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慧



[摘 要]本文以南寧市政務云面臨擴容建設需求為背景,從云平臺建設和機房建設這兩個主要方向,通過設置問卷等方式,就自建、租用或購買服務的方式進行建設模式分析,希望能為后續政務云的建設模式提出建議。
[關鍵詞]政務云;數據中心;建設模式
[中圖分類號]F62文獻標志碼:A
隨著云計算、人工智能技術還有區塊鏈等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信息化、數字化的浪潮已經全面進入我國的社會、經濟、生活等多個領域,過去傳統的電子政務管理系統已難以適應現代社會的應用需求,統合政府各個部門的信息化、數字化平臺,構建功能全面、覆蓋面廣的政務云平臺已成為我國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任務[1]。
1 南寧市政務云現狀
1.1 建設模式
南寧市電子政務云由4個子云組成,分別為自建的華為云、智慧云、信創云以及購買服務的浪潮云。無論是采用自建模式還是購買服務模式,政務云平臺的服務器、網絡設備均承載在南寧市電子政務數據中心機房,即機房建設均為自建模式。
南寧市電子政務數據中心機房(以下簡稱機房),具備雙路市電接入和柴油發電機組后備電源。同時,機房配備了動環監控系統、消防系統、安防監控系統,保證機房及政務云系統的物理安全。
1.2 建設存在問題
一是政務云承載能力有限。根據南寧市政務云目前的建設資源和使用情況,預計可承載約500套信息系統,現已部署超過350套信息系統。二是電子政務數據中心不具備可擴展性。南寧市電子政務數據中心于2011年建成投產,由于當時服務器功耗普遍較低,單機架設計功率僅為2kW,隨著服務器設備功率密度越來越高,2kW的單機架功耗的機架可承載服務器數量不多,服務器設備需要分散布置,導致目前電子政務數據中心所有機架已全部用完。三是電子政務數據中心設計之初對綠色節能考慮不足。IT側無專用電量計量儀表,缺乏有效的PUE在線監測手段。根據現有的計量儀表推算,電子政務數據中心PUE約為1.6,不符合國家、自治區對數據中心PUE不超過1.5的要求。
1.3 建設參考案例
1.3.1 廣西疫情防控管理一體化平臺
廣西疫情防控管理一體化平臺基于壯美廣西·政務云建設,與壯美廣西·政務云當前的建設模式一致,廣西疫情防控管理一體化平臺也采用租用機房+自建云平臺的建設模式。該平臺基于兩地多中心架構,共計需要80多個機架承載新增的服務器和網絡設備。由于壯美廣西·政務云機房機架空間無法滿足需求,該平臺采用租用新機房承載新增設備的安裝,實現政務云機房快速擴容的目的。在云平臺建設方面,建設單位根據初步設計的軟硬件配置清單,進行云平臺軟硬件的招標和采購,云平臺產權歸屬于政府部門,有效提升了公眾數據的安全等級。
1.3.2 來賓市政務云
來賓市政務云于2020年進行云資源擴容建設,建設模式為租用機架+自建云平臺。該項目基于市直有關單位非涉密信息系統遷移上云計劃和新增信息系統需求預測,進行云平臺軟件、計算資源、存儲資源等內容的采購和建設,并采用租用機房承載新增服務器、存儲和網絡設備。由于是租用機房,該項目要求在簽訂合同之日起6個月內完成并交付使用,建設周期較短。為保證安全性,該項目要求提供的機房必須部署在市城區范圍內,并提供面積不小于200m2的獨立機房,滿足當前集約化建設需求,并為今后的擴容建設提供擴展空間;同時還要求機房配置環境監控系統、門禁系統、視頻監控子系統等配套系統,提供質保及運維服務。
1.3.3 蘇州市政務云
