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瑩利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因此,政府補貼政策驅動企業創新行為成為當今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那么在市場中企業收到的財政補助是不是真正達到了促進企業研發創新的目的并沒有確切的答案。論文通過梳理國內外相關學者關于政府補助對企業研發產出的影響研究,期望為政府部門補助分配提供相應的決策依據,提高政府補助利用效率。
【關鍵詞】政府補貼;創新;研發產出
【中圖分類號】F273.1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3-1069(2023)06-0133-03
1 引言
政府補貼作為政府刺激企業創新水平提升的重要政策工具,在我國取得了顯著成效,并一直是創新領域研究的熱點問題。根據Wind資訊數據庫的統計,2022年A股有227家上市公司獲得的政府補助超過了1億元;15家上市公司獲得的政府補助超過了10億元。盡管我國政府補貼對企業的專利申請量以及研發投入產生一系列的激勵效應,但企業創新仍面臨著低創新成果產出的困境。2022年8月,為促進企業自主研發,提升企業創新質量,財政部和科技部聯合制定《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行動方案(2022—2023年)》,政府希望惠企創新政策扎實落地,并且建立金融支持科技創新體系常態化工作協調機制。創新補貼作為引導微觀企業提升創新能力的主要路徑,可以激勵企業進行創新。但是由于數據指標、研究方法和模型選擇等的差異,對研發補貼與企業創新產出的關系尚未得出一致結論。因此,政府補貼是否能有效激勵和促進微觀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等相關問題仍未得到有效證實。
2 相關理論
根據對企業創新的研究可以將政府補助分為研發補助和非研發補助,現有研究多采用政府補助總額測量政府對企業創新產出的支持程度,并未將非研發補貼影響考慮在內,但非研發補貼也在一定程度上對企業創新產生影響。因此,選用政府補貼總額無法在真正意義上準確代表研發補貼指標。但總體而言,政府補助本身的目的是支持企業的發展,給予企業資金和政策支持。目前關于政府補貼和企業創新的研究主要涉及市場失靈理論、信號理論、外部性理論、技術進步理論、企業技術創新理論。
2.1 市場失靈理論
市場失靈理論認為市場完全競爭狀態是一種理想狀態,該種狀態下的市場結構是實現資源配置的最好途徑。市場機制的力量具有盲目性,無法承擔起全部的經濟職能,從而存在市場失靈。政府調控可以提高資源的分配,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市場失靈,幫助市場回歸正常秩序。對于市場經濟運作的主體企業來講,創新活動具有周期長、投入高、回報率低以及創新成果未被市場所接受等問題,影響到絕大多數企業創新的積極性,進而影響整個市場競爭,從而造成市場失靈。除此之外,市場失靈還會造成一系列的漣漪效應,如拉大收入差距、就業率問題、經濟波動以及通貨膨脹等經濟問題和技術相關的社會發展問題。政府干預是必要措施,政府補貼是政府干預的常用措施,政府通過發放補貼來推動市場資源的分配,促進市場對企業自主創新的支持。
2.2 信號理論
美國經濟學家邁克爾·斯賓塞(Michael Spence)[1]最早提出信號理論,即信號由信號發送者在環境因素影響下發送至信號接收者,在信息不對稱的環境中,具有信息優勢的一方通過傳遞信息來提高交易效率。企業的創新行為具有很大的信息不對稱性,因此在企業創新的過程中出現資金困難時,由于研發創新行為的高風險性,導致其外部融資的難度要高于一般企業產品的融資。有一些企業為了獲得融資會故意夸大研發產品的技術優勢,在魚目混雜的市場中,真正優質技術優勢的研發項目不一定能夠解決資金困難。政府的研發補貼在市場中的“信號傳遞”扮演著雙重角色:一方面,政府在確定資助對象時對其研發項目的技術要素、創新程度以及價值意義都進行了一定評估篩選,釋放出投資利好信號,獲得政府補貼企業的信譽度會獲得外界更高的認可度,從而緩解企業研發創新的融資約束問題;另一方面,政府補貼也會釋放出投資消極信號,被政府補貼的創新項目具有周期長、投入高和風險大的特征,向市場投資者釋放了該消極信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外部投資者向企業投資,從而加劇了創新企業的融資難度。
