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昕彤
摘 要:在綜合大學音樂學院中,技能專業課是學院日常教學安排中十分重要的課程之一。按照技能專業來區分,主要分為聲樂、鋼琴、器樂幾大塊,再細化下去器樂專業又可以分為民樂和西洋樂中的各類器樂,這些專業一般都有匹配的專業課教師。隨著國家對藝術發展的大力支持、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綜合大學中音樂專業的學生人數也在持續增長,探索器樂專業課程教學中學生存在的問題及思考相對應的教學策略,讓民樂課有更加合理的設置,讓學生盡可能全面發展也逐漸變得重要起來。本文就綜合大學音樂學院民樂專業學生在專業課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教學對策,希望能夠在提高學生專業能力的同時也能提高綜合大學民樂專業課堂質量。
關鍵詞:民樂專業;綜合大學;課堂問題;教學對策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18-0-03
就目前素質教育的發展現狀來看,高校已經成為我國民族樂器教學的核心部分[1],無論是在專業音樂學院還是綜合大學的音樂學院中,技能專業課都是培養方案中的重要部分,也是音樂生學習的重中之重。通過近幾年對專業課的課堂總結,我們發現民樂專業的學生在課堂中普遍存在一些問題,這也導致了課程進度、教學質量等相應出現問題,慢慢的學生學習效率及對專業課的重視與興趣度就會下降。
一、民樂學生專業課中的問題
(一)基本功參差不齊
基本功是學習器樂演奏的最基礎,它就像房屋的地基,打得越扎實樓房越穩固,建得越高。相比音樂學院附小、附中學生首選的全國各大專業音樂學院,綜合類大學音樂學院的生源會顯得更加不穩定。
導致生源不穩定的主要因素有兩點,一是考生報考的動機不同。一般來說,報考音樂專業的學生多數是有一定的器樂學習基礎,并且希望在音樂這方面繼續學習深造,繼而在高考中選擇報考綜合類大學的音樂學院。這類學生小時候會學習器樂演奏作為課外興趣,他們有的跟隨專業教師上小課,有的跟隨琴行、教育機構上小組課或集體課,不論怎樣這類學生都有一定的器樂學習基礎,其基礎能力也會因為自己的天賦、教師質素、學習環境等差異而參差不齊。也有一部分學生,屬于臨時選擇報考藝術專業,他們的文化成績偏低,希望將藝考作為“跳板”幫助自己考上更好的大學。這類學生中有不少是高中才開始接觸樂器的,他們零基礎,接觸器樂演奏的目的性非常強,就是參加藝術聯考,因此學習內容都是非常應試的,基本功如何可想而知。由于需要學習的科目多,準備時間也短,為了應試許多學生不得不選擇性地放棄一部分基本功的訓練,將時間節省出來專門練習考試的重點內容。如果他們不能在大學中有更合理的學習指導,那就會對他們未來在這個專業繼續深造產生影響。
二是考生自身基礎差異。前面一點也講過,起初學習的動機不同,造就了學生的學習方式不同,從而導致他們的基礎千差萬別。對于從小當作興趣學習,一步步決定成為音樂專業學生的考生來說,他們的啟蒙教師以及自己課后的練習是導致他們基礎差異的重要原因。這類學生并不一定原本基本功都不好,而是他們在聯考前大量集中備考那幾首曲目,反復摳細節已經稍感枯燥,大學入學后就更加渴望學習到更多不同的作品,注意力大多放在音樂作品的旋律以及學習的數量上,反而容易忽略掉最基本的要素,如音色、音準、節奏等,久而久之其基本功就會越來越薄弱,導致他們上了大學反而覺得自己有一點退步。對于臨時決定參加藝考的學生來說,器樂學習本就是“半路出家”,為了趕聯考進度,優先保證演奏的完整性、完成度,對基本功的忽視也是必然的,因此基本功比其他學生要弱很多。
(二)識譜能力薄弱
讀譜識譜是我們學好器樂彈奏的重要技能,識譜能力越強,器樂學習的進度就越快,阻礙就越小,從器樂學習的持續性來看,識譜能力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在校期間對器樂的學習熱情。中國傳統的民族樂器如古箏、竹笛等,其入門都是從簡譜學習開始的,從準備藝考開始學生對于五線譜知識的接觸僅局限于視唱練耳、樂理等課程,其使用程度和頻率遠遠不夠支撐他們在進入大學后進行熟練的器樂作品識譜。
