資源均衡配置狀況進行測評。結果發現,全國公辦民辦幼兒園資源均衡配置總體水平一般,且不同類型的教育資源均衡配置程度各異,呈現出“物力資源處于高均衡水平、人力資源處于較高均衡水平、財力資源處于欠均衡水平”的特點。同時,受經濟發展水平與城鎮化水平的影響,省際間差異明顯,高均衡和較高均衡省份不足,一般均衡和欠均衡省份居多。政府應通過拓寬資源籌集渠道,完善資源分配制度,優化資源配置結構,強化資源配置的監督管理等舉措來完善和優化學前教育資源配置,促進公辦民辦幼兒園協調并舉發展。
[關鍵詞] 可持續發展;學前教育資源;資源均衡配置
一、問題提出
2015年,聯合國通過了《變革我們的世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明確提出“確保所有男女兒童獲得優質幼兒發展、看護和學前教育”[1]的教育可持續發展目標,強調不要讓一個兒童掉隊,促進所有兒童接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近年來,隨著我國學前教育“入園難、入園貴”問題得到有效緩解,學前教育事業發展的重心也逐漸從規模擴張向可持續內涵發展轉變。與此同時,黨的二十大報告和2023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均強調要持續辦好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的基礎教育。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是實現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的根本保障。[2]因此,在當前我國堅守“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民辦并舉”的事業發展政策,公辦民辦幼兒園在園幼兒人數幾近相當的背景下,要實現所有兒童受教育公平,推進學前教育健康可持續發展就必須進一步深化“公辦民辦并舉”兩條腿走路的事業發展方針,打破公辦民辦壁壘,均衡配置公辦園和民辦園的教育資源。目前,無論學界還是普通公眾都普遍認為我國公辦民辦幼兒園之間在辦園條件、經費投入、師資隊伍等方面均存在較大差距,即學前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問題凸顯。[3]然而,現實情況到底如何?差距究竟有多大?薄弱環節在哪里?很少研究對此進行深入的探索和分析。因此,研究公辦民辦幼兒園資源均衡配置的指標體系、測評方法及影響因素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近年來,國內對教育資源配置的相關研究發展迅速,也取得了較為豐富的研究成果。謝蓉使用錫爾指數模型,對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校的師資力量、教學條件、校舍狀況、經費投入等教育資源配置的省際均衡性問題進行了分析。[4]黃亮利用PISA 2015年中國省際數據,探索了學校資源均衡配置與城鄉教育結果均等之間的關系。[5]王少峰構建了一套包括人、財、物在內的教育資源配置差異的公平指數,并對北京市西城區小學教育資源配置數據進行了實證分析。[6]在學前教育領域,馮婉楨、吳建濤基于產出可能性邊界分析框架,構建了學前教育資源宏觀配置效率的指標,并利用2003—2010年間我國學前教育事業發展統計數據,考察了人口流動對我國學前教育資源宏觀配置效率的影響。[7]李克勤、鄭準從財政投入狀況、師資隊伍狀況、辦學設施狀況等維度構建了縣域學前教育資源配置評價模型,并運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對長沙市岳麓區學前教育資源配置狀況進行了嘗試性檢測與定量評估。[8]王藝芳、姜勇等利用Leslie預測模型,從幼兒園數量、幼兒園教師配備、財政投入等方面對我國學前教育資源配置需求進行了分析。[9]張玲等以CIPP測評理論為基礎,構建了城鄉學前教育均衡發展指標體系,并對我國城鄉學前教育發展的均衡程度進行了綜合測算評估。[10]陳蓉暉、賴曉倩基于DEA和Tobit模型,對2011年至2017年我國31個省(市、自治區)農村學前教育資源配置效率進行了測評。[11]楊田、王海英等從人、財、物三個方面構建了學前教育資源指標體系,并利用全國面板數據分析了人口流動與學前教育資源配置的關系。[12]
