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東
摘 要:戲劇影視表演是凝練化的生命藝術,通過演員刻畫人物形象和表達劇情沖突,通過演員的話語、神情與行為,展現出戲劇的主旨和價值,進而給受眾刻畫生動的形象,傳達人物情感與主旨。傳統表演中過于虛擬化與程式化的表演,不適應于當下的美學意識,對戲劇舞臺藝術的開發和宣傳都有一定影響。本文重點研究戲劇影視表演藝術的實踐,為戲劇演藝事業的完善和發展帶來幫助。
關鍵詞:戲劇影視;表演藝術;生活化;戲劇化
中圖分類號:J9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17-00-03
在中國傳統戲劇演出中,演員通常是通過藝術化、虛擬化和程式化的方法完成演出,在表演藝術創作過程中比較強調的是對自身藝術表現形式的創作與研究,對觀者的藝術審美感受關心與注意相對較少。眾所周知,文藝特點的發展過程是有著明顯的時代特點的,文藝表現手法和藝術審美取向都具有時代精神特色,并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步發展與壯大。初期的傳統戲劇影視表演藝術由于深受中國封建社會士大夫階層審美情趣,再加上當時藝術審美要求的影響,所以常常呈現出高度虛擬性、獨具風格的特點。在當下的社會歷史背景下,傳統戲劇影視表演藝術的表現形式是必須改變的,以較為現實的生活化方法加以表現,以便于適應時代精神和社會大眾的審美需要。
一、戲劇影視表演藝術內涵與特征
(一)戲劇影視表演藝術內涵
人生是一切作品的靈魂,劇目也在其間,因此角色的人生真實是其劇作真實的“能量站”,能以人生常態反映劇目現實,才能增強劇目演出的吸引力,讓人們能夠隨著角色的表現深刻理解劇目內容。戲劇作品中反映現實生活的社會問題也比較多,而且比較貼近生活,所以也會被聽眾所認可。現階段,戲劇影視表演中不但沒有了中國戲曲的唱、做、打、舞的方式,而且還對表演者提出了更加特殊的要求——刻畫具有個性的身份。人物性格也變成了現代戲劇扮演者努力探求的首要任務。在表現方式方面,不少表演都做出了探討與嘗試,有些人明確提出了“生活式”的觀點,還有人明確提出“不是演戲的表現”的觀點,盡管在舞臺上還鮮見此種表現,但在電影電視中卻不稀奇,眾多人物形象一副面貌,幾種人物形象一種腔調,看來看去就是表演者本人,成了自身的表現,遠遠地脫離了藝術的基本規范,卻冠之“生活方式的表現”。當然,一切矯揉造作、浮夸生硬的表現只會讓人望而生畏,但千人一面的表現則會更使人感到厭煩。但是,怎樣使演戲具有“生命力”是一個大問題,讓導演塑造的角色也是“這一種”,即就像在他們周圍活生生的人,這是個有待探討與深入研究的問題。怎樣把日常生活中的行動與語言處理得更富有戲劇性,以及怎樣把極其“戲劇化”的劇情處置得更加逼真與可信,這都是值得一位優秀導演用畢生的藝術經驗來探索的。
(二)戲劇影視表演藝術特征
1.戲劇表演藝術特征
一是表演直觀性。通常情況下,為了更好地展現出表演藝術的直觀性特征,需要對其內在和外在表現形式進行分析,而這將會對戲劇表演藝術產生巨大的影響。
二是藝術的綜合性。在深入分析戲劇表演藝術的實際特點時,研究者往往會關注其綜合性。正常情況下,為了體現出更加理想的舞臺表演效果,戲劇表演藝術往往會在進行創作時,將演員融入表演中,與此同時,每一位表演者均需要對這種角色進行合理的控制,進一步體現出表演所具有的張力。而在這樣的氛圍感染下,觀眾也能夠更好地在表演中明確自己的位置。比如,在《茶館》這部戲劇藝術作品的表演實踐中,觀眾能夠被表演者帶入劇本的情境中,除了表演者自身的專業性之外,還和劇組的配合密切關聯,如燈光、音樂等。在有關氛圍的襯托下,這種戲劇表演才可以達到更加理想的舞臺效果,進一步體現出戲劇表演藝術的整體性特色,也就是綜合性。
三是隨機性。因為戲劇具有極強的基礎性,而且其隨機性也非常強,而正是如此,戲劇表演呈現出了非常顯著的不確定性特點。一般情況下,戲劇表演藝術的呈現場景主要是舞蹈,也就是演員需要在舞臺上進行現場直播。這樣的方式不但能夠增強觀眾之間的互動性,還讓整個表演具有了一定的不確定性。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深入探究戲劇表演藝術的整體性特點時,研究者能夠清楚地把握這種藝術形態所具有的不確定性特征,而對這一特征進行深入的研究,即可有效地改變戲劇表演藝術的內在形態,進而讓表演者面臨著巨大的挑戰[1]。