隨著世界文化的融合,近年來民樂作品的學習除了各流派的傳統曲之外,也增添了不少新創作的作品,尤其是重奏合奏、鋼琴協奏、交響樂協奏等演奏形式熱度的持續上升,五線譜逐漸成為新的民樂作品主要的記譜方式,也正因如此,在校的學生想要“避開”五線譜,還能把專業學精更是難上加難。另外,為了在大學中跟上識譜進度,部分民樂學生會在五線譜上標記簡譜數字,以此幫助自己認音,更有少數學生會在網上搜索樂譜的簡譜版,課上課下偷偷用簡譜識譜,為了減輕自己的壓力而自欺欺人。要知道網絡上五線譜作品的簡譜版多是個人譯譜,相比于原版的五線譜,會出現許多翻譯錯漏,這不僅對識譜能力的提升沒有幫助,還會大大增加樂曲學習的難度,影響學習效率及效果,可見因識譜能力薄弱而帶來的學習弊端不小。除了學習難度大大增加,識譜能力的欠缺也會讓學生逐漸跟不上原本安排的學習進度,從而被大大限制了樂曲的學習范圍、被嚴重消耗課堂的學習熱情,繼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因此加強識譜能力儼然成為民樂專業課上學生的一大挑戰。
(三)演奏含蓄缺乏表現力
眾所周知,音樂學科中無論是聲樂、鋼琴、器樂還是其他任意一門技能專業,都是與“演”字息息相關的,這里的演可以是演唱、演奏,也可以是聽覺、視覺的表達,那么器樂演奏的表現力也會是課堂中需要著重關注的一點。
在綜合大學民樂專業課上,我們發現學生大多還是更注重作品學習的“進度條”,對于演奏處理、肢體表現力等方面缺乏重視。一是因為學生在高中時期緊張于準備藝術聯考,學生備考階段多少有些應試。而聯考為了保證公平性往往都是以拉簾的形式進行專業科目的考試,這也導致準確率、完成度、節奏音準、音色這些都排在了備考要點中靠前的位置,而表現力、肢體語言等方面就被排在了備考要點的末尾甚至并不在要點之列。學生在幾年的練習中不夠重視表現力的訓練及提高,或者說習慣性忽視這方面的問題,寧愿花多數時間在考試作品的完成度上,也基本不會花費額外精力在表現力的提高上。這樣的習慣性忽視,除了少部分天生有樂感有表現力的學生外,大部分學生在進入大學后,表現力欠缺、演奏含蓄內斂等短板就一一顯現,他們也會繼續自動無視,降低表現力的存在感,這對于器樂學習來說是很大的阻礙。
二是綜合大學民樂專業的學生多是由學興趣轉為學專業,或是臨時決定加入藝考大軍進行突擊沖刺,考入理想的綜合類大學必須保證文化成績,備考藝考的同時還要兼顧文化課學習備戰全國高考。這類學生兩頭抓已屬不易,且身處中學校園,最多的演出就是學校偶爾舉辦的慶典活動,沒有精力到處參加比賽,更沒有很多參加大型舞臺、集體演出的資源和機會。表演接觸的少、與他人的對比少,自然就會難以發現自身表現力方面的問題;再者因為他們沒有從小在專業的演出環境中受熏陶,演奏經驗不足,就會導致自己的表現力有所欠缺,即使學生后來有心提高卻也不太知道如何去做,甚至努力做了卻自覺夸張和業余,慢慢地也就不愿意再在上面多花心思。
二、民樂學生專業課教學對策
(一)因材施教,兼顧差異
演奏是一門藝術,這種藝術從開始發展到成熟是一個極其艱苦的過程,一旦形成了自己的習慣狀態,無論好壞,要想改變是比較困難的[2]。剛進入高校學習的民樂學生,就像是一塊粗略雕刻過的玉石,如若針對各自的形狀加以細致雕刻,不僅能改正原來的缺點,更能打磨出其隱藏在深處的光澤,這正如教師在民樂專業課堂中堅持因材施教,兼顧差異,打磨學生的過程。教師對學生進行單獨教學,以高效專業、個性化的方式提高學生在技術、表現力和作品理解上的綜合演奏水平,以培養學生成為一名成熟的演奏者為目標[3]。
由于學生的教學背景、學習習慣、知識基礎不同,學生在課堂上的接受程度、學習效果也不盡相同。薄弱的基本功限制了學生學習的曲目難度,以古箏為例,左右手觸弦深淺、角度會限制演奏中音色的呈現;手部力量會限制演奏爆發力和耐力的呈現,那么遇到大型作品或連續演奏曲目時就會顯得心有余力不足;手指靈活度、雙手配合能力等會影響演奏的完成度,如慢板很好但快板上不去速度,而失去了作品原有的味道;再如音準概念不強,會直接影響學生對按滑音程度的判斷,這些都屬于基本功不足帶來的問題。
大部分綜合院校音樂學院的培養方案中,專業技能課程都是以一對一或一對二的形式開展,針對民樂學生這種基本功參差不齊且弱點不盡相同的情況,專業課教師就需要充分利用好小課機制,堅持因材施教,兼顧差異。觸弦不標準、靈活度不好等手部問題多的學生,教師可以課上多花時間講解、示范、手把手教,并布置針對性練習曲,保證教學任務的同時盡可能提高基本功。對于演奏沒有爆發力、耐力等力量上缺乏的學生,教師可以找出其缺乏力量的根本原因,并根據原因建議學生有效鍛煉或教授正確發力方法。對于音準、節奏等聽覺上基礎差的學生,教師則可以反復加深學生對音準節奏的正確記憶,必要時可以聯合視唱練耳或其他學科教師對學生訓練,充分發揮學科之間的互動性,將學科教育的能力發揮到最大。除了堅持因材施教,教師也需要通過自己對所有學生學習狀況的跟蹤,靈活掌握教學內容,在針對性輔導之余兼顧到整體教學進度,保證同一年級同一專業的學生學到的知識量相當。
(二)由淺入深,逐步遞進