對已有研究的梳理發現,當前對于教育資源配置的研究,在研究視角上主要是針對省際間、區域內或縣域內的資源配置狀況、配置效率展開宏觀分析,[13][14]較少關注校際(園際)間的微觀比較;在研究評價指標的選取上主要從人力資源、物力資源、財力資源[15]等方面展開,但在具體指標選擇上差異較大;在評價方法上仍處于探索階段且沒有統一的方法。鑒于此,本研究嘗試聚焦于學前教育資源配置的兩大載體(公辦園和民辦園),構建以人力資源、財力資源、物力資源為核心的公辦民辦幼兒園資源均衡配置評價指標體系,借助加權算術平均模型對全國公辦民辦幼兒園資源配置狀況進行量化評價,為下一步優化我國學前教育資源配置、提升學前教育公平、促進學前教育事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依據。
二、指標體系的構建
構建一個能夠全面客觀地描述和比較公辦民辦幼兒園資源配置均衡狀況的指標體系,是對我國公辦民辦幼兒園資源均衡配置狀況進行評價和比較的基礎。本研究在堅持科學性、完整性和可行性等指標選取原則的基礎上,初步探索和構建了我國公辦民辦幼兒園資源均衡配置評價指標體系與指數計算方法。
(一)指標體系的研制過程
本研究在指標體系構建過程中遵循著“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條邏輯思路展開,[16]一是從理論層面分析指標,二是從實踐經驗確定指標,力求科學、清晰、準確地厘清公辦民辦幼兒園資源均衡配置的內涵和外延。本研究過程具體包括以下4個步驟。
第一步,文本分析階段。采用文本分析法,選擇《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幼兒園建設標準》《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范發展的若干意見》《中國教育統計年鑒》《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鑒》等現行的政策文本以及近10年關于教育資源配置、學前教育資源配置的相關文獻為研究對象,利用Nvivo 13.0編碼軟件,對這些文本進行編碼處理和聚類分析,提取出3個一級指標和18個二級指標。
第二步,理論建構階段。結合一般均衡理論的觀點以及學前教育資源配置的現實特點,界定教育資源配置、學前教育資源配置、公辦民辦幼兒園資源均衡配置等概念,以進一步確定公辦民辦幼兒園資源均衡配置指標體系中的一級指標和二級指標的操作性定義。
第三步,專家咨詢階段。本研究邀請了8位與學前教育領域密切相關且理論研究或實踐經驗豐富的人員參與專家咨詢,一共開展了3輪問卷調查,以進一步對指標框架、指標內容和監測點進行修改完善,確認指標體系的適切性和針對性,并確定指標權重。第1輪共發放專家咨詢問卷8份,回收有效問卷8份,回收率100%,專家對于評價指標體系的反饋意見與修改建議主要集中在“修改指標名稱”“修改指標表述”“增加/刪除指標”“指標從屬領域變更”4個方面。根據第1輪專家咨詢結果和專家建議,經過刪除、拆分和合并,本研究最終確定3項一級指標和11項二級指標。第2輪專家意見征詢的實施步驟與第一輪相同,重點是繼續針對第1輪修訂后的評價指標體系征詢專家意見。第2輪共發放問卷8份,回收有效問卷8份,回收率100%,有3位專家提出修改意見,主要是建議指標表述更加清晰、避免指標之間的重復等。第3輪專家咨詢則是讓專家對指標進行主觀賦權。根據8位專家咨詢小組成員對指標重要程度的評分,運用下列公式計算各指標權重。[17]
首先,計算各指標得分的平均值,其公式如下:
