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玉華 左全晟



編者按
2022年4月,教育部頒布了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學校、課堂是課程實施的終端。一年以來,各地各學校在推進新課標落地過程中不斷研究與探索,產生了一系列實踐經驗與成果。作為課程實施主體的教師怎樣理解課程標準的變化,怎樣規劃自己的課堂教學,怎樣在課堂上實施新的課程標準?本期聚焦“義務教育新課標落地”話題,精選六篇文章,展現基于新課標精神內核與實踐邏輯的新型教學樣例。
[摘要] 基于廣東省基礎教育江門市小學數學教研基地推進單元整體教學的實踐研究,從剖析單元整體教學的內涵及價值、現狀與挑戰入手,圍繞單元核心教育價值,以發展學生的關鍵能力為目標,為廣大教師提出小學數學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的思路與策略:一是基于“學情”,多角度深入分析學生知識起點;二是關注“整體”,以整合視角準確把握本質聯系;三是厘清“路徑”,撬動學生思維進階提升素養。
[關鍵詞] 新課標;小學數學;單元整體教學;實施路徑
當今世界瞬息萬變,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對周圍世界的深刻理解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傳統的教育模式往往側重于記憶孤立的知識和技能,導致學生聯結和應用知識的能力不足。2022年4月21日,我國發布了《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這標志著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改革邁入了新的時代。相比2011版課標,2022版課標在“課程實施”部分的“教學建議”中,特別提出了“探索大單元教學”和“重視單元整體教學設計”。那么,單元整體教學的核心要素是什么?新課標中對單元整體教學有哪些具體指引?小學數學單元整體教學的實踐路徑有哪些?本文嘗試結合廣東省基礎教育江門市小學數學教研基地的實踐探索加以闡述。
一、單元整體教學的內涵及價值
(一)單元整體教學的內涵
單元整體教學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它將若干個知識點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大的教學單元,然后進行整體教學。單元整體教學符合人腦的認知規律(結構性)、生活實踐邏輯(綜合性)和核心素養的生成機制(累積性),在一線教學實踐中展示出勃勃生機,它能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系統思維,有利于學生建立清晰的整體認知結構,同時也有利于教師有序地開展教學。
單元整體教學的核心要素包括主題、核心素養、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評價。在整體設計中,主題應貫穿始終,注重自然銜接,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為主要目標,同時還要注重學科知識的學習。核心素養是評價學生能力的重要標準,因此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學目標應貼近學生,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和學科發展趨勢,注重培養學生的系統思維和創新思維。教學內容應該具有系統性,能夠幫助學生建立起整體認知結構。教學方式應該注重啟發式、探究式、參與式、互動式的多種方式,并根據學生的特點和認知水平進行差異化教學。評價應該是多維度的,既包括知識技能的考核,也包括核心素養的評價。
(二)單元整體教學是新課標落地的本質要求
2022版新課標在“課程實施”的“教學建議”部分正式提出了“單元整體教學”的要求,并指出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上都要重視整體性。教學目標方面,建議全面分析主題、單元和課時的特征,基于主題、單元整體設計教學目標,體現核心素養的進階。教學內容方面,強調整體分析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建立體現數學學科本質的結構化知識體系,通過合適的主題整合教學內容,發展學生科學的思維習慣。教學方式方面,建議改變單一講授式教學方式,注重啟發式、探究式、參與式、互動式等,探索大單元教學,并明確提出“重視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的要求:“要整體分析數學教學內容本質和學生認知規律,合理整合教學內容,分析主題—單元—課時的數學知識和核心素養主要表現,確定單元教學目標,并落實到教學活動各個環節,整體設計,分步實施,促進學生對數學教學內容的整體理解與把握,逐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p>
(三)單元整體教學的現狀與挑戰
在探索和實踐的過程中,單元整體教學也出現了一些“偏向”,如拼湊式的內容堆積或內容重組,浮于表面、增量不增質;主題式的情境創設,變境未變質,將單個課時的情境變成了連續性情境,形變神不變;助長式的“短平快”,縮短課時,學生吃得多,但消化不良;放養式的翻轉實踐,學生先自主探索,但缺乏系統性。
根據以上單元整體教學的分析,小學數學教學應向“整體化”發展,通過單元整體教學,實現數學教學的有序性、整體性、完整性,從而整體推進學生認知結構的重建、學習策略的提高和數學情感的發展,促進數學素養的提升。單元整體教學應如何有效實施?結合廣東省基礎教育江門市小學數學基地的實踐探索,我們提煉了如下圖所示的小學數學單元整體教學的實踐路徑。
二、小學數學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的思路與策略
(一)基于“學情”,多角度深入分析學生知識起點