2.影視表演藝術特征
一是分鏡頭形式。在研究影視表演藝術的特點時,需要對其形式進行深度分析,進而明確表演背后所采取的分鏡頭形式。在實際的影視藝術表演中,分鏡頭形式主要是這種表演的內容和呈現形式,相對于戲劇表演藝術來講,這種藝術形式更加靈活。
二是熒幕的真實感。在全方位地觀察分鏡頭形式之后,需要更進一步增強熒幕的真實感。即使影視表演缺乏互動性,也必須和現實中相符的場景等產生聯系,進而更好地體現出表演所具有的真實性。
二、戲劇影視表演藝術實踐的思考
(一)認知與掌握時代主題
戲劇影視表演舞臺行為藝術生活化表現風格的探索,不可以離開現代主體。因為藝術表現形式是思想意識的表現,目的就是借由藝人自身表現傳達價值理念,從而指導其活動。這就需要戲劇影視表演舞臺行為藝術必須以現代主體為表現的主要內容,并以現代價值理念為導向,在戲劇舞臺表現中展示人物的生命意義與藝術形象。在傳統劇目中加入新的現代價值,以現代性的角度展示時代性和活力感。而表演者也必須以現代性的思想核心價值觀,加入演出的各種角色中,并通過更新和升華傳統主題,達到對演出主體的升華。而戲劇舞臺行為藝術必須包含以下四大主體元件,即表演者、觀眾、舞臺(演出場所)和敘事(情景)。演出屬于其中最關鍵的元件,表演者必須擁有相應的人物力量,才可以作為最順利的角色代言人。而戲劇舞臺行為藝術相比于任何藝術最主要區別就是人物,經過表演者的發揮,人物力量才可以得以展示與伸張,而如果表演者是缺乏演出的人物力量,則就不再是戲劇。所以,作為戲劇舞臺行為藝術的中心,表演者必須對戲劇主題擁有更深入的認識和體會,才可以更好地表現戲劇舞臺人物形象。
(二)實現對表演方式的創新發展
戲劇表現的核心內容是表現方法和表演技巧,而作為傳承性較強的文藝表現形式,在戲劇發展過程中產生了相應的行業標準和原則。在這種狀況下,戲劇表現的發展就會在客觀上受到相應的約束,多數情形下演出需要在固定的表現框架內,按部就班地去表現和刻畫角色人物形象。而在此背景下,戲劇舞臺表演藝術風格的創新和發展,就必須大膽地合理地突破傳統原則,合理地改造傳統舞臺,并主動而克制地引入了電影演出和話劇表演等傳統表現形態中的積極性元素。在情感空間的解放方面,表演者也需要大膽地把自己和角色形象進行融合,并以現代化的思路和視角表現情感,以便讓自己的心靈空間得到呈現。表現原則方面,演員必須形成以現實為基本的表現系統,演員在表現中要能真正流露出自己情感,并盡量減少夸張性、程序化的表演形式。同時,還必須加強對角色中立體人物形象的塑造,以較為復雜的表現方法,呈現出傳統戲劇中單一化的戲劇人物[2]。
(三)從生活常識與基本邏輯出發
演出過程中,表演者必須把人生故事的基本邏輯當作起點,表達完整和真實的生活化情境。演出,實質上來講是表現別人的生命場景和經驗,雖然故事內容和形式有虛構化、特殊化和意象化的技巧出現,但它也與生命理性有著必要的關系。這就需要表演者不但要了解人物的個性特征,而且需要謹記性格特征的真實外化。而戲劇舞臺等表現形式的背景人物性格都是以表演為載體所表現出來的,在這里也必然包括一些角色本人的情感經歷和個性性格。角色的表現就是從和真實一致的情境中展開的,并要求其達到與現實情境的結合,以進行自然真實、生活化的表現。比如,2018年12月28日上演的《秘而不宣的日常生活》,這部話劇在上映以后獲得了人們的盛贊,甚至被稱作是現代人生的心靈密碼。話劇舞臺的顏色是冷色調,進而向大眾傳遞出主人公的內心世界。這部話劇主要介紹的是當前男友出現后,女主人悲傷的心情以及想要改變當下生活的一種愿望。利用話劇演員簡單且多元化的表演,讓觀眾能夠深刻地感受到年輕人在面對著快速發展的社會,以及傳統和創新思維的碰撞。女主人的遭遇讓廣大觀眾不由感嘆話劇表演竟是如此的戲劇性,而這也是向廣大觀眾闡釋錯過的愛情在現實中也是存在的。
(四)利用生活細節與環境營造生活氣息
演出活動屬于一個創新的藝術活動,在演出過程當中,演員必須淡化自我意識,并把自身的思考模式轉入所要表演的角色上。在戲劇與舞臺表演藝術中演員的表現并非為了彰顯自己個人,而只是為了化身為角色,并構筑自己和角色之間的橋梁。當演員在裝扮人物時,就必須以自己對戲劇生命意義的理解和性格化的能力,進行合理的藝術構想,以便于選取與表現合適的表現形式,并經過舞臺行動,塑造出生動的人物形象。這一目標的達成,就要求演員加深對生活實踐的理解,并豐富自己的生存經驗和閱歷,以便于更進一步地產生與角色合作的興趣,從而確保了表演與角色之間的關系順利地融為一體。演員扮演人物的首要任務就是塑造人物個性,這樣演員在生活化的舞臺演出中,就可以更好地認識與表達人物,從而保證了演出空間和角色心理空間之間的自由轉換。