Xj=(j=1,2,3,…,n) (1)
其中,Pi為指標在不同重要程度上的得分;Ni為贊同指標得分為Pi的人數;n為參加評分的指標總數;m為參加指標評分的專家總人數。
其次,計算同一維度指標的總得分,其公式如下:
T=ΣXj(j=1,2,3,…,n) (2)
最后,計算各指標權重,其公式如下:
Kj=(j=1,2,3,…,n) (3)
按照上述步驟,分別計算一級、二級指標權重,結果如表1所示。根據權重的大小,一級指標按重要性排序,依次為財力資源、人力資源、物力資源。
第四步,量表試測階段。為更好地驗證評價工具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根據前期擬定的公辦民辦幼兒園資源均衡配置評價指標體系設計了幼兒園園長問卷,從題項表述是否可理解、題意是否清晰等角度出發,在被試填寫完后咨詢其想法和意見。本研究根據試測的填寫情況和被試的意見,對指標體系進行了最后的組內協商,對部分指標進行了順序的調整和優化,通過SPSS 23.0對數據各維度進行了一致性檢驗,使各維度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均達到0.723以上,最終確定了衡量我國公辦民辦幼兒園資源均衡配置評價指標體系。其中,一級指標3個,包括人力資源、財力資源和物力資源;每個一級指標下有若干二級指標,包括師幼比、生均圖書、家庭投入水平等,共11個二級指標,具體情況見表1。
(二)量表編制
基于上述我國幼兒園資源均衡配置評價指標體系,本研究自編《幼兒園資源配置狀況測評量表》,共設計了30道題目,包括17道填空題和13道選擇題,其中選擇題采用李克特量表的5點計分法,1至5分依次對應“完全不符”“基本不符”“不確定”“基本符合”“完全符合”。為保證調查數據的可靠性,本研究在正式發放量表前對各項目進行了信效度分析。經檢驗,總量表的克隆巴赫α系數為0.864,分半信度為0.812,各項目的克隆巴赫α系數、分半信度均在0.70以上,表明該問卷具有較高的可信度。此外,總量表與各維度的相關系數矩陣分析結果顯示,量表各項目之間的相關系數在0.156~0.547之間,呈現中等偏低的相關;各項目與總量表之間的相關系數在0.533~0.845之間,呈現中等偏高的相關,表明該量表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
(三)數據收集
本研究采用方便取樣法,對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幼兒園園長進行問卷調查,共計回收問卷8 132份,有效問卷6 962份,有效率為85.6%。調查樣本分布情況如下:公辦園4 028份,占57.9%,民辦園2 934份,占42.1%;東部地區2 115份,占30.4%,中部地區1 860份,占26.7%,西部地區2 092份,占30.0%,東北地區895份,占12.9%。樣本覆蓋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其中湖北787份,吉林603份,山東512份,安徽407份,貴州391份,寧夏373份,浙江343份,四川302份,河南240份,江蘇236份,廣東201份,上海196份,云南189份,天津187份,湖南182份,江西180份,重慶174份,福建169份,遼寧157份,廣西152份,北京139份,黑龍江135份,陜西127份,新疆101份,內蒙古97份,甘肅87份,海南85份,山西64份,西藏51份,青海48份,河北47份。
(四)數據處理
根據本研究構建的幼兒園資源均衡配置評價指標體系,采用多指標加權求和的綜合計算法評價我國公辦民辦幼兒園資源均衡配置水平。數據處理的基本思路主要包括以下步驟。
第一步,原始數據的標準化。為消除不同測度指標在數量級和量綱方面的不一致性問題,本研究以公辦幼兒園和民辦幼兒園之比對指標作標準化處理。[18]同時,由于民辦幼兒園和公辦幼兒園資源均衡配置指標中有正指標和逆指標之分(見表1),其標準化處理有所差異。
