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莉 部聰陽 楊虎 陳立輝
摘要:以十三五期間蘭州市高新技術企業為樣本,從發明專利授權量、研發加計扣除、科技活動人員等對不同技術領域高企進行分析,發現蘭州在航空航天、核應用、新材料領域高企研發優勢突出,生物醫藥、新能源領域高企表現中規中矩,電子信息、光機電、環境保護領域高企較其他領域有較大差距。同時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從研發能力、新產品產值、利潤、政策支持、技術因素、財務因素對蘭州地區649家高新技術企業發展能力進行評價研究。
關鍵詞:十三五;高新技術企業;發展能力;主成分分析
中圖分類號:F276.44????????????????????????? 文獻標志碼:A
十三五期間,蘭州地區高新技術企業實現快速增長,從2016年229家增長到2020年644家,年均增長率為30%。高新技術企業培育發展作為蘭州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載體,對其創新能力進行量化評估,分析存在問題并提出針對性建議,對發揮高新技術企業優勢、加快蘭州市科技創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國內對高新技術企業評價的相關研究很多,劉夏等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對吉林省高新技術企業創新發展指數進行評價研究[1];張麗佳等利用模糊綜合評價對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研發、創新、決策管理、市場能力進行評價[2];孫紅軍等運用主成分分析、傳統空間馬爾科夫鏈等方法,對中國城市群高新技術企業創新能力的區域差異與時空演進做了詳細分析[3];侯麗珠等利用目標值法對天津市科技百強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創新能力進行評價研究[4];吳秋菊等運用多層次綜合分析對廣西高新技術企業綜合能力進行分析[5];田明運用DEA(數據包絡分析)對貴州省高新技術企業 R&D 效率進行分析[6]。而對“十三五”期間蘭州地區高新技術企業發展進行持續跟蹤研究的較少,基于此,對2016年~2020年蘭州地區高新技術企業的數據進行分析,研究蘭州“十三五”期間高新技術企業的變化情況,從而為蘭州市決策層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此外,應用主成分分析法,對十三五收官之年的2020年蘭州高企具體發展情況進行分析,反映蘭州高企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的優勢與不足,為各級領導和部門科學決策提供數據支撐。
1數據來源
研究數據主要來源于2016年~2020年火炬統計調查數據。
2評價結果與分析
近五年蘭州市高新技術企業私營企業占據半壁江山,2016年占比45.41%,2020年達到60.87%;國有企業約占一成,2016年36家、2020年74家,占比為12%左右(2020年)。
見表1所列,從人員規模看,蘭州近幾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主要集中在50人以下的小企業,占比將近八成,其次是人員規模在100人~300人之間的中型企業,新增占比17%左右,300人以上的大型企業僅新增3%左右。這也反應出蘭州地區大型企業基本完成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目前培育的中小型企業發展迅猛,在研發人員和研發投入方面奮力追趕,中小型企業正逐漸成為近幾年蘭州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的新興力量。
從技術領域來看,近五年蘭州高新技術企業各領域分布較為穩定,就2020年來看,電子與信息領域高企數量達到293家,占比45.5%;其次為其他高技術,占比15.84%;光機電一體化居第三位,有71家,占比11.02%;新材料、生物醫藥、環境保護、新能源、航空航天、核應用技術領域的高企占比分別為7.61%、7.30%、6.37%、5.12%、0.78%、0.47%。
發明專利授權量是衡量高新技術企業非常重要的一個指標,蘭州市2016年授權的發明專利共計235件,2020年312件。從技術領域來看,蘭州2020年授權發明專利最多的領域集中在新材料、航空航天、電子信息類,分別占當年總授權的20.51%、20.19%、19.55%,新材料領域表現尤其突出,2020年比重較2016年比重增加將近12個百分點,更值得一提的是航空航天領域僅5家高新技術企業以不到0.8%的高企體量貢獻了自身25倍的發明專利授權量(20.19%)。環境保護領域當年發明專利授權量為0件,該領域高企需要加大研發力度,增強自身競爭優勢。
高新技術企業享有各種稅收優惠政策,從享受的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減免來看,2016年蘭州高企享受高企所得稅減免996.56萬元,2020年1971.5萬元,是2016年的將近2倍。2020年蘭州航空航天領域的高企以0.8%的體量享受自身13倍的高企所得稅減免196.5萬元;其次為新能源領域的高企,以5.12%的體量享受自身2倍的高企所得稅減免224.2萬元。
從享受的研發加計扣除所得稅減免來看,2016年蘭州高企享受減免476.25萬元,2020年為2274.3萬元,將近5倍,年均增長率48%,高于高企數量30%的增長率。航空航天領域高企依舊表現突出,2020年蘭州航空航天領域的高企以0.8%的體量享受自身14倍的研發加計扣除所得稅減免250.9萬元,核應用技術領域高企以0.47%的體量享受自身6倍的研發減免61.4萬元,環境保護領域企業表現較差,以6%的體量享受僅0.29%的研發加計扣除。光機電一體化、電子信息領域高企同樣需要在研發方面發力,趕上其他領域的研發步伐。
