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兆宏
摘 要:陳培勛先生根植于民族文化、廣東文化,糅合廣東傳統音樂與西方鋼琴演奏技巧等創作了《雙飛蝴蝶主題變奏曲》,在保留傳統東方文化音樂結構的基礎上進行大膽、個性編創,促進鋼琴音樂蓬勃發展。《雙飛蝴蝶主題變奏曲》保留著廣東傳統音樂的精華,采用多種多樣的創作手法展現音樂藝術魅力,將鋼琴音樂表現力提升到更高層次上,讓《雙飛蝴蝶主題變奏曲》等一系列作品成為藝術院校學生必學曲目之一。基于此,本文簡述了陳培勛及其《雙飛蝴蝶主題變奏曲》,分析了《雙飛蝴蝶主題變奏曲》從引子、第一變奏至尾聲的音樂特征,營造了蝴蝶翩翩飛舞、相互交纏的場景,并且論述了音色和指法、節奏和速度、觸鍵等演奏技巧,塑造了形象生動的音樂形象、豐富了音樂內涵、多樣化音樂形式,無論為鋼琴演奏作品發展,還是藝術學習都提供了一定參考。
關鍵詞:陳培勛;《雙飛蝴蝶主題變奏曲》;音樂特征;演奏技巧
中圖分類號:J6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18-00-03
《雙飛蝴蝶主題變奏曲》是陳培勛先生的代表作,其來自廣東民間音樂作品《雙飛蝴蝶》《水仙花》等,改編江南小調,展現了花叢中蝴蝶翩翩飛舞、交纏之態,從低沉深厚、輕快明朗到溫婉動人。陳培勛先生將《雙飛蝴蝶》《水仙花》《茉莉花》等音樂作品及多種音樂風格相融合,吸收了西方鋼琴演奏的精髓之處,具有鮮明的藝術性、民間性、文化性等,是集各家之長并且能展現陳培勛先生熱愛家鄉、民族之情感的優秀音樂作品。
一、陳培勛及其《雙飛蝴蝶主題變奏曲》概述
(一)陳培勛簡介
陳培勛是我國著名的鋼琴家、作曲家,出生于中國香港,自小隨叔父學習鋼琴,先后在香港、上海等多地學習鋼琴與作曲,師從譚小麟,并且深入研究興德米特作曲技法,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后在香港、重慶等地的藝術院校任教,擔任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副教授、配器教研室主任等多職。陳培勛一生中創作了《迎春》《紅梅》《廣東音樂主題》《賣雜貨》《雙飛蝴蝶變奏曲》《從頭越》等多部優秀作品。在陳培勛的音樂作品中能感受到其深厚、濃郁的祖國情與家鄉情,充滿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與憧憬,根植于家鄉及民族歷史,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1]。
(二)《雙飛蝴蝶主題變奏曲》概述
陳培勛先生的鋼琴曲作品根植于家鄉音樂——廣東傳統音樂,將廣東傳統音樂與鋼琴曲深度融合,既是鋼琴音樂創作的重大突破,成為藝術院校師生學習的經典曲目,也表達了陳培勛先生對家鄉、民族、國家熱烈的愛。《雙飛蝴蝶主題變奏曲》創作于1953年,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一偉大盛事,陳培勛先生懷揣著對祖國成立的赤誠情感進行大膽創作,取材廣東地區的《雙飛蝴蝶》《水仙花》等民間音樂,其具有強烈、立體而鮮明的畫面感,描述了兩只蝴蝶翩翩飛翔、優美起舞之態,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廣東地區特色文化等,讓此作品富有民族性、藝術性與時代性。通過進行本土化與民族化改編后,能感受到陳培勛對民族及音樂的熱愛,既拓展了音樂藝術來源、多樣化鋼琴曲形式、豐富作品內容,還深化了作品主體與內涵。