對正指標的標準化處理方法是當民辦幼兒園觀測值小于公辦幼兒園觀測值時,采用民辦幼兒園觀測值除以公辦幼兒園觀測值;當民辦幼兒園觀測值大于或等于公辦幼兒園觀測值時,指數為1。計算公式如下:
對逆指標的標準化處理方法是當民辦幼兒園觀測值小于公辦幼兒園觀測值時,指數為1;當民辦幼兒園觀測值大于或等于公辦幼兒園觀測值時,采用民辦幼兒園觀測值除以公辦幼兒園觀測值。計算公式如下:
公式中,Sj表示指標層指標標準化指數,Rj表示民辦幼兒園第j類資源配置指數,Tj表示公辦幼兒園第j類資源配置指數。
第二步,計算指標綜合評價值。本研究采用加權算術平均模型完成對指數的合成,即對各項指標的標準化值進行加權求和。[19]為此,本研究先是計算二級指標的指數得分,再計算一級指標的指數得分,最后計算總指數得分。公辦民辦幼兒園資源均衡配置指數取值區間為0~1,若該指數為0,則意味著公辦民辦幼兒園資源配置均衡水平極低;若該指數為1,則意味著公辦民辦幼兒園資源配置均衡水平極高。公辦民辦幼兒園資源均衡配置指數的計算公式如下:
公式(6)中,E表示公辦民辦幼兒園各子項目的均衡指數;Wi表示二級指標的權重。公式(7)中,Ej表示各項公辦民辦幼兒園資源均衡配置指數;Sj表示一級指標標準化指數;Wj表示一級指標的權重。
三、測評結果與分析
(一)全國公辦民辦幼兒園資源均衡配置水平
本研究分別測算了全國公辦民辦幼兒園總資源、人力資源、財力資源、物力資源配置的均衡性,結果如表2所示。全國公辦民辦幼兒園資源配置總體均衡指數為0.707,物力資源0.901、人力資源0.744、財力資源0.535。由此可見,當前我國公辦民辦幼兒園資源配置總體均衡水平一般,而且不同維度之間存在較大差距。
首先,物力資源配置處于高均衡水平,達到了0.901。其中,生均圖書、信息化程度、園所文化環境均處于高均衡水平,指數分別為0.920、0.903、0.948;玩教具設備總值、綠化面積占比的均衡程度相對較低一些,指數分別為0.821、0.895。由此可以判斷,我國公辦民辦幼兒園在物力資源上的差距較小,特別是在生均圖書、信息化程度、園所文化環境等方面已經基本實現均衡配置,下一步可以加強民辦幼兒園的玩教具設施設備及幼兒園綠化等方面的工作。
其次,人力資源配置處于較高均衡水平,達到了0.744。其中,師幼比、學歷合格教師占比、教師年總收入均處于高均衡水平,指數分別為0.874、0.872、0.855,但已評職稱教師占比的均衡水平則非常低,只有0.273,處于欠均衡水平。這表明我國公辦民辦幼兒園在教師數量、教師學歷合格率、教師工資待遇保障上均已經達到較高的均衡水平,但是民辦幼兒園教師在職稱晉升方面與公辦幼兒園教師仍然有較大差距,需要對民辦幼兒園教師職稱評聘問題給予高度關注。
最后,財力資源配置處于欠均衡水平,只有0.535。其中,生均教育經費的均衡水平非常低,僅0.177,這可能與國家學前教育財政投入政策有關。我國一直以來都更重視公辦幼兒園的財政經費投入,對民辦幼兒園的投入相對重視不足,支持力度不夠,后續需要調整學前教育財政投入體制。此外,家庭投入水平的均衡性較高,達到了0.892,這可能與近年來國家普惠性幼兒園的政策落實有關,使得民辦幼兒園的收費水平正逐漸回歸“普惠”水平,從而縮小了公辦民辦幼兒園的家庭投入差距。
(二)不同省份公辦民辦幼兒園資源均衡配置水平
1. 不同省份公辦民辦幼兒園總體資源均衡配置情況。
對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公辦民辦幼兒園資源配置的均衡水平進行橫向比較,結果如圖1所示。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公辦民辦幼兒園總體資源均衡配置指數處于0.660~0.758之間,其中北京、青海、天津名列前三名,云南、貴州和河南墊底,排名第一的北京總均衡指數為0.758,排名最后的河南總均衡指數為0.660,這表明不同省份之間存在較為明顯的差距。
