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榕
摘 要:在當下,如果有一門藝術既可以將視聽語言高度融合,又能夠讓觀者以全新的視聽經驗體會作品的精神內核,還能夠緊扣時代脈搏與當代消費文化緊密相連,那一定是當代影像藝術。以影像發展史脈絡為線索,深入剖析其發展歷史,分析每個階段的藝術特征,階段式地論述影像藝術演變過程,深度研究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的影像藝術的特征以及未來發展趨勢,闡述影像藝術的意義和功能。
關鍵詞:影像藝術;跨界;交互;超時代性;圖像轉向
一、從“照相”到“造像”影像藝術的
初期階段
攝影技術的瞬間成像功能,使其成為人們記錄事件和變化場景的一個手段。之后攝影技術被應用到國家職能部門,目的在于采集證據和記錄。與此同時,它也被旅行家、人類學者、冒險家所使用,用于紀實研究、歷史文明研究、科學考古、地理地貌研究、風土民俗研究等等。此外它漸漸也被新聞傳媒機構和記者所用,拍攝一些不可人為再現的場景(實況新聞)。以上這些都是攝影的常規運用場景。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美學藝術思想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已經不再局限于原本的創作語言和技術手段,因為思想的突破總是離不開科學生產力,所以一些創作者也開始尋求自我表達、探索未知世界的新樣態。而照相工具也在這時期開始突破它原本的功能,朝著精神探索的方向發展。其獨特的表現形式,已成為近二百年來攝影發展史(從1839年攝影技術的誕生算起)的一個主脈。攝影由原先的成像作用轉變成了有意識的、有美學形態的藝術作品形式,并成為當代世界藝術進程中的一種重要的表現方式。在這個階段,創作者還沒有完全擺脫傳統繪畫對于攝影的影響,在特征上著重強調作品的立體感、空間感和真實性。比如亞歷山大·海斯勒(Alexander Hesler)的作品《三只寵物》就是一幅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攝影作品。該作品在盡可能地發掘攝影這種介質的更多可能性,突出畫面空間,光線與圖示語言也受到古典主義繪畫的影響。透過攝影畫面表象去深入感受作品的精神內核發現,創作者將充沛的感情注入整幅作品。在攝影用于藝術創作的初期,人們在不斷的技術嘗試中慢慢意識到了攝影的技術藝術性到精神藝術性的表達。
二、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影像實驗
影像美學發展至今,經歷了從照相機到攝像機的一段比較長的時期,出現了很多的風格派別。一方面,科技的進步有力地推動了文化的發展;另一方面,社會實踐的有力推動也是文化發展的主要源泉。伴隨時代的發展,影像藝術實踐的形式和內容上的不斷發展,讓藝術家能夠嘗試新的想法和新的技術,影像所涉及的范圍更大了。這一范圍的擴大,讓影像無論是技術手段還是內在精神都有了更大程度的拓展,即表達形式更加自由,精神內核更具有深度。作品的精神邊界隨之變大,且愈加模糊化。
藝術的發展與時代的發展必然是有密切關系的,而這種密切的關系是一種雙向的發展關系。每當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個特定的時期,藝術也必將發生重大改變。當代的影像藝術是一門比較綜合的、融合多種技術手段的學科,其技術雖然復雜,但是為人們帶來的視聽感受卻是前所未有的直接,目的就是深入探索新的視聽語言和精神邊界,為突破藝術與其他領域之間的隔閡開辟突破口。從靜態攝影到動態攝影,這中間經歷了相關研究人員的不斷探索。攝影藝術有著獨特的社會作用,讓影像藝術家的社會歸屬感得到增強,由此攝影藝術成為一種可以“再造”的藝術。20世紀70年代,以藝術家白南準為首的激浪派,通過大量的技術實驗和創作嘗試,擴大思考的邊界,發掘解放創作技術的可能性,與大眾文化建立一種全新的溝通方式。在今天看來,這無疑是具有重要文化實踐意義的。白南準1984年的影像作品《早安,奧威爾先生》,在今天來看可以視為錄像藝術轉化成為影像藝術的一個重要標志。該作品是向作家喬治·奧威爾的小說致敬,并通過衛星頻道發送至全球多個國家,讓觀眾感受到跨國同時空的奇妙藝術體驗。由此可見,時間、空間、距離并不能成為限制藝術家表達的原因。這個時期的影像藝術與上個階段有很大的不同。形式上,因為錄像機的出現,創作者可以更加自由地進行表達,激發了其強烈的創作欲。這種創造力不斷蔓延,從動態視覺本身逐漸轉到裝置藝術的領域。在精神內在的探索上也與之前有著明顯的不同,以白南準為代表的激浪派的創作者,瓦解了人們將技術性當作是進步,把藝術當作自覺和有機的產物的資產階級觀念。這個時期影像藝術的精神指向正如白南準自己說的:“藝術和技術中潛藏的真正問題并不是如何去發明出另一種科學玩具,而在于如何使飛速發展的技術和電子媒體變得更加人性化。”