三、戲劇影視表演藝術的原則
(一)以人為本原則
盡管表演內容來源于日常生活,但卻并非表演的全部,因此戲劇加工要求演員在日常經驗基礎上,運用藝術表演手法反映生活真實,以落實對劇本表演的“加工”目標,其進行“加工”的主要目的是使觀眾既能了解劇本內容,體驗其藝術價值,也能縮短觀眾與劇本的距離,從而引導觀眾進入劇本、體驗劇目,基于此演員應遵循以人為本原則,從人民群眾的審美力、理解力、文化行為習慣等方面入手,適當加入社會生活化元素,以增強其戲劇表現效果[3]。
(二)精準生動原則
生活化元素也往往具備畫龍點睛的妙用,在《那年花開月正圓》中,周瑩把鼻涕抹到鞋底上的那個動作,既富有生命氣質,又可把周瑩的活潑可愛、不拘小節、充滿痞氣表現得淋漓出色,但是如果把這種生活化運用得太多,觀者便很容易產生審美疲勞,從而覺得周瑩痞氣有余、活潑可愛又不夠,而這一點在話劇舞臺上也同樣適用,應適當在表演中加入生活化元素,讓人物的形象更為飽滿,但同時也應保證相關內容準確生動,以防止它們成為演員的心理負累,從而影響觀眾關注及對劇目完整的評價。
(三)交互性原則
人物戲劇化的表現方式,要與劇目表現整體相結合,能滲透到劇情基調中,使劇目表現為統一整體,并避免對日常生活的真實性表現得過度消極。基于此,置身于話劇舞臺上的人物須遵循交互性原則,以保證其所表現“人生現實”與人物貼合,與話劇表現主旨一致,與其他人物“生命現實”去同存異,使人物在話劇中既矛盾又一致,以體現話劇的作品張力,并增加了人物作品吸引力。
四、戲劇影視表演藝術實踐路徑
“吃透”劇本明晰的基調。在日常生活中大量吸收了現實內容,使其表現的內涵更加充實,表現方式也更為自由,所刻畫的人物形象也更加豐富,一切都以戲劇內容為基礎,所有的表現形態也更加梳理有章,從現實中投射人的影子,讓讀者在看話劇演出之后,通過日常生活中現實的內容,和話劇舞臺形成了一定聯系,從而增強了話劇表演吸引力。
在日常生活中汲取表現方法,反映人物的真實性。人們認為最高藝術級別的“表現”,并非讓觀者覺得表演者好像一個人,只是覺得他就是一個藝術形象,這些藝術形象可能是人,也可能是一棵樹、一只哺乳動物、一個空間等,怎樣才能到達這些“真假莫辨”的表現境地,則需戲劇藝人從日常生活中汲取演出經歷,深入了解日常生活、仔細觀察日常生活、感悟日常生活,用日常生活成為其戲劇表現的“能量站”,使導演戲劇表現得更加逼真。
不斷探索,銳意進取。停滯于觀念階段的戲劇表現,不能讓人發現和理解,因此戲劇影視表演者應創新和嘗試,在演出時把握其戲劇化元素融入程度,并和其他表演者一起研究、分析融入分寸,讓戲劇表現更加流暢、自由、逼真,表演者將在創新實踐中體驗塑造角色帶來的成就感,為提升其藝術感悟力打下基礎,并幫助其進一步積累生活化演出經驗,為提升自身戲劇人物戲劇化演繹水平打下基礎[4]。
五、結束語
戲劇舞臺表演工作從某種意義上,是要求借助演員夸張的行動與語言,來展示角色心靈和刻畫形象的。在目前的歷史背景下,積極探索生活化的話劇表現風格,是實現話劇藝術發展和創新的重要途徑。話劇舞臺藝術表現工作,必須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把握社會問題,要先進行演出形式的創新性開發,并主動地引入現代舞臺藝術手段。從演員的視角出發,要加強他們對戲劇社會問題的探索研究,以生活化的表現方式贏得社會廣大觀眾的認同和興趣,在互動創新的方式下完成戲劇舞臺表演工作的創新和發展。行為藝術的活式和戲劇性就如同水和舟,如果脫離生活它就沒有破浪前進的舟,如果過于活式它不能成為天邊閃動的亮點。戲劇影視表演能在整個舞臺藝術的活動中演變為觀眾最喜歡的表演形式之一,其根本原因在于這個表演形態能夠完整地表現演員對人生的認識,表現演員的人文思想和精神。
參考文獻:
[1]臧笑楠.影視表演與戲劇表演之藝術相通及其意義探究[J].作家天地,2022(28):153-155.
[2]王佳.淺析戲劇與影視表演藝術的異同[J].當代戲劇,2022(04):73-76.
[3]才忠全.淺析戲劇表演藝術與影視表演藝術的異同[J].戲劇之家,2022(12):16-18.
[4]袁芳.藝術視角下觀察生活與戲劇影視表演的關系及應用研究[J].鞋類工藝與設計,2021(16):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