蘇州市政務云按照“兩地三中心”架構,2018年完成政務主數據中心(市信息中心機房)、副數據中心(運營商機房)和災備數據中心(運營商機房)建設,提供云計算、大數據、云災備等基礎設施資源,為市級各部門業務上云提供支撐。2021年,蘇州市政務云資源擴容采用租用機架+自建云平臺的建設模式。該項目根據平臺擴容升級需求對服務器設備、網絡設備、云平臺軟件等進行采購、建設,并要求新增的設備托管到租用的IDC機房中。IDC機房要求位于江蘇省蘇州大市所轄范圍內,并要求租用機房滿足國際T3等級以上或GB 50174-2017《數據中心設計規范》的A級標準;同時租用的機柜須與其他客戶租用機柜實現物理隔離,隔離區域需設置單獨的門禁,經授權人員才能進入,提升政務云設備安全系數。
2 政務云建設模式分析
2.1 建設模式評估模型
云平臺和機房建設模式的搭配組合,構成政務云的四種建設模式:模式一,自建機架+自建政務云;模式二,自建機架+購買政務云服務;模式三,租用機架+自建政務云;模式四,租用機架+購買政務云服務。四種模式在建設的安全性、建設靈活性、建設運維成本等方面各有優劣勢,為了將定性的對比分析量化,從“安全”“項目管理”“建設成本”“維護成本”“政策和市場因素”5個維度共20項指標搭建評估模型,對建設模式進行評估[2]。每項指標評價的內容如下。
2.1.1 安全
產權歸屬:政務云機房和云平臺的產權歸屬單位,產權歸屬為政府則較優。物理安全:政務云機房、云平臺硬件等基礎設施的安全,物理安全性越高則越優。數據安全:政務數據的存儲、處理、傳輸、使用等環節的安全,數據安全性越高則越優。應急響應速度:設備故障、系統和網絡資源異常、自然災害等應急事件出現后應急響應速度,應急響應速度越快則越優。
2.1.2 項目管理
建設周期:包括規劃咨詢、立項、設計、采購、施工、初驗、試運行、終驗、決算等關鍵環節,建設周期越短則越優。建設靈活性:建設可根據進行的需求進行建設,可動態擴容,則靈活性高,反之則靈活性低,建設靈活性越高則越優。建設單位專業能力要求:指在項目建設和運維過程中,建設單位需要掌握相關專業的能力要求,包括但不限于云計算、網絡、供配電等,對建設單位專業能力要求越低則越優。技術更新迭代:云計算、網絡架構、供配電、制冷等技術更新迭代后,是否能快速在政務云中開展應用,以提高服務能力,技術更新迭代越快則越優。
2.1.3 建設成本
機房初期建設成本:包括機房裝飾裝修、機房工藝、不間斷電源、制冷系統、外市電等建設成本,成本越低越優。云平臺初期建設成本:包括云平臺軟硬件初始建設成本,成本越低越優。云平臺分期建設成本:包括云平臺軟硬件分期建設成本,成本越低越優。軟硬件更新成本:硬件設備接近使用年限后更新的成本,以及為提升服務軟硬件更新所產生的成本,成本越低越優。
2.1.4 維護成本
電費成本:機房所有用電設備(包括服務器、制冷設備等)所產生的電費,成本越低越優。機房維護成本:包括機房租用成本、機房配套設備的維修成本、易耗品成本等,成本越低越優。云平臺維護成本:包括平臺的軟硬件和數據維護等產生的成本,成本越低越優。網絡成本:包括互聯網寬帶接入租用成本、維護成本等,成本越低越優。
2.1.5 政策和市場因素
政策影響:評估國家及地方相關政策是否鼓勵該種模式,符合政策趨勢的建設模式較優。市場趨勢:評估該種模式是否屬于市場主流模式,或者處于上升趨勢,符合市場趨勢的建設模式較優。市場波動對建設成本的影響:市場波動(如芯片價格、原材料價格)對本期或者本年度建設成本的影響,影響越小越優。市場波動對維護成本的影響:市場波動(如電價、水價)對本期或者本年度的維護成本的影響,影響越小越優[3]。
針對上述指標,對每種建設模式進行優劣勢比較、評分后加權求和,得到各種建設模式的綜合得分,以此指導政務云建設模式的決策。
2.2 建設模式調研
由于評價維度和指標的權重會影響建設模式的決策,因此本項目對評估模型的維度、指標重要性以及四種建設模式的優劣性展開問卷調研,調研范圍為南寧市大數據局和信息網絡管理中心相關科室成員。調研內容及結果如下。