為了更好地揭示我國公辦民辦幼兒園資源配置均衡水平的空間分布格局,本研究基于層次聚類法中的組間連接法,利用SPSS 23.0對我國31個省(市、自治區)公辦民辦幼兒園總體資源均衡指數進行系統聚類分析,結果如圖2所示。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公辦民辦幼兒園總體資源均衡水平在空間分布上明顯呈現出4類,可以劃分為高均衡、較高均衡、一般均衡、欠均衡4種類型。其中,高均衡省份包括北京、青海、天津、遼寧,這些省份的公辦民辦幼兒園資源均衡配置水平顯著高于全國均衡水平的均值;較高均衡省份包括山東、寧夏、河北、上海、新疆、江蘇、浙江、甘肅、內蒙古、福建,這些省份的公辦民辦幼兒園資源均衡配置水平也都高于全國均衡水平的均值,但相比高均衡省份稍顯不足;一般均衡省份包括湖北、陜西、江西、西藏、海南、湖南、山西、四川、廣東,這些省份的公辦民辦幼兒園資源均衡配置水平略低于全國均衡水平的均值;欠均衡省份包括廣西、安徽、黑龍江、吉林、重慶、云南、貴州、河南,這些省份的公辦民辦幼兒園資源均衡配置水平明顯低于全國均衡水平的均值。除西北5省(青海、新疆、甘肅、寧夏、內蒙古)與廣東省之外,其余省份的公辦民辦幼兒園資源均衡配置水平與其經濟發展水平具有較強的一致性。西北5省的公辦民辦幼兒園資源均衡配置水平靠前,則可能與國家自2011年實施學前三年行動計劃以來,主要針對西北省份的學前教育發展狀況給予了大力支持有關,促進了這些省域內部學前教育資源總量的提高。廣東省雖然總體經濟發展水平靠前,但是省域內經濟發展水平差距明顯,這可能不利于其公辦民辦幼兒園資源均衡配置。
總而言之,當前我國有14個省份(占45.2%)的公辦民辦幼兒園資源均衡配置水平達到較高均衡程度,但是仍然有超過半數的省份(17個,占54.8%)的公辦民辦幼兒園資源均衡配置水平較低,其中9個省份(占29.0%)處于一般水平,8個省份(占25.8%)尚未達到公辦民辦幼兒園資源配置基本均衡的水平。
2. 不同省份公辦民辦幼兒園分項資源均衡配置情況。
本研究對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公辦民辦幼兒園資源配置的分項指數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從中可見物力資源處于高均衡水平,人力資源處于較高均衡水平,財力資源處于欠均衡水平。在物力資源的均衡水平上,所有31個省(市、自治區)的均衡指數均處于較高水平,其中最高的是新疆(0.976),最低的是青海(0.782)。在人力資源的均衡水平上,北京、青海、天津、遼寧、山東、寧夏、河北、上海、江蘇、浙江、福建、湖北、陜西、西藏、海南、湖南、四川、廣東、廣西、安徽、黑龍江、吉林、重慶、河南的均衡指數均較高,江西、新疆的均衡指數處于一般水平,甘肅、內蒙古、山西、云南、貴州的均衡指數則處于欠均衡水平。在財力資源的均衡水平上,31個省(市、自治區)均處于欠均衡水平,這進一步說明全國大部分省(市、自治區)都存在不同維度資源配置欠均衡的情況,其中財力資源是影響公辦民辦幼兒園資源均衡配置整體水平的最主要因素,未來各省(市、自治區)都應該重視對公辦民辦幼兒園的財政投入體制改革,加強財力資源的均衡配置。
(三)全國公辦民辦幼兒園資源均衡配置水平的影響因素
上述分析發現,我國公辦民辦幼兒園資源配置的均衡水平可能與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相關。為此,本研究采用皮爾遜相關分析法,重點討論人均GDP、城鎮化水平、人口出生率等因素與公辦民辦幼兒園資源均衡配置水平的關系。結果如表4所示,人均GDP與總資源配置均衡指數的相關系數r=0.541,P=0.002,這說明在0.00的顯著性水平下,我國公辦民辦幼兒園資源均衡配置水平與區域人均GDP水平高度相關;城鎮化水平與總資源配置均衡指數的相關系數r=0.544,P=0.002,這說明在0.00的顯著性水平下,我國公辦民辦幼兒園資源均衡配置水平與區域城鎮化水平也高度相關;人口出生率與總資源配置均衡指數的相關系數r=0.260,P=0.158,這說明我國公辦民辦幼兒園資源均衡配置水平與區域人口出生率不存在相關性。可見,我國公辦民辦幼兒園資源均衡配置水平與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城鎮化水平密切相關。為此,在制定公辦民辦幼兒園資源配置政策時應該考慮上述兩方面因素,打好縣(區)、省(市、自治區)、中央政府在學前教育資源配置過程中科學配合的組合拳。
