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鴻發 裴琳
摘 要:鄉賢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鄉賢文化具有教化民眾、延伸管理、造福家鄉的作用。在國家致力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之際,我們更應看到鄉賢文化的歷史意義與時代價值,在繼承傳統鄉賢文化的基礎上,推陳出新,聯系實際,助力鄉村振興,建設美麗鄉村。
關鍵詞:鄉賢文化 時代價值 創新路徑 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F06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3)06-205-02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這是一項直接關系到農村、農業、農民利益的重大戰略性問題,覆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諸多領域。而文化發展是激發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鄉賢文化更是助推文化振興的有力抓手。因此,鄉賢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尤為重要,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內在要求和迫切呼喚。
一、傳統鄉賢文化的歷史作用
萬遠英在《民俗文化: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一書中講到:“古代鄉賢既是中國傳統社會治理格局中的重要力量,也是維系古代基層社會運轉的主導力量,曾經作為鄉村治理的重要角色在歷史進程中發揮過積極的作用。”[1]由此可見,傳統鄉賢文化在當時社會以及地方治理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教化民眾,移風易俗
自古以來,農村都有鄉規民約,用來規范村民的行為,調節村民之間、村民與基層組織之間以及基層組織之間的關系,化解鄉村社區的糾紛,維護鄉村社會秩序的穩定。但鄉規民約也不是憑空出現的。盡管鄉規民約是由村民們一起商討制訂的,每個人都必須遵守并執行的,但一般村民是沒有這個能力和號召力來制定并執行鄉規民約的。正是鄉賢這個群體承擔了這項工作,并通過自己的影響力號召村民一起自覺遵守該行為規范。同時,還會將自己吸收借鑒的國家和優秀人士的價值觀念具體化到日常生活中,如忠孝愛國、鄰里互助、夫妻和睦、尊老愛幼等倫理道德,旨在教化民眾,移風易俗,維持社會安定,人民安居樂業。
(二)延伸管理,彌補不足
傳統鄉村環境封閉,官民隔閡。政府達不到對鄉村絕對有效控制,而村民礙于認知水平和社會地位沒有資格與政府直接溝通,兩者之間無法形成有效互動。于是,政府委托鄉賢對鄉村進行直接管理與控制,反過來村民又請求鄉賢代表自己表達訴求。這樣,鄉賢雖不具備官方正式授予的權力,但他們在國家、政府的默許和民眾的支持下,通過制定與實施上述鄉規民約來達到管理鄉村社會的目的。這不僅幫助村民表達了訴求,維護了基層各方面的穩定;還延伸了國家管理,彌補了官民隔閡的不足;更是建立了鄉土社會的良好秩序,促進了社會和諧。
(三)熱心公益,造福家鄉
傳統鄉賢熱心公益,樂善好施,造福家鄉,責無旁貸。他們在鄉村熱心地方教育,修建學校,組織族學,辦私塾,以多種途徑教化百姓,管理族產及民間田產,支持地域內的經濟事業和文化發展,包括公益事業如修建道路、搭建橋梁、置辦學堂,甚至修繕寺廟,等等。這就充分體現了傳統鄉賢文化在社會福利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鄉村振興背景下新鄉賢文化的時代價值
“新鄉賢文化”于2016年全國兩會時誕生,反映了人們對新農村建設的品質追求。新的歷史時期,加大對傳統鄉賢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最大發揮鄉賢文化的作用,對推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一)新鄉賢文化加快鄉村產業振興
為推動產業振興,讓農民增收致富,國家強調農村產業要根植于農業農村,服務于當地農民,彰顯地域特色,體現鄉村氣息,承載鄉村價值。鄉賢文化作為鄉土文化的一部分,正是具有這樣特色的載體。而新鄉賢作為鄉賢文化的重要承載者,是引導和扶持鄉村產業振興的主力軍。隨著新時代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推進,農村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需要新鄉賢這樣的有知識、有文化、有經驗、有財富的人去帶頭支持和引導,為鄉村產業振興帶去能量。
(二)新鄉賢文化帶動鄉村人才振興
