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足云
《易經》有云:“革,去故也;鼎,取新也。”意思是破除舊的,建立新的。東漢魏伯陽在《周易參同契》中講:“御政之首,鼎新革故。”認為“革故鼎新”是治國理政的首要之務。
革故鼎新是中華文化的固有特質和基因,歷來被世人所推崇和踐行。“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茍利于民,不必法古;茍周于事,不必循舊。”“不革其舊,安能從新?”這些論述無不在強調革故鼎新的重要性。歷史和實踐也一再證明,只有應時與勢、革故鼎新、不斷超越,才會永葆生機和活力,才能不斷進步和發展。
革故破舊,并非對舊事物的全盤否定,而是去其糟粕。鼎新立新,創建新事物,也不是無中生有、憑空創造,而是在故舊的基礎上取其精華,是“溫故而知新”,革故和鼎新二者不可分割。“夫道,有因有循,有革有化……故因而能革,天道乃得;革而能因,天道乃馴。”西漢揚雄認為,事物的發展變化表現為因、革相互交替,是因與革的對立統一,因中有革,革中有因。事物只有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繼承發展,才能行穩致遠。
創新不能隨心所欲,需要堅守一定的規矩和原則。《易經》里講:“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可見,順天應人、應時與勢是革故鼎新的基本遵循原則。“順乎天”是指順乎天道和時勢,合乎自然與事物的發展規律,遵循天理、大道、公義、良知、原則,不妄作不亂為。唯有如此,創新才能守其正道,才不會偏離方向,也才能彰顯它的真正意義和價值。“應乎人”,是指順應人民的意志,遵從民眾的意愿,把“為人民造福”作為創新的立足點和出發點,順勢而為。
當然,創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意味著艱辛和風險,需要知難而進的銳氣、百折不撓的韌勁和敢于試錯的勇氣,只問耕耘,不問收獲,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把未知變成已知。
新故相推,日生不滯。實踐沒有止境,創新也沒有止境。進入新時代,我們需要不斷開拓進取,不斷革故鼎新,進而找出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新方法,才能創造不負時代的新成就新功業。
(紫菀摘自微信公眾號“京津冀消息通” 圖/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