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強勝,徐杰,張尚文


摘? 要:在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免費醫學生教育較為特殊,為深入了解他們的學習動力現狀,分析存在的問題,文章以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新疆醫科大學466名大一至大四年級的免費醫學生的學習動力情況進行了深入研究。結果顯示,免費醫學生對未來職業的認可度較高,對本專業也有較高的學習興趣和較明確的學習目標,但部分免費醫學生仍存在對相關政策不了解、學習習慣較差、缺乏明確職業規劃等問題,一定程度上制約他們的學習動力,降低了學習積極性。
關鍵詞:免費醫學生;學習動力;現狀分析
中圖分類號:G444?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10-0125-04
為解決我國基層醫療資源相對薄弱的問題,逐步完善基層醫療衛生設施,提高基層群眾就醫環境,2010年,國家發改委聯合其他部委共同頒布了《關于印發開展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工作實施意見的通知》,重點是為鄉鎮衛生院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培養具備全科醫療能力的衛生人才[1]。免費醫學生由國家提供學費、住宿費及生活補助,在高等醫學院校培養合格、畢業后須到相應的基層醫療機構服務滿6年。目前,免費醫學生的培養工作已開展十余年,一定程度上有效緩解了我國基層醫生短缺問題。但有調查表明部分免費醫學生存在學習動力不足[2-4]、職業認同感低等問題[5-6]。免費醫學生的培養質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我國基層醫學事業的發展,如何提升他們的學習動力成為高校免費醫學生培養亟須解決的問題。文章主要對免費醫學生學習動力的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相關的對策與建議。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本次調查選擇新疆醫科大學免費醫學生作為調查對象,通過問卷調查開展研究。本次調查采用隨機抽樣法,按照一定比例從大一至大四年級共選取500位免費醫學生作為調查對象,采用統一指導語、統一填寫問卷的方式進行問卷調查。剔除無效問卷,收集有效問卷466份,有效回收率93.2%。在有效調查對象中,男生174人,占37.34%,女生292人,占62.66%;大一年級學生103人,占22.10%,大二年級學生114人,占24.46%,大三年級學生102人,占21.89%,大四年級學生147人,占31.55%。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免費醫學生學習動力基本狀況分析
本次調查從報考本專業原因、專業感興趣程度、專業優勢等方面來反映免費醫學生學習動力的基本情況。調查顯示,47%的學生表示報考本專業是自己的選擇,28.11%的學生是出于父母或家人的意愿選擇報考本專業,19.10%的學生是因為高考分數受限才選擇本專業的;問及對本專業的感興趣程度時,44.75%的學生表示對本專業逐漸感興趣,仍有7.73%的學生表示對本專業不感興趣;當問及“選擇本專業的最大優勢”時,48.71%的學生選擇了就業優勢,18.88%的學生選擇了能減輕家庭負擔,只有32.40%的學生選擇職業魅力;在提及“對自己未來職業的認同感”時,僅2.58%的學生選擇認同感低;在問及“自己是否有明確的學習計劃”時,85.19%的學生表示自己會努力學習,成為優秀的醫師,10.52%的學生選擇勉強畢業,只是為了找份工作,還有4.29%的學生沒有明確學習目標;在對于學業的努力程度方面,60.94%的學生選擇“一般努力”,認為“很努力”的學生僅占35.19%。在學習的自覺性方面,29.18%的學生認為自己學習的自覺性很強,但有5.15%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學習自覺性較差。在問及職業定位負影響時,32.40%的學生認為基層醫生的職業定位會對自己學習生活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有49.14%的學生選擇影響一般,認為沒有影響的學生僅占18.54%。在問及“學校的獎懲制度對學習態度有無影響”時,83.47%的學生選擇表示有影響,認為有“很大影響”的占29.61%,僅有16.52%的學生表示“無影響”。在自身學習動力與班風好壞關系密切程度的問題上,48.50%的學生表示關系密切,僅有7.08%的學生表示班風好壞根本不會影響自身的學習動力。在問及對免費醫學生的相關政策的了解情況時,僅有21.03%學生表示完全了解,有73.61%的學生表示了解得不全面,仍有5.36%的學生表示不了解。對于協議期滿后的去向,僅有15.67%的學生表示會繼續選擇留在基層,49.79%的學生表示自己會選擇考研深造,28.54%的學生選擇不確定。
(二)不同年級的免費醫學生學習動力情況的比較
以免費醫學生的年級為自變量,以問卷中報考本專業原因、專業感興趣程度、專業優勢等為因變量進行卡方檢驗。結果顯示,不同年級的免費醫學生在報考原因等方面均有顯著差異。在職業定位方面,隨著年級的升高,越來越多的學生認為基層醫生的職業定位不會對學習生活帶來負面影響。見表1。
三、提高免費醫學生學習動力的對策研究
(一)加強免費醫學生的學風建設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免費醫學生在學習努力程度、學習自覺性方面表現一,并且表示班風好壞影響自身學習動力。因此,加強免費醫學生學風建設是提高其學習動力的重要舉措。首先,從入校就需要嚴格考勤制度,加強學生學習日常的監督管理;其次對于學習較差的學生,也可在班級內成立學習幫扶小組,以先進帶后進;另外,還可深挖學風建設中的先進人物并予以表彰,以帶動更多學生向更高的目標努力,以局部帶動全體;最終幫助其確定學業目標,督促學生養成勤學、愛學、會學和終身學習的良好習慣。
(二)加大免費醫學生政策的宣傳力度
