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妍頔
摘 要:古箏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經歷時代的變遷,古箏不僅展現出深厚的文化底蘊,而且以其豐富的音樂表現力被世人熟知。古箏協奏曲作為我國音樂藝術的重要載體,標志著我國古箏音樂的發展已經從獨奏演變為多種樂器的協奏,從單樂器彈奏的一種旋律到多旋律交響樂的轉變,同時也標志著我國古箏音樂的創作與演奏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F分析我國古箏協奏曲中的部分傳統元素,探討傳統演奏技法與現代演奏技法碰撞的音樂價值,以促進我國古箏音樂的發展。
關鍵詞:古箏協奏曲;傳統元素;現代技法
古箏作為我國古老的樂器之一,它以獨特的音樂表現力和藝術魅力傳承至今,在新時代煥發出了新的活力,深受人們的喜愛。古箏協奏曲是西方文化與中國傳統元素的結合,古箏協奏曲的出現為我國古箏音樂提供了新的發展思路和新的創作視角。
一、古箏協奏曲中的傳統元素
古箏在濃厚的傳統文化中誕生,其本身就是極具傳統音韻的古典樂器。因此,古箏協奏曲的創作與演奏必然與傳統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傳統文化是古箏協奏曲創作的源泉和動力,作曲家將富有文化內涵的傳統元素與西方的演奏形式結合起來,在傳遞我國文化意蘊的同時,也唱響了中國之聲,將時代賦予古箏的含義進行了新的詮釋。古箏協奏曲雖然借鑒了西方演奏的方式,但曲子本身的創作富有很多傳統元素,如古詩詞元素、戲曲元素等。
(一)古箏協奏曲中的戲曲元素
戲曲文化是我國文化藝術中的瑰寶,其元素在古箏音樂中有十分廣泛的應用。經過時間的醞釀,戲曲中的各類元素在古箏音樂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二者相輔相成。古箏樂器本身的音色是別具韻味的,在古箏演奏中融入戲曲元素,是利用古箏獨特的音色演奏戲曲中細膩動人的唱腔,展現深入人心的經典故事,將戲曲中經典曲目的經典橋段進行與人物情感相契合的再創作。作曲家利用現代演奏技法,使戲曲藝術以古箏演奏的新形式展現在觀眾面前,這樣的演奏不僅是對戲曲藝術的升華,也是對古箏音樂的創新。這類古箏協奏曲使戲曲的唱腔更加渾厚,更充滿節奏的韻律,同時也增強了作品的形象塑造性和意境美感[1]。在古箏協奏曲中融入戲曲元素,能夠進一步推動古箏音樂的發展,使古箏音樂作品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散發出獨特的藝術魅力。例如,曲文君創作的《惙》,這首古箏曲巧妙地將陜西特色的秦腔戲曲音樂元素融入其中,利用古箏彈奏中重壓滑音等技巧來展現秦腔獨特的唱腔,以古箏和鋼琴協奏的形式展現了陜西秦腔音樂中苦音腔的哀怨凄美,將細膩綿長的秦腔文化展現得淋漓盡致。
(二)古箏協奏曲中的古詩詞元素
古詩詞是我國傳統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也是世界文化藝術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從古至今,詩詞與音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從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把不同的音樂類型分為風、雅、頌三類,到漢武帝時期采集民間歌謠的樂府機構,再到唐代朗朗上口、講究韻律的絕句和律詩,再到現代以詩歌為主題創作的流行歌曲,無一不彰顯著詩詞與音樂的密切聯系,而詩詞創作本身也是文人墨客抒發情感和表達內心的方式。古箏一直以來深受文人的喜愛,將這兩種藝術形式結合起來,在箏曲的創作中加入詩詞的元素,不僅可以傳遞深厚的文化內涵,還可以使曲子獲得更好的詮釋。這種文學和藝術的結合使詩詞悠遠的意境美與古箏曲的音樂韻律美實現了完美的結合,呈現出相得益彰的效果[2]。例如,王建民的古箏協奏曲《長相思》是根據李白的同名詩創作而成的,樂曲以古樸的音色和優美動人的旋律表達了一位擁有遠大理想抱負的詩人得不到朝廷重用的復雜心情,刻畫了一個難解相思之苦的旅人形象。古箏協奏曲《陸游與唐婉》也是古詩詞結合古箏演奏的代表作之一,創作者將詩詞作為曲子的歌詞,借助詩詞展現陸游與唐婉凄美的愛情故事。古詩詞的加入使樂曲故事情節的表達更加完整,也使整首曲子的文學內涵更加深厚,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