2.2.1 維度重要性調研
調研內容為對“安全”“項目管理”“建設成本”“維護成本”“政策和市場因素”進行重要性排序,共收到25份調研問卷,其中有效問卷23份。根據調研情況,各個維度的排序均值和權重,如表1所示。
2.2.2 指標重要性調研
與維度重要性調研類似,本部分調研內容對細項指標在各個維度內的重要性進行排序。共收到25份調研問卷,有效問卷22份。
2.3 建設模式評分結果
根據調研情況,對不合理之處進行修正,四種建設模式在評價模型中的得分,如表2所示。
上述結果顯示:第一,權重超過0.05(權重均值)的指標包括產權歸屬(0.0775)、物理安全(0.0775)、數據安全(0.1147)、機房初期建設成本(0.0648)、云平臺初期建設成本(0.0768)、云平臺分期建設成本(0.0528),前三個指標屬于安全維度,后三個指標屬于建設成本維度,因而在政務云建設模式選擇中應著重考慮其安全性、建設成本;第二,四種建設模式總體得分差距較小,各種模式在不同的維度的表現各有優劣。
將四種模式在各個維度的表現進行排序,如表3所示。
表3 建設模式的表現情況
維度 自建機架
自建云平臺 自建機架
購買云服務 租用機架
自建云平臺 租用機架
購買云服務
安全 好 一般 較好 差
項目管理 差 較好 一般 好
建設成本 差 一般 好 較好
維護成本 差 一般 較好 好
政策和市場因素 差 一般 較好 好
加權求和 較好 差 好 一般
以上排序結果顯示:在安全方面,“自建機架+自建云平臺”的模式表現最優;在項目管理方面,“租用機架+購買云服務”的模式表現最優;在建設成本方面,“租用機架+自建云平臺”的模式最優;在維護成本方面,“租用機架+購買云服務”的模式表現最優[4]。
3 政務云建設模式建議
南寧市政務云建設模式選擇,除了調研考慮的因素,還應結合南寧互聯網數據中心總體機架利用率不高的現狀及國家“雙碳”剛性政策要求等因素,選擇“租用機架+自建云平臺”模式,其優勢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不需要自建機房,初投資成本合理分配至各年,建設周期縮短,具備一定的靈活性;二是利用政務云剛性需求消納存量互聯網數據中心算力,符合自治區關于推動數據中心綠色高質量的相關要求;三是有助于政務數據中心綠色低碳發展,減輕運維壓力;四是降低建設單位專業能力要求,有助于提升政府機關工作效率、促進政府部門職能轉變;五是可以引入機架服務供應商和云服務商進入和退出機制,優化政務云建設成本,提升政務云服務能力。
4 結語
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以及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在蓬勃發展,統籌、建立政府各部門的信息化、數字化平臺,構建一個功能全面、覆蓋面廣的政務云平臺已成為必然趨勢。本文探究了南寧市政務云建設模式的優劣性,希望能為南寧市政務云建設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劉應新,張磊,姚鑫,等. 政務云平臺建設探討[J]. 廣播電視網絡,2021,28(6):108-110.
[2]彭先文. 電子政務云設計[J]. 通訊世界,2015(18):202-203.
[3]徐嘯峰. 省級政務云多云管理平臺建設思路[J]. 智能建筑與智慧城市,2022(8):78-80.
[4]朱登攀. 電子政務云平臺的技改升級[J]. 中國新通信,2021,23(19):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