2.3 外部性理論
庇古[2]的《福利經濟學》在其老師外部性理論的基礎上將外部分為“正的外部性”和“負的外部性”。庇古認為“負外部性”是指資源沒有實現最優配置,社會邊際凈生產價值小于私人邊際凈生產價值,此時可能會導致市場失靈,并且指出解決方法是政府向企業提供政策和資金支持。另外,外部性在其他方面表現為“當一個行動的某些效益或成本不在決策者的考慮范圍內時所產生的一些低效率現象”,那么政府補貼的出現可幫助彌補企業的成本費用,提高企業的創新行為積極性。
2.4 技術進步理論
市場機制推動的技術發展不能滿足當今社會發展的科技要求,因此市場不能僅僅依靠機制進行調節。隨著數字化和網絡的高度發展,技術高度集中化以及“卡脖子”現象越來越普遍化,隨著技術的發展以及技術限制問題,加劇了當今的研發成本和先進技術研發的風險不確定性。例如,國防和能源通訊等重要領域方面的技術研究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取得經濟效益。對于企業來講,完成這些重大的技術創新具有很大的難度,因此,推動社會技術創新需要政府的干預。
2.5 企業技術創新理論
創新理論認為創新是重組現有市場要素,構建新的生產函數,該研究成果產生的經濟效益為創新。國內學者傅家驥[3]認為通過重組生產要素改進生產方式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從而增加市場競爭優勢就是技術創新。
技術創新的過程逐漸帶來了商業價值的實現。企業創新動力在市場層面分為技術推動和需求推動,具體地說,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企業不得不進行技術創新降低成本增加市場競爭力。另外,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對產品的要求更加具體化和高端化,這就要求企業提高技術滿足消費者需求。從企業家的層面來講,企業創新的動力主要包括企業利潤追求和政府政策支持。
3 政府補貼對創新產出的影響
政府補貼一直是政府介入市場的一項重要政策手段,引發了許多學者對政府補貼如何影響企業創新產出的關注和思考。關于政府補貼對創新產出的影響,當前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3種觀點。
3.1 政府補貼的促進作用
企業為了自身在市場中的競爭力,不得不進行創新活動,但是由于創新活動的高風險、高成本、技術外溢等問題,極大地降低了企業創新活動的積極性。政府補貼的出現,不僅降低了企業的研發風險,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企業資金支持,緩解企業內外部融資約束,推動企業的創新發展。Bronzini等[4]研究在意大利北部地區,研發補貼計劃對受益企業創新的影響,發現政府補貼的出現對小規模企業來說,增加了企業的研發資金,且顯著促進了小規模企業的創新產出。Howell[5]基于美國企業數據分析,政府補貼的出現顯著促進了小微企業發明創新的產出。戴靜等[6]通過研究發現,債務短期化的企業面臨著長期投資方面的融資問題,此時,企業為了發展就會放棄技術升級,政府補貼的出現會幫助企業緩解融資約束問題,促進其技術創新發展,數據分析表明此時政府補貼顯著促進了企業的創新產出。史潔瓊[7]的實證表明,政府研發補貼對民營企業、高強度競爭的行業以及市場失靈地區的企業來說,具有更輕的激勵效果。馬克和與張婷婷[8]基于創業板2012年往后的5年數據實證研究發現,政府補貼對企業的自主研發起著激勵作用,促進了企業創新產出。梅冰菁和羅劍朝[9]研究發現政府補貼通過影響研發投入規模顯著促進了企業創新績效。
3.2 政府補貼的擠出效應
