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語文共生課堂的內涵具體體現在生本對話,讓共生萌芽;生生互動,促共生發展;師生同長,待共生結果方面。文章在分析共生教育理念的基礎上,從在激趣中開始、在整體中感知、在誦讀中品味、在感悟中深化、在讀寫中升華、在拓展中延續六個方面,探討了小學語文共生課堂教學愿景的構建策略,旨在為小學語文教師有效開展共生課堂教學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共生課堂 內涵要素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75(2023)04-40-03
“共生”一詞最早來源于生物學研究領域,指的是幾種不同生物之間長期相處在一定環境中所形成的緊密共存、互利發展的關系。隨著人類對社會認識的不斷深入,“共生”的內涵與外延也不斷得到擴展,延伸至社會各大領域之中,教育學界也就此提出了“共生教育”的理念。共生教育,就是尊重教育雙方的多重需求,創設多元共生的教育環境,運用共生理論促進教學中各種要素之間的協調和發展,其核心理念是“成人達己”。通過自助預學、互助研學、師助導學、應用拓學等環節,師生之間主動思考問題,探究學習方法,自主思辨想法,融合形成共識,反思拓展成果,培養核心素養。學生舒展著天性,彰顯著靈性;教師愉悅地工作,卓越地發展,師生共同綻放精彩。
一、小學語文共生課堂的內涵
教育的原點是促進人的發展。共生課堂就是要營造一種良好的教育氛圍,讓每一個生命自由、自然、自主地生長,其基本內涵包括生本共生、生生共生、師生共生三個要素。
(一)生本對話,讓共生萌芽
語言文字的表達是多元的,學生通過閱讀會產生無限的遐想和情感的共鳴。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揣摩作品中文字流露出來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讀,體會作家的特殊情感,使學生與作家、與作品高度融合,領悟文章的獨特寫法,這樣學生才能賞文中之景、品文中之意、入文中之境、悟文中之情。生本對話的過程就是發射與接收的過程,在對話過程中,文本就像是一個雷達,向每一位讀者發射一連串的無線電波,而讀者要依靠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理解能力,主動吸收、消化、領會,以自我的方式反饋至課堂理答上。換句話說,文本所散發的魅力并非靜止、凝固的,而是要讀者自己去感悟,從而以個性化的方式接納,與文本產生共鳴。
(二)生生互動,促共生發展
生生互動是指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探究、思辨、補充等,常用形式為:小組合作,搭建共生平臺;集體交流,點燃共生火花。首先是小組合作,搭建共生平臺。這種形式主要以問題為抓手,讓學生帶著問題在組內相互討論、交流。如果學生的思維、思路有共鳴之處,那么彼此間的交流就會趨向融洽,在觀點、見解等方面達成共識;如果學生的觀點、見解有分歧,那么他們就會討論、爭辯,互相補充,從而提升學生的理性思維和表達能力。其次是集體交流,點燃共生火花。在課程改革的理念下,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小組與小組之間的交流都會圍繞問題展開:大家同意嗎?大家還有補充嗎?能不能更好?誰能幫我解答這個問題?……學生的認知與感悟會在思維的碰撞中得以發展和提升。在課堂上,不同的文本、不同的問題、不同的課型產生不同的智慧,課堂會因生生之間的互動而融洽、精彩。
(三)師生同長,待共生結果
共生教育的理想狀態是師生同步生長。教師的生長是學生生長的基礎和根基,學生的生長是教師生長的價值體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斷修正先前的預設,促進教學生成更加精彩;學生不斷修正偏離的思考,促進思維走向高階。在課堂上,教師要努力做到“三還”:變以教為主為以學定教,把生本課堂還給學生;變瑣碎提問為學法提示,把思考時間還給學生;變個體學習為個體與團隊相結合的學習,把互助進階還給學生。師生彼此任務驅動,互動交流,共同生長,產生好的結果。