當代意義上的新鄉賢,是指鄉賢文化的傳承者。他們的主體范圍更加廣泛,除地方名流,更多的是從鄉村出去學成或者闖蕩而歸的有學識、有能力、有財富的精英。主要包括優秀基層干部、道德模范、身邊好人、退休公職人員、企業主、海外華僑、復員退伍人員、經濟文化能人、教育科研人員、返鄉大學生等等。雖然他們來自不同的崗位,對鄉村建設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但他們都是滿腔熱血,盡自己最大的能力來投身于鄉村建設。這就為鄉村人才隊伍注入了活力,有助于充分發揮新鄉賢群體對鄉村振興建設的示范引領作用,形成鄉村人才濟濟、蓬勃發展之勢。
(三)新鄉賢文化促進鄉村文化振興
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石。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說過:“鄉村文化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主體,村莊是這種文明的載體,耕讀文明是我們的軟實力。”[2]鄉賢文化作為扎根于中國家鄉的母土文化就顯得尤為重要。繼承和發展鄉賢文化,傳播自古以來的優秀理念,吸取其思想道德精髓,如仁義禮智信等,有助于培育和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村民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為推動鄉村文化振興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繼承和發展鄉賢文化,有助于教化民眾,開闊視野,滿足其精神需求,提升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認知水平,促進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
(四)新鄉賢文化驅動鄉村生態振興
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導致過去一味追求經濟效益,忽略了社會效益,農村環境和生態問題突出。這就要求我們保護環境,綠色發展,全面提高農村的生態文明水平。在這一過程中,新鄉賢因對生態建設的認知水平高于一般村民而發揮了更大的作用。新鄉賢積極宣傳有關保護環境的政策法規,鼓勵村民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基礎上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探尋村莊的整體循環發展路徑,加快轉變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方式,實現鄉村生態發展。除了宣傳引導以外,一些地方的鄉賢還會通過慈善事業來促進鄉村生態和生活環境的改善。還有些退休老干部,回鄉承包荒山,植樹造林,不僅為鄉村帶來經濟效益,同時也促進了鄉村生態發展,甚至打造出了特色鄉村生態景點等,實現了鄉村的生態效益。
(五)新鄉賢文化推進鄉村組織振興
社會組織是鄉村組織振興主體之一,作為充滿活力和創造力的非官方組織,其在改善鄉村治理情況,構建新時代鄉村治理體系方面發揮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新鄉賢就是社會組織中的一種。有的新鄉賢生于鄉村長于鄉村,對鄉村民情和社會文化都有著深刻的了解,一方面有助于傳承地域特色文化,提升村民的文化修養,凝聚共識,促成共同價值觀,營造濃厚的鄉村文化氛圍;另一方面有助于促進鄉村自治,調解鄉村矛盾糾紛,構建公序良俗,培育文明鄉風。還有的新鄉賢雖身處他鄉,但擁有豐富的社會資源和強大的號召力,一方面熱心公益,捐資獻物,以家鄉建設為己任;另一方面成為溝通黨政部門、社會群體和基層村民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極力促進了鄉村和諧。
三、鄉村振興背景下新鄉賢文化的創新路徑
當代新鄉賢文化經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涵蘊和洗禮,已成為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鄉村振興可利用的新動能之一。如何在繼承傳統鄉賢文化的基礎上創新發展新鄉賢文化,這是當今鄉村振興戰略下的一個迫切命題,事關鄉村的建設與發展。本文試圖探索一下新鄉賢文化的創新路徑,希望能夠對鄉村振興提供一些參考。
(一)調動內外因素,吸引鄉賢回歸
外出鄉賢作為一種新生力量,在一定發展階段對鄉村建設與發展起到決定性作用。因為于本土鄉賢而言,外出鄉賢擁有更多的學識、能力、財富與資源,可以為新時代鄉村振興注入新鮮“血液”。但由于外出鄉賢無法長期呆在鄉村生活,所以我們需要改善鄉村環境,吸引外出鄉賢回歸。
首先,強化情感認同。鄉村的物質與精神文化遺存是鄉愁文化的載體,也是鄉賢與家鄉之間難以割舍的情感紐帶[3]。所以,可以通過組織廟會、祭祀、舉辦家鄉美食大賽、民藝展等活動形式來激發本地民眾或者在外務工的鄉賢對家鄉的思念、熱愛以及眷戀,吸引他們進入鄉村,熱烈支持、積極參加美麗家鄉的建設與發展事業。