四、政策建議
本研究通過構建公辦民辦幼兒園資源均衡配置指標體系,運用加權算術平均模型對全國公辦民辦幼兒園資源均衡配置總體狀況以及31個省(市、自治區)的公辦民辦幼兒園資源均衡配置狀況進行測算與比較,得出以下結論:第一,全國公辦民辦幼兒園資源均衡配置水平一般,且不同維度的教育資源均衡水平各異,呈現出“物力資源處于高均衡水平、人力資源處于較高均衡水平、財力資源處于欠均衡水平”的特點。第二,不同省份的公辦民辦幼兒園資源均衡水平存在明顯的差異,呈現出“高均衡和較高均衡省份不足、一般均衡和欠均衡省份居多”的特點。第三,我國公辦民辦幼兒園資源均衡配置水平與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城鎮化水平具有緊密的聯系。針對上述結論,本研究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一)拓寬籌集渠道,保障學前教育資源總量的足額到位
在我國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民辦并舉”的辦園體制下,首先應該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學前教育資源籌措機制,通過政府和市場的合力加大學前教育資源投入,以保障學前教育資源總量的足額到位,[20]為后續公辦民辦幼兒園資源的均衡配置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第一,應加大國家學前教育財政投入。通過科學核定學前教育財政投入標準,[21]以“三個過半”作為政府財政投入是否足額足量的底線:確保公辦幼兒園數量占本地幼兒園總數的50%以上;確保在編幼兒園教師占本地幼兒園教師總數的50%以上;確保財政性學前教育經費占本地學前教育總經費的50%以上。其中,經濟和教育相對發達地區可將“三個過半”中的任何一項提升到60%甚至70%以上,以確保區域內學前教育資源總量的供需適配和充足夠用。第二,應積極引導和規范社會資本投入學前教育。社會力量作為支持我國學前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政府可以通過減免企業稅收等優惠政策,吸引企業、社會團體捐資助園,鼓勵金融機構運用信貸等手段支持社會力量舉辦具有公益性質的、有質量的普惠性民辦幼兒園。[22]同時,需要落實政府對民辦幼兒園的支持、管理責任,通過購買服務、綜合獎補、減免租金、返還稅費、派駐公辦教師、培訓教師、教研指導等方式加強對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的資源投入和管理,切實提高民辦幼兒園的資源配置水平。
(二)完善分配制度,促進省際間、園際間的均衡發展
要改善我國公辦民辦幼兒園資源配置均衡狀況,關鍵在于建立合理的資源分配制度,實現對不同類型幼兒園的資源均衡配置。[23]同時,要重點關注公辦民辦幼兒園資源配置欠均衡省份,做到有針對性地扶持。為此,一方面要建立統一的財政投入制度。各省(市、自治區)要打破“唯公”思維,落實“公辦民辦并舉”的發展理念,統籌安排對區域內不同類型幼兒園的資源投入,堅持以公平為原則,平衡好公共財政對公辦幼兒園和民辦幼兒園的財政投入力度,以發展數量充足、辦學規范、達到基本質量要求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幼兒園為評價與投入標準,科學核定普惠性幼兒園辦園成本,明確分擔比例,統籌制定生均財政撥款標準,推動區域內學前教育財政投入由“教辦園財政”向“普惠性幼兒園財政”的轉變,[24]按照生均學前教育經費精準配置不同類型幼兒園經費,[25]切實推進普惠性民辦幼兒園能夠獲得相應的財政支持,保障區域內學前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另一方面要完善財政轉移支付體系。