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黎萍
[摘要] 主動力行指向兒童自我負責、自我管理、獨立思辨,并能夠在躬身實踐過程中認識自己、超越自己。筆者在帶班育人過程中,借助班級特色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力行,提煉所在班級的核心價值取向,構建學生價值理解、價值認同、價值建構的班本范式,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達到內化于心、外顯于行的效果。
[關鍵詞] 核心價值觀;主動力行;引導建構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任務,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現實選擇。班主任是學生成長發展中的“重要他人”,在班級育人過程中,加強和推進基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涵的班級核心價值觀的引導建構,做好學生人生成長引路人的價值取向尤為重要。
一、班級核心價值導引的目標定位
青少年處在價值觀形成的基礎階段。班主任作為班級建設的組織者,應捕捉教育關鍵期,鼓勵學生從點滴小事做起,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自己為人處事的基本遵循。
(一)“從善如登,從惡如崩”——高尚品格
習近平勉勵廣大學生“要自覺加強道德養成,從小就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種子在心中生根發芽,把國家、人民、民族裝在心中,注重養成健康、樂觀、向上的品格”。這是落實立德樹人、育人鑄魂的需要,是回歸教育本源的需要,是提升育人品質、提升青少年核心素養的需要。這就要求班主任在班級文化建設、氛圍營造、活動組織中引導學生主動力行,學會應對各種困難和挫折,培養不畏艱難、頑強奮進的意志品質。
(二)“心存家國,立身立德”——奉獻祖國
習近平指出:“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是一個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立德樹人少年時。在德育實踐活動中,引導學生認識到國家的強大離不開人民的奉獻。在學生心頭種下一顆愛國的種子,將愛國情轉化為報國行,好好學習,奮力拼搏。學生在參與中成長,體驗中收獲,尋訪中體悟,最終成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三)“學如弓弩,才如箭鏃”——熱愛學習
習近平強調:“夢想從學習開始,事業靠本領成就。”在班級文化建設中,引導學生把握學習的黃金時期,如饑似渴、孜孜不倦,有字之書為引,無字之書為源,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價值與快樂,體會責任與擔當,讓勤奮學習成為遠航的動力,在學習過程中發現自我,為人生之路奠定堅實的知識基礎。
(四)“惟變所出,萬變不從”——創新思維
習近平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作為新時代教育工作者,需打破常規思維,將創新思維帶進課堂,帶進班級日常管理和活動,讓青少年成為集體生活的主角,鼓勵學生主動探索、大膽創新,面對真實問題尋求多重的解決辦法,敢思、敢為,喚醒成長的內在自覺。
二、班級核心價值追逐的困境探尋
班級是學生社會化成長的主陣地之一,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切實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青少年認識、行為的有機統一還面臨著不少困境。
(一)機械記憶,囫圇吞棗
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常以靜態宣傳的方式向學生介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學生自讀墻壁宣傳欄、文字抄寫、機械記憶、“填鴨式”教學講解,對行為習慣養成不足的學生進行懲罰式抄寫等。類似的方式缺少對學生主體性的尊重,缺少對育人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的探尋,缺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的理解、認同及學習領會過程中的循序漸進,將會造成與教育初心背道而馳的局面。
(二)各自忙碌,缺少融通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班主任與各學科教師之間缺乏有效銜接,缺少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核心價值觀教育合力的基本意識。學科教師缺少立德樹人、學科德育的理念,育人過程中容易忽視對價值觀的有效轉化以及對學生價值觀內容學習過程中積極性和主動性的調動。
(三)易貼標簽,以偏概全
日常教學生活中,很多班主任為鼓勵學生迅速識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常常將價值觀內容與學生生活相結合:升旗時講話就是不愛國,作業沒寫就是缺少誠信,與同學相處產生矛盾就是缺乏友善之心……班主任缺少對價值觀內涵的深入挖掘,導致對學生的引導過于單一,簡單地將學生行為與價值觀勾連,為非價值行為貼上價值標簽。
三、班級核心價值觀引導的建構策略
班級核心價值觀的引導建構需與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系,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使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無時不有。
(一)價值理解——志于心
1.在故事分享中深化價值認知
少年說新聞。筆者所在班級借助每天的晨會時間讓學生依照學號進行時事播報。學生提前一天通過網絡、廣播、電視等渠道了解國內外大事,自主參與搜集、整理,并進行分享,喚起班級朋輩的感性體驗。學生們新聞播報時提到,非洲國家部分人食不果腹,而我們三餐營養均衡,這就是“富強”;我們到了18歲就有了選舉權,這是“民主”的體現;大街上很少有人隨地亂扔垃圾,這就是“文明”的體現……在學生主動參與新聞搜集播報過程中,他們能看到不一樣的世界,拓寬眼界、知識面的同時,自主地去發現現實事件中隱藏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更是一種主動力行的自我教育。
