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江蘇省昆山市中小學人工智能教學實驗運用信息化手段進行過程性評價,對探索智慧課堂過程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有著借鑒作用。針對人工智能課程評價所出現的問題,建構評價環境信息化、評價目標精準化、評價量規可視化、評價方案效率化、評價過程動態化、評價結果實效化的六要素體系策略,將對人工智能課程提質增效、助力課堂教學起到關鍵作用。
【關鍵詞】語音學習系統;小學英語;聽說教學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3)26-0085-03
【作者簡介】錢程,江蘇省昆山高新區紫竹小學(江蘇昆山,215300)教師,二級教師。
為探索智慧課堂應用于過程性評價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昆山市中小學人工智能教學實驗已嘗試運用信息化手段進行過程性評價。在此嘗試過程中,方法運用不高效、量規設計不合理、結果反饋不到位等問題頻發。基于此,筆者針對人工智能課程評價所出現的問題,歸納出人工智能課程評價建構策略。該策略有以下六要素組成。
一、評價環境信息化
信息化的評價環境,依賴于各類信息化設備構筑的開放式學習平臺,平臺由數據層、分析層、應用層和用戶層四個部分構成。數據層主要由各類軟硬件設備組成,負責直接采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各類信息,并將數據傳遞給分析層進行處理。通過這些設備,學生學習過程中體現的學習態度、學習成果以數據形式量化呈現,提高了教師的評價效率。分析層包含統計分析和數據挖掘工具,例如常見的Excel軟件和SPSS軟件。通過挖掘學生的學習狀態信息,統計學生的學習時長和進度,評估學生的測驗情況和課堂情緒,分析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學習態度。應用層是在數據分析的基礎上,幫助教師準確診斷學情,及時調整教學設計,滿足學生潛在的學習需求,提高評價實效。用戶層則直接面向過程性評價活動中的各個主體,主要對象有學生、教師、學校管理員等,他們通過各類移動終端設備,完成評價活動。
二、評價目標精準化
評價目標需緊緊圍繞教學內容,在掌握學生現有發展水平的前提下,設計學生所要達成的學習效果是評價過程的出發點和歸宿。智慧教育云平臺在線交互和即時反饋系統的使用,有助于教師快速發布導學資源并收集學生的課前預習情況,精準診斷學情,把握教學重難點,從而確定過程性評價目標。
以昆山市人工智能教學平臺為例,教師可以在班級管理欄目中,提取本人授課的班級,導入學生信息,通過在課程管理欄目中新建課程,或直接導入已開發的相關課程模板,編輯課前預習內容。教師還可以在章節下選擇新增交互式課程,上傳添加圖片、視頻、文檔等學習資源,執行保存命令,通過在該章節下選擇新增客觀題集,根據課程內容,合理添加單選、多選、填空等題型。教師還可以設置學生的提交次數,并決定是否公開答案。教師編輯好課前預習作業后,需發布課前預習資源,并在課程進度中,開放解鎖學生瀏覽預習章節的權限。當學生完成預習任務后,教師可以在數據欄目下查看學生的預習情況,并根據需要打包和下載班級數據,進行深度的學情分析,最終實現評價目標的精準化。
三、評價量規可視化
直觀可視的評價量規包括評價指標和評價權重,是開展過程性評價的重要抓手。使用思維導圖、數據圖表等信息化工具,可通過圖片形式展現評價量規中所要表達的文字信息,更能貼合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特點,有助于學生理解評價重點。
評價指標具有具體、可測量的特點,是評價量規的具體體現。通過思維導圖設計的評價指標具有以下優點:一是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小學生的思維發展水平還處于具象階段。因此,思維導圖中豐富的圖像、色彩元素,可以更清晰地表達各級評價指標的隸屬關系,便于學生直觀理解。二是適用于大規模、復雜的評價指標。人工智能課程的過程性評價貫穿整個教學活動,當評價總目標分解為若干個可以被具體量化的子目標后,評價指標將變得非常復雜。通過點擊思維導圖中的關節點,可以顯示或隱藏評價指標內容,幫助學生聚焦當前學習階段的評價重點。此外,思維導圖還可以數字資源形式提供問題解決的路徑、取得進步的具體步驟,為學生的評價活動搭建支架。