在創新活動的固有特征和政府政策支持下,部分文獻認為根據市場的調節作用,生產者和消費者可以根據產品的價值決定商品的公允價值,政府的加入就決定了補貼相較于市場價格信號的劣勢。另外,在信息不對稱的市場中,一些公司尋租行為、研發操縱尋利行為凸顯,導致政府補貼無法達到促進企業創新發展的目的,反而會抑制企業的創新產出。汪秋明等[10]通過構建政府補助和企業創新博弈模型發現,一些企業為了獲取政府補助會選擇進入戰略性新興行業,一旦達到政府補助的標準,大部分企業會選擇將資金用于非研發項目以獲取更高的收益。孫自愿等[11]通過研究高新技術企業發現企業存在迎合創新行為,政府補貼在這個過程中就扮演著降低企業創新產出的角色。周曉艷等[12]研究發現政府補助在企業創新活動中擠出了原本用于研發的資金,在一定程度上政府補貼的出現未達到預期效果。任曙明和張靜[13]基于中國裝備制造企業的數據研究發現,企業尋租成本只要不高于創新投資,部分企業更傾向于選擇尋租活動,從而和政府補貼的初衷背道而馳。許家云和毛其淋[14]研究發現,政府補貼對創新活動的促進作用是在一個范圍內成立的,超過一定的范圍,政府補助就會對企業的創新活動產生抑制作用,且如果政府補助設置不當,易導致企業尋租行為的產生。
3.3 政府補貼的非線性效應
部分學者認為政府對企業創新的影響并不是簡單的促進和抑制的關系。張杰[15]基于微觀企業數據發現當政府對企業的補貼達到一定水平時,才會對企業研發創新活動產生促進影響作用,當政府補貼未達到該水平時,政府補貼就會對自身的研發資金產生擠出效應,進而阻礙企業的創新發展。李峰等[16]從異質性視角研究發現,政府補助對企業生產率具有雙門檻和三區間效應,企業的生產率高于研發門檻時,政府補貼就能夠促進企業的創新活動并提高企業的生產率,當企業的生產率低于研發創新的門檻時,此時的政府補貼并不會對研發活動產生激勵效應,當生產率低于幸存門檻水平時,雖然此時政府補貼仍不會起到激勵效應,但政府補貼會幫助一些將死企業彌補虧損。吳偉偉等[17]基于中小板和創業板的新創業企業的數據,將政府補貼分為研發補貼和非研發補貼,分別研究二者對新創業企業研發活動的影響,研究發現,研發補貼呈現先促進后阻礙企業的創新產出的倒U型的影響關系,而非研發補貼對企業創新產出產生正向的影響作用。尚洪濤和黃曉碩[18]發現,醫藥制造企業對政府補助表現出不同的反應,政府研發補助通過影響醫藥制造企業的研發投入會先抑制后促進創新研發的正U型影響關系。
4 總結及建議
4.1 總結
通過整理國內外相關文獻發現,將現有的觀點大致分為3類:第一,政府補貼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企業進行創新活動固有特征(高成本、高風險、收益不確定)帶來的缺點。隨著大環境的變化,國家更加重視專利保護,也是從側面保護技術外溢的風險。另外,政府補貼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新創企業的發展,幫助緩解融資約束問題。此外,政府補貼也扮演著政策引導的角色,在政策支持的創新中機遇更多,對企業家來講,是企業創新發展的方向。因此,政府補貼對企業創新發展具有積極的影響。第二,在信息不對稱的市場中,政府補貼對投資者釋放的不僅僅是良好聲譽信號,同時釋放出了該技術研發活動具有高風險、短期低收益的劣勢信號,大部分投資者可能就會放棄,從某種意義上說,該種行為加劇了高技術創新的融資困難。為獲得短期利益,存在一些企業尋租行為的發生,以及政府補貼對企業自身研發投入的擠出效應。這些都反映了政府補貼對創新產出的抑制效應。第三,在政府補助達到一定水平時,政府補貼在資金上給予企業研發項目一定的促進作用,幫助其向外界傳遞良好聲譽信號,達到多方面的研發資金支持作用。當補貼達到較高水平時,一些企業就可能依靠補助維持一般水平的創新,同時擠出企業自身研發投入。
4.2 建議