二、陳培勛《雙飛蝴蝶主題變奏曲》的音樂特征
因社會、歷史、經濟、文化不同,所以東西方音樂具有顯著差異,西方古典音樂強調理性思維,具有結構嚴謹、節奏規整等特征。而東方傳統音樂重視感性思維,以“散板”等形式為主,具有結構隨意、布局自由等特征,但是形散神不散。陳培勛的《雙飛蝴蝶主題變奏曲》糅合了中西方音樂特性,在保留中國傳統音樂獨有結構的前提下,加入了西方古典音樂的曲式結構,具有多樣、自由等形式特征。
《雙飛蝴蝶主題變奏曲》包含引子共有9部分。
(一)引子
根據上文可知,《雙飛蝴蝶主題變奏曲》由廣東民間音樂《雙飛蝴蝶》改編而來,引子部分取自此音樂作品的首句,以此確定鋼琴曲主題、基調等,為后續變奏夯實基礎。隨著略深沉的八度和弦持續推進,樂調嚴肅、莊重且深沉,仿佛陳述一件重要之事。
(二)第一次變奏
相較于引子部分,第一次變奏靈動、多姿。鋼琴曲中各樂句不斷重復句句雙形式,前后呼應、相互影響,充分展現了“雙飛”,仿佛蝴蝶在交疊、纏綿且輕快地飛舞,6-23小節的音樂略顯輕盈、靈動之感。
(三)第二次變奏
第二次變奏仍以《雙飛蝴蝶》為基礎,采用卡農手法,一個聲部的曲調緊緊跟隨著另一聲部的曲調,相互交織融合。從第一次變奏的輕快靈動逐漸轉向了柔美、溫婉,鋼琴曲能展現纏綿、交纏而不舍的情感,24-42小節在速度、情緒上具有顯著變化[2]。
(四)第三次變奏
《雙飛蝴蝶》旋律較為鮮明,但是陳培勛先生逐漸加入了《水仙花》曲調,以十六分音符為主。第三次變奏音樂情緒變化較大,詳細來講其主要體現于:43-49小節高低聲部音樂輕快、靈動,宛如翩翩飛舞、相互追逐的蝴蝶;50-52小節音樂情緒產生了變化,略緊張、局促;而53-58小節音樂又變得舒緩、輕快,音色更加整潔、明朗。
(五)第四次變奏
此部分主要由59-93小節與94-107小節構成,在第一部分中,陳培勛先生通過處理速度與節奏等,采用左手色彩和聲塑造出浪漫多彩的氣氛,構建了一個甜蜜、溫馨的音樂夢境。隨著音樂層層推進,情緒持續疊加,在87小節處出現了小高潮,音樂連貫且順暢。在第二部分中,通過承上啟下完美過渡,順利進入主題,宛如簫聲的音樂悠遠、悠揚,代表由《雙飛蝴蝶》逐漸過渡到《水仙花》。
(六)第五次變奏
《水仙花》與《茉莉花》曲調較為相似,給人親切、柔和、質樸之感。借助左手強勁的八度烘托后,右手八度讓音樂正式進入高潮。
(七)第六次變奏
在整部鋼琴曲中,第六次變奏是最滂湃、磅礴且觸動人心的華彩段。在保留原樂譜特色的前提下加入裝飾性音,通過改進節奏拉寬旋律,情緒張揚熱烈,仿佛聆聽一段動人心魄的交響曲[3]。
(八)第七次變奏
第七次變奏調性產生變化,能進一步凸顯主題旋律并且回歸情緒,仍以《雙飛蝴蝶》旋律為主,在和弦高音部分張揚、雄渾地歌唱,宛如迎接熱烈而燦爛的結尾。聲部上行能朝著高音區推進,持續強化和弦力度。
(九)尾聲
陳培勛先生運用和弦取代單音,重新回歸引子部分,相較于前段音樂更顯輝煌雄渾,逐漸低沉且始終保持著飽滿狀態的柱式和弦結束了此鋼琴曲,讓人回味無窮。
陳培勛先生運用獨特技巧將東西方音樂元素融入《雙飛蝴蝶主題變奏曲》中,其富含著先進、豐富且多彩的音樂理念,展現了陳培勛先生的專業素養、文化底蘊、家鄉情懷等。