五線譜的重要性已不用多說,然而會看五線譜和會視奏五線譜還是有很大差別的。大學中的民樂專業課學習會更加專業,曲目難度也會較大學前大很多,五線譜作品也是不可避免會在其中,學生若是五線譜的識譜能力弱,便會大大影響練習效率及進度,久而久之更會影響學生的自信及興趣,不愿意再去練習、彈奏。針對這樣的問題,民樂專業教師應有意識地將五線譜與簡譜作品穿插布置,對識譜能力很差的學生,課上教授學生識譜技巧。同樣以古箏專業為例,古箏是首調概念的樂器,以簡譜識譜,而五線譜是固定調識譜,在定調認弦上有很大區別,教師可在前期督促學生練習五線譜看譜,熟悉并快速反應各個音的位置,并教授學生如何快速有效地將五線譜的音直接對應在21根琴弦上,而不是通過從五線譜“翻譯”到簡譜再“翻譯”到琴弦上,如此能大大提高學生識譜的效率,從而有更多時間練習基本功、表現力等其他難點。作品布置方面,五線譜識譜遵循由淺入深,由短至長的原則,力求穩扎穩打,待有一定基礎再加大難度,逐步接觸鋼琴協奏曲,提高和培養學生縱向看譜的能力和習慣。一旦識譜熟練,就會大大提升學習效率,減輕學業壓力,從而降低學生被識譜困難所帶來的負面情緒,綜合提升學生的能力,為接下來幾年的學習定下良好的基調。
(三)注重實踐,引起重視
實踐出真知,在學習民樂等技能專業的學生這里也是非常重要的,對于表現力弱、演奏含蓄內斂的學生更是要緊。這里的實踐不僅僅是指參加比賽、演出等集體活動,也可以指學生自己課后為提高自身素質而獨立開展的各種學習行為。一方面,教師應多給予學生更多的鼓勵和幫助,鼓勵他們積極參與校內外各項比賽及演出,提供各類信息資源,不定時組織學生間的集體觀摩。實踐過程中,教師也要引導學生養成多聽多看多反思的習慣,發現自己的不足,學習別人的優點,讓優秀的學生與積極的互動氛圍影響帶動稍弱的學生,也讓他們在不斷的實踐中放松心態、提升自信、逐漸敢于表現自己,肢體方面的表現自然會更加放松自信。另一方面,除了多參加集體實踐,個人的實踐行為也很重要,肢體語言不自然、表現力差的部分原因也來自學生的“不自知”。練琴往往是在琴房獨自練習的個人行為,學生的注意力都在譜子、手口等細節部分,又是學生有意識去練習肢體表現力,但往往心中所想與實際情況會有差距,肢體、協調性真正如何自己渾然不知,由此就需要從其他方面入手幫助學生。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錄制練習視頻提交并自己回看,這樣既能發現學生短板掌握學生實時動態,也能讓學生發現自身缺點從而達到自省的效果。充分利用網絡資源也是一條有效途徑,如今網絡發達線上資源豐富,專業演奏的視頻音頻非常多,民樂專業學生可以從模仿優秀的肢體語言和音樂處理開始,在練習時擺放鏡子或打開手機前置攝像頭對著自己,隨時監控自己練琴的表現、狀態,慢慢摸索,逐步形成自己的演奏風格和特點。教師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在教學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也是一個不斷反思的過程,學生在實踐中養成多聽多看多學多思的好習慣,潛移默化地提升對表現力的重視程度,也能在不斷累積的成果中提升自信,養成良好的演奏習慣,促進師生共同成長。
三、結束語
民樂專業的學習是一個長期且反復練習、不斷打磨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不但講究掌握正確的方式方法,也非常需要良好的心態和極強的毅力。進入大學成為一名專業音樂生,若能得到教師正確的指導引導,加上自身努力,學生的專業能力將有可能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民族器樂教學被賦予了新的意義,在課程構建和人才培養方面需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中華美學精神[4]。作為民樂專業教師,也需要充分利用線上傳媒資源、共享線下演出比賽等實踐資源,將課上教學與課后監督結合,時刻從一線課堂中發現、總結問題,實時調整教學方式教學內容,還要重視學生的專業技能、培養學生良好的練琴習慣及演奏心態,使學生建立強大的專業自信,進而為學校、為社會培養更多優秀的民樂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黃聞繪.高校民族器樂教學模式研究[J].黃河之聲,2019(22):36-37.
[2]馬玉昆.淺談民族器樂的教學[J].黑龍江高教研究,1995(01):81-83.
[3]李佳.“互聯網+”背景下高師音樂教育鋼琴集體課探究[J].藝術大觀,2022(35):124-126.
[4]雷沫.四川文理學院民族器樂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藝術評鑒,2023(03):1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