語文學科強調“語之有道,文以化人”。語文共生教育最主要的特征是看得見學生的學習成長和精神成長,每一次課堂的思辨,每一篇文章的品析,都讓師生雙方收獲真趣味、真進步。這樣文本、學生、教師共同生長的過程,才是鮮活有力的和諧共生課堂。
二、小學語文共生課堂的構建策略
教師應秉承共生課堂理念,深入探索教學模式,通過營造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讓深度學習真正發生,真正實現教學相長。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一課《白鷺》,是郭沫若的一篇抒情散文,高度契合了“一花一鳥總關情”的單元人文主題。賞析該文本,會讓讀者對大自然的一花一鳥和富有情趣的鄉居生活心生向往之情。本文以《白鷺》為例,談談共生課堂的構建策略。
(一)在激趣中開始——情感與趣味共生
出彩課堂,導入先行。精彩的語文課堂導入可以定下基調,將學生的思維拉進語文的世界,因此想要設計一堂吸引學生的語文課,必須從導入入手。情趣共生的開始,將為課上的生生共生、師生共生做好鋪墊。
在《白鷺》一文的教學中,筆者設計了第一個環節:眾鳥比美,突出主角。首先在屏幕上展示幾種鳥的圖片并提問:“它們是大自然的精靈,各展其美態。白鶴、朱鷺、白鷺、蒼鷺,你覺得誰更美?說說你的理由。”這樣的導入一下子激發了學生的興趣,產生求知的內驅力,在對比中突出了白鷺在學生心中的主體地位,從而能夠愉快地投入新課的學習之中,讓內心情感與學習趣味共生。
(二)在整體中感知——學習與理解共生
首先,教師在上課前緊扣單元要素與教學目標布置初讀任務,學生自主思考,實現生本之間的隱性對話。其次,在課堂上學生相互交流、進行小組探究,實現生生之間的有效對話。最后,教師針對課堂中出現的問題及時點撥、適時追問、引領提升,實現師生之間的共生對話,這樣的對話有效地達成了學習目標。課堂上,教師要提供充分的機會讓學生發表思考后的觀點,并在其闡述后加以引導糾偏,使得共生課堂在對話中生長。
在《白鷺》一文的教學中,筆者設計了第二個教學環節:初讀全文,感知愛意。在檢測生字詞后,讓學生帶著任務自由閱讀課文,思考問題:作者在眾鳥中尤愛白鷺,請你從文中找找主要原因是什么。在集體交流中,學生主要提出三個觀點:“白鷺是一首詩”“白鷺是一種美”“白鷺是一幅畫”。不管學生從哪一點來談,都能找到文中對應的段落,從而實現感知全文、明確主旨的學習目標。
散文教學不只是分析人物,還要找到作者最想說的那句話。通過提煉文眼或關鍵語句,可以有效走進作者的內心。教師在共生課堂中以精心設計統領全文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整體感知、表達見解、活用文本,讓學生自由地與文本對話。這樣的學習過程促進思維的生長,真正實現了學習文本與理解感知共生。
(三)在誦讀中品味——想象與表達共生
單純的講解是枯燥的,而誦讀是充滿趣味的;講解讓人知道,誦讀讓人感悟,會賦予作品不同的生命。在形式多樣的誦讀中,學生不斷深化對語言的直接感受和把握,寥寥數字在他們的誦讀中彰顯趣味。在個人讀、小組讀、合作讀、示范讀等多個環節輔助文本學習后,達成個性化解讀,最終實現生生共生、師生共生。
在《白鷺》一文的教學中,筆者設計了第三個教學環節:多樣誦讀,愛之入心。教師引導學生體會:白鷺美,散文詩的語言更美。首先,讓學生讀自己最喜歡的句子,讀后分享自己的感受。其次,將教師范讀與全班齊讀相結合,引導學生以讀促悟、感悟寫法,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寫出白鷺外形美”這一問題,在品讀中重點抓住對比和排比的修辭作用,感受白鷺的形態美。再次,配樂朗讀第六至第八自然段,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讀出自我的畫面感,對于學生在交流時的獨特感受與個性想象都值得肯定。例如清田獨釣圖,自然靈動,水墨韻味;清晨望哨圖,清新悠然,浮想聯翩;暮色低飛圖,安定閑適,安靜怡然;等等。引導學生從不同的圖畫談感受,體會到“白鷺動靜皆宜,美如畫卷”的意蘊。最后,幫助學生梳理思路,誦讀全文。可以利用板書回顧寫作內容與思路,強化意義記憶;利用圖畫加深理解與感悟,強化形象記憶;利用誦讀增加情趣,強化語感記憶。這樣將文本讀了幾遍,有效地降低了背誦的難度。