二、古箏協奏曲的現代演奏技法
(一)傳統箏樂演奏技巧
箏樂的歷史悠久,很多曲子經過歲月的沉淀得以流傳下來,并不斷融合地方特色以及外來音樂,從而發展成新的音樂種類[3]。但從傳統古箏曲子的演奏中可以發現,傳統的古箏演奏是有共同之處的。一般傳統古箏彈奏都是左手負責按弦,右手負責彈奏,當然,也有人針對這種說法提出異議。例如,焦文彬在《秦箏史話》提到,雙手彈奏古箏是演奏古箏的一次重大革新,它不僅能增強古箏的表現力,擴大其音量,也能從側面提高古箏演奏者的演奏技藝。這種演奏方式的改變最早是從唐朝開始的,在五代時期已經普及到南方的一些地區。但即使這樣,從諸多有關箏曲的書籍中仍可以看出,傳統古箏彈奏技法依然是以“右手司彈、左手司按”的演奏技巧為主,雙手彈奏為輔。曹正編寫的《箏曲選集》、李萌編寫的《古箏曲譜》等書對傳統的古箏演奏技巧進行了總結概括,主要將其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主要演奏技巧,主要用于把控樂曲的整體旋律;另一類是輔助演奏技巧,主要用來潤色音質,起裝飾效果。
(二)現代箏樂演奏技法
與傳統箏樂演奏技法相比,現代箏樂演奏技法的歷史發展較為清晰,并能追溯到具體技法的創作者。其從20世紀緩慢發展起來,人們一般將《漁舟唱晚》看作中國現代箏樂的開山之作。這首曲子是婁樹華依據山東派箏曲《雙板》以及其改編作品《三環套日》和《流水激石》進行的再創作,并逐漸發展為現在廣泛傳播的作品。20世紀中葉,趙玉齋在《慶豐年》中創新運用雙手彈奏的技法進行箏樂彈奏,這成為“非樂音”演奏技巧的開端。王建民在20世紀末期創作的《幻想曲》是現代箏樂的代表作之一,這首曲子中的彈奏技法體現了許多現代技法的改革和創新。相比傳統箏曲的演奏方式,現代演奏技法有了很大的提升,例如改定弦方式、左手演奏和聲、使用“板塊化”的非樂音等。
其一,利用五指彈奏。傳統箏樂的表演大都利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進行彈奏,無名指和小拇指基本不參與古箏彈奏。而在現代箏樂的表演中,由于技法的改進,雙手的五指都可以在彈奏時發揮作用。例如“撥”這一演奏技法就是利用小拇指撥動箏弦;“打”是利用無名指向內進行撥弦。其二,非樂音的加入。在現代箏樂中,構成主干音的不僅有樂音,還有非樂音。非樂音的演奏主要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彈奏技法,如掃弦、扣搖、琴馬左側刮奏等;另一類是敲擊技法,如拍擊琴板、指間叩擊琴板、指甲輪刮琴蓋等技法。其三,改進、擴展傳統箏樂演奏技法[4]。例如,關于搖指的改進,傳統箏樂演奏技法是利用大拇指反復進行琴弦內外的托劈,或者在同一根琴弦上進行托劈,這樣的技法只能區分箏音的疏密,但經過現代演奏技法的改進,可以利用大拇指在箏弦上進行快速的內外彈奏,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擴展,將大拇指彈奏擴展為食指搖彈,掃動搖彈,以及雙指、三指并搖等技法。其四,突破作韻技法的局限。傳統箏樂的彈奏技法中,作韻技巧所占的比重較大,并且基本在十二平均律的結構中進行,但現代箏樂技法突破了傳統作韻框架的約束。例如,在譚盾的《南鄉子》中,音高就在1/4音的范圍內波動,并逐漸進行還原彈奏。其五,利用左手彈奏和聲進行輔助。傳統箏樂技法一般是右手負責彈奏,但現代技法也可以利用左手進行基本的演奏,這為箏樂的發展開拓了空間,增加了音樂的厚重性。
箏樂現代技法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在廣泛吸收了其他樂器的演奏技法的基礎上,大大豐富了自身的表現力。從雙手演奏到彈奏、模仿特殊音,從單手的三指彈奏到雙手的五指彈奏,手指的協調性和功能性被有效開發,左手逐漸能獨立彈奏旋律,而不再是右手彈奏的輔助。例如,在《黔中賦》的彈奏技法中,左手的彈奏就充分發揮了作用。樂曲中,彈奏者利用左手進行連續不斷的三連音彈奏,用以描繪水流的不同狀態、不同聲音。在單音的連續節奏中蘊含了豐富多彩的旋律線條,再加上右手彈奏的歌唱性旋律,給聽眾情景交融式的沉浸體驗。
三、古箏協奏曲中傳統元素與現代技法碰撞的音樂價值
(一)傳統元素與現代技法的碰撞促進古箏音樂的創新與發展