其次,優化鄉村經濟發展環境。一方面需要改變民眾生產發展觀念,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經濟增長動力。另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出臺更多優惠政策,鼓勵大眾創新創業,引導社會提供更多優質資源,比如教育、技術、資金等,營造一個生機勃勃的經濟發展景象。這樣有利于本土鄉賢的發展和外出鄉賢的回歸,進而促進鄉村經濟的繁榮,加快美麗鄉村的建設。
最后,完善新鄉賢組織。很多外出鄉賢不是不想為家鄉做點事情,而是苦于沒有合適的方法和途徑參與鄉村建設。新鄉賢組織可以作為“中間人”為其提供一個平臺,吸引廣大鄉賢獻言獻策。
(二)深入挖掘鄉賢文化資源,創新鄉賢文化宣傳方式
隨著我國城鎮化建設步伐的加快,農村社會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包括鄉賢文化在內的傳統文化受到沖擊,其載體和空間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所以,鄉村社會要結合本地實際,如果確有傳統鄉賢留存的遺跡,則需專業人士進行保護、整理與挖掘,否則無法發揮其作用。比如可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成立工作小組或鄉賢研究機構,建立鄉賢文化資源數據庫等,專門整理研究與開發歷來的鄉賢文化資源。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一面要注意對傳統鄉賢文化進行保護與整理,一面要注意結合當代資源對其進行創新與開發;一面要注意對傳統鄉賢人物進行探尋與回顧,一面要注意對新鄉賢人物進行聯系與走訪。這樣就可以構建起傳統與當代的承繼關系,提升鄉賢文化的影響力。
宣傳工作是做好先進鄉賢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營造文明鄉風,提升鄉村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窗口。所以我們要不斷創新鄉賢文化宣傳方式,擴大鄉賢文化的影響面。可以創建鄉賢廊、張貼鄉賢榜來表揚優秀鄉賢,激勵廣大民眾;可以借助民俗、禮儀、傳說等元素舉辦文化節來活躍鄉村文化氛圍;還可以把鄉賢文化元素與城市建筑、文化景觀相結合,如山西蒲縣東岳廟等。這就將鄉賢文化傳播與旅游經濟結合起來,有助于促進鄉村經濟繁榮、文化昌盛。還可以戲劇、舞蹈等大家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宣傳鄉賢事跡。總之,政府應該大力支持鄉民用各種方式去講好鄉賢故事,學習鄉賢精神,并將其轉化為建設美麗鄉村的具體行動。
(三)建立健全體制機制,為鄉賢文化建設提供保障
首先,建立健全人才引進機制。堅持按需引進、講求實效的原則,通過政策支持、資金投入、精神激勵和環境保障,排除人才引進障礙,建立人才引進“綠色通道”。對于人才引進范圍,要重點引用高學歷、高職稱人才,重視青年人才,但對于緊缺型人才,可不受學歷、學位、職稱、年齡等限制破格引進。同時,要做好生活保障工作,為其提供住房、醫療、養老等方面的保障。如果配偶也符合引進要求,可以協助安置工作;子女需就學的,應協助解決子女上學問題。還要定期開展培訓培養工作,保證引進人才能夠保持先進思想,持有先進技術,緊跟時代步伐,持續為鄉村振興注入活力。
其次,建立健全鄉賢溝通機制。搭建各種平臺,比如網站、微信群、工作室、研究會等,讓鄉賢群體可以在此溝通交流,相互促進,為鄉村治理發揮1+1>2的效果。如浙江省某縣大年初一的“鄉賢說事”傳統,就是聯誼鄉賢,發揮鄉賢作用的一種好的做法,通過聽取鄉賢對家鄉發展的意見建議,促進鄉村建
設[4]。
最后,建立健全榮譽激勵機制。“鄉賢”在傳統社會本就是對有德行、有貢獻的賢人達士的一種尊稱,帶有表揚性質。有的地方還會有鄉賢祠來供奉他們,懷念其善行,學習其精神。新時代我們可以采用新方法,比如頒發榮譽證書或者牌匾、張貼鄉賢榜、走訪鄉賢家、載入地方志等,肯定新鄉賢的貢獻,激勵廣大民眾向其學習,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鄉賢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和時代的精神符碼,是連接傳統與現代的精神紐帶。如今,鄉村振興在進行,需要鄉賢文化的助力。我們要在繼承傳統鄉賢文化的基礎上創新發展新鄉賢文化,培育文明鄉風,增強鄉村文化軟實力,推動鄉村振興。
參考文獻:
[1] 萬遠英.民俗文化: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745.
[2] 茍文峰.鄉村振興:理論、政策與實踐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9:486.
[3] 王廣振,王偉林.鄉村振興視閾下鄉賢文化傳承與應用研究——基于文化振興和產業振興視角[J].理論學刊,2021(02):161-169.
[4] 朱玲玲.鄉村振興背景下鄉賢文化時代價值的實現路徑[J].四川戲劇,2022(05):185-188.
(作者單位:太原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山西晉中 030600)
[作者簡介:張鈺,太原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