誦讀是多感官齊參與的一種復雜的心智活動,眼睛專注、嘴巴發聲、耳朵傾聽、心靈識記,它促進學生語言、思維的發展。教師應把課堂交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共生課堂上學會傾聽,學會朗讀,學會表達。在課堂上,教師以自身的朗讀教學調動學生的交流和思考,通過學生的朗讀反饋來激勵教師的教學,從而形成活潑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在朗讀中鞏固所學,實現畫面想象與情感表達共生。
(四)在感悟中深化——體驗與運用共生
鮮活的生長性是共生教學的根本特征,這種生長性依賴于共生原點——語文要素,只有補充相關的課外資料,才能讓它更具有生長能力。
在《白鷺》一文的教學中,筆者設計了第四個環節:補充擴展,豐富意象。為了讓學生領悟借助具體事物抒發感情的方法,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回顧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并探討詩中白鷺的意義象征(直上青天的白鷺象征自由,雪白的羽毛象征純潔,優雅的姿態象征高貴)。其次從諧音入手(“鷺”與“路”),課件展示一只白鷺與芙蓉花同框的畫面,引申寓意為“一路榮華相隨”;一只白鷺與牡丹花同框的畫面,引申寓意為“一路富貴相伴”。引導學生思考:作者只是在贊美白鷺嗎?最后師生總結:作者除了表達對白鷺的喜愛和贊美之情,還有可能是在抒發自己對自由生活的向往,對高尚節操的追求。
教材文本不只是課本上的幾行字,背后更隱含著作者獨特的經歷、深刻的思考。在意象不斷豐滿的過程中,教師對資料進行補充、歸納、深化,學生對文本的解讀也更全面、深入、獨到,實現師生間的深度對話,同時促進學生意象體驗與高階運用共生。
(五)在讀寫中升華——閱讀與習作共生
教材文本是優秀的范文,所選都是名家大作,教師應該關注課文的語言表達形式,實現由讀到寫的過渡。教師要以課文為支架,帶領學生觀其景、感其情、悟其道。
在《白鷺》一文的教學中,筆者設計了第五個環節:聯系生活,遷移表達。讓學生交流自己喜歡的事物,仿照課文的開頭,圍繞開頭寫幾段話。學生可以仿照第二至第五自然段,也可以仿照第六至第八自然段,甚至還可以寫一篇完整的習作。
讀與寫互相支撐,互為補充。讀寫融合要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情境尋找匹配素材,結合文本支架尋找行文方法,讀寫并行,讓課文閱讀與習作實踐共生。
(六)在拓展中延續——實踐與創新共生
教師應該打破單篇教學的限制,以課內一篇帶課外幾篇或者幾本,實現“1+X”的優化效果。教師對文本進行相關的拓展,旁征博引,內外結合,能夠激發學生主動進行深層次的探究性學習。
在《白鷺》一文的教學中,筆者設計了第六個環節:拓展閱讀,得意得言?!栋槨芬晃氖枪糇髌贰抖|草》中的第二章,教師可找出《丁東草》三章中的另外兩章推薦給學生課外閱讀?!抖|草》的第一章《丁東》表達了思慕之情,語言表達沉重滯澀;第三章《石榴》結構嚴謹而自然,敘議結合,抒發的感情坦率而熱烈。教師可推薦學生三章共讀,這樣能讓學生進一步感受作者不同的行文風格,讓學生“得言入意、入文識人”。課內和課外有機融合,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能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文學大師的風采,讓閱讀實踐與見解創新共生。
在共生課堂模式的推動下,課堂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生態圈。在這個生態圈里,一切都在互動、生長。在語文共生課堂上,教師精心設計的每個環節都在為學生的生長搭建橋梁,為教師的生長搭建臺階。共生課堂的研究讓教師對教育教學有了更深入的思考,面對文本時應“在文本中走幾個來回”,用自己的閱讀引領學生的閱讀,用自己的感受引發學生的興趣,用自己的發現引導學生的發現。師生通過溝通、合作、競爭,實現共生共長。
回顧來路,讓教育真實發生,讓學習真實發生,讓生長真實發生,這是語文教師始終堅守的教育情懷;展望,語文教師應繼續沿著品質教研之路,帶著不懈追尋教育真諦的熱忱,向著共生課堂更廣闊的天地前行。
許志松 / 福建廈門市海滄區青礁小學,一級教師,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廈門 36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