評價權重體現了某一維度在整體評價中的相對重要程度。數據圖表有助于評價權值關系的迅速有效表達,運用Excel等數據處理軟件設計的評價權重圖表,相較于在傳統表格中直接進行數值賦分的形式,可以簡化評價權重的復雜性,使評價權重變得一目了然,便于小學生理解、交流,增強其審視能力。同時,能夠展現評價量表的全貌,體現不同評價子目標間的復雜關系。
四、評價方案效率化
評價方案是開展評價活動和分析評價結果的依據,涵蓋評價方法和工具等內容。量化評價和質性評價是兩種常見的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手段。量化評價是指通過數字和度量來描述學生發展的方法,具有易于操作控制、便于數據處理的優勢。質性評價則是指通過觀察記錄、檔案評價等手段,力圖自然、全面地描述評價對象發展變化的評價方法。通過智慧教育云平臺等信息化工具,可以提高評價方案的效率。
量化評價工具有標準化考試、隨堂測驗、自我診斷測驗、問卷法等。借助人工智能課堂中配備的即時反饋交互系統、平板電腦等軟硬件設施,可以實現評價量規的實時下發、收集、統計,減輕了教師的工作量。
質性評價工具則包括行為觀察記錄、談話法、創作作品分析等。因其工作量大、持續時間長,一直是過程性評價中的難點,借助信息化的人工智能教學環境可有效解決這一問題。一是利用平板電腦可留存學生課堂中的學習過程。二是利用云存儲空間可以體現學生的發展過程。學生可以將自己的學習視頻、圖片和電子作品上傳到云平臺的空間中,供大家查看與點評。
五、評價過程動態化
評價過程是師生依據評價方案,開展評價活動的經過,包括信息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評價等階段。受課時和學生操作水平的制約,教師很難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完成這一系列復雜、煩瑣的評價方案。若過多強調評價要求,擠占學生的動手操作時間,容易引發學生的抵觸情緒。基于信息技術的智慧課堂,突破了只能在教室內、課堂中開展評價的局限性,在互聯網的支撐下,評價活動走向開放,評價過程從課中延伸到了課后。
在課堂上,教師通過人工智能教學平臺、極域電子教室系統等智慧課堂環境,向學生下達評價任務。學生接收到任務后,根據評價指標,合作交流,記錄學習過程,完成作品并進行分享展示。教師在課堂上先選取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作品,進行精講點評,盡量覆蓋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遇到的共性問題。學生根據教師的點評,進行相應的完善和優化。
在課后,學生可利用課余時間進一步修改自己的作品,并通過平臺上傳自己的最終成果。教師通過平臺批改學生提交的作業,并進行有針對性的結果反饋。學生通過平臺查閱教師的打分,并在教師的指導下,進一步完善作品。通過智慧課堂延遲評價的時間段,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展示自己的最佳狀態,教師在給予學生更廣闊的成長空間的同時,豐富其課后的學習生活。
六、評價結果實效化
對評價結果的實效化處理是本輪評價活動的終點,也是新一輪過程性評價的起點。通過信息化手段,助力師生反思總結,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教師可加強評價結果的應用,確保評價實效,這有助于挖掘評價深度,充分發揮評價功效。首先,根據學生的評價結果,有針對性、差異性地向學生推送個性化的課后學習資源。其次,學生通過課后練習鞏固課堂所學,加以拓展提優,發揮最大的學習潛力。再次,師生利用課后時間,通過QQ、微信等即時聊天工具,進行本輪學習的交流反饋。最后,教師根據學生的過程性評價表現,對課程設計進行相應的優化調整。
基于信息化教學的過程性評價,實現了以評促教、以評促學,教師應當把握開展過程性評價的最佳時機,重點評價學生思維碰撞的過程、交流合作的過程、探究實踐的過程,讓信息化的過程性評價更好地助力人工智能課程的教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