(十)旋律特征
綜上所述,《雙飛蝴蝶主題變奏曲》旋律輕快、多變且調式轉換較為輕松,各音樂段落速度、節奏、情緒較為鮮明,具有濃厚的藝術性與民族性。在旋律方面,此作品運用了復調旋律、線性旋律、粵調旋律等。例如,主調旋律與復調旋律相對應,其是由≥2條且具有獨立性旋律線構成的多聲部音樂。在此作品第二變奏部分主要運用了復調旋律,宛如人在對話,展現出蝴蝶的纏綿、浪漫之感。而線性旋律是民間音樂常見的一種旋律創作模式,以音樂橫向流動為主。當前,受傳統審美理念、傳統音樂文化影響,多數作曲家非常喜歡運用線性旋律,通過抑揚頓挫、多樣變化的音色展現音樂情感,在此作品的第二變奏中就蘊含著豐富的線性旋律。
三、陳培勛《雙飛蝴蝶主題變奏曲》的演奏技巧
(一)音色和指法應用
音樂音色主要基于人們的聽覺感官,同客觀物體振動息息相關。鋼琴作為弦槌擊弦發音樂器,能通過人類手指觸碰調整聲音,即不同觸鍵方式、力度等具有不同的音色。指法直接決定著樂句表達,并且還影響著音色旋律等。只有選擇合適的指法并進行合理編排才能增強手部的靈動性、降低手部壓力,能流暢、靈動地表達樂句。《雙飛蝴蝶主題變奏曲》主要由多小節構成,右手是單音旋律,左手是八度音程,各音樂符號上均有重音標記。右手演奏時,可讓大拇指與中指共同彈奏單音旋律,增加彈奏力量,讓曲調更顯莊嚴、厚重,能提高音響效果。
例如,演奏第二變奏時,因一部分樂句悠長、旋律溫婉,為了合理延長長樂句,可采用暗轉手指方法演奏,處于樂符時值時可通過同音換指保證樂句連貫、通暢;演奏第四變奏第二部分時,為還原洞簫清雅、悠遠的音色,演奏者應放松身體并且指腹低觸鍵[4]。
(二)節奏和速度技巧
節奏是音樂中具有規律性的運動,通過強弱交替展現樂感;速度是音樂運動速率。在音樂中,節奏與速度相輔相成、相互影響。
《雙飛蝴蝶主題變奏曲》在各變奏中均存在節奏、速度變化,以此轉變音樂情緒,但是演奏時不能肆意妄為,而是要深入探析,依照樂譜的速度標記、音樂情緒等選擇合適的節奏與速度。但是在保證樂曲節奏框架的基礎上,演奏者可靈活處理樂句,如第一變奏中存在快板,主要描述兩只蝴蝶自由追逐、飛舞的愉快場景,想要充分體現此場景應結合運用鋼琴和快板,但是又不能過于奔放與自由,應通過控制速度與節奏調整快板“萬馬奔騰”的暢快之感,避免出現盲目炫技現象;第四變奏將演奏速度控制在小行板和中板內,保持著88拍/min的節奏,并且將彈性速度設為曲譜面上的速度標記。但現實情況是,雖然在曲譜面上明確標注了88拍/min,但是為演奏者留出了演奏空間,可依據音樂情緒進行自由發揮。
(三)觸鍵技巧
在音樂作品中,旋律和節奏是最常見且重要的表現手法,宛如繪畫的色彩、雕塑的線條一般。塑造符合音樂作品及其形象的因素,是音樂家及演奏家的創作目標。在鋼琴演奏中,如何塑造多姿多彩的音色、合理調整觸鍵與音色的關系是演奏者關注的重點。對此,演奏《雙飛蝴蝶主題變奏曲》時應重點強調音色處理。
第一,跑動音型奏法。陳培勛先生在1-4變奏中運用了較多十六分音符跑動音型,演奏過程中不能僅借助手指力量地彈,顯得樂曲較為生硬,應依據音符特色合理調整身體、手腕等,調整指尖觸鍵速度、力量等,獲取輕快、明亮的音色,讓音符具有顆粒感。