單元整體教學研究的目標是以不同學生的學情為出發點,實現學生學科素養的全面提升。在進行單元學習之前,需要通過前測、訪談或調查問卷等多種途徑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和認知特點,為后續教學提供參考依據,以便靈活調整課堂教學,適應不同學生的需求。具體而言,在進行學情分析時,教師可從學生的認知起點、認知特點、認識難點等多個角度考慮。以江門市紫茶小學莊佳玲老師人教版二年級上冊“長度單位”單元整體教學為例,在開展教學前,從學生的認知起點、特點和難點三個維度分析學情,以準確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為教學內容的順利推進提供支持和幫助,從而真正助力培養學生的“量感”(如表1)。
(二)關注“整體”,以整合視角準確把握本質聯系
傳統的教學模式將各知識點看作孤立的、碎片的集合,導致數學課堂中“懂而不會”“寬而不深”現象的出現。在此背景下,單元整體教學模式是對傳統數學課堂進行變革的一個重要理論指導,提倡以單元大概念為軸心,把相關知識內容聯系起來,使數學課程形成一個一致的、具有聯系的整體,促使學生的數學學習始終聚焦重要的數學內容、聚焦數學的本質。本節將探討如何基于單元大概念,從教學課時的劃分、教學目標的設定和教學材料的選取三個方面開展單元整體教學。
1.分析單元內在聯系,課時劃分不拘泥于教學用書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通常按照教材的章節順序來劃分課時,并注重教授教材中的知識點。然而,在單元整體教學中,教師要從整體出發,分析單元內容本質、知識邏輯、思想方法、核心素養、育人價值等的聯系,從中提煉出單元大概念。提煉時尤其要關注知識間的聯系,聯系的數量和強度越大,就越能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遷移,越能夠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整體的數學觀、提升學生在未來面臨新問題和學習新概念的應變能力。因此,既要系統分析學情,又要整體把握單元知識結構,可靈活劃分課時,以整體漸進的形式推進課時教學,從而更好地達到知識點的整合和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例如,鶴山市沙坪街道第三小學何健儀老師在“圓柱與圓錐”單元整體教學設計中,立足學生的認知起點、認知特點和認知難點,將單元內容重構立序,創設一條更符合學生實際學情的學習探究路徑。其將原有的教材課時安排,統整后變為圖形的認識、圖形的測量、圖形的應用與拓展運用等四個部分。
2.確定單元關鍵問題,目標設定不局限于某個知識點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通常把教學目標設定為某個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單元整體教學,需要教師整體把握單元知識結構,將單元大概念轉化為貫通學習過程中的關鍵問題。同時,對關鍵問題進行建構,建立起問題之間的邏輯關系,形成互為關聯、互相聯系的“問題”結構。以“問題”結構的形式,引導學生在解析系列問題的過程中,透過問題結構探究知識結構,掌握學科基本結構。以江門市江海區朗晴小學許健森老師“百分數(一)”單元整體教學為例,基于單元大概念,適度整合、拓展和創造,進行二次開發,提煉出三個單元關鍵問題:“百分數從哪里來?”“百分數是什么?”“百分數有什么用?”由此把百分數單元教學分為三個板塊進行設計:理解百分數→升華百分數→運用百分數,并分別設定對應的單元目標,同時整合有趣、有料、有生長力的素材,設計指向關鍵能力的學習任務。綜上,單元目標的設定不能局限于某個知識點,而是需要從整體出發,通盤考慮,系統整合單元關鍵問題。在此基礎上,才能算是進行了單元的整體解讀,才能依此設定教學目標。
3.凸顯學習活動設計,學習材料的選取不受限于教材素材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通常只使用教材提供的材料進行教學,這種方式有時會限制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應用。在單元整體教學中,要重視過程,重視生成,重視體驗、感悟和反思。數學即生活,生活即數學,要把學生置于課堂的中央,使得學習材料的選取不再局限于教材中的例題,而是讓整個學習過程、生活體驗都有機會成為學生的學習材料。開平市港口小學梁綺靖老師設計的“多位數乘一位數”單元整體教學,前測部分提供了豐富的生成性教學材料,所選取的材料全部來自學生。根據學生的前測情況、課堂生成、典型錯例進行了詳細的整理和分析,形成了更加貼近學生的教學材料,具體如表2所示。
(三)厘清“路徑”,撬動學生思維進階提升素養
單元是數學課程教學的基石,課堂是落實小學數學單元整體教學的主陣地,活動設計則是課堂教學的主要抓手。所以,基于單元整體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設計教學活動至關重要。本節梳理出單元整體設計目標下的三種教學設計路徑。
1.內容重組式的整合型教學設計
內容重組式的單元整體設計,要求從學生的實際學情出發,根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認知難點,通過內容重組的形式進行教材的二次開發,積極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合作探究,實現高效課堂。具體的開發模式,主要包含例題改編、素材選編、練習創編三個步驟,現以“百分數(一)”單元整合教學設計為例闡述。
(1)例題改編。進行例題改編時,應當準確把握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及解決該例題面臨的難點。通過對原有例題的改編,使學生在解題中發現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和規律,加深知識理解和掌握。例如,將原有的例題進行改寫,改變部分數據或條件,使其與學生實際生活經驗相聯系,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參與度。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百分數(一)”中投籃命中率的例題,主要涉及命中球數及一分鐘內投射數量。將之延伸到學校特色足球運動領域,創設求點球命中率情境,學生發現了一個量不好判斷,就會再繼續討論:要怎樣用兩個量分析點球水平呢?讓學生經歷由不同分母的分數表達、小數表達,到相同分母的分數表達,再到“統一標準”的百分數表達,完成從具體到抽象、從模糊到清晰的倍數關系表達。如此,學生主動溝通知識間的聯系,理解了百分數既可以表示確定數據,也可以表示隨機數據。