本研究結果顯示,我國不同省份公辦民辦幼兒園資源均衡配置水平的差距較大,并且公辦民辦幼兒園資源均衡配置水平與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即經濟欠發達省份受自身財政收入限制,導致其可用作學前教育經費的部分非常有限,難以有效平衡對公辦民辦幼兒園的財政投入,甚至對民辦幼兒園的公共財政投入為零。這些省份需要提升財政支出的統籌層級,通過中央政府的財政轉移支付,確保其學前教育財政性經費總投入供需適配,從而為其省域內學前教育資源在公辦民辦幼兒園之間的均衡配置提供財力支撐。
(三)優化配置結構,推進各項資源要素指標的全面提升
資源配置不能一蹴而就,而應是一個根據配置主體對資源的實際需求和使用情況不斷進行合理調整的過程。[26]地方政府及相關教育管理部門應動態把握不同類型幼兒園資源配置的合理性狀況,深入了解和掌握公辦民辦幼兒園對各種教育資源要素的供需實際,在此基礎上合理調整區域內公辦民辦幼兒園在人、財、物方面的配置比例,推進不同類型幼兒園各項資源要素指標的全面提升。本研究結果顯示,在當前我國公辦民辦幼兒園資源配置中,物力資源配置已經達到高均衡水平,但是在人力資源和財力資源兩個方面依然有較大的提升空間。為此,一方面,對于在人力資源、物力資源、財力資源中某一方面存在明顯弱勢的幼兒園,必須有針對性地進行“補差”。例如,在民辦幼兒園生均經費明顯薄弱的環節上,首先應盡快落實普惠性民辦幼兒園資金補助政策,并嚴格按照區域內制定的普惠性幼兒園財政投入標準給予支持,切實提升民辦幼兒園生均教育經費。對于民辦幼兒園在教師職稱晉升、工資待遇等方面遇到的問題,應盡快探索出臺非在編幼兒園教師“人事代理”制度,[27]破解非在編幼兒園教師“準入與退出”隨意、晉升困難、整體素質偏低等問題,保障公辦民辦幼兒園教師在薪酬、社保、職稱、培訓等方面逐步實現“同崗同質同待遇”,進而保障公辦民辦幼兒園教師資源的均衡配置。[28]另一方面,要建立區域內園際間的資源共享機制,通過深入調研對資源整體充足甚至冗余的幼兒園的資源進行再分配。例如,地方教育部門可以積極鼓勵區域內優質公辦幼兒園建立對民辦幼兒園的幫扶機制,[29]通過向普惠性民辦幼兒園派駐公辦教師、委派園長等方式予以人力資源的支持,促進區域內公辦民辦幼兒園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
(四)強化監督管理,提高學前教育資源配置效率
要保證學前教育資源能夠在公辦民辦幼兒園之間進行均衡配置,還需要政府擔負起公辦民辦幼兒園資源均衡配置過程的管理和監督責任,建立健全學前教育資源配置均衡化的保障機制。首先,應建立制度規范,根據本區域學前教育事業發展規劃,制定學前教育資源在公辦民辦幼兒園之間科學規劃、分配、投入、使用等方面的管理制度規范,以確保公辦民辦幼兒園資源配置具有相應的組織與制度保障。其次,應完善監督機制,健全多層次的學前教育資源配置監管機構,加大公辦民辦幼兒園資源均衡配置的監督力度,并將各級政府對公辦民辦幼兒園資源配置落實情況作為其履行學前教育職責督導評估的重要內容,納入督導評估和目標考核體系,嚴懲經費截留行為,對于失職者應堅決問責。最后,應加強對公辦民辦幼兒園的資源投入及使用情況的動態評估和調控。完善幼兒園資源分配、利用的評估標準,采用結果性評估與過程性評估、發展性評估相結合的方式,[30]并將評價結果作為改進公辦民辦幼兒園資源配置的依據,從而調動幼兒園特別是薄弱幼兒園高效利用資源的積極性,促進幼兒園內涵式發展,進而推進學前教育事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潘家華,陳孜.2030年可持續發展的轉型議程:全球視野與中國經驗[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212.
