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勤
[摘要] 在多元文化交織的當下,班主任價值引領的價值在于引導學生科學辨識文化多樣化背后的價值多元,確立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向一致的個人價值觀;旨歸在于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小我”與“大我”價值關系的對立,在奉獻社會的實踐中實現“小我”與“大我”的融合與統一;路徑是外部價值引領和學生自主建構結合,并通過教育對話推動二者耦合,引領學生形成價值理性,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關鍵詞] 班主任;文化多元;價值引領;旨歸;路徑
班主任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他人”。在多元文化交織的當下,引領學生形成價值理性,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做出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是班主任肩負的重要責任。
一、價值:“多樣”與“多元”的辨識與澄清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和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中華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加速交融,我國文化在得到多樣化發展的同時,西方價值觀也大量涌入,在一定程度上沖擊著我國的主流社會文化。
文化的多樣性不同于文化多元化。文化的多樣性主要是從文化的表現形式方面講的,表征的是文化存在的豐富程度。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各具特色、魅力和價值,構成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對人類社會來說,正是因為有了文化的多樣性,世界才更加豐富多彩,充滿生機和活力。面對文化的多樣性,我們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在堅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前提下推動不同文化交流互鑒,共同繁榮。文化多元化則主要是從文化的來源和性質方面說的。由于各種文化產生的社會基礎不同,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原則也不同。當前,各種價值觀并存,多意識形態交織,加速衍生出在性質上存在較大差異的多元文化。文化多元化的實質是價值觀的多元化,涉及社會意識形態的性質。不同性質的文化對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會產生截然不同的影響。先進的、健康的文化能夠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因此,面對多元化的文化,需要人們提高文化辨識力,分清良莠,堅定正確的文化立場。
青少年學生對外部世界具有極強的感受力,但他們的人生閱歷較淺,政治敏銳性不強,意識形態觀念還比較淡薄,價值觀還沒定型,在文化認同、價值取向、道德觀念等方面的是非標準還模糊不清。面對多元文化,他們很容易被新鮮的文化形式所吸引,而對其背后暗含著的錯誤思想、非主流的價值觀缺乏警惕性和判斷力。特別是在融合了多元文化和多元價值取向的互聯網語境下,涉世不深的青少年很容易陷入情感主義和個人主觀主義的旋渦之中,其從學校接受的核心價值觀很容易被各種消極價值觀顛覆和消解,有的人甚至把西方價值觀視為“現代價值觀”并加以效仿和推崇,在思想上和言行上偏離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的軌道,走上人生歧途。
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面對多元文化的挑戰,班主任作為學生重要的價值引領者,其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引導學生在多元價值觀環境中澄清是非,學會辨識文化多樣性背后多元化的本質,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守社會主義文化認同,確立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向一致的個人價值觀,立志成為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這是班主任核心價值觀引領的根本價值所在。
二、旨歸:“小我”與“大我”的融合與統一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現實社會中,每個人都面對著如何處理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關系的現實問題。“伴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社會成員的價值觀念日益呈現出分化、多樣、歧異乃至激蕩的態勢,這種價值觀念的分化、多樣、歧異乃至激蕩,集中體現為‘小我與‘大我價值關系上的不同傾向及其矛盾。”新時代,我國通過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在全社會大力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引導人們正確認識和處理“小我”與“大我”的價值關系問題。習近平強調“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我將無我”的精神狀態、“止于至善”的人格追求,言簡意賅地道出了中國共產黨人精神世界的辯證法,生動詮釋了共產黨人在“小我”與“大我”關系上的價值追求。
有研究表明,當前我國青年學生“在價值評價方面整體上呈現突出個人價值的傾向”“往往以集體主義的價值標準要求別人,尤其是在網絡上對一些人物或事件的評價,而對自己卻習慣于采取傾向個人的價值標準”“重視個人利益,試圖在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一個人人生價值的大小,不僅在于其個體價值的實現程度,更在于其社會價值的實現程度。堅守“小我”是人之本能,把小我融入大我,胸懷“國之大者”,則是情懷和擔當。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指出:“青年的人生目標會有不同,職業選擇也有差異,但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國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與時代同步伐、與人民共命運,才能更好實現人生價值、升華人生境界。離開了祖國需要、人民利益,任何孤芳自賞都會陷入越走越窄的狹小天地。”總書記的講話,強調了青年人要把“小我”的個體價值實現融入“大我”的社會價值創造之中,為青年人正確處理“小我”與“大我”的關系提供了基本價值遵循。