(2)素材選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選擇合適的活動素材供學生進行操作、驗證、總結等學習活動。通過選取與知識點相關的素材,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應用能力,讓學生在學習中形成自己的認知框架和思維模式。例如,選取與數學知識點相關的實際應用場景,如購物、工程、歷史等,讓學生在探究中理解知識的應用。改編“百分數(一)”中“汽車銷售百分數”的素材,將之豐富為營養成分表百分數、天氣預報下雨天百分數、公務員考錄比百分數等。這是讓學生從生活出發,搭建知識結構,本單元初始,就以自主閱讀方式展開,喚醒學習經驗;緊接著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數,用不同的方法表達情境中的數據關系,理解百分數的意義。
(3)練習創編。練習題可以為學生提供檢查學習效果、完善知識脈絡、促進思維生長的一條重要途徑,在單元整體教學中,應適時、適度地提供有梯度、有溫度、有效度的練習題。通過對練習題進行自主設計和創新,可以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創新精神,讓學生在合作中實現知識點的深度掌握。例如,教授“百分數(一)”時,創編一道數學與體育的練習:收集整理不同選手點球命中數據,并思考如何分析點球水平,選出最佳選手。借助實踐的過程,使學生感受到百分數不僅是數據的表達,更是判斷與決策的重要依據。學生在分析、討論的過程中,確定比較合理的標準線,在自主探索和思辨中感悟數據分析的內涵,理解百分數的標尺作用。
2.序列重構式的結構型教學設計
生活中存在眾多客觀事物的順序,如歷史發展規律、事物發展因果順序、知識發展進程等,按照客觀規律進行知識脈絡的序列重構,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打通知識節點,構筑更深刻的知識鏈接。序列重構的具體結構有很多,最為常見的包含兩個類型:基于知識遞進的序列重構、基于生活應用的序列重構。
(1)基于知識遞進的序列重構?;谥R遞進的序列重構型單元整體設計是以學科知識的遞進為基礎,將知識按照演繹遞進的順序排列,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這種序列重構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學科知識的演變和發展過程,從而更好地把握知識點的本質和內涵。譬如,在“圓”單元整體教學中,可以按照理解維度的“六何”邏輯演進順序,以“是何(什么是圓)、有何(圓的周長、面積)、為何(公式推導)、在何(在生活中有何運用)、如何(如何聯系其他圖形)、若何(若圓只有一部分)”的順序將單元知識用整體漸進的方式徐徐展開,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圓的基礎概念、公式推導、生活應用、變式聯系,實現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教學目的。
(2)基于生活應用的序列重構?;谏顟玫男蛄兄貥媱t是以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為基礎,將知識按照生活應用場景進行排序,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點的實際意義。例如,在“長度單位”單元整體教學中,可以按照測量方法、長度單位、應用場景、運用計算等生活情境,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單位的意義、測量的方法及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等內容。
3.項目學習式的拓展型教學設計
基于單元整體教學的核心概念和主要問題,設計出一個具體的、實際的活動項目,讓學生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積極參與實踐、發現問題、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達到更加深入和全面的學習效果。例如,在“圓柱與圓錐”單元整體教學設計中,可以用探究火箭模型制作的項目式學習,貫穿整個單元的教學,引領學生在探究火箭模型的制作活動中經歷一個完整的、數學化的過程,具體如表3所示。
以上三種不同的單元整體教學活動設計路徑,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式對單元知識點進行重構和組合。途徑及表現形式雖各有差異,但殊途同歸,目的都是整體把握單元知識脈絡,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在探究中實現對知識點的深度掌握和應用。
總之,單元整體教學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其核心思想是將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知識起點、興趣點、學習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多角度深入分析學生知識起點,構建知識網絡,打造基于學力提升的高效課堂。在小學數學單元整體教學實踐的過程中,這種教學模式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習效率,有助于推進新課標落地。
[本文系2023年廣東省教育研究院“5G+智慧教育”專項課題“基于“CSMS”區域推進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實踐研究”(項目編號:GDJY-2023-G-b04)和2021年第一批廣東省基礎教育學科教研基地項目(江門小學數學)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