故事分享會。筆者所在班級每月月底的班會課上,學生都會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一月精彩故事分享,并在小組中推出最佳講述人,進行全班分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繪本圍繞12個詞,用生動有趣的故事進行闡述,學生娓娓道來,成長潛移默化;紅色故事會,讓青少年主動走進革命歷史的崢嶸歲月;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的故事引導著學生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友愛同學、會感恩、明辨是非……每期故事會,筆者都會適時組織學生圍繞故事展開討論并適時加以詮釋,引導學生發現故事背后的教育意義,從而實現故事主題的升華,增進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和認同。學生們從課前故事的搜集與整理、課中故事的呈現與討論、課后學生的回饋與實踐中,形成了知識、情感、行為三個目標維度的有機統一,激發了學生主動力行的參與意識、探索欲望、求知能力。
2.在榜樣效應中增強價值體悟
尋訪,發現身邊的榜樣。筆者組織班級學生開展尋訪活動。學生自行組隊,開展榜樣尋訪,例如,最美逆行者、城市美容師、人大代表……尋訪過程中,學生感受到榜樣人物的先進行為,切身體會到榜樣人物的美德,并自發地將其樹立為榜樣,進行學習。
共讀,探尋平臺中的榜樣。“學習強國”平臺資源豐富,人物頻道包羅萬象,時代楷模、身邊的感動、最美奮斗者、最美人物、道德模范……從共和國榮光里的偉人名人到身邊的凡人凡事,構成了學生學習強大的資源庫。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敬佩他們在奉獻中傳遞大愛,在堅守中成就不凡,在平凡崗位上貢獻力量,在共讀的過程中開發一座座精神的富礦。
模仿,成為他人的榜樣。學生在閱讀分享的過程中,汲取到向上向善的精神能量,并通過言行模仿,讓自己成為他人的榜樣。筆者班級的“亮眼睛行動”漂流記錄本鼓勵班級學生將身邊優秀的人與事記錄下來,在每月底的班級夕會中進行“群星璀璨”之感動你我人物事跡分享。
(二)價值認同——度于身
1.規范塑形,生活自立
筆者在日常工作中,時刻關注學生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找準教育的著眼點,組織學生參與討論,建立基本的行為要求框架,確立行為習慣坐標點,將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學習、學會共處落實到班級常規管理的具體要求中。班級規范制定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小組討論、集體探討,自主設計班級文化,挖掘班級精神,形成班級管理常規,并借助班級墻壁、電子班牌等向全班同學公示。探討班規的過程既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又給予學生切實可行的行為引領,促進了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2.習禮明德,言行自覺
筆者所在學校堅持弘揚傳統文化,精心打造文化墻,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把《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論語》等作品中的經典內容用圖文并茂的形式加以展現。學校還充分利用傳統節日開展“節日國學展演”,為校本教材《12歲以前的語文》中的經典誦讀搭建展示的舞臺。通過活動呈現,學生在展示自我的同時習禮明德。
(三)價值建構——德于行
1.墻壁會說話——濡染中潤德
環境對于學生成長發展具有濡染、陶冶的作用。在班集體建設中,筆者充分利用教室的墻壁、窗臺等區域,努力創設富有班級特色、契合學生年齡特點的物化情境。展示學生特長的作品欄、圖文并茂的黑板報、琳瑯滿目的圖書角、生機盎然的植物角、“星光璀璨”評比欄、能量站之“每日一句”發布欄,無時無刻不給人一種積極進取的力量。班級物化環境的整理、布置、點綴、完成均以小組為單位,學生們主動力行,每天在這樣美好的情境里受到美的熏陶,教室成為浸潤師生身心成長的文化土壤。
2.主題活動——熏陶中明德
活動,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接受教育與自我教育的一種方式,是學生學習自我管理和自我發展的重要載體,是學生心中的一塊生機盎然的沃土。組織開展富有教育意義的主題活動,有助于學生更全面地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筆者嘗試的“二十四字入我心”系列活動,通過模擬情境、師生互動、角色扮演、言行操練、即時評價等,圍繞“品格高尚、奉獻祖國、熱愛學習、創新思維”四個班級核心價值觀建構目標,引導學生在情境中體驗、明理、踐行。
3.班級劇場——體驗中習德
小學階段,學生常被各種問題所困擾。如何將這些學生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變成教育契機?班級小劇場為此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平臺。筆者在教室黑板左邊設置了班級愛問·號信箱,學生將自己在班級里、校園里的觀察發現提交至信箱內,由值日班長每周一定期打開,梳理信箱里同學提交的問題,召集小組組長開會,并邀請相關同學及老師參加,基于提出的問題共同商討解決方案,并以小劇場的形式呈現。優秀的節目還可以推薦到學校每周四的娃娃電視臺,向全校師生展演。
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所見、所思、所想,成長中的方方面面,都成了舞臺表演的資源,那些令同學們感動的、溫暖的事,那些讓大伙兒郁悶的、無奈的事,那些令集體尷尬的、挫敗的事,那些令大家困惑、茫然的事都變成了學生創作的腳本。學生在選題的過程中關注自我、關注他人、關注班集體,這不僅是核心價值觀入心入腦的過程,更是一個深度反思、自我教育的過程。
美國學者拉思在《價值與教學》一書中指出: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在于抓住價值觀,發展學生的道德意識、判斷和選擇能力。要讓學生在內部的道德沖突中澄清自己的價值觀,反對公式化的說教和死板的灌輸。學生在班級核心價值觀引導建構過程中,志于心、度于身、德于行,努力形成全班師生共同的價值認同、目標追求與信仰旨歸。
[參考文獻]
[1]周圍,王美平. 論中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重要性及特點[J].法制與社會,2016(24).
[2]陶西平.在多元中立主導——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導向[J].中國德育,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