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婷
摘要:紅色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了豐富的育人價值,是推進高職教育階段學生道德教育工作實效重要的教學資源。本文對紅色文化融入高職教育階段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價值進行探析,認為紅色文化是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重要內容,是助力學生“五育并舉”的精神動力,需要家、校和社會形成合力挖掘并利用好紅色教育資源;通過加強教師培訓,引導教師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重視紅色文化蘊含的育人價值;完善評價制度、強化紅色教育效果,幫助學生在活動中感受紅色文化所承載的內涵和精神,從而使紅色文化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整合中實現教育效果最大化。
關鍵詞:紅色文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高職院校
(一)紅色文化
紅色文化是一種重要資源,包括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戰爭時期留下的革命活動舊址、遺址以及形成的陳列館、革命文化場所,還有凝結在其中的革命傳統和紅色文化精神等,這些都可以稱之為紅色文化。作為物質、制度文化和精神文明的有機統一體,紅色文化共同記載著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群眾奮斗的歷程,其最根本的特征是“紅色”,它流動在民族的血脈里,遺傳在民族的基因中,蘊含了永不褪色的時代價值和重要的育人價值。[1]
(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相對于分科課程或學科課程來說,更強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根據自身直接經驗及個人興趣愛好,緊密結合自身生活與社會生活,自主選擇感興趣的學習主題和方法,并在活動過程中進行動態調整,使活動不斷深化,進而體驗生活及培養社會責任感,增強學生自主探索與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2]
綜合實踐活動不僅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必修課程,也是高職教育階段學生道德教育的有效手段和方式。因此高職院校學生德育的開展不能局限于課堂范圍內,也可以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一)紅色文化助力“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
黨的十八大以來,多次強調要高度重視紅色文化的教育價值,要充分利用好紅色文化的育人價值,弘揚革命精神、賡續紅色血脈。將其融入到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有效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時代要求,這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目標高度契合。
發展“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是我國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對促進學生成長具有重要意義。在德育方面,紅色文化融入高職院校綜合實踐活動有利于拓展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渠道,將德育厚植于學生心中,借助活動課程的形式增強愛國主義教育效果,提升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在智育方面,將紅色文化融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對培養發展高職教育階段學生的智育具有重要作用。眾所周知,環境和文化影響著心智、大腦和行為的發展,紅色文化體現的是廣大革命先驅的智慧,通過活動形式進行紅色文化教育有助于給人們以知識的汲取、心靈的震撼、精神的激勵、行動的奮進和思想的啟迪,從而更有動力和信心投入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之中。學生通過自主參與探究、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而發展智育。如學生在虛擬的戰爭情境下進行角色扮演,紅軍戰士如何機智應戰等,客觀上來講是考驗學生在應對困難時如何解決問題,在一定程度上發展學生的智力;傳承體育和勞育,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塑造良好的行為規范。綜合實踐活動課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從而自主解決問題,將紅色文化蘊含的艱苦奮斗、樂于奉獻的精神內涵融入學生的生活和學習中,讓學生能體會到勞動的快樂,鍛煉學生不怕苦、不怕累的堅強意志和品格。此外,通過建立以紅色文化為指導的勞動教育模式,開展相關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有利于在提升勞動教育質效的同時,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在美育方面,將紅色文化融入高職教育階段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為提升學生藝術素養提供了重要途徑,通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為學生創設美育藝術活動,樹立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念及提升學生文化審美能力。[2]
(二)紅色文化是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重要內容