班主任作為學生的人生導師,理應引導學生深刻認識到每個人不只是滿足自身需要和利益的個體“小我”,同時也是國家、人民、集體“大我”中的一分子。在追求人生價值的過程中,要跳出“小我”的圈子,正確認識和處理好“小我”與“大我”的價值關系,將實現“大我”的社會價值放在首位,將個人奮斗的“小目標”融入黨和國家事業的“大藍圖”,實現“小我”與“大我”的融合與統一。這是班主任價值引領的旨歸。
三、路徑:“引領”與“自建”的交互與協同
外因是事物變化的條件,內因是事物變化的依據。學生的德行成長是外部價值引領和學生自主建構交互作用的過程。
1.示范引領,多元主體的協同
班主任是班級工作的組織者、班集體建設的指導者,無論是在班級還是在家校社協同中,都是自帶光芒的角色,天然成為學生道德發展的“重要他人”。班主任不僅自身直接擔負著對學生價值引領的職責,還承擔著協同各方力量同向引領的任務。
向師性是學生共有的心理特點,教師的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品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在道德教育中,教師的榜樣示范作用至關重要,其被尊崇的人格品質是學生樂意接受教誨的前提和基礎。作為班主任,有責任做道德的呈現者,生活習慣健康向上,心理態度從容大方,審美情趣高尚雅致;有責任做道德的詮釋者,不卑不亢做人,不歪不斜立身,不偏不倚辦事,以身示范核心美德。
同伴間的學習模仿是學生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方式。在某種程度上說,一個人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是在與青少年時期的同齡人交往的經歷中逐步確立的。班級作為學生同伴交往最主要的載體,在其中,學生比較行為的自我認知,學習行為的觀察模仿,從眾心理的行為認同,都會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產生重要而深刻的影響。班主任在進行價值引導時,要善于“謀勢”,巧用學生的從眾心理,建構適合學生年齡特點、思想實際及接受心理的班級文化精神,引領班級整體積極向上、昂揚奮發的價值取向,促成學生基于核心價值觀在信仰、行動和價值取向上的一致。
價值觀問題并不是單純價值觀教育的問題,而是整體教育的問題。學生生活環境除班級外,還有社會和家庭,在多元背景下,學校、家庭及社會的任何一方都無法獨自擔負起價值觀教育的全部責任。班主任在主導價值觀教育責任的前提下,還要整合班級科任老師、學生家長、學校及社會多方面的力量,協同各方的價值立場,使其在教育目標上達成一致,并發揮各自的教育優勢,以實現學校教育對學生日常生活的同向引領。
2.自主建構,道德成長的根本
沒有價值引領,正確的價值認識、價值態度不會自發地走進學生的心靈。但價值教育要真正內化為學生個體的價值認識和價值行為,必須堅持外部引領基礎上的學生自主價值建構。
學生自主價值建構的過程是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價值認識和價值經驗,積極且有選擇地接受外來價值觀念,并形成自己自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過程。
自我認識是學生自主建構的起點。蘇格拉底認為,“認識你自己”是人生的根本問題。班主任要通過價值引領,開啟學生的自我認識,不僅讓他們認識到自己還只是一個成長中亟須不斷完善的人,也要讓他們清醒地認識到自己是一個身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時代、需要扛起責任和擔當的中國人,在積極開闊個人價值視野的同時,要清醒地認識到社會價值多元背后的主流價值觀。
自我反思是學生自主建構的載體。拉思斯認為:“假如教師能提供一種其間充斥了思維的機會和適于選擇的經歷的學校生活,大多數兒童則極有可能改造他們自己的行為以期處理這些經驗。”在多元價值觀的社會中,班主任要基于學生的已有經驗、知識水平及思想狀況,創設基于學生的價值困惑,又能通過價值辨識產生情感共鳴的情境,組織體驗性、探究式學習,引導學生在價值沖突中以“當事者”的身份去思索價值原則在自己生活世界中的作用和意義,檢視自己的思想,在理性分析的基礎上形成價值向優的評判。只有這樣,學生形成的價值判斷才能持久,做出的價值選擇才能理性。
自我強化是學生自主建構的動力。班主任要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觀察、自我分析、自我說服、自我規勸、自我鼓勵、自我總結,在完善認知結構、提升認知能力的過程中,豐富個體人生的價值內涵,優化內部思想道德環境,形成正確價值判斷力的自覺。
自我實踐是學生自主建構的關鍵。道德具有實踐性特征。“人所做出的道德決定都應當是在具體情景下種種關系的相互作用中生成的。”“脫離價值領域來解決道德問題的嘗試基本上是徒勞的。”個體道德經驗的累積、道德認知能力的提升都需要在道德實踐中完成。教師要通過組織開展志愿服務、社會調研活動等,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認同、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通過實踐的歷練內化為自覺行動。
3.教育對話,“引領”與“自建”的耦合
價值教育是知、情、意、行交互作用的過程,對話是教師外在引領和學生自主建構的耦合有效方式。基于價值內容的對話,是師生帶著誠懇、尊重、民主和信任,在彼此敞開和接納的基礎上,我發出我的“真實聲音”,你說出你的“肺腑之言”,充分溝通和交流,相互獲取和吸納對方的人生經驗、思想智慧、人格精神,達成視界融合、情感共通、知識共享,共同建構起意義價值并努力創造出一個更廣泛道德認知空間的過程。
與日常教學意義上基于學科學習內容的語言問答和交流不同,師生基于價值內容的對話是一種具有教育意義、有明確價值導向的對話,旨在推動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認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確立正確的道德信念并最終形成正確的道德行為,是一種價值澄清和引領的對話。班主任既要秉持學生立場,積極創設平等、信任的互動情境,民主、和諧的對話氛圍,讓學生充分參與進來,敢說話,說真心話,也要在深層次溝通和交流基礎上積極引領,把學生的思想納入教師的精神世界中來,把學生內生的巨大道德力量誘導出來,將學生本能的、向上的欲望激發出來,促動學生通過對話理性思考自身的價值觀,檢視、反觀和修正自己的思想和經驗,形成積極、健康的價值取向,從而實現精神的喚醒、心靈的感召、價值的引領。
[參考文獻]
[1]駱郁廷.“小我”與“大我”:價值引領的根本問題[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9(12).
[2]張珂.多元文化影響下大學生價值取向的分析與引導[D].華東師范大學,2012.
[3]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人民出版社,2019.
[4]路易斯·拉思斯.價值與教學[M].譚松賢,譯.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5]魯潔.生活·道德·道德教育[J].教育研究,2006(10).
[6]克里夫·貝克.優化學校教育——一種價值的觀點[M].戚萬學,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