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免費醫學生對未來職業的認可度較高,對本專業有較高的學習興趣和明確的學習目標。但有些學生甚至到大四對免費醫學生相關政策都不了解,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會直接影響免費醫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加強免費醫學生政策的宣傳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加大社會層面的宣傳力度,高等醫學院校可利用假期社會實踐活動讓在校免費醫學生深入各農村地區,對免費醫學生政策進行積極全面宣傳。其次,在新生入學教育中,學校需要提高大家對本專業的認可度。近年來,我國政府部門頒布了若干促進免費醫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的優惠政策,可以高等醫學院校加強免費醫學生優惠政策的宣傳,以提升他們對該專業的認可度。
(三)強化免費醫學生的責任意識,做好免費醫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近年來,考研熱度上升,免費醫學生內心的沖突與矛盾更加突出。調查結果發現,當問及“協議期滿后你的規劃是什么”,有一半學生選擇了考研深造,這就說明大多數免費醫學生還是想要和其他學生一樣,想通過考研繼續深造,但定向協議的簽訂也制約著他們的學習動力。因此,各高等醫學院校要通過強化免費醫學生的責任意識,做好免費醫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避免考研熱潮對免費醫學生定向就業造成的影響。免費醫學生作為國家未來的重要醫護工作人員,面臨嚴格的職業要求。首先在免費醫學生的日常教育中強化醫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培養他們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其次,大學階段是醫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重要探索期,各高等醫學院校應加強免費醫學生的大學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和未來職業發展環境的關系,明確學生的職業發展目標。此外還需聘請優秀的在基層工作的校友來校進行演講,幫助學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基層醫療狀況,增強他們的職業發展信心。
(四)加強免費醫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醫學生不僅擔負著廣大人民身體健康的歷史使命,而且還承擔著國家衛生事業未來發展的社會責任,這就決定了高等醫學院校要加強對免費醫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在免費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融入偉大抗疫精神,讓他們直面醫護人員必須擁有的職業道德操守,幫助醫學生樹立正確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使得對醫生職業的向往在免費醫學生心中得到重塑;其次,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財富,在免費醫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應引導免費醫學生實現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的有機統一,幫助學生樹立更加堅定的從醫理想,引導免費醫學生心懷天下、心懷人民、心系祖國,把自身志向的實現納入國家實施“健康中國”發展戰略的過程中,共同勇擔衛生與健康發展重任,服務民眾、奉獻社會。
最后,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免費醫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應將傳統美德和時代精神進行有機融合,通過對免費醫學生的感恩教育,使免費醫學生深知享受到國家政策幫扶就更應該經營好、規劃好自己的大學生活。
在免費醫學生的培養過程中,高等醫學院校要注重加強免費醫學生的學風建設,加大免費醫學生政策宣傳力度,強化免費醫學生的責任意識,做好免費醫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加強免費醫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進一步提高免費醫學生的學習動力,培養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參考文獻:
[1] 國家發展改革委,衛生部,教育部,等. 關于印發開展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工作實施意見的通知[EB/OL]. (2010- 06-02). 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9/201012/t20101216_112693.html.
[2] 謝清平,段華慶,黃林邦,等. 免費醫學生學習倦怠影響因素分析[J]. 贛南醫學院學報,2015,35(06):991-994.
[3] 申魯軍,楊磊,王淑燕. 學習投入、核心自我評價對免費醫學生學習倦怠的影響[J]. 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6,33(07):547-549.
[4] 龔茜,陳小賢. 免費醫學生學習倦怠的現狀調查及干預研究——以贛南醫學院為例[J]. 黑龍江科技信息,2017(06):29-30.
[5] 范文燕,汪鑫,車向新,等. 農村定向免費醫學生專業認知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 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4,31(01):45-47.
[6] 張廷建,李雅潔. 農村訂單定向免費醫學生專業認同調查及影響因素分析[J]. 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34(07):106-109.
(薦稿人:孫永泰,集美大學《集美大學學報》副主編,副編審)
(責任編輯:胡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