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錦萍
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一種具體的教育活動,更是一種教育理念。中職階段是學生身心成長發展的關鍵階段,學生在這一階段學習和身心發展會影響學生整個學習生涯的學習發展,所以在班級管理中要把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到重要位置上。因為青春期的學生容易出現心理波動和心理健康問題,班主任是班級管理的主要責任人,也是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開展者,如何管理好整個班級,保證班級中的每個學生都能健康快樂地成長,這考驗著班主任的教育能力和教育智慧。在此,筆者就中職學校班級管理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作了一定的實踐研究。
一、班主任學習心理學知識,以良好的心態影響學生。
班主任應該能夠處理好兩個方面的關系——既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同時也重視自己的心理健康。通過一線的教學經歷,我深深的體會到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直接影響到周邊的人,教師心理不健康或有缺陷,就不能正確理解學生的行為,更無法巧妙地處理學生問題,輕則影響師生關系,重則可能傷害學生心靈,給學生留下終生無法忘記的烙印。因此,為了更好地教育學生,教師自己首先必須是心理健康的人,班主任更應該是心理健康、人格完美、三觀正的健康人。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以健康的心靈感染學生,以良好的心態影響學生,以淵博的知識和規范的行為教育學生。每一個學生身上都有教師為人處世的烙印,所以,班主任作為與學生朝夕相處的人,一言一行,對學生人格、心理都有潛移默化的作用。這就要求班主任必須有健康的心理,還要具備了解學生心理,掌握學生心態,幫助引導學生克服心理障礙形成健康心理的能力,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開拓自己的視野,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問題,以更平和的心態對待生活和工作中的不如意,把焦慮和挫折的不良情緒降到最低,才能真正擁有心理上的安全感。因此,班主任老師必須加強心理學知識的學習和加強個人素養的提升。
二、構建良好班級環境,引導學生健康發展。
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除受制于先天因素外,主要決定于后天環境因素的影響。良好的環境,對學生能起到引發、導向和定向的作用,因此,優化班級的種種環境,能引導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1)優化班級人際環境。在學校生活中,人際關系就是班主任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交互關系。這種朝夕相伴的生活,如果沒有和諧的“師生”、“生生”關系,沒有師生間的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沒有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愛護、寬容和理解,班主任工作便難以有成效,更不用說學生健康、全面的發展。因此,我在工作中針對某些學生不合群、人際關系緊張的問題,開展合作性活動,多組織集體性活動,特別關照性格孤僻的學生,引導他們逐漸融入集體之中,同時通過讓學生當“小助手”、“班級輔導員”、“我向班級提意見”、“我對學生發牢騷”、“找知心朋友”等師生、學生之間開誠布公的活動,構建一個和諧的班級人際環境。(2)優化班級人文環境。良好的人文環境,有利于將培養目標內化為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為此,我努力創造多種民主管理形式,通過做“特色班級長(文藝、棋類等)”、“每周一星”值日制度,使每個學生多形式、多渠道地參與班級管理事務。同時通過組織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開展各種形式的教育活動,如開隊會、心理專欄、心理講座、公益勞動等,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學習中形成濃郁的人文氛圍,克服不良的心理障礙,消除已有的心理疾病。(3)優化班級心理環境。學校培養人,不僅是要使學生具有高尚的品德、豐富的知識,同時,還要幫助學生形成完美的性格,成為個性心理上和諧發展的新人。因此,對處在性格形成時期的學生來說,在班級中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環境尤為重要。比如,針對學生沒有上進心、無目標的問題,開展理想和前途教育;針對學生缺乏愛心,對他人對集體冷漠的問題,開展“獻愛心”活動,通過幫助別人,讓學生體驗社會的溫暖,從而形成愛集體、愛他人、愛社會的良好心理品質。
三、重視班級實踐活動,緩解學生課業壓力。
中職學生是焦慮癥的多發人群,這主要是因為繁重的課業壓力和嚴酷的競爭形勢。中職學生怕與其他學生差距加大,也容易在努力的時候患得患失,害怕得不到應有的效果,陷入“在焦慮中落后,在落后中焦慮”的惡性循環。“生活不只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泵鎸@種情況,教師就需要合理地開展班級活動,讓學生跳出學習的“樊籠”,生活和學習節奏都慢下來,能有足夠的空閑時間放松或者思考自身的處境。在這樣的策略中,教師一是需要重視班會建設。班會是學生之間以及師生之間一個良好的交流平臺,定期舉辦主題班會,能讓學生放下戒備,敞開胸懷說出自己的煩惱,也能讓其他學生幫助有問題的學生想辦法,讓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感受到他不是一個人在戰斗,有人和他有著同樣的問題,也有人想要幫助其解決這一問題。這樣通過同學間的互動互助,能有效緩解學生焦慮情緒。二是重視課外實踐或者藝術表演活動的舉辦,這樣的活動能讓學生在全體師生的面前展示自己學習之外的另一面,有利于學生發現自身的優點,樹立自信心,也讓學生看到世界很大,除了學習之外,還有其他有趣的事物,從而有效轉移學生的焦慮情緒。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一個長時間不斷堅持的過程,也需要一個系統化、機制化的教育過程,因為學生心理教育問題的改變也需要一個不斷強化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保證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實效性。在日常的班級管理中,教師要始終做到以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為重心,從實際出發,一點一滴改善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