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師德師風;教師形象;教育情懷
【中圖分類號】G63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3)25-0053-02
【作者簡介】殷俊,江蘇省金湖中學(江蘇淮安,211699)教師,高級教師,淮安市學科帶頭人,淮安市優秀班主任,曾獲江蘇省、長三角地區中小學班主任基本功大賽一等獎。
一、案例剖析
情景案例中班級家委會以對教師表達感謝、營造尊師重教的氛圍為由,組織給家長送禮,而教師未拒絕,影響了教師和學校的形象。產生以上問題主要是教師法紀觀念不強,缺乏敬畏之心,從根本上來說是教師的師德師風出了問題。
二、應對策略
近些年,個別教師違反師德師風現象時有發生,嚴重影響了教師群體的形象。學高為師,德高為范。教師必須涵養高尚師德,將師德師風建設擺在首要位置。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們的教師既精通專業知識、做好‘經師,又涵養德行、成為‘人師,努力做精于‘傳道授業解惑的‘經師和‘人師的統一者。”《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新時代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中小學教師違反職業道德行為處理辦法(2018年修訂)》等文件對進一步規范教師職業行為起到了制度約束的作用,但高尚師德形成除了需要制度的約束,更需要教師提高自我修養,提升道德境界。
1.愛生情懷是高尚師德的核心內涵
教育是愛的事業,一個好的教師,首先必須是一個富有愛心的教師,教師心里要裝著學生,時刻牢記教書育人的使命。當今社會形勢的發展對人才需求的變化,既需要教師認真反思和改進教書育人的方法,也需要每一位教師加強師德修養,踐行愛與責任。教師的愛心,來源于對學生的博大愛心、對事業的無限忠誠,來源于自己淵博的學識、教書育人的能力和從不滿足的教育追求。這就要求我們教師進一步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規范從教行為,以高尚的品格塑造人,以淵博的學識培養人,以博大的胸懷關愛人。
教師只有用“愛心”呵護學生,只有盡職盡責,才能真正做到無愧于學生,無愧于家長和社會的期待。教師只有用“真心”呵護學生,才能得到豐厚的心靈回報和滿滿的職業幸福。這種幸福是作為教師才擁有的精神財富。
2.學習實踐是涵養師德的有效途徑
高尚師德的形成需要教師不斷加強學習。首先,教師應通過學習道德規范,加深對師德的認識。我國傳統教育觀認為,教師只有具備優良的道德品質,才有資格教育他人,才能讓他人信服,才能成為他人學習和效仿的榜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師德之所以重要,是由教師在教育活動中的特殊性決定的。一代師風,影響著一代人的精神風貌。儒家的“仁者愛人”,墨家的“兼愛天下”,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陶行知的“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都是教師應該深入學習和理解運用的。其次,教師應通過學習法律法規,形成良好的行為規范,不斷提高自身法律素養和依法從教的能力和水平,知道應該做什么,而大膽作為,不該做什么,而“不敢越雷池半步”。再次,教師應通過學習先進典型,形成高尚的思想境界。一個先進典型就是一面旗幟,就是一根標桿。教師要向身邊的人學,學習身邊榜樣“忠心從教、熱心愛生、潛心治學”的精神。特別是一些產生職業倦怠的教師,需要以身邊的典型來自我激勵,重新喚醒工作激情,體驗成功的快樂,做到愉快從教。
3.正確觀念是良好師德的堅實基礎
有德,是修養,是文明,是基石。教師的職業道德可從教師和職業道德兩個方面去理解,所謂職業道德,是指從事某項職業的人必須遵循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俗話說“干一行,愛一行”,“愛崗敬業”是師德的基礎,如果一個教師對教育工作缺乏起碼的敬業精神,一切都無從談起。“教書育人”是師德的關鍵,是教師道德體現的具體內容。“為人師表”是師德的具體體現,這是社會對教師職業提出的更高要求。教師應正確認識從事教育事業的意義,敬業愛崗,樂于奉獻,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教師的日常工作既平凡又不平凡,教師不是雕塑家,卻塑造著世界上最珍貴的藝術品。
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即以進取心對待事業、以責任心對待工作、以淡泊心對待名利、以平常心對待得失、以律己心對待自我、以寬容心對待同志、以自信心對待困難、以欣賞心對待他人、以和睦心對待家庭,用心守護教育這片晴空。
4.反思自省是提升師德的有力保障
“吾日三省吾身”“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先賢在道德修煉方面都十分重視自省的力量,教師師德修養的不斷提升也需要自我反思。我們平時習慣于從自身出發去思考問題,更容易發現別人的缺點和問題,但對于自己存在的不足和失誤缺乏清醒認識和深刻反省。
一個人能否嚴守師德規范,最大的誘惑是自己,最難戰勝的敵人也是自己。少數教師違反師德,很多時候都是陷入了“一次不守,次次讓步”的怪圈。歸根結底,就是一開始沒有反省自身,沒有把握好小節,逐漸失去了警覺。“盡小者大,慎微者著。”我們要時刻牢記師德準則,定期反思自己一階段以來的表現,客觀地看待自我,清醒地查找不足,促進自我不斷完善,推動自身師德修養的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