古箏協奏曲中傳統元素與現代技法的碰撞是在傳統曲目的基礎上進行的創新與發展,是傳統與現代的交流與融合,這不僅增強了傳統箏曲的音樂表現力,也為觀眾帶來了更好的視聽感受。多變的節奏、不規則的節拍、豐富的演奏技法、旋律的無調性特點都能在古箏協奏曲中找到出處[5]。因此,在許多古箏協奏曲中,作曲家在保留傳統元素的基礎上,為了契合地方的音樂特色或者傳遞樂曲的主題情緒,會將樂曲進行改編,以更豐富多變的現代技法進行新的詮釋。當然,作曲家不能因過分追求創新和技法的展示而忽視了古箏協奏曲本身的意蘊和情感表達。因為古箏協奏曲能在時間的長河中流傳至今,并煥發出新的生命力,離不開其本身所具有的傳統韻味。
(二)傳統元素與現代技法的碰撞有利于體現民族音樂價值
古箏是我國古老的民族樂器之一,有較強的民族特性,不僅是我國民族音樂的代表,其本身也蘊含了中華民族傳統的精神文化及思想情感。而協奏曲本身就是西方音樂的產物,因此,古箏協奏曲中不僅有民族文化元素,也有傳統與現代結合的藝術形式。古箏協奏曲的創作是古今的交流,是不同民族文化的碰撞,它以音樂藝術的形式提醒著人們要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加強與世界文化的溝通交流。例如,古箏協奏曲《楓橋夜泊》將中國音樂中的傳統元素與現代音樂技法進行了完美融合,樂曲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古典韻味,也彰顯了中國古代詩人的獨特氣質。不論是古箏協奏曲的創作還是演奏,都對我國音樂藝術的發展有重要意義[6]。古箏協奏曲的演奏不僅需要把握古箏的音色特點,還需要兼顧其他樂器,將多種樂器的音質、音色統一于樂曲中,呈現出協奏的最佳效果。
(三)傳統元素與現代技法的碰撞有利于推動我國音樂文化的傳播
在我國古箏音樂的發展歷史中,古箏衍生出很多的流派,不同流派的演奏風格在不同地區、不同文化、不同環境的影響下變得截然不同。古箏協奏曲能夠促進不同語言文化的音樂藝術交流,由于古箏協奏曲是傳統與現代的融合產物,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也有現代的新興技術,傳播和發展古箏協奏曲有利于促進我國文化的傳播。例如,王丹紅創作的古箏協奏曲《如是》,這首樂曲以電影《柳如是》中的主人公為創作原型,講述了明清時期柳如是曲折的一生,塑造了一個果敢剛毅、與命運勇敢抗爭的女子形象。作曲家在進行創作時,將古箏作為協奏曲的主要演奏樂器,以傳統的中國元素詮釋其內心的喜怒哀樂,并輔之以鋼琴協奏,使曲子在不同民族語言藝術中表達出更完整的情感和思想。如今,《如是》協奏曲已經有了多個版本,如鋼琴協奏、民族管弦樂協奏、交響樂協奏等。傳統元素的保留使古箏協奏曲更有中國韻味,現代技法的加入使其能在世界語言文化交流中占據有利地位。因此,古箏協奏曲中傳統元素與現代技法的碰撞有利于我國傳統文化的推廣,也為我國音樂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新的途徑。
四、結語
在現代箏樂中,古箏協奏曲的創作和演奏需要以傳統元素為內在核心,以現代演奏技巧為外在法門,并在保留古箏獨有音色魅力的基礎上將中西方藝術進行結合。這樣的古箏協奏曲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也體現出了現代化的創新理念。因此,當代古箏樂曲的創作和演奏要積極傳承傳統文化,將豐富的傳統文化元素融入音樂,并秉承兼容并包的思想,借鑒現代先進演奏技法,實現中西方音樂的融合,不斷推動我國古箏音樂的進步與發展。
參考文獻:
[1]陸媛媛,劉倩鈺.西洋樂與民族音樂的碰撞與融合:以古箏協奏曲《望秦川》為例[J].音樂生活,2023(3):63-65.
[2]楊寶媛.學科融合視域下的古箏協奏曲《楓橋夜泊》教學研究[J].藝術評鑒,2022(21):85-88.
[3]鐘舒怡.論古箏協奏曲《陸游與唐婉》之“箏·詩·樂”的藝術融合[J].今古文創,2022(37):86-88.
[4]白娟.古箏協奏曲《秦土情》的技法傳承與創新[J].棗莊學院學報,2021(6):140-144.
[5]畢雅涵.淺析古箏協奏曲《陸游與唐婉》演奏技法[J].黃河之聲,2021(12):141-143.
[6]帥雨欣,胡婷婷.淺談碗碗腔的“悲情與歡快”在現代陜西箏曲中的演繹:以古箏協奏曲《秦土情》為例[J].戲劇之家,2020(17):44-45.
作者單位:
浙江歌舞劇院有限公司(浙江民族樂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