第二,跳音奏法。當前在鋼琴演奏領域中,其是三大基礎演奏方法之一。《雙飛蝴蝶主題變奏曲》存在較多跳音奏法,演奏者應運用左手貼鍵跳音演奏。當前,跳音奏法主要分為三類。首先,手腕跳音,演奏家借助手腕力量驅動手指進行跳音,力量具有爆發性,演奏后應馬上放松。其次,前臂跳音,演奏者借助前臂、手腕力量跳音,力量強但是不能加速,第一變奏中leggiero以輕快為主,需要演奏者左手運用前臂跳音,右手運用手腕跳音;最后,指尖跳音,演奏者借助指尖力量進行跳音,具有靈活等特征,在第六變奏中演奏《水仙花》主題旋律時就需要運用指尖跳音方法進行快速、密集跳音,隨著音型方向調整力量,精準觸鍵,具有簡短、輕快的音響效果。
第三,歌唱性連奏奏法。連奏指的是持續彈奏沒有斷點,保證前后音不斷開,宛如雙腳交替行走一般。連奏看似簡單,但是“如歌”難度較高,需要演奏者合理調整下鍵速度、離鍵時間等。《雙飛蝴蝶主題變奏曲》第二變奏的復調旋律溫婉動人,需要采用歌唱性連奏奏法展現出綿延、動人、溫婉的音色。演奏時,演奏者應保持松弛自如的狀態,讓力量充分運用在指尖上,在手腕的轉動下,運用同一力量進行手指貼鍵演奏。此種演奏方法宛如按摩,一個琴鍵力量推動另一個琴鍵力量進行演奏,保證聲音穩定銜接,同時也應合理控制音量,保證連奏與力量能有效轉移,觸鍵過程中加深音和音之間的聯系。除了旋律,還要保證低音烘托效果良好,樂聲低沉、深邃,增強作品的層次感[5]。
(四)踏板技巧
鋼琴演奏時踏板能直接影響作品音響效果與風格等,能展現演奏者的專業素養與藝術修養。由此,部分群體將踏板視為鋼琴演奏的靈魂。在中國鋼琴音樂作品中包含著濃郁的民族音樂、傳統文化特色等,由此根據音樂作品風格、色彩等柔和西方和聲體系的踏板規律,從而形成獨特的演奏特色。例如,在第六次變奏中運用了民間音樂加花表現形式,通過改進節奏拉寬旋律。在此段落中,演奏者應根據和聲變化而調整踏板,保證未遺留前音和聲等,并且應保持各和聲踏板,不能輕易放松,此部分和聲具有良好的延音效果,更顯樂曲的磅礴、輝煌之感。結尾處結束時馬上松開,略顯生硬與單薄,并且未能展現民族音樂特色,應先松開手指,然后緩慢松開踏板,讓人感覺余音繞梁。
四、結束語
好的音樂作品離不開歷史文化背景,陳培勛先生的《雙飛蝴蝶主題變奏曲》以廣東地區民間傳統音樂為基礎,將多種作品、旋律、曲調、風格糅合到此作品中,是一次非常大膽、個性的創作,既能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具有動靜結合、多姿多彩等特色。演奏此鋼琴曲時,演奏者應了解此作品的音樂特色、掌握演奏技巧,根據作品特征選擇恰當的指法、觸鍵力度、踏板等,感受變奏魅力。此作品代表著東西方音樂完美融合,是傳統音樂改編曲中的代表作,也是世界鋼琴曲庫中富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經典曲目。
參考文獻:
[1]金悅.淺析陳培勛鋼琴作品《雙飛蝴蝶主題變奏曲》的演奏技巧[J].藝術評鑒,2018(10):5-6.
[2]姜璇.廣東民族音樂元素與鋼琴演奏技巧的融合——以陳培勛《雙飛蝴蝶主題變奏曲》為例[J].中國民族博覽,2022(10):165-167.
[3]薛欽,潘超.鋼琴作品《雙飛蝴蝶主題變奏曲》的音樂分析[J].戲劇之家,2019(30):62.
[4]姜晨,何珊.《粵曲<雙飛蝴蝶>主題變奏曲》演奏實踐分析[J].藝術評鑒,2020(14):73-75.
[5]黃嘉卓.陳培勛《雙飛蝴蝶主題變奏曲》演奏技巧及其音樂特征[J].文學少年,2021(1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