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建設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設置的基本前提。任何課程的開展需要有課程資源的支持, 在高職院校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尤其需要豐富的課程資源,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其他學科有很大不同之處,該課程主要以學生的直接經驗為基礎,具有較強實踐性。加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缺乏教材體系,其內容需要教師和學生根據校內校外可挖掘、可利用的課程資源進行整合與設計。因此,高職院校特別是五年一貫制高職的學生生源相對于在全國招生的大學來講,仍然是具有鮮明的地域性。[3]所以,高職教育階段綜合實踐活動的開發也需要依托于豐富的地域傳統文化,從地方文化活動中發掘主題,利用紅色文化資源的地域性特征,將其作為課程資源并采用活動的形態納入教學中,這無疑會促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發展。因此紅色文化資源可作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開發的重要內容。[4]
首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內容包含了紅色文化教育。紅色文化資源是中國革命歷史的重要載體,是寶貴的歷史教育素材。將生動、鮮活的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職大學生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能夠更為具體、直觀地幫助學生了解歷史事實、理清歷史脈絡、把握歷史規律,從而讓學生通過親身參與實踐活動以達成專題教育的育人目標。可見,紅色文化為綜合實踐活動教育實效提供了新內容;其次,紅色文化教育不能流于形式,要堅持實踐性、整體性等特點,將紅色文化融入高職教育階段綜合實踐活動中,不僅有利于實現綜合實踐活動課的育人目標,而且有利于達到紅色文化育人目的。因此紅色文化教育要堅持整體性和科學性,通過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進行融合,創新紅色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才能更有利于紅色文化的傳承及增強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目標的達成效果。[5]
總之,紅色文化作為物質形態與精神形態相結合的思想教育資源,紅色文化資源的存在形式具有形象性、生動性、直觀性及史實再現的特點,其教育教學要注重實踐性。將其融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可以讓學生在實際體驗中感悟革命精神的魅力,這樣才能將紅色文化蘊含的育人價值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高職院校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目標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目標、內容和方法高度契合。紅色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將其融入高職院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一方面需要通過整合各方相關資源,充分挖掘紅色文化育人價值并將其轉化為教育教學資源;另一方面通過加強教師培訓、構建合理的評價體系,優化教師指導和學生體驗的過程,強化紅色教育效果等,這是紅色文化融入高職院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有效策略。
(一)綜合規劃:拓展相關教育資源
紅色文化資源是中國革命歷史的重要載體,是寶貴的歷史教育素材。在高職院校綜合實踐活動中融入紅色文化資源,不僅需要學校提供人力保障,而且社會力量也是不可或缺的,因此要積極調動社會力量的參與和支持,合理利用當地紅色資源,將“走出去”和“請進來”的策略相結合。因為不管是紅色文化教育還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轉化為教育教學的資源也都是有限的,如果能有效地挖掘并利用這些有限的教育資源,可以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獲得更多解決實際問題和培養創新精神的機會。通過社會力量的支持整合相關的教育教學資源,同時將開展紅色文化教育活動的相關要求與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主題相結合,進一步優化、完善活動開展的形式,從而借助綜合實踐活動課的開展來豐富紅色文化教育的內涵。[6]
首先,學校、社會和家庭要承擔起傳承紅色文化的責任,通過挖掘并利用當地的紅色文化教育資源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因此搜集豐富的紅色資源素材建立紅色教育資源庫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需要政府出臺相關政策加大紅色文化教育基地的建設力度及加大對紅色資源基地的保護力度,形成對紅色資源開發的系統性方案,以此更好地為發揮其育人功能提供實踐場所;另一方面,對常規教育經費比例進行一定的調整,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以支持學校開展有關紅色教育的綜合實踐活動。其次,教育局、旅游局以及紅色文化保護中心等相關部門要與學校建立合作機制,建立資源共享庫,將已有的紅色教育資源提供給學校,幫助學校拓展課程資源的廣度。最后,關注家庭教育對紅色文化教育的積極影響。除了學校之外,家庭是學生另一個重要的生活和學習場所,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其成長也會深受父母的影響,因此父母應承擔起陪伴孩子成長的責任。積極配合學校工作,支持鼓勵他們開展寒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以及學習紅色精神,了解當地的紅色故事,引導他們樹立愛國、愛家鄉的意識,或利用周末、寒暑假帶孩子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色風景區,讓他們通過自身體驗感悟紅色文化精神。
(二)強化培訓:提升教師紅色教育意識