從科技活動人員來看,2016年蘭州高企科技活動人員有10573人,2020年增加到18927人,變動幅度不大。航空航天領域仍然表現突出,2020年蘭州航空航天領域的高企以0.8%的體量貢獻自身11倍的科技活動人員,核應用技術領域高企以0.47%的體量貢獻自身5.4倍的科技活動人員,電子信息、光機電、環境保護領域高企科技活動人員少于其他領域。
綜上可知,近年來蘭州航空航天、核應用、新材料領域高企研發優勢明顯,在科技產出(發明專利)、科技投入(科技人員)、稅收優惠(高企所得稅減免、研發加計扣除)方面均有不俗表現,而生物醫藥、新能源領域表現中規中矩,仍需進一步發力,電子信息、光機電、環境保護領域需要加大研發力度,縮小與其他領域的差距。
3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就是通過“降維”,選出較少的主成分代替指標量較大的初始數據,同時保證解釋力度的一種統計方法。
3.1統計原理
第i個主成分是初始指標的線性組合:
設第k個主成分的方差占總方差的比例為pk ,則有:
主成分的計算公式為:
3.2指標體系
下列指標作為評價核心競爭力的依據:人力資源、財務資源、研究與開發能力、創新能力。各指標的具體構成見表2所列。
通過對初始數據進行分析,得出前六個主成分包含的原始指標系數見表3所列。
首先對主成分進行命名,如圖1所示。第一主成分主要包含高新技術企業研究生人數、專業技術人員、科技活動人員、科技活動經費支出、使用來自政府部門的科技活動經費、當年申請專利受理數、期末擁有有效專利數,命名為研發類主成分。第一主成分?。ㄘ撝担诳萍蓟顒咏涃M支出占營業收入比重高、期末擁有有效專利數多、碩士以上人員比例高、科技活動支出獲得政府資金支持程度大、新產品銷售收入比例高、科技人員比重大、專業技術人員比重大的企業。
第二個主成分包含的主要是科技人員比重、新產品產值率,命名為新產品產值類主成分。第二主成分大(正值)對應于當年專利申請受理數多、科技活動人員多、碩士以上人員比例高、新產品產值率高的企業。
第三主成分包含銷售利潤率、科技活動經費支出占營業收入比重、新產品銷售收入比例,命名為利潤類主成分。第三主成分?。ㄘ撝担诳萍蓟顒尤藛T多,科技活動支出獲得政府資金支持程度高的企業。第三主成分大(正值)對應于碩士以上人員比例高,使用來自政府部門的科技活動經費多,當年專利申請受理數大的企業。
第四主成分包含科技活動支出獲得政府資金支持程度,命名為政策類主成分。第四主成分大(正值)對應于專業技術人員比例高、銷售利潤率高的企業,第四主成分?。ㄘ撝担谛庐a品產值高的企業。
第五主成分包含專業技術人員比例,命名為技術類主成分;第六主成分主要包含資產負債率和總資產周轉率,命名為財務類主成分。
4結論與討論
4.1研發實力是企業的主導
高新技術企業的認定標準對研發經費投入和研發人員做出了門檻認定,這從一開始就意味著研發是高企在市場競爭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本研究中反應企業研發能力的指標包含于第一重要的主成分中,貢獻率占28%,是影響高新技術企業發展能力評價的核心指標。企業研發是人、財、物的投入,企業的專業技術人員、科技活動人員、科技活動經費支出、擁有專利數直接影響著企業的研發能力,只有保持研發人員經費的持續投入,企業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4.2研發轉化是企業保持活力的重要因素
相對于初始的研發投入,企業的最終目的還是要落實到新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包含原始變量14%信息的第二主成分反映了從研發到實現新產品產值轉化對高新技術企業經營效果的重要影響作用。高新技術產品,是國家省級領域重點范圍、技術領域的全新產品,代表著高技術含量、強競爭優勢,是高新技術企業區別于其他企業的核心競爭產品。高企面對日趨變化的市場需求,需不斷變革推出新產品,創造營收,以支撐企業未來的進一步發展。
4.3營收利潤是企業生存的根本
反應原始變量信息11%的第三主成分反映出了銷售利潤率、新產品銷售收入比例等利潤因素,企業只有不斷競爭并將投入轉化成利潤,才能形成長遠發展,否則將面臨淘汰。所以,要提高企業發展能力,就必須在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基礎上努力開拓市場營銷渠道、拓展市場空間、增強企業產品的市場適應能力,從而滿足市場需求。
4.4政策引導是當前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關鍵
政策性因素是高企發展比較重要的影響因素。政府推出的直接補貼和研發加計扣除等政策,尤其制定的高新技術企業研發門檻,對大中小型企業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政府應組織專業人員,利用市場數據,隨時對高企進行持續追蹤,根據企業不同規模、不同領域推出更精準的政策支持,讓高企處于較好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 劉夏,王欣,陳舒,等.吉林省高新技術企業創新發展指數評價研究[J].河南科技,2022,41(9):131-135.
[2] 張麗佳,徐逸天,侯紅明.基于模糊綜合評價法的高新技術企業評價[J].科技管理研究,2014,34(8):56-59.
[3] 孫紅軍,趙祚翔.中國城市群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區域差異與時空演進[J/OL].科技進步與對策,2022:1-11[2022-10-15].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2.1224. G3.20220825.1010.006.html.
[4] 侯麗珠,高文,趙紅美,等.天津市科技百強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創新能力評價研究[J].天津科技,2020,47(5):8-11,15.
[5] 吳秋菊,劉移山,卓志昊.廣西高新技術企業評價研究[J].企業科技與發展,2020,463(0):1-3.
[6] 田明.貴州省高新技術企業集群 R&D效率研究[J].特區經濟,2018(10):1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