三、新媒體時代的影像藝術發展
影像藝術是創造性的藝術,其不僅僅依賴傳統的拍攝素材,還可以通過圖像和聲音編程設計來創作。自20世紀下半葉計算機發明與應用之后,通過計算機程序來編寫圖像和聲音成為可能,影像藝術的定義區間變得更大了,虛擬數字影像的出現,讓更多的未知成為可能,不斷地豐富著人類的視聽體驗。相比早期的攝影與錄像藝術,新媒體時代的影像藝術不是機械復制品,它超越了攝影本身的意義。它是藝術家自覺意識的反映,是藝術史上的一次真正的覺醒。比如日本藝術家黑川良一在1999年便開始參與展演大量數字影像作品,他在2018年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展出的作品《反向折疊》就利用了跨媒介、跨領域的方式展現了數字影像的魅力。黑川良一通過LED屏幕使常規的平面畫幅呈現出扭曲的視覺觀感。畫面中的圖像大都是用數字編程制作出來的,搭配上具有沖擊力的電子強音矩陣,使在場的觀者沉浸式地感受新時代影像藝術的多維態。屏幕的角度也讓觀者重新思考了時間與空間在視覺傳達中的新的表達。當今時代下出現了許多優秀的具有跨媒體實驗精神的影像工作者,他們都是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的藝術家。影像的內容可以是真實拍攝的,也可以是完全虛擬的。藝術家池田亮司把影像、計算機算法、理性、邏輯原理糅合在一起,創造了一種極簡主義聲音影像作品。在用計算機構建出來的圖像和低頻中,人們感受到的是極簡的、對稱的、微言大義的“數字之美”。當下影像藝術中的聲音與圖像、實像與幻像,都能被藝術創作者們生動地構建出來。
四、當代影像藝術的新特點
在當代影像藝術中,新的視覺模式被定義,它不僅重構了傳統的視覺世界,同時也對人們的視覺、聽覺、知覺體驗進行進一步的拓展,直接促成了人們的視覺、聽覺、心理變化。這就是對人們的感知世界的一種重構。影像藝術的自覺,能使藝術家的實踐與想法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電影這一創作方式的出現,改變了人們傳統的攝影觀念,促進了影像藝術的進一步發展。它不僅體現了影像表達的自身變化,而且反映了時代的變化,是“圖像轉向”的象征。當代影像藝術具有普遍性和自覺性,接下來對當代影像藝術的新特點進行分析。
當代影像藝術的跨界性主要體現在與不同學科專業、不同行業的融合。其通過對先進技術的應用來表現與當代社會的互聯。影像藝術中包含著各種媒體關系的互相運用,在此基礎上創作出“美”的作品。
當代影像藝術具有實驗性。影像藝術始終是先鋒的藝術,有著強烈的美學特色,不斷融合各種手段與表現形式,打破原有的美學秩序,它所具有的未知感與創造性成為促使其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與此同時,當代圖像作品應用的手段所體現出來的“數字化”和“虛擬化”,豐富了創作者的想象與創意,拓寬了表達場域。
當代影像藝術具有超時代性。因為表現力方面的優勢,影像藝術一直走在時代的前端,引領著前衛的審美模式。通過當代影像藝術呈現的可能性,人們能夠感受到充滿未來感的世界。數字媒介使影像藝術成為科技與美學的化身。
當代影像藝術具有互動性。影像藝術與數字技術的結合,讓觀者體驗到了沉浸式互動、影像虛擬空間,帶給觀者集視覺與聽覺于一體的藝術感受。影像藝術借助多樣的創作載體、方式,打破了傳統藝術固有的創作模式,打破了美學表達空間的限制,從而擴大了自身創作以及與觀眾交流的空間。同時也對不同的創作素材、方式加以整合,從而更好地表達自身對社會、時代、人性的思索,這正是影像藝術未來發展的趨勢。當提到為何使用影像進行創作時,張培力講道:“畫畫是極少數人的專利,而錄像藝術輕易就可以掌握,因為表達是所有人的潛在本能。”換句話來說,這是藝術走向大眾、走向平民化的一個重要拐點。信息技術的發展帶來了新的表達方式,為藝術創作注入了新的靈魂。它是技術又不只是技術,更多是為了表達更為自由的精神。在新媒介環境下,影像作品的表現特征可以概括為真實感和虛擬性兼備、全面的影像表現、全新的視覺交互方式等。