在“泛娛樂化”時代背景下,紅色文化資源的價值和精神內涵以娛樂的形式解構和歪曲歷史,這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職大學生對于紅色文化的情感認同、價值認同。因此,將紅色文化融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來發揮其對學生全面發展的價值,教師的引導則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教師作為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引路人,承擔著傳播和弘揚紅色文化精神的重任,因此教師自身紅色素養的高低以及教育教學方式方法會直接影響對學生進行紅色教育的效果。
教師對紅色文化的了解程度和鑒賞能力是學生通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傳承、弘揚紅色文化的基礎前提,筆者在桂林市幾所高職院校實地調研過程中,發現部分院校外出開展相關紅色教育活動較少,一方面教師認為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忽略了紅色教育專題活動對促進學習的隱性作用,另一方面是教師出于安全考慮,無法擔負起學生外出安全的責任問題;而且學校教師隊伍沒有接受過系統的紅色文化知識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培訓,對于有關紅色教育的活動課僅停留于表面教學,未達到實際的教育效果。因此,學校必須加強對教師的培訓。一方面要求教師革新教育教學理念,加強對教師如何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系統培訓,強化紅色教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對促進學生成長的意識;另一方面要加強教師對紅色文化知識了解的培訓,只有對紅色文化的深入了解并提升其紅色素養,才能結合實際教學借助綜合實踐活動課將紅色文化滲透于學生的心中。因此,教師不僅要接受并加強相關的培訓,也應積極主動了解當地的紅色文化資源、紅色歷史事跡等。課堂是育人的主陣地和主渠道,學校也要結合其實際情況加強紅色文化活動課程開發建設力度,實現紅色文化“課程化”,以此促進紅色教育的發展,讓學生在紅色文化活動課程中受益。
(三)完善評價:強化紅色教育效果
高職院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的目的是改變學生長期被動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的學習模式,讓學生保持積極參與親身探索體驗,并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習狀態,使學生在活動中了解知識的形成和知識的發展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終身學習能力。因此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結束后的評價和反思極其重要,但是很多學校在開展了相關紅色文化教育的綜合實踐活動后,其形式化的評價不利于學生進行反思與總結,也不利于紅色教育發展。
高職院校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要注意以多元方式對學生、教師以及課程本身進行評價,進一步完善相關的評價制度。特別是對于學生的評價要強調以發展為基調。首先,在評價過程中,教師應多關注學生在參與過程中的行為和表現給予正面評價,如采用過程性評價的方式鼓勵學生通過自身觀察、實踐并進行反思總結;其次,靈活采用多種評價方法。教師在教育評價中應避免只重視學生的學習結果而忽略活動過程的表現,結合紅色文化教育的需要和學生發展特點,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加強學生的實踐反思。如觀察法、訪談法、作品分析等定性方法及相關水平測試等定量方式;最后,加強對多元評價主體的重視。除了教師的評價和學生自評之外,還應引入家長的評價,引導家長配合學校做好各項教育工作。紅色教育對高職教育階段學生的影響可能會投射到學生日常的實際行動中,學生在認可、表揚和鼓勵下有利于其身心持續、健康地發展。因此,家長要經常對孩子進行鼓勵和表揚,這將會成為學生繼續學習紅色知識的中堅力量。
紅色文化融入高職院校綜合實踐活動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是一項系統工程,有待進一步探索紅色文化融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評價機制、效果考量等,通過紅色文化進校園的方式,共同引導青年愛黨、愛國,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PR
本文系廣西師范大學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紅色文化融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JYCX2022018。
參考文獻:
[1]鄧顯超,鄧海霞.十年來國內紅色文化概念研究述評[J].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7(01):29-39.
[2]劉暉,楊會芹.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紅色文化生態體系建設的研究——以西柏坡文化的傳播為例[J].科技風,2013(22):248.
[3]劉麗.淺談高職德育課程綜合實踐活動的開發[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9(18):208-209.DOI:10.16534/j.cnki.cn13-9000/ g.2019.2121.
[4]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5]霍力巖.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及其主要依據探析[J].比較教育研究,2000(03):38-43.
[6]劉雪欣.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傳統文化結合的嘗試[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16(1) :84.
(責任編輯:姜秀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