完善政府補貼標準。重視政府補貼的分配和監管,根據不同區域水平,不同行業優化補助政策,政府部門在加強補貼強度的同時,也應該加強監管補貼后續的使用情況,設置創新標準要求,階段性發放研發補貼。閱讀文獻發現政府補貼的促進作用在非國有企業更加顯著,因此要嚴格把控國有企業的申請補貼的研發項目。通過了解政府補貼對研發創新產出的非線性影響,高額補貼的發放后期,有關部門應避免企業的“躺平”行為。推出更多的創新政策。政府補貼對企業研發活動以及研發產出的促進作用是真實存在的,政府應該利用好補貼的市場調節作用,加大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由于政府不能及時地給予企業補助,企業通常會選擇信貸方式獲取創新的資金支持,因此政府應推出能夠緩解企業研發創新的信貸約束的相關政策,另外技術外溢是阻礙企業創新動力的一個重要原因,進一步加強專利保護措施,可以促進企業創新積極性和社會技術發展。企業應該充分利用政策支持,提高資源要素配置,利用政策導向,進行技術創新,提高技術創新水平,利用技術優勢提高市場競爭力和占有率。企業尋租行為雖然可以為企業帶來短期利益,但終不能為企業帶來長久發展,應提高自身技術研發水平,才是企業屹立不倒的戰略選擇。
【參考文獻】
【1】Spence M. Job market signaling [M].Uncertainty in economics. Elsevier,1978.
【2】Pigou A C. The economics of welfare [M]. Macmillan,1924.
【3】傅家驥.中國技術創新理論研究[J].政策與管理,2001(12):42.
【4】Raffaello,Bronzini, Paolo, Policy P J R. The impact of R&D subsidies on firm innovation [J].SSRN Electronic Journal,2016.
【5】Howell,Sabrina.Financing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R&D Grant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7.
【6】戴靜,劉貫春,張建華.債務期限結構、政府補貼援助與企業技術升級[J].國際金融研究,2021(11):33-42.
【7】史潔瓊.政府研發補貼對企業研發投入的效應研究——基于中國上市公司的實證分析[J].企業經濟,2020,39(08):136-144.
【8】馬克和,張婷婷.財政補貼、研發投入與企業創新績效——基于創業板上市公司的經驗數據[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9,40(06):34-40.
【9】梅冰菁,羅劍朝.財政補貼、研發投入與企業創新績效——制度差異下有調節的中介效應模型檢驗[J].經濟經緯,2020,37(01):167-176.
【10】汪秋明,韓慶瀟,楊晨.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政府補貼與企業行為——基于政府規制下的動態博弈分析視角[J].財經研究,2014,40(07):43-53.
【11】孫自愿,周翼強,章硯.競爭還是普惠?——政府激勵政策選擇與企業創新迎合傾向政策約束[J].會計研究,2021(07):99-112.
【12】周曉艷,卞元月.政府補貼真的能解決研發外部性嗎?——基于傾向得分匹配的微觀證據[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8,39(03):30-38.
【13】任曙明,張靜.補貼、尋租成本與加成率——基于中國裝備制造企業的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13(10):118-129.
【14】許家云,毛其淋.政府補貼、治理環境與中國企業生存[J].世界經濟,2016,39(02):75-99.
【15】張杰.政府創新補貼對中國企業創新的激勵效應——基于U型關系的一個解釋[J].經濟學動態,2020(06):91-108.
【16】李峰,王亞星.政府補貼對企業生產率的雙刃劍效應——基于異質性企業理論和門檻回歸方法的研究[J].研究與發展管理,2020,32(01):25-37.
【17】吳偉偉,張天一.非研發補貼與研發補貼對新創企業創新產出的非對稱影響研究[J].管理世界,2021,37(03):137-160+110.
【18】尚洪濤,黃曉碩.中國醫藥制造業企業政府創新補貼績效研究[J].科研管理,2019,40(08):32-42.