[2]石澤婷,張學敏.“空間生產”理論視域下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探析[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03):198-204.
[3]李立敏,陳錦泉.建立公辦民辦并舉、競合、統籌的學前教育發展新模式——以福建省為例[J].發展研究,2018(01):94-97.
[4]謝蓉.基本公共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定量研究[J].教育科學,2012(06):18-22.
[5]黃亮.學校資源的均衡配置是否能夠促進城鄉教育結果的均等?——來自我國四省市的證據[J].教育科學研究,2018(10):30-39.
[6]王少峰.基礎教育資源配置公平指數構建及實證研究——以北京市西城區小學教育為例[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8(01):122-129.
[7]馮婉楨,吳建濤.我國學前教育資源宏觀配置效率:內涵、指標與經驗研究[J].教育科學,2014(04):69-74.
[8]李克勤,鄭準.縣域學前教育資源配置評價模型及其應用[J].學前教育研究,2014(10):23-30.
[9]王藝芳,姜勇,林瑜陽.“全面二孩”政策下我國學前教育資源的配置——基于Leslie模型[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8(03):59-66.
[10]張玲,裴昌根,陳婷.我國學前教育城鄉均衡發展程度的測評研究——基于基尼系數的實證分析[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02):96-106.
[11]陳蓉暉,賴曉倩.優質均衡視域下農村學前教育資源配置效率及差異分析[J].教育發展研究,2021(07):22-33.
[12]楊田,王海英,閔慧祖.人口流動會影響學前教育資源配置嗎——基于2014—2018年我國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22(06):8-15.
[13]鄭益樂,史文秀.“全面二孩”背景下區域學前教育資源供需格局及其應對[J].教育科學,2019(02):62-71.
[14]姜勇,藍素芬.我國各省學前教育資源的均衡性與充分性分析——基于2013—2018年省級層面的“面板數據”[J].教育發展研究,2021(02):14-22.
[15]王善邁.教育投入與產出研究[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268-269.
[16]戴云.走進OECD教育公平政策的視野[J].外國教育研究,2008(10):73-77.
[17]廖紅強,邱勇.對應用層次分析法確定權重系數的探討[J].機械工程師,2012(06):22-25.
[18]劉飛燕,張建方.多指標回歸綜合評分[J].數理統計與管理,2014(03):408-415.
[19]范逢春,譚淋丹.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制度績效測量:基于分省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中國人口年鑒,2019(01):53-64.
[20]蔡迎旗,王佳悅,張亮.我國學前教育供給模式的演變歷程與展望:1949—2019[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05):25-37.
[21]龐麗娟.學前教育財政投入結構亟須優化[N].中國教育報,2014-05-25.
[22]李帥.普惠性學前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的構建——基于學前教育法和財稅法的交叉視角[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9(06):12-18.
[23]洪秀敏,馬群.“全面二孩”背景下學前教育資源配置的供需變化與挑戰——以北京市為例[J].教育學報,2017(01):116-128.
[24]劉焱.普惠性幼兒園發展的路徑與方向[J].教育研究,2019(03):25-28.
[25]葉欣,陳紹軍.鄉村振興戰略下縣域校際資源均衡配置的實踐邏輯[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05):91-97.
[26]陳蓉暉,賴曉倩.我國農村學前教育資源配置及優化策略[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05):156-164.
[27]張安然,王默.“人事代理”:一種非在編幼兒園教師人事管理的新模式[J].教師教育研究,2015(04):21-26.
[28]毛盈飛,曾宏兵.公辦民辦并舉推進學前教育發展[J].中國財政,2011(17):29-30.
[29]趙丹.教育均衡視角下農村教師資源配置的現實困境及改革對策——小規模和大規模學校的對比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05):156-163.
[30]蘇娜,黃崴.區域義務教育校際均衡發展現狀與改進——基于廣州市的調研分析[J].教育發展研究,2010(02):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