當代影像藝術具有解構性。中國當代藝術的另一個突出特點是注重對傳統文化、原有觀念、歷史以及社會性問題進行重新思考。在當代影像藝術作品的創作與實踐過程中,必須從那些曾經被挪用、拼貼過的對象中盡可能地發掘出其新的價值,或是曾經被忽略的價值,又或者說是似是而非的價值。這種方式體現了影像藝術不同于傳統攝影的獨特性,也體現了影像藝術思維的深刻性,以及多視角、混合式的跨界方式。
以上特征的分類絕不是粗線條式的劃分,實際上每一種分類中都包含著影響其他分類的各種因素。而如何讓作品呈現出更好的效果,才是藝術家們最為關心的事情。影像藝術既是一門視覺藝術,也是反映時代的圖像。其通過影像去介入社會,介入人們的生活。當代影像已經進入成熟與自覺的發展階段,實現了“圖像—觀念呈現”的二元構成理論體系向“視覺觀念—高精神維度”的轉變。
五、影像藝術的未來
藝術工作者們總是能夠緊跟時代的發展或者跨越時代發展,這顯然也符合藝術發展的普遍規律。當代影像所呈現的充滿變數、有著無窮可能性的彈性式語言,是它區別于其他藝術的顯著特點。當代影像藝術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產物,是新時代敘事的重要藝術表達。在當今社會的藝術環境與創作環境下,藝術家們能夠通過更高的技術手段完成藝術創意,同時對不同的創作內容、表現形式等加以重組和整合,從而更好地表現出對世界、對社會、對人性的反思。而這也是當代藝術的未來發展趨勢。影像藝術的發展潛力是巨大的,時代的發展、人類文明的進步,都是其主要的發展動力。對于影像藝術的未來,人們需要以更加積極的心態來面對。影像藝術和科技之間越來越緊密的聯系,或許也是影像藝術未來最為重要的發展趨勢。新時代下,審美功能也在發生變化,人們對以往的審美尺度與框架進行了全新的探索,更多地研究藝術審美的現實互動性問題,并將這種現實中的互動性運用到數字影像中的交互以及觀者與作品之間的情感交流上。藝術作品、影像、受眾等,都是藝術審美的一部分,是整個審美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數字影像的交互審美的觀察,將審美過程運用于創作之中,能夠增強創作者的藝術責任心,使其重視藝術作品對人的觀照,將觀者當成藝術作品的一部分。
六、結語
目前當代影像藝術尚在發展中,關于它的研究文獻并不多,主要集中在影像藝術的概念界定、發展史梳理、表達方式研究和類型分類、美學分析和受眾接受方面。學者們普遍將學術觸角伸向了跨文化研究、心理接受、社會經濟和傳播學等領域。以上的闡述是作為一個年輕的影像創作者的自我感悟,還需要進一步研究,通過大量的實踐來獲得新的經驗。期待著未來會有更多更優秀的影像藝術作品問世,伴隨著時代的發展迸射出更耀眼的火花。
參考文獻:
[1]陳永賢.錄像藝術啟示錄[M].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10.
[2]米-安德魯斯.錄像藝術史[M].曹凱中,劉婷,張凈雨,譯.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2018.
[3]馬兆峰.數字影像視聽語言[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21.
[4]張振華.影像文化通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5]周清平.“互聯網+”時代的現代影像藝術[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7.
[6]畢吉特.作為探究的藝術[M].張鐘萄,方偉,譯.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22.
[7]澤特爾.圖像 聲音 運動[M].趙淼淼,譯.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
[8]克蘭.文化生產[M].趙